APP下载

基于“五化合一”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3-24兰子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院校信息化

兰子奇

基于“五化合一”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兰子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湖北 黄冈 438002)

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变化,教学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的基本活动和中心环节,在学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系统分析现阶段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探索出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本化、信息化的“五化合一”教学管理模式,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五化合一;内涵建设;教学管理;高职教育

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系核心组成部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1]。它是教学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教育方针,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及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服务和创新等具体管理职能,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困境

(一)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的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是从中专学校升级而来,教学管理过程中依旧保持着原来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或者没有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办学情况,直接照本宣科,按照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教学管理工作[2]。

(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在无形之中浪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且难以对教学质量实行有效的监督、激励,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质量。

(三)重成果轻过程现象突出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过程中,过于侧重于质量工程方面。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校外荣誉,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校获得更多的专注,获得更多资金支持,有助于学校声誉的提高和推动学校招生任务的开展。而校内的教学过程是精细且难以出成绩的,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出现成效,很难让在岗的中层领导有成就感[2]。

(四)教学管理重管理轻服务

教学管理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作为管理对象,更多的是从严提要求,忽略了师生个人的情感需求,不能体现师生的主人翁地位[3]。

(五)教学管理信息化有待提高

学校对信息平台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局限于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学生选课、课表安排、考试安排、成绩管理、教学评估等,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停滞于教务管理层面,没有根据教学过程构建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对策

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变化,教学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断创新。

(一)研究教学管理流程和体制机制,确保教学管理设计科学

教学管理重要文件都经过多重论证,重大决策都需要专家论证、校长办公会审核、党委会批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每年都要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规范做到动态更新,确保教学运行的正常来自于科学的决策。

(二)以诊改为抓手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规范意识

通过诊改活动,完善从专业设置、招生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到就业创业全过程规范制度,确保做到管理有章法、实施有方案、过程有监控、行动留痕迹。

(三)对日常教学工作注重过程管理

结合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在日巡查、周考核、月反馈、期检查等工作总结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工作抓细抓小,过程管理要精细化,苦练内功。

(四)分析生源结构和师资结构,管理以人为本

随着生源类型的增加和教师结构的变化,要随着时代变化,教学管理上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管理上从严与工作安排上以人为本相结合,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多方激励,促进教师能力提升,重视学生情感教育,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成才。

(五)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注重信息技术应用

与时俱进,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建立教务管理、资源管理、学习管理、课堂管理、实习管理、听课系统、评教系统、反馈系统等信息系统,实现教学、管理和服务信息化。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实践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充分调研同行院校做法的基础上,系统归纳梳理了学校教学管理体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立足于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按照“对标对表、深度融合、持续改进”的总体思路,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本化、信息化的“五化合一”教学管理模式。

(一)健全体制机制,实现管理设计科学化

1. 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构建科学管理体制机制。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确立党委领导、校长负总责、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教务处专职负责、质量管理处监督评价、职能部门支持保障、教学单位组织落实的责任分工,形成学校、院系、专业三级教学管理组织架构,成立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在人员保障上,坚持教授治教、多方参与;在经费保障上,设立“十大基金”,教学经费优先安排,比重占公用经费60%以上;在机制保障上,坚持目标考核,奖优罚劣;在工作保障上,坚持周工作例会、周教研会、月党政联席会、期教学工作会等制度。

2. 坚持多方参与多重论证,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尊重教学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多方参与,多重论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决策程序,建立教学管理重要文件多重论证制度,重大决策需经专家论证、校长办公会审核、学校党委会批准。

(二)完善制度体系,确保组织管理规范化

1. 制度先行,营造教学管理规范氛围。建立“1+4+N”的制度体系,1指学校章程,4指党委会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规程、教职工代表大会规程等权利运行规程,N是学校各部门保证工作高质量的系列制度。

供应商是根据使用单位的意见和安全工器具厂家的宣传来确定的,在安全工器具的采购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生产厂家了解不彻底,对工器具的质量没有仔细的进行检查就购进的问题,使得安全工器具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在使用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还有就是安全工器具在使用过程中使用不当,不按照安全工器具的要求进行使用,例如不系安全带、不戴安全帽等现象很容易出现伤亡事故。

2. 标准引领,把握教学管理关键环节。把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招生管理、日常教学、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关键环节,制定专业设置标准、教师定岗定级标准、学籍管理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标准、有效课堂认证标准、实训室建设标准、实习管理标准等,形成规范办学的标准体系。

(三)注重细节管理,落实过程管理精细化

1. 抓住“三风”建设,管住教学关键过程。始终坚持“校风、教风、学风”不放松,制定三风建设方案,坚持正面引导、负面惩治。通过定目标,作指导,期检查,月反馈,周考核,日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创新“三课”教育,助推学生个性培养。抓实“第一课堂”,持续推进有效教学;指导建设学生社团,精心组织“二课活动”;推行“第三课堂”,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开展学习成果认定,实施学分置换,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3. 规范“三实”管理,突破教学管理难点。针对实验、实训、实习管理环节,做到“规范”“安全”“实效”,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行“平台监控、九步对标”。

4. 实施“多元”诊改,确保管理优质高效。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立体监控,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目标链、标准链、制度链、信息链,推行常规诊改(如日常教学巡查、督导等)、周期诊改(如期初、期中、期末检查等)、专题诊改(如“三通一专”能力测试等)等三种类型诊改,及时发现问题。

(四)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做到管理人本化

1. 坚持能力优先原则,配强能人促学校发展。坚持“能力达标、递进激励”的教师管理机制,实施合格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骨干教师、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的“五级发展”认定和考核;教学管理上设置合理的岗位,挑选理念新、能力强、态度好的同志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满足教学管理的需要;采用教授治校,选聘专业水平高的教授团队参与学校政策制定、专业建设、项目建设等活动,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2. 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多方聚力促教师成长。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经常性开展“教学研究、校企互聘、以老带新、业务比武、典型引路、企业锻炼、项目研究”等活动,丰富提升能力的载体,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教师的成长。营造“教师优先”氛围,提高教师在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改革机制,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制定合理教学规划,改善教学活动;政策倾斜,在职称评审、岗位晋级、待遇分配等活动中向一线教师岗位倾斜,形成全校关心教师、以教师为荣的局面。

(五)突出实践应用,实现运行管理信息化

1. 依托项目实践,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学校以应用为导向,构建信息化生态系统,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的应用系统,实现了数据共享共用。通过实施“个十百千万”信息化教学实践项目,加大信息化应用力度,搭建“一个”满足教学需要、能承载 2-3 万名用户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探索“十种”以上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建设具有“能学、辅教”作用的“百门”以上的MOOC课程;围绕百门以上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建设“千套”以上以仿真软件、虚拟实训、动画视频为主体的“颗粒化”原创教学资源;每门课程有百名以上师生与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使“万名”以上的用户成为使用信息化环境完成学习任务的骨干。此外还通过“标准引导、训考结合、制度激励、以赛促学”的模式,提升信息化能力。

2. 依托信息平台,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出口的万兆主干、千兆楼栋的校园网络,有线、无线网络覆盖学校所有区域。学校依托教务管理系统、实习管理系统、网上办事系统、评教评课系统、自主课程学习平台、教学诊断与改进平台等信息管理平台,各系统数据对接共享,实现了教学管理全方位信息化支持,提供教、学、评、管、服全流程应用,开发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微服务,创新信息化条件下教学管理方法,提升了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五化合一”教学管理模式实践意义

(一)依托制度体系建设,创新了“标准引领、他方检验、持续改进”的教学管理方法

1. 标准引领,精细推进。为保证教学管理目标达成,先行制定各级各类标准,做到工作内容、流程和要求明确、具体、可检测,再进行精细推进,步步深入。

2. 质量至上,他方检验。全校树立质量高于一切的理念,教学问题必须立即纠正,关键环节和核心技能实行教考分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由来自行业企业的技能名师进行评价,未达标学生必须补习达标。

3. 不忘初心,持续改进。学校从2011年开始,坚持每年基于数据分析开展多个层面的剖析反思,落实诊改制度,实施效果很好。

(二)紧抓教学日常管理,落实了“定期检查、及时反馈、教考分离”的教学运行新机制

1.“定目标、作指导、期检查、月反馈、周考核、日巡查”教学检查反馈机制。教学日常管理通过年(期)初签订目标任务书、开展期初/中/末三期检查、每月一次集中反馈、每周由教务处对教学单位组织周考核、教务处联合质量管理处和学工处开展日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持续关注日常监控反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教考分离”运行机制。建立了“三通一专”(英语、信息技术和应用文写作三门通识课和专业核心能力)能力测评系列制度,完成了“三通一专”课程能力测评题库,实行教考分离,测试成绩与毕业资格挂钩。

(三)坚持全过程管理,实践了“全员参与、多方联动、协同管理”的教学管理实施新路径

统筹规划各教学管理环节,从时间跨度上,从招生录取到就业创业都纳入教学管理范畴;从参与方看,涵盖校内各部门和校外行业、企业、政府等参与教学管理;从运行看,从体制机制建立、教学过程管理、条件保障等都纳入教学管理范畴。以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为聚焦点,系统推进全方位立体化教学管理体系构建,探索了教学管理的实施路径。

五、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改革,是支持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在《新职业教育法》出台的历史机遇下,学校和教师要勇于探索、科学规划、严密组织、规范实施,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打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攻坚战,推进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58-59.

[2]袁雅迪.大数据驱动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J].高教探索,2019(21):19-20.

[3]赵爽.基于“以人为本”理念背景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探索[J].传播力研究,2020,4(13):139-140.

[4]陆静.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工作探析[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2(7):171- 174.

G473

A

1672-1047(2022)05-0044-03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5.12

2022-09-12

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调研项目“双循环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2021B6012117);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重点课题“高职扩招背景下教学管理对策研究”(2020C2041102)。

兰子奇,男,江西萍乡人,工学硕士,副教授、处长。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和职教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曹俊明]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院校信息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