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探析

2022-03-24杨玉仁

关键词:公民道德家教家风

杨玉仁

(甘肃政法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对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此《纲要》是推进国家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项战略性和基础性工程。道德作为立身兴国之本,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公民道德建设是有效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要有新气象和新作为。[1]在新形势下,公民道德建设势必符合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评判标准,以社会主义新风尚引领新时代公民有效提升道德品质,充分利用公民道德力量和道德行为促使公民道德建设发挥真正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公民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繁荣发展不懈奋斗。新时代应极力提升公民道德建设的新热潮,以勤学、明辨、笃实来修德,国之兴且民之立。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道德思想,以道德高尚的公民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扎实推进公民道德教育,始终牢记道德的养成是不断践行自我的过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培养公民道德素养,指引全社会公民把握正确的道德建设方向。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涵

面向新时代,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涵,切实找准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风向标,找到社会道德应然与实然的差距所在,关注公民的内心世界,不断增强公民道德意识,构建中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1.国家层面的内涵。“国无德不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千千万万华夏儿女,也正是由于国家的积极践行和人民的拥护赞成让我们拥有了最好的时代,公民的满足感、幸福感大大提升,同时获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树“德”是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助推剂,核心价值观可以直接反映出要建设何种国家、何种社会以及培育何种公民的重大现实问题。引领新时代的道德风尚是公民道德素质的直接体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四个伟大”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南针,进行伟大斗争是治国理政的总方针。建设伟大工程是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激发公民内生力,彰显人民幸福,汇聚中华民族的磅礴伟力,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是推进伟大事业的坚强保障,有效确保国家的发展能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共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则是朝着更好的目标走向繁荣。

2.社会层面的内涵。“道”是万物之源,“德”是顺应自然。在经济社会的驱动下,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生调节变化,相应的政策规定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导致社会治理手段不健全和体制机制不完善,不良思想侵蚀着公民的健康发展,甚至出现公民道德失范和道德缺失等现象,社会道德领域相应出现问题。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评判标准,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底线”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阶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创新道德理念,勇担道德责任和使命,构建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根本指向。人的社会性决定其自身的社会价值,要坚持公民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以集体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培育“四有”新人,践行道德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同时也是解决公民道德实践的必然选择。

3.个人层面的内涵。“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立德、修身。立德和修身不是空口号,而是精神世界的塑造需要,强调的不只是在自身方面获得成长,更是要顾全大局,是需要有真正付出实践的过程,是自觉道德养成的自我激励。道德是人生活态度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面貌的直接反映。孔子把“仁”作为道德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根本要求,以仁爱之心筑牢个人道德操守。明大德是在成就自我、德才兼备的同时要立志报效祖国,立德是每个公民应遵循的成长发展规律,道德有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推动着公民自身发展,拥有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修养,方能在人生道路上走的更长远。在“大德育”背景下,社会公民道德提升通过锤炼品德修为、筑牢道德底线、践行道德实践来实现。道德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道德修养高低决定个人的文明程度。个人品德是对道德的要求认同,缺失道德是精神虚无的表现,通过自身行为的纠正和实务道理的探究获得新的知识,端正自己的思想,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需求

公民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应秉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建设理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1.个人品德需求。“德不孤,必有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品德修养,人必须要有道德,而且更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2]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对公民个人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有效整合道德建设要素,崇德向善,以德为先,树立正确的习近平新时代道德观,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恪守本职工作,严格约束自我,严防政治红线,坚守道德底线,营造风清气正的道德空间,通过理论的挖掘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夯实道德根基。

扬时代新风,担道德使命。修德是公民道德养成的指南针,修炼道德最基本的方法是勤学,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会在内省中成长。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善于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美丑、分清青红皂白,善于做出正确的选择。修德养成贵在一朝一夕的积累和坚持,要落到实处且不能空谈,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遵守什么样的道德,成就什么样的人生。唯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方能行稳致远。

2.家庭美德需求。家庭关系中的人格、权利、义务是家庭、家教、家风的具体反映,家庭中的所作所为是认识层次的具体表现,家庭美德是推动国家、民族发展的有效途径,将家庭美德跟国家命运、民族兴旺、社会和谐紧密联系在一起,筑牢家庭发展根基。以家庭为荣,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家庭美德的责任感,领悟家庭背后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有国才有家,国是千万家,以小家促大家,国与家连在一起才能铸就辉煌,促进社会和谐安定、有序发展。

家庭是凸显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是有效传播价值观的主阵地。美德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元素。家庭美德是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家庭美德,使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形成交流互鉴、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新时代家庭风貌。家庭是国家的缩影,家庭美德的培育有效促进了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重家庭是涵养浓浓的家国情怀,尊重家庭道德与家庭义务,增进社会和国家的归属与融入,有效提高家庭参与度和自治力。家庭美德是道德情感的自然流露,是道德生成的内在表达。

3.职业道德需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战场,是职业道德培育的目标指向所在。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办好公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继承者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大学人才的培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将个人品德的锤炼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三全育人”筑牢公民道德建设根基。光明美好的德行要推及到公民身上,以此达到德行修养的最高境界。教育教学所培养的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来提升道德修养。

道德是职场做人的重要法则,追求良好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培养的问题导向。职业道德作为有效规范职业的一种具体形式,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形成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切莫好高骛远,定要诚实守信,为实现自己的职业愿景而努力奋斗,维护好本行业的信誉,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和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4.社会公德需求。守公德就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遵循道德规范,遵守公共领域的道德是人现实生活中最起码的一种应认真对待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顺应时代浪潮、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公民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好社会稳定,坚决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促进公民的生存和发展,指导公民的思想和行为,实现公民的人生价值,注重以和为贵,重视道德义务,进行创造和创新之间的有效转化,推陈出新,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愿意在“无我”状态下为国家发展奉献自我,使人民变得幸福、民族变得振兴、国家兴盛不衰。

理想信念是公民的精神内核。坚持公民理想信念和社会理想信念有机契合,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是精神文明的象征,追求理想人格,注重道德践履,激发公民的公德意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认知,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坚持用唯物史观的原理看待道德发展,高尚的社会公德养成重在实践与坚持。遵循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公共规范,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开拓创新、积极劳动、锐意进取、齐心协力、精忠报国,赓续传承伟大的时代和民族精神,使得公民有信仰,国家有前途,民族有未来,社会更和谐。

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最主要的是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养,[3]促进公民自我成长,以小我融入大我,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创新公民道德理念,增强公民的道德认知。

1.法治文化涵养公民道德自觉。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有力指引下,理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洞悉德法兼修内涵,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效内在契合,让法律成为道德的制度保障,让道德成为法律的有力支撑,标本兼治,推动中国特色法治思想深入民心。[4]以道德为基石,通过依法治国重视道德教化和道德修养,重视公民精神品格的养成。全面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建设美好家园的需要,同时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惩恶扬善、扶正祛邪来规范社会行为,将价值目标和价值创造升华为公民的道德自觉,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法治保障提供可参考的事实依据。

发挥道德与法治的有效作用,夯实基础,通过专门法保障和促进公民道德建设,[5]德法兼修,形成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积极营造全民普法、自觉尊法,做忠实和坚定的法治践行者和弘扬者。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双向互动,将道德的优越性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充分做好法治工作的同时兼顾德治工作,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以法治文化涵养德治文化,使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彰显法治力量和法治优势,有效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增强公民道德自觉和法律约束。

2.家风家教筑牢公民道德之基。家庭是每个公民必经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每个公民受启蒙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风家教与公民道德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良好的家风家教既培育了家庭成员良好的道德情操,又指引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全人格的培育和养成。从道德视角来看,良好的家风家教实际上是社会美德的具体表现形式。家风家教是筑牢公民道德文明建设的基石,家风家教是对公民的思想认知和道德教化,不仅能够协调个人与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充分展现国家良好的社会风貌,对促进整个社会秩序和谐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发挥家风家教在公民道德培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应进一步加强对家风建设的社会推广和普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的宣传,树立家风家教建设典范,[6]极力倡导公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将道德、秩序、友善等价值要素弄通吃透,进而促进家风家教融入社会大众的意识和行为中,探索创新继承弘扬传统家教家风文化的有效途径。家风家教的践行需要国家与社会、学校、家庭协调联动,通过各方联动坚持不懈地对公民进行孝悌忠义、礼义廉耻、人情世故、明辨是非等美德培育,建构新时代的家庭道德观。

3.榜样示范提升公民道德水准。道德模范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以榜样示范引领道德新风尚,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作为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7]在时代楷模、感动中国等典型人物的道德引领下,通过榜样示范向道德模范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挖掘他们的道德品质,以榜样的行为举止和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树立道德榜样模范和社会道德风向标,将“德”的强大精神动力注入到全社会。强化自我担当,感受浓厚氛围,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

充分挖掘身边各行各业的典型榜样,关爱身边英雄模范家属,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关心关怀机制,通过言传身教、榜样激励进一步完善公民道德建设中的评价机制,使道德规范在德性的转化中凸显价值,弘扬优秀传统,发挥榜样示范,聆听好人好事,沐浴道德洗礼,弘扬社会发展新气象,营造家庭和睦、崇德向善、邻里团结、关爱帮扶、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让全社会公民积极投身到道德建设的热潮中,争做文明守礼的中国好公民。

4.人工智能重构公民道德场景。社会场景的变化时刻影响公民道德建设,新时代塑造公民道德形象,应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引起社会关系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变革。互联网催生了很多新业态,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通过网络虚拟空间融合公民身份,塑造不同的社会场景,形成新的发展空间,改变社会信息的不断更替和传播,重新建构新型社会关系,使公民道德建设在技术方面有一定的延伸变化。

人工智能作为新时代智慧的理性工具,正在以不可估量的发展速度和渗透范围在个人与社会中发起一场又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对公民道德建设进行拟态模仿,通过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进行内外部场景交替重组和有机整合,各要素间相互发力,打破原有的时空局限,打造不同的互动方式。社会场景的建构以虚拟与现实相结合进行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8]使公民在情感方面同频共振。社会场景的多元化拓宽了公民的视野、提升了公民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加大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覆盖程度,这种智能化的治理方式和发展模式势必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得力助手。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家教家风
勤劳节俭传家风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家风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关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