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in”与汉语“中”“里”“内”对比研究

2022-03-24任泓璇

关键词:范畴语言学隐喻

任泓璇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普遍原则和人类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流派,于20 世纪70 年代产生于美国。20 世纪80 年代,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20世纪90 年代以后,认知语言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英国、日本、法国等相继建立认知语言学研究学会,中国于2004 年举办了“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由于认知语言学具有统一的哲学基础,以较快的速度向社会语言学、应用认知语言学等学科拓展,加之其本身就是语言学分支学科的定位,其研究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等多种学科,能够代表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被视为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具有将日常经验视为语言使用基础的特点,用以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密不可分的关系[1]。显然,认知语言学旨在通过冲破传统语言学的束缚,重构认知框架。一词多义现象就是认知语言学界研究热点之一,这一研究热点对于中国英语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英语介词“in”与汉语“中”“里”“内”作为一词多义现象的案例,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入手,运用其范畴理论、隐喻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对该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in”与汉语“中”“里”“内”对比研究理论维度

英汉对比研究对于英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认知语言学的应用能够增强这种研究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尤其是其范畴理论、隐喻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对于语言词汇学习的指导意义极强。

1.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已经达成三个基本共识:语义是核心,语言符号或者结构都具有意义,以及语言基于使用。同时,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即范畴理论,包括原型范畴理论和经典范畴理论,对于英语词汇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经典范畴理论在哲学、结构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原型范畴理论研究语言如何通过范畴分类将现实世界切分为一个或者一组单位,进而把意义转化为声音,这与认知语言学早期研究的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相一致。具体而言,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旨在打破传统死记硬背学习英语的方式,转而采取新的视角,将英语词汇与相应的汉语意义进行对比,划分为一个“家族”,围绕家族之间的相似性分析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以及语言学对人类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行组织,强调英汉语不同词汇经过人有意识地整理,存在种类相似性或者因果关系,能够作为词汇与词汇之间、词汇与表达意图之间的关系。从根源上讲,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强调语言学习者应注重探究词汇的深层意义,包括词汇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意义产生的原因等[2],实现词汇学习深度强化的目的。显然,范畴理论囊括语义,且具有范畴边界模糊、家族相似性结构中不同成员以辐射形式束集在一个或者几个显性成员周围之间的假设,这一点能够很好地解释英语或者汉语不同词汇使用中难以解释的问题。这种辐射形式下能够产生多义网络,即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中包含的多义性。多义性涉及一个词或者多个词,本质上就是范畴化问题,能够有效解决一个词的不同意义中难以找到共同标记语义的问题,形成一个或者几个显性成员以辐射形式束集在其周围的多节点网络[3]。

2.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极为丰富,其中一个理论就是基于对隐喻的重新认识。隐喻本身作为新的认知语义理论之一,指的是“人根据事体内在关联性和系统性将始源域投射到目标域的思维方式”[4]。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莱考夫(Lakoff)、约翰逊(Johnson)等学者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的“隐喻修辞观”,提出了“隐喻认知观”,立足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人类认知现象。隐喻能够作为人们认识和解释周围世界的重要手段,成为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缘于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人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方式界定的。简言之,人们都是先认识能感知的、直观的、具体的事物,然后借用日常经验和联想,建立与新抽象概念之间的相关联点,最终搭建两个领域或者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认知投射框架。莱考夫与约翰逊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作为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的开端,将认知隐喻理论概括为本体隐喻、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三大类型[5],指出“隐喻是理解抽象概念的认知手段,是让我们用具体的、具有高度结构组织的事物理解相对抽象的或者无内部结构的事物”,并且“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6]。隐喻因此是跨概念域的映射,这种映射是部分的,多数情况下是不对称的[7]392。这一点对于英语介词“in”与汉语“中”“里”“内”对比研究具有直观性的指导意义。

3.构式语法理论。语言学是外语教学理论基础和教学法基本原理,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新范式,包含的不同理论从人类基本认知能力出发,通过人类与外在现实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概念结构进行分析、解释语言结构。构式语法理论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是认知语言学研究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至今依然是研究热点,对于外语学习和教学的指导意义巨大。“构式”即构造、句式、构架,是大于词的语言单位,是语言学约定俗成的研究对象。如此,构式语法理论涉及词汇、语法、句子,从词汇入手进行研究,考虑语料的语义丰富性概括同一情境中不同词汇的用法或者不同情境中同一词汇的用法,涉及词汇与词汇、词汇与句法之间的理据性关系,也叫“承继关系”,用以解释语言中存在的构式间的语义和句法联系,又包括多义联接、子部分联接等。其中,多义联接描述构式的某个特定意义和以其为基础的扩展意义之间的关系,通过不严格区分词库或者语法的概念化过程,将词汇及其搭配视为“构式”,最终在构式框架内解释语言行为的认知机制[7]392,其中的语义研究对于本文案例的对比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in”与汉语“中”“里”“内”范畴意义对比

基于范畴理论,对比英语“in”与汉语“中”“里”“内”的空间意义。空间是最容易观察到的,且实证性很强,能够与数量、时间等表达以某种关系建立逻辑联系,这能够夯实数量、时间等方面意义研究的基础,具体用法和表达意义通过“in”与汉语“中”“里”“内”具体用法案例得以说明。

1.范畴理论下英语“in”的空间意义。介词“in”是英语使用频率最高的介词之一。其意义丰富、使用灵活,本小节重点论述其在三维、二维、一维空间内的不同意义。根据《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第2 版)》可知,“in 表示某事物在或者出现在其他事物内部或者周围”,可以对应汉语“在……里;在……中”[8]。

具体而言,三维层面,“in”能够用以表示有空隙无边界、无空隙无边界、有空隙有边界和无空隙有边界等四大场景。例如,“in the sky”(在天空中)、“in the air”(在空气中)、“in a climate”(在……环境、氛围中)等对应有空隙无边界场景;“in warm soap water”(浸在肥皂水里)、“in the ocean”(在海洋里)等对应无空隙无边界场景;“in a black box”(在一个黑色盒子里)、“in the kitchen”(在厨房里)等对应有空隙有边界场景;“in our diet”(在饮食中)、“in a patient(在一个病人身上)”等对应无空隙有边界场景,明显设定了具体对象。二维层面,“in”用于各种平面之间,如“in the rear-view mirror”(在后视镜里)、“in Africa”(在非洲)等。一维层面,“in”用在不同围体之间,如“in the tunnel”(在隧道里)、“in the tail”(在尾部)等。

2.范畴理论下汉语“中”的空间意义。《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将“中”视为方位词,可以表达“与四周距离相等”“在范围内、内部”,以及“位置在两端之间”的空间[9]1786,表示三维、二维和一维空间中物体所处的位置。在三维有空隙有边界的实体中,如“盘子中”“杯中”“家中”等,物体的具体位置由物体本身的性状决定,主要是由“中”字表示物体存在的具体空间。在三维无空隙有边界的实体中,如“产品中”“设备中”等,以及在三维无空隙无边界的实体中,如“水中”“泥土中”等,用以给读者塑造立体的空间感。在三维有空隙无边界的实体中,如“空中”“雨中”等,用以渲染空间氛围,给读者以想象空间。二维平面构型方面,如“镜中”“院中”等,能够塑造一种多维感,表示物体的空间性。二维平面方面,如“图中”“照片中”等,能够塑造一种场景感、设定一定的悬念。一维空间实体中,如“队伍中”“道路中”等,能够凸显汉语的螺旋性思维。

3.范畴理论下汉语“里”的空间意义。“里”的空间意义同样涉及范围广泛,能够被灵活应用于三维、二维空间实体和一维围体中。三维空间实体中,“里”主要用以区分容器类、非容器类和处所等空间。容器类空间,如“桶里”“井里”“山谷里”等,可见其空间大小并不局限,可以根据容器形状进行使用。非容器类空间,如“草丛里”“角落里”等,具有明显的空间、区域特征。处所空间,如“厨房里”“家里”“学校里”等,使用极为频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二维空间具有有边界和无边界之分,如“沙漠里”“院里”等,能够让读者第一时间感知空间大小。一维围体中,如“门缝里”“山沟里”等,读者能够通过“里”将地标看作一维界限,将该界限分为不同区域,如“门缝里”将“门”分为“门缝”及其以外的区域;“山沟里”直接隐含了山沟与山沟以外世界的对比,具有很大的空间感。

4.范畴理论下汉语“内”的空间意义。“内”的空间意义十分明显,与范畴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中,“内”被定位为方位词,与“外”相对,表示“内部”[9]1786,具体用法应该是“名词+内”“内+名词”或者“名词+内+名词”的形式,表示范围、时间、处所等,大体归类为顺序、倒序和中间三大类。顺序词,如“内地”“内耳”等,都是表示不同事物的内部;倒序词,如“海内”“业内”等,能够十分确切地说明不同事物、物体的范围;中间词,如“国内生产总值”“局内人”等,在说明事物范围的同时,还说明范围内包含的其他事物或者附属事物,信息量扩大。显然,“内”的空间意义涉及一维、二维、三维等不同维度,杂糅在不同形式的词汇中,并且在转译为英语“in”之后,还会涉及其他介词,说明“内”空间意义的复杂性。

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in”与汉语“中”“里”“内”隐喻意义对比

基于隐喻理论,举例说明英语“in”与汉语“中”“里”“内”隐喻意义的不同用法。通过具体案例说明隐喻意义的具体用法,是对空间意义研究的有力补充,涉及到人的认知思维,将一些抽象事物想象为“容器”,与不同介词组合成为新的短语或者词汇,表达不同的意思。

1.英语“in”的隐喻意义。英语介词“in”的隐喻意义可以用以表达时间、范围、领域、信息源、条件、心理感知、身体器官,当然除了本文对比研究的三个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方式、手段、原因或者目的等,但是与汉语“中”“里”“内”无法对应,且不具对比性。当然,无论“in”表达哪种意思,都只取决于其后所加名词。具体而言,“in”表达时间段或者具体时间时,汉语意为“在”,如“in five years”(在五年之后)、“in the morning”(在早上)等;表示范围时,“in the world”(在世界上)、“in the crowd”(在人群中)等,可以表示宏观、微观范围;表示领域时,“in your areas”(在你的领域内)、“in various fields”(在不同领域内)等,能够表达抽象概念;信息源隐喻方面,“in the letter”(在信中)、“in the book”(在书中)等,能够明确信息载体;表示条件时,“in the reality that”(在现实中)、“in the case”(在……情况下)等,用以说明具体情况,发挥引导作用;表示心理感知时,“in sight”(在视线内)、“in the minds”(在思维里)等,用以表示主观或者客观感受;表示身体器官时,“in the head”(在头部)、“in the heart”(在心里)等,一般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可。

2.汉语“中”的隐喻意义。“中”的隐喻意义涉及时间、范围、社会单位、信息、环境氛围、状态、心理感知、意象等方面的隐喻,在范围隐喻方面运用广泛。“中”用于时间隐喻,可以指抽象时间段、具体时间段和具体时间量化的实践,如“寒夜中的路灯”“一生中”“一天中”分别说明其常用法。范围隐喻方面,“中”一般表达复数概念,能够表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实体、抽象概念和集体概念的范围,如“学生中”“社会中”“错误中”“资金中”分别说明不同用法。社会单位隐喻方面,与无生命的实体范围隐喻用法有重合,如“社会中”“家庭中”等,但是省市县乡地级单位无法使用“中”的隐喻意义。信息隐喻方面,主要是作为不同物体载体表示信息源,如“书中”“信中”“档案中”。环境氛围隐喻方面,“中”用以表示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场景,例如“嘈杂中”“工作中”等。状态隐喻方面,一般为“形容词+中”,如“孤独中”等,表达事物所处状态。心理感知隐喻方面,“中”表达内心、记忆深处的内容,如“记忆中”“印象中”等。意象隐喻方面,一般形式为“动作/状态+中”,如“暗中”“行进中”等。

3.汉语“里”的隐喻意义。汉语“里”的隐喻修辞意义主要体现在非空间域,包括时间、范围、行政区划、领域、环境、信息载体、心理感知、身体器官、事件、意象隐喻和虚化隐喻等类型。时间隐喻方面,“里”主要以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被加以运用,如“平日里”“夜里”“日子里”等,在人们日常交流中使用频率较高。范围隐喻方面,“里”可以用在无生命和有生命的范围中,如“水里有鱼”“学生里有会唱歌的”等,也是偏向口语化用法。行政区划隐喻方面,“里”的用法具有特色,甚至是约定俗成,如“县里”“省里”等,后面可以跟抽象或者具体的事物。领域隐喻方面,如“这行里”(指职业)“利益里”等,指代较为确切。环境隐喻方面,如“梦里”“现实里”等,极具生活气息。信息载体隐喻方面,如“电影里”“电话里”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表达方式。心理感知隐喻方面,如“声音里”“思想里”等,是思想、声音等容器的空间抽象化表达。身体器官隐喻方面,如“眼睛里”“心里”等,表达极为直观。事件隐喻方面,如“眼泪里”“创伤里”等,能够被视为身体器官的深层次表达。虚化隐喻方面,如“向纵深里发展”“私下里”等,能够被视为空间概念隐喻而来的抽象概念,“里”可以作省略处理。意象隐喻方面,“里”更多地体现转喻意义,如“温室里”,隐喻“舒适的环境”,温室并非字面意义。

4.汉语“内”的隐喻意义。相较于空间意义,“内”的隐喻修辞意义更为丰富,在时间、范围、社会单位、领域、信息载体方面的用法都极为广泛。时间方面,“内”可以表示笼统时段和具体时间段。例如,产品包装上标明的“有效期内”、合同书标明的“合同有效期内”;具体时间段包括日常生活工作中常说的“一小时内”“五分钟内”等。范围方面,“内”主要用以表示虚拟的“权限”“限度”,如“在本部门/ 本校权限内”等,用以解释和限定职责范围。社会单位方面,“内”的隐喻意义较为隐藏,如“党内”“校内”“企业内”等,直接限定实体范围。领域方面,“内”用于表示不同层级系统或者模块下设范围,如“系统内部”“不同模块内”等。信息载体方面,“内”用于限定知识领域范围,如“字典内”“书本内”等,当然这是较为书面语的方式。无论是哪一类型的隐喻,都可以直译为英语“in+具体名词”的短语。

四、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in”与汉语“中”“里”“内”语义对比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举例说明英语“in”与汉语“中”“里”“内”的语义。明确“in”“中”“里”“内”语法意义具有多样性的基础上,主要举例说明其在语法层面的不同用法,为更深层和广泛的语法和句法运用提供丰富的案例支撑。

1.英语“in”的语法意义。从构式语法理论角度,英语“in”的语法意义多样性,取决于其在句中的位置和与不同词汇组成的短语结构。“in”用作独立结构,跟在“be”动词后面做补语时,用法较为单一,如“I’m in.”译为“我在。”“我当选了。”或者“我加入。”大多数情况下,“in+the+名词”,“in+时间名词”或者“in+形容词”组成短语,需要具体语境下,主谓语指代具体情况,甚至是不同动词所指代的不同时态和语态,决定短语意义的不同,继而使得“in”的语法意义发生改变。例如,“He learned English in three weeks.”(他在3 周内学会了英语。)“The train will arrive in a few minutes.”(火车过几分钟就到。)因为时态不同,“in”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需要学习者根据语言、文化、经验等认知进行鉴别。

2.汉语“中”的语法意义。“中”在汉语和英译时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不能够独立表达,需要与不同维度的空间词汇组合形成方位结构,如“山中”“村中”等。与身体器官组成抽象方位词,如“心中”“脑海中”等,引出下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语法上表示限定意义。“中”还可以与现代化通信设备词汇组合成为限定词,如“电视中”“电脑中”等,显然该用法较为书面;与集体名词相结合组成范围构词,表达从属的语法意义,如“企业中”“社会中”等。“中”的特色语法意义还体现在与动词相结合表示过程、动作和状态,如“执法中”“学习中”等。

3.汉语“里”的语法意义。“里”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与“中”在很多情况下具有相似之处,某些情况下互换表达的语义相同,如“山里”“村里”,可以与“中”的用法互换,但是行政区划、组织结构等词与“里”结合后产生不同的语义,如“市里”“县里”,多数情况下指代当地政府的含义,这是“中”和“内”不具备的语法意义。“里”与信息载体相结合时,语法意义较为普遍,使用也是最广泛的,如“电话里”“手机里”等,适用于书面和日常沟通以及跨文化交流。“里”与集体名词相结合时,表达的语法意义和“中”的用法基本一致。在与时间词汇组合时,“里”不强调限定,如“一年里”“二月里”等。

4.汉语“内”的语法意义。“内”的语法意义相对书面一些,使得其意义范围无形中缩小,在日常口语交流中使用较少,且多数情况下能够与“里”“中”的语法意义互换,一般用在与身体器官相结合,如“肚内”“心内”,与“心中(里)”“肚中(里)”语法意义相近,但是这种用法较少。“内”的语法意义较多地体现在和时间段相结合的时间构词,如“短期内”“十年内”等,确切表达时间范围。

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视角下,英语“in”的空间意义极为简单,对空间边界无限制,任何维度、形状的物体都可以充当。汉语“内”更多强调边界意义;“里”强调“满”的意义;“中”强调较大事物的空间内部以及游移活动意义[10]。隐喻理论视角下,汉语“里”具有虚化隐喻,时间隐喻方面以口语化为主,行政区划隐喻是其特色,“中”具有心理感知隐喻。构式语法理论下,“里”“中”所表达的语法意义较多,用法较为广泛,“中”的语法意义,即空间引申意义最广,“内”的语法意义极为书面化,主要用在时间限定方面。

猜你喜欢

范畴语言学隐喻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