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期刊同行评审中的学术不端行为与防范策略
2022-03-24张益嘉冯君谢敬囡
张益嘉,冯君,谢敬囡
(1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2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2)
自17 世纪中叶的《英国皇家学会刊物》和法国的《学者杂志》起,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已经经历了三百余年。至今,同行评审依然是学术期刊稿件评审与质量控制的一个必备程序。同行评审在科技论文发表过程中至关重要,被寄予了“学术守门人”的厚望。同行评审一直被认为是学术界最公平、公正的评审方式,但是同行评议的主观性、非共识、同行相轻、利益纠结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期刊的同行评审方式有:单盲评审、双盲评审、三盲评审、公开评审和发表后评审等。新媒体环境下,无论哪种同行评审均暴露出缺陷和弊病,都导致了形形色色的学术不端行为发生。
2021 年8 月2 日下午,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强调引导规范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2019 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本规定从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编辑者所能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多维度进行详细规范。2017 年,中国科协要求科技工作者严于律己严格执行《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1],并提出坚守“四个反对”的底线,加大学术不端行为监管力度。在传播迅捷的新媒体环境下,只有从多角度规范和防范同行评审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才能有助于期刊健康传播并且走向国际。只有克服同行评审的痼疾,才能让高质量的论文发表渠道畅通,才能打造尖端刊物,从而服务社会、服务科学、服务学术共同体。
一、期刊同行评审中存在的问题
1.伪造虚假同行评审。2020 年4 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期刊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批量撤稿30 余篇文章,其中,几乎每篇撤稿中都有不同角度的伪造同行评审。2017 年,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期刊Tumor Biology 宣布一次性撤回2012~2016 年发表的来自中国的医学论文107 篇,撤稿的原因是论文作者通过第三方中介投稿,伪造虚假同行评审。2014 年,台湾研究人员陈震远通过130 个虚假电子邮箱账号伪造了虚假的同行评审和引用圈,达到了自己写文章推荐给自己审稿的目的。对此,出版商赛捷宣布撤回陈震远的60 篇学术论文,陈震远、时任《振动与控制期刊》主编的阿里·内法赫与台湾教育部长蒋伟宁都引咎辞职。
2015 年,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和自然科学基金会联合印发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其中包括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某些期刊为了节省时间和审稿效率,在作者投稿的时候,要求作者推荐相关方向的审稿人,作者借机推荐熟人进行审稿,这样就给稿件评审上增加了录用概率,同时也出现了同行评审的弊病。有的作者甚至为了被录用,纯粹编造不真实存在的同行评审专家信息和联系方式[2]。
2.同行评审中的不公正现象。同行评审被视为传播科学的任务和荣耀,所以,评审专家应该持平公平正义的这杆秤。但是,在同行评审的实际操作中却被不正之风导致学术失去了透明与诚信原则[3]。
一是“亲视”,举贤不避亲。随着学术领域愈加细分,评审专家基本都是在小同行、小范围中产生。虽然是盲审,但是仍旧能发挥学术关系网或者学术派别的优势,从论文方向或者是写作特色中寻找到作者的蛛丝马迹。有些作者会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审稿专家,通过“操作”,让其网开一面,在学术把关上给予稿件快速通过的绿灯。二是“轻视”,文人相轻。在同行评审过程中偶尔也会沿袭陋习,互相抨击,不能“一码归一码”,从学术水平上去评价。评审专家“轻视”作者出身,更认可“名校、名人、名家”效应,所以对普通单位的作者持有偏见,对作者职称和学历也是区分三六九等差别对待。有些普通单位的作者论文被扼杀在评审的萌芽状态之中。三是“忽视”,敷衍了事。2018年,一项针对全球1.1 万名研究人员的调查发现,“审稿人疲劳”日趋严重[4]。有的审稿专家由于未及时查看审稿信息或者个人事务比较繁忙,延误了审稿日期;另外一种是评审专家同一时期接收了几个期刊的审稿,所以对稿件也不能够十分重视,最后临近截止日期就简单回复毫无价值的审稿意见。
3.同行评审滥用职权。同行评审的精髓是让“学术权力”在学术评价中充分行使并且得到足够尊重,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同行评审被“权力”绑架而滥用职权,从而也滋生了学术不端行为。一是强迫引用。评审专家在审稿件的时候,为了增加自己已经刊发文章的引用率,于是就在审稿意见中增加一条:引用某篇文章,或者某人合作作者文章,有的甚至高达十几篇。大部分作者遇到这样问题,尽管被引用的文献并不必要但是不影响文章大局,必将认真按照意见去修改。专家在增加了本人或者团队论文的引用次数的同时也扩大了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比如:爱思唯尔的两名数据分析专家Jeroen Baas 和Catriona Fennell,以55 万名学者在三年中为爱思唯尔期刊进行的同行评审活动为样本,发现433 位审稿人评审的论文中每一篇都引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5]。二是非法占有。某些同行评审专家在审稿的时候,窃取他人成果占为己有。当读到作者论文创新点或者研究方法时茅塞顿开,于是就想占为己有,从而改头换面成了自己的科研成果。2015 年6 月,波士顿塔夫茨大学的医学博士Dansinger 团队向ANN INTERN MED 提交论文,经过外审同行评议后被拒,2016 年8 月,Dansinger博士看到被拒的文章在EXCLIJournal 发表。作为一名审稿人,把所审的论文退稿后自己修改,然后换上自己的名字直接发表,作为一名审稿人,丝毫没有对稿件的重视和尊重,而是堂而皇之地占为己有。三是以权谋私。有些同行评审人在审稿过程中把稿件情况透漏给作者,私下同作者建立“友好”关系,编织自己的学术关系网,扩大同行内学术圈人脉。有些同行评审人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甚至利用优势条件与作者进行金钱交易。对稿件不够认真负责任,网开一面。四是动机不纯。有的同行评审人审稿是为了丰富社会兼职和学术头衔,在个人经历上添砖加瓦,但是审稿不认真。有的甚至是审稿人私下联系让作者自己写审稿意见,然后评审人按期提交审稿意见。有的评审人是为了欣赏和借鉴别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样可以节省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的评审人知道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按时完成稿件,就把稿件分给同事审,做个顺水人情;有的评审人假意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让研究生学习热点论文,实则是让研究生审稿。
二、期刊同行评审中问题的防范策略
1.动态管理同行评审专家库。同行评审专家库需要定期更新,要淘汰不适合的评审专家,同时也要注入新鲜血液。同行评审专家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的研究背景和掌握科研方向动态能力,并且有较强的科研素养能严格遵守科研伦理道德,有能为科学传播把关的责任感。同行评审员要为提升审稿速度和内容把控力而进行大量训练,提出切中肯綮的审稿意见且能及时提交,这些都是审稿人必不可少的科研精神。定期更新同行评审专家的信息,比如年龄、职称、职位、国籍、地区、职业、联系方式以及所从事研究学科的详细分支等。某些专家由于年龄、身体状况要及时更换。有的同行评审专家随着行政职位的提升可能会因为事务繁忙而没有更多时间去审稿,有的工作重心从科研移到教学工作中的都可以考虑更换。根据专家不同的国籍,考虑语言风格和风俗习惯,要做到心中有数。同行评审专家违反保密协定、与其他人共同分享论文内容、对稿件中伦理道德视而不见、利用评审权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造成的学术不端行为都要及时规避,发现有此类问题嫌疑的同行评审专家要及时地剔除或者拉入“黑名单”。
2.增强对评审专家的考核机制。编辑部可以从发表后的论文跟踪角度对专家进行工作考核。首先,编辑可以通过回访了解作者该篇文章刊发情况,是否得到同行认可、是否在后续工作中或者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否进行了成果转化以及是否获得奖励等。其次,编辑可以通过国内转载、国际检索和收录情况进行回溯,看看论文的影响力、社会反响情况等。编辑还可以从下载情况以及引用情况进行分析,看论文的后期应用范围以及对行业的应用价值。如果该文章得到了极大的应用范围或者行业价值,也可以证明同行评审专家是有预见性的优秀审稿人,在对稿件把关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的一些期刊单位将同行评审专家对论文所评审的内容和文章一起发表,并且通过读者阅读、监督后给评委打分,最后通过积分制对评委进行考核。审稿人积分制有利于借助积分统一体现审稿人贡献,提升对审稿人贡献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6]。
3.提高对评审专家的奖励机制。评审专家需要对所审的论文承担一种责任承诺,同时也要对科技知识传播工作进行把关。专家评审论文是需要耗费精力和时间的,所以可以在精神方面、物质方面、知识回馈等角度给与适当回报。期刊单位应该给聘用的审稿专家发聘书。一是精神奖励。期刊的同行评审人,并不是只要研究专业方向一致就可以,而是需要从小的专业方向上进行严格的筛选。专家能被选为期刊的同行评审专家,证明其在相关方向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更是对科研工作者科研能力的高度认可。评审专家在评审稿件过程中,可以了解到该方向更新、更前沿的热点问题,被知名期刊遴选为期刊同行评审人,也是一种精神回馈。二是物质回报。2021 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评选了333 位优秀编辑和审稿人。2021 年8 月,第四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中也对优秀审稿人进行了表彰。给同行评审专家邮寄审稿当期的纸质期刊、生日贺卡、节日礼物等[7]。还可以把审稿人审完的稿件和审稿意见做成电子书,定期发给审稿人。按照不同的指标给与审稿人不同的物质奖励和表彰。根据审稿人为期刊做出的贡献,可以考虑给与审稿人在期刊上刊登致谢,以及给与审稿人在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优先政策,期刊社还应该定期评选优秀审稿人[8-9]。三是知识回馈。Elsevier 期刊在同行评审专家审稿后,提供给审稿人在该期刊免费阅读的账号,有效期限为6 个月,激活后1 个月的使用权限。通过免费阅读下载最新文章的知识回报,激发同行评审人的积极性和工作的热情度,从而提高期刊文章的质量。
4.规范同行评审过程。2016 年Warne 认为,77%的受访者认为进一步的同行评议培训是有用的。据统计,全球39%的审稿人从未接受过培训,而88%的受访者认为审稿人培训对保证同行评议的质量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同行评审人结构复杂,大部分未经过统一培训,所以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建立严格的同行评审规范制度,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10]。比如,投稿须知中强调文章著作权问题和作者署名问题,还可以定期给作者和潜在的作者开展论文写作规范培训讲座,同时也是对期刊论文标准的规范;学习审稿要求中的学术规范和科技保密问题;完善和编制审稿制度,充分发动同行评审成员为期刊保驾护航;开展专家评审会议,在会中探讨稿件问题等。另外,编辑或者责任编辑从头到尾都要始终为论文服务,为作者、为专家、为读者服务。从多方面、多维度保障论文质量、期刊学术水平和编校出版质量。
5.重视编辑加工过程管理。同行评审要设置责任编辑或者学科编辑。首先,编辑要用正确合理的方式选择同行评审人,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偏离原则。其次,在处理待审稿件方面,不能对稿件内容有所隐瞒,应该实事求是地把稿件送给专家评审。比如,把稿件在CNKI 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的复制比报告中有疑问的地方提供给同行审稿专家,该报告在审稿件过程中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编辑应该在专家给出的评审意见和作者之间起到桥梁沟通的作用,不能夹带编辑个人主观意见,影响审稿专家对稿件的正确判断或者影响作者修改思路。在传达给作者审稿修改意见时,一定要具体、详实、清晰、明确,让作者改有所依。当作者对审稿意见有异议的时候,要认真严肃对待,编辑不能把握的时候,邀请同行评审专家定夺,给出公平公正的结论。
6.考虑公开同行评审意见。公开同行评审意见在国际学术出版界已有较广泛的实践,国际期刊社F1000 实行由编辑先进行严格审核后发表,最后再进行同行评审程序,并且将同行评审意见随着文章一起在网站上进行发表。公开评审意见是提升同行评审可信度的重要举措,也是识别掠夺性期刊的重要措施。但在中文学术期刊界,公开同行评审意见的很少见,2021 年8 月2 日《重庆高教研究》在微信公众号公布了关于《我国研究型大学长聘制改革的制度逻辑与优化路径》文章的公开评审报告。《编辑学报》2021 年第5 期刊登了关于《中文科技期刊多元融合发展的实践——以〈××××学报〉为例》的退修意见[11],实施了透明评审制度,这是中文学术期刊界迈向透明化的重要一步。期待更多的中文学术期刊公开同行评议报告,并进一步提高审稿透明度,创造更为公平公正的学术出版环境[12]。
公开审稿意见是对审稿人工作的一种认可,即使不公开,评审人也应该对所评审稿件的评审意见内容负责任、对期刊负责任,是一种责任同时更是一种承诺。公开同行评审的审稿意见,可以起到监督审稿专家、督促作者和期刊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审稿意见公开,不但可以给其他投稿的作者一个学习的机会,还可以起到对期刊经营过程的监督。读者从审稿意见、退修意见中不断地研究、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行评审过程使学术更加透明,让科研人员共同遵守诚信原则。同行评审协助期刊、作者、研究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维护和创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