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网络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

2022-03-24巩克菊刘敏敏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101

宁夏党校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文明素养

巩克菊,刘敏敏 (山东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1]的条件下“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2],要“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2],“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3],“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3],“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3]。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既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从价值层面出发理解网络文明建设,用联系、发展、动态的眼光把握网络文明建设的本质会发现,网络文明建设是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顺应新时代网信事业发展趋势、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建设,内在地蕴含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预设和价值诉求,它最终指向的是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全人类的自由解放。

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网络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

在网络文明建设过程中,人既是推动网络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也是享用网络文明建设成果的价值主体。网络文明建设就是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旨归,不断满足人的各种现实需要。这既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规定,也是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旨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阐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他指出,人与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人是自然的人,“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4],人的能力和活动受制于自然,人不可能超越自然界加诸人身上的限制而成为自然界的附属物,没有独立性和个性。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偶然的人是人的第二大形态,这时人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人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也因此被自己的创造物所奴役,产生了异化。摆脱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的第三大形态,人的个性、能力、社会关系得到普遍的发展,人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存在。人与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表明,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通过人本身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和人本身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体现着对人类自身解放的价值诉求,体现着对人本身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描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所表达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指明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6](P185),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历史归宿,体现了对人本身发展的美好希冀和终极关怀。

一般来说,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指每个人的发展,通过每个人的发展来实现一切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些人的发展或者以牺牲某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发展,它最终指向的是全人类的解放。其次是指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把人“当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6](P161),将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归结为人的类特性,作为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准。正是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才称之为自由的活动,而人所奋斗的一切就在于摆脱外在的压力和束缚,超越以往对人的依赖关系和对物的依赖关系,充分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由自主的发展,成为自由的有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最后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即马克思所指明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P189),只有使人的个性、能力、社会关系、综合素质等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获得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人才有可能完整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

(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

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分别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以及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系列网络发展和治理的思想观点,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作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84年9月18日,邓小平为新华社创办的《经济参考报》作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7]的重要题词,为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我国的信息工作在促进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以及人本身的发展等方面成为可能。江泽民充分认识到了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提高全民素质、提高网络使用能力出发强调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江泽民指出,“必须重视提高全民族的信息化知识及使用能力”[8],要“通过信息化建设使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8]。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指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9]胡锦涛从加强互联网的管理效能出发,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10],不断肃清网络生态问题,构建网络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探讨了网络空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建设网络文明。在2016年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11],要“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11],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归属。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贺信中也强调,“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12],要“共同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12],要使网络文明建设依靠人民、网络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网络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主体上来看,网络文明建设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在网络文明建设中基础性力量的发挥,推动形成同向共治的网络文明建设群众合力。从价值上看,网络文明建设始终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为旨归,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网络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二、网络文明建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互擢升

网络文明建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网络文明建设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网络文明建设的价值尺度,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导向和动力支持。

(一)网络文明建设能够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为了适应新时代网络空间的发展要求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进一步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旨在杜弊清源,破除网络空间中各种有碍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顽瘴痼疾,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建文明和谐的网络生态,满足人的多重发展需要。

1.网络文明建设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网络空间

人的实践水平和人的发展程度总是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3](P135)一方面,任何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除了自身因素外,更多的是依赖于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展开他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6](P571),才能实现个体的自由成长。另一方面,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程度决定着个体发展到什么程度,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4]也就是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关系、丰富的社会实践、有序的社会交往为其提供空间和条件。进入网络文明时代,网络空间打破了人们社会交往的空间地域限制,使个体在网络社会中开辟了社会交往的全新境界。网络文明建设就是要通过良好的规则秩序和良性的文明实践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交往和发展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创造平等参与的发展机会。因为一个文明、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能够更好地激发个体内在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个体文明向善的自由意志,促进个体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人必须要完整全面地占有这种在网络空间中所形成的社会交往关系,不能让这种交往关系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抑制个体的发展,导致个体的异化。而扬弃网络交往异化的根本途径是消除网络信息技术对人的统治,从价值理性的高度出发防止人在网络空间沉沦到新的野蛮之中。网络文明建设正是对网络交往异化的矫正,让人们在网络社会交往过程中既能实现个体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又能有效规避各种网络负面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文明建设创造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优质网络空间。

2.网络文明建设满足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的需要不只停留在物质生活上,还包括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3](P159)。在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需要获得极大满足之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情感、文化、道德、交往、娱乐、求知等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尤其是当网络空间成为继现实空间的人类第二大生存空间后,在伴随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的情况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愈发强烈。人的这种需要的广泛性、丰富性和时代性体现着人对自身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构成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网络文明建设对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网络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推进网上思想理论宣传,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情感需要;二是网络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保障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网络文化需要;三是网络文明建设通过强化网上道德示范引领、鼓励网络诚信文明实践,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网络道德需要;四是网络文明建设方面通过制定网络文明行为准则、健全网络文明工作机制,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网络交往需要;五是网络文明建设通过规范网络内容生产与传递,强化网络虚假信息打击与处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网络娱乐需要;六是网络文明建设为个体突破知识储备的有限性提供了自由开放、高效及时的网络平台,满足人民群众的广泛知识需要。这些需要的提出与满足“从本质上提高着人,升华着人”[15]。因此,建设美好网络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网络生活需要,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满足感,构成了网络文明建设的深层内核,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网络文明建设推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的提高

人所拥有的一切不是一个自然获得的过程,而是在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争取而来的,争取就意味着需要具备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人的能力不仅包括生产能力,还包括思维能力、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及调控自身身心和谐的能力等更能体现主体性的能力;不仅要使人的现实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要充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16]。因而,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人的各方面能力协调发展的结果。首先,人的生产能力在网络空间中更多地体现为精神生产,网络文明建设使人的精神生产活动更合乎人的需要的发展,从而促进人的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减少了因违背人的需要而对人的能力造成的摧残和破坏。其次,人的精神生产活动过程也是人的思维碰撞的过程,网络文明建设所要求的制度规则、公序良俗使人在进行精神生产活动的同时也不断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最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以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任何精神生产活动都离不开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协调。网络文明建设则侧重每个人机会均等、平等参与,为人的关系协调、能力的提升提供普惠公平的网络发展环境。从这个角度讲,网络文明建设对人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人的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从而使满足人需要的条件更加充分、满足人需要的活动更加顺畅,实现人的需要的再生产、再满足。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网络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提供重要支撑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网络文明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既能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导向,也能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是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的统一。

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导向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是网络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能够为网络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提供价值指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个性解放为导向是网络文明建设的核心。只有抓住人的发展这一本质,才能有效辨别和解决网络空间中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全体网民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实现网络空间治理效能的最大化。所以,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网络文明建设的目标是网络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前提,离开人的发展这一导向,网络文明建设就无从谈起。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是网络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价值目标。

2.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网络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程度具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网络文明建设成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发展状况,而人的发展动力在于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因此,网络文明建设要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为前提,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首先,全体社会成员网络治理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国家、社会、网络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网络文明建设,取代国家或政府对网络社会实施的单向管理,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网络文明建设新格局,能全面提高网络文明建设的综合水平,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其次,网络美德是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人文基础,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多些温暖与帮助,少些戾气和冷漠,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普遍的互助协作氛围,能使网络文明建设的创造活力充分涌动。最后,诚信友善是形成互助协作氛围的重要前提,也是和谐社会分工的内在要求,没有诚信友善的合作氛围,网络文明建设就难以得到有效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网络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也能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

三、在网络文明建设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现阶段要继续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必须从网络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现实出发,既着眼于网络空间的和谐发展,又要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树立新时代网络文明观,形成所有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网络文明建设理念

要在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树立新时代网络文明观,即以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指向的网络文明观。首先,网络文明建设要促进所有人的发展。城乡之间互联网发展差距虽有所缩小,但是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网络文明建设要进一步致力于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网民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其次,网络文明建设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针对人民群众在网络社会中多方位、多层次的需要,网络文明建设应继续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强调推动人的个性的丰富和发展,为人的潜能、特长、兴趣的充分发挥提供优越的条件;强调推动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促进网络社会的普遍联系,使人的现实交往实践在网络空间中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强调网络社会中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完善,推动全体网民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前进。最后,网络文明建设要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根本动力,网络文明建设不仅仅在于促进网络社会的公平正义,更在于持续推动网络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不断提高人的自我发展的动机和能力,实现网络社会及网民的自主性成长。

(二)提升全民网络文明素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网络素养是个人素质在网络空间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网络知识素养、网络能力素养、网络道德素养、网络法律素养、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等等。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人们网络素养、充分发挥人的能力的过程。人的网络素养的高低,不仅对于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直接影响着网络空间的和谐与发展,特别是网络知识素养和网络道德素养。而教育在网络知识素养和网络道德素养的提升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人的网络素养的水平以及网络空间的文明程度。因此,要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网络文明建设就必须将网络素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法治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伦理教育等,凝聚网络共识、引领主流价值、规范网络行为,既能达到塑造网络文明新气象、培育网络文明新生态、促进网络文明新发展的目的,也能提升人的网络素养、提高人的发展能力,实现全体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增强全民主体意识,形成共建共享、共创共赢的网络治理格局

公众参与网络文明建设是网络社会治理的必然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3],“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3],“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3]。因此,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网民群体都要认识到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政府部门主导、社会组织大力支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首先,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网络社会治理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广泛搭建平台、开展特色活动,调动广大网民参与网络文明建设的自觉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其次,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网络问题上,要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广泛收集意见,倾听民众心声,给予广大网民更多的参与机会,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网络社会的多元价值诉求。最后,要加大对网络社会组织、网信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鼓励支持网络大V的积极参与,增强社会各方参与网络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泛凝聚网络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共建网络文明,共享文明网络,真正将人民当家作主贯彻到底,实现网络社会的良性发展。

总之,网络文明建设是对新时代各种网络问题和人民群众现实需要的深切回应,是网络文明之路的积极探索。在网络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来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网络文明素养、引导全社会共同建设网上美好精神家园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遵循,也是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实现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阔步迈进的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文明素养
请文明演绎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漫说文明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对不文明说“不”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