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合作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成效研究
2022-12-14陈红惠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陈红惠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自1996年起,福建、宁夏对口帮扶协作在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的倡导、推动与关心下,经过20多年的努力,探索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扶贫新路径。新时代,闽宁合作的深刻内涵在不断拓展。通过深入挖掘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成效,为持续增强我国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序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有益思路和借鉴。
一、闽宁合作模式的理论基础及适用性分析
闽宁合作是“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实现共赢发展的成功典范,该合作模式的提出和实践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其提供了思想指引、理论指导和价值指向。
(一)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
《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思想。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维护好各民族间经济发展的共同利益是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的物质根源。在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百年征程中,探索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有益发展。毛泽东侧重从社会制度改造方面把握民族发展问题,邓小平主要把生产力标准引入民族工作当中,江泽民主张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推进民族工作,胡锦涛强调民族发展工作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首先就要消除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1],“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2](P231)。在涉及扶贫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相关论述中强调“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把对口援疆工程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3]。这些要求鲜明地指出了扶贫对口支援与民族发展的重要相关性。
闽宁合作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我国社会政局稳定和宁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必然成为闽宁合作模式成功推进的思想指引。
(二)理论指导: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闽宁合作通过对口扶贫协作在脱贫攻坚中取得显著成效,这得益于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指导。其中的“精准扶贫”方略、“造血式”产业扶贫路径、“志智双扶”脱贫思想提升了闽宁合作具体实践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1.“精准扶贫”方略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2](P235)。“精准扶贫”方略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创新策略,东西部扶贫协作中要注重帮扶资金、技术、产业等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精准有效流动,通过提升结对帮扶的精准对接促进扶贫协作的时效性和高效化。通过精准扶贫可以有效解决脱贫攻坚过程中由于市场失灵或政府职能缺位所造成的发展阻碍,与西方国家自由、放任方式具有显著区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措施,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2](P235)“精准扶贫”方略是结对帮扶双方秉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理念的“精准涓滴”。通过识别帮扶双方资源对比情况,聚焦具体贫困地区致贫原因,以具体贫困原因为导向制定方案,“精准涓滴”扶贫资源,避免“大水漫灌”,从而切实提高脱贫实效。
闽宁合作模式的推进过程中始终聚焦宁夏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进行精准对口帮扶,使资金、人才、产业合理精准入驻贫困地区,切实提高了脱贫实效,闽宁合作模式的成功得益于“精准扶贫”方略的理论指导。
2.“造血式”产业扶贫路径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4]。产业扶贫是“造血式”扶贫的主要路径之一,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大创新策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有利于扶贫工作效益不断提升和脱贫成果持续巩固,进而推动过去单一的送钱送物“输血式”扶贫方式向依托产业发展的“造血式”扶贫路径转变。在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部地区不仅要帮钱帮物,更要推动产业层面合作,推动东部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实现双方共赢。”[2](P230)“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2](P218)。闽宁合作践行“造血式”产业扶贫,秉持合作共赢理念,激发帮扶地区企业前往贫困地区投资发展置业的积极性,聚焦贫困地区具体资源禀赋,合理运用帮扶资金和技术支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使贫困地区差异化的资源禀赋转化为特定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实现贫困地区资源优势由潜在化向现实化跃升。在此基础上,注重初始资源优势的多层次增值,在扶贫产业价值链上嵌入技术增量,实现产业升级,使产业投资“愿意来”、产业发展“留得住”,从而多方位、全过程推进产业扶贫。
闽宁合作采取产业扶贫为核心的综合脱贫方式,促使区域内脱贫致富能力可持续提升,闽宁合作模式的成功得益于“造血式”产业扶贫路径的科学指引。
3.“志智双扶”脱贫思想
注重和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内容。“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2](P229)闽宁合作始终践行“智志双扶”脱贫思想,通过宣传、教育、组织等工作,使贫困地区干部和人民群众树立脱贫自信心,激发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脱贫过程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智力支撑是激活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基因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区域内知识、人才储量的关键环节,在提升承接外来投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2](P232)。
“志智双扶”的脱贫思想对于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具有积极引导作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内生动力,“扶智”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帮扶手段切实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进而为区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人才支撑,逐步增加在承接外来资源、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的可用知识储量。此外,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具体的人为载体,这体现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是“扶智”主体,在“扶智”进程中所促成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也需要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去予以带动。通过“志智双扶”,可以充分调动贫困群众主体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脱贫致富提供内生核心动力支撑。
闽宁合作始终秉持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并重的正确理念,通过发挥精神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协作中的奋斗实干、拼搏创业精神孕育而生,“志智双扶”脱贫思想为闽宁合作模式的成功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三)价值指向: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美好愿望和行动动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对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责任担当。随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使共同富裕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认为坚持公有制、发展生产力、消除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其中坚持公有制有利于从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上消灭财富分配上的两极分化;发展生产力则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内在动力支撑,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6];消除贫困是共同富裕顺利实现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手段,资本家由于对生产资料和剩余价值的长时间占有,对无产阶级财富进行了长久的大规模掠夺,无产阶级陷入贫困的陷阱,消除贫困有利于清除共同富裕实现进程中的障碍。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党和国家领导人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有益探索和深化。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7](P495),“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7](P437),这个阶段的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对农民共同富裕问题的重视,主要强调劳动致富、共劳共富。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8](P277-278)“先富带动后富”的方法论创新,极大推动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随后,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P37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江泽民注重把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可行路径促进共同富裕,同时强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9]基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胡锦涛强调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客观实际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为新时代发展生产、消除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协调区域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南,促进了我国共同富裕的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明确阐述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特征、本质要求、实现范围和本质内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强调消除贫困和共同富裕的内在相关性,提出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助力共同富裕实现的创新举措,“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长期坚持下去”[2](P231)。
闽宁合作模式是“先富”帮“后富”,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成功典范,是着眼于“两个大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闽宁合作具体实践的成功推进提供了基本价值指向。
二、闽宁合作模式的实践成效
(一)闽宁合作模式的总体实践成效
闽宁合作模式的不断推进精准助力宁夏脱贫攻坚顺利完成。闽宁合作模式下宁夏脱贫攻坚的总体成效显著,以实践成果检验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闽宁合作不断深化,福建将资金、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等经济发展要素注入宁夏。据统计,2019年福建省投入援宁资金达到4.7亿元,增长51.6%;宁夏向福建省输出贫困劳动力1 593人,就近就地转移贫困劳动力16 895;9家中央单位选派挂职干部12名,驻村工作队员24名,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亿元。①数据资料来源于2020年《宁夏年鉴》。在闽宁合作模式持续推进和贫困地区人民不懈努力下,宁夏脱贫攻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截止2020年底,宁夏地区9个贫困县(区)摘帽;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减贫80.3万人,宁夏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在总体生产情况和可支配收入方面,从宁夏地区整体上看(表1),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 920.55亿元,比2012年2 131亿元增加约1.84倍,2020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3 889.4元,2012年从6 775.7元增加约2.05倍;从西海固地区数据上看(表2),2020年西海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7 006.86万元,比2012年319 836.29增加约2.4倍,2020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1 552.76元,比2012年4 570.63元增加约2.53倍,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表1 2012—2020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
表2 2012—2020年西海固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
(二)闽宁合作模式的具体实践成效
1.产业扶贫实践成效
闽宁合作模式注重以产业扶贫为核心,推动“输血式”向“造血式”的扶贫方式转变,促进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能力的可持续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产业扶贫的协作方式继续深化,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闽宁合作模式下福建和宁夏结
对县(区)、乡镇实现交流互访107批859人次,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40余场次,共引进企业129个。②数据资料来源于2020年《宁夏年鉴》。福建通过向宁夏地区高效精准输送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产业发展要素,把宁夏地区特有的潜在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具体产业发展的现实动力,极大促进了宁夏地区产业的发展。
通过对比2012年和2020年数据可知(表3),2020年宁夏全区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分别为338.01亿元、1 608.96亿元和1 973.58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约1.79倍、1.62倍和2.08倍,其中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增长较快;西海固地区三大产业也实现明显增长,其中第三产业增长较多,由2012年的105.386 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11.610 3亿元,增长约2.96倍。闽宁两省(区)还把共建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协作的重点,先后在银川市永宁县建设了闽宁镇扶贫产业园,在吴忠市盐池县、固原市西吉县和隆德县建设闽宁产业园,带动了当地支柱产业的发展。
表3 2012—2020年西海固地区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变化
注重将多种扶贫手段融入产业扶贫过程是闽宁合作模式下产业扶贫的创新路径,通过旅游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和电商扶贫等多种手段的科学融入,使产业扶贫形成可持续、可操作、可应用的科学系统,解决了产业扶贫过程中资金、运营和销售等环节出现的问题,促进了贫困地区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其中闽宁镇葡萄产业融合发展就是闽宁合作模式下产业扶贫实践的具体成效之一。闽宁镇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示范窗口,自成立以来接纳了西海固贫困地区40 000多贫困移民,该地区把自身资源禀赋优势与福建进驻企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相结合,促进当地葡萄产业融合发展,助力贫困人民脱贫致富。数据显示,2019年闽宁镇3 000多户农户入股土地1.8万亩建设高标准葡萄基地1.05万亩③数据资料来源于2020年《宁夏年鉴》。,使农户的资源变资产,实现互利共赢,在葡萄酒产业方面属全区首创。闽宁镇葡萄产业逐渐形成融合葡萄种植业绿色发展、葡萄酒国际化销售、葡萄酒文化教育与培训、葡萄酒主题旅游和体验等为一体的有机链条,促进了贫困人民在搬迁移民后脱贫致富能力不断增强,充分展现了闽宁协作的减贫成就。
在注重福建地区先进企业“引进来”的同时,闽宁合作模式还鼓励支持宁夏地区优质企业“走出去”,宁夏龙头企业赴闽开拓市场脚步加快。在“走出去”的具体实践中,通过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和外销窗口的在闽对口设立,扩大和拓宽了宁夏优质产品的市场销售范围和渠道,助力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表4)。
表4 闽宁合作模式下产业扶贫案例
2.教育扶贫实践成效
闽宁合作模式始终坚持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帮扶理念,注重通过教育扶贫的方式助力宁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建立教育文化发展的“造血”脱贫机制,有效巩固宁夏贫困地区脱贫成果,并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宁夏贫困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闽宁合作模式下的教育扶贫协作实践逐步深化。据数据统计,2017年,福建30名教师来宁支教,对口帮扶宁夏固原农校和闽宁镇三所学校;2019年闽宁两省(区)签订2019年帮扶协议,福建63名教师到宁夏支教,宁夏40名校长赴闽挂职,闽宁结对学校达100余所④数据资料来源于2020年《宁夏年鉴》。,深化了闽宁教育协作,为2020年宁夏脱贫攻坚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闽宁合作模式下的教育扶贫为宁夏贫困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宁夏贫困地区的教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教育设施资源和有力的人力支撑,强化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有效切断了贫困的代际传染。从2012—2020年西海固地区学校数量、文化产业机构数和人数可以看出,在闽宁经验推进下,区域内教育文化发展的进步趋势,2020年宁夏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人数为36 351人,比2012年的21 832人增加14 519人⑤数据资料来源于2013年和2021年《宁夏统计年鉴》。,区域内人才资源不断增加,这与闽宁经验报告下教育扶贫的推进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此外,从2012—2020年西海固地区文化产业机构数和人数来看(表5),宁夏地区教育文化产业是不断发展的,通过对比2012年和2020年数据,宁夏全区艺术产业、图书馆产业、群众文化产业的机构数和从业人数都呈现明显递增趋势;西海固地区除了在图书馆产业从业人数稍有下降之外,其余方面也均呈现明显上升状态。在闽宁经验推进下,福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在确立县与县结对帮扶关系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建立镇与镇、村与村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结对帮扶关系,这不仅为西海固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表5 2012—2020年西海固地区文化产业机构数和人数
3.生态扶贫实践成效
生态改善方面,闽宁合作注重扶贫进程推进与生态保护共融共进,基于宁夏地区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敏感的特点,闽宁合作的推进充分考量产业扶贫、贫困人口易地搬迁等过程中所存在的地区生态承载力问题,有效避免了由于生态环境承载力受限而造成的脱贫再返贫现象,创造性地在闽宁镇实施“以果治荒”工程,促进产业扶贫和生态环境改善良好有机互动。数据显示,在闽宁合作模式的成功推进过程中,2020年宁夏全区森林覆盖率升至15.8%,比2012年11.9%增加了3.9%。⑥数据资料来源于2013年和2021年《宁夏统计年鉴》。生态环境的良好改善不仅持续扩大了宁夏地区对于闽商到宁投资置业的吸引力,还进一步提高了枸杞、决明子等优质农产品的供应数量和质量,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闽宁模式下生态扶贫成效显著。
4.民生改善实践成效
闽宁合作模式推进以来,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面,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供水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效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福建省对口扶贫区(县)共扶持宁夏盐池县打井窖7 650眼、投资新建闽宁示范村12个。宁夏西海固地区水资源有效供给问题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饮水工程的有效实施使得西海固地区“喊渴”历史结束,110万山区群众喝上了安全水,产业发展用水也得到切实保障。
公共服务方面,截至2020年底,宁夏全区11.7万户困难群众住进了安全房,完成硬化路村村通、电网宽带全覆盖、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贫困人口健康扶贫政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也实现全覆盖,宁夏脱贫攻坚总体成效显著。
三、新时代闽宁合作模式持续推进的路径分析
(一)创新闽宁合作理念
进一步深化对闽宁合作理念的认识。脱贫只是闽宁合作模式的初始层级目标,最终是要形成闽宁两省(区)互利共赢的新格局,进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后小康时代,要树立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闽宁合作创新理念,由单向帮扶向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新机制转变,促进自然资源、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跨区域的有机高效流动,进而增强闽宁合作可持续推进的必要动力,从根本上提升闽宁合作的水平。
(二)优化产业合作内涵
闽宁产业合作内涵优化要以宁夏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抓手。具体做到:注重先进科学技术与宁夏地区特色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通过现代科技装备和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储藏、流通和销售等过程的有机科学嵌入,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提升产业生产水平,完善整体价值链;加强互联网创新协作,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增加宁夏工业产业链价值,扩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借鉴福建地区先进管理经验,加快宁夏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在巩固传统商业、饮食和服务业的基础上,重视旅游、现代物流、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发展,优化第三产业的结构体系,最终实现闽宁产业合作整体优化升级。
(三)提升科技合作质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闽宁合作要促进单一粗放的产能转移向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产业合理分工进阶,进而避免宁夏地区落后产业的不合理聚集和经济粗放型增长。充分依托福建地区资金技术支持,加快建设宁夏技术创新产业园区,加大对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扶持,有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闽宁技术合作项目的产研融合与成果转化,创造有利于科技研发和产品产出对接融合的良好环境,真正实现产研高效互动;重视闽宁教育合作的多元化和有效性,坚持培育引进相结合,加强宁夏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软环境建设,为科技合作质量提升储备更多优秀的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