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逻辑
2022-03-24欧庭宇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欧庭宇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从“走自己的路”到“走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跨越,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形成的伟大创造。若将此置于时空坐标下进行学理考察,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逻辑,对于进一步把握其鲜明特质、揭示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逻辑
研究和把握事物的历史逻辑,不能仅仅依靠“流水账”式的文献梳理,而是要从事物发展的历时性、共时性维度寻找线索,准确把握其中的逻辑关联。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逻辑,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理路,正确看待其历史阶段、历史线索、历史经验。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阶段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建设工业化国家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初步设想,领导人民以革命斗争的方式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抗日战争时期提出“在将来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它将实行国家工业化政策”[2],“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3]等论断,到党的七大提出“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4],再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5]的历史任务,这一时期的国家建设要求工农结合、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并确立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国家现代化由“现代化等于工业化”的设想转变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规划。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了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也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和镜鉴,以自力更生的姿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先后两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这一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如何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问题,1975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要在1980年前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这为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作出具体安排。邓小平同志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发展目标和时代任务,不仅体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截然不同,还体现了党把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认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从党的十三大确立“三步走”战略部署到党的十六大宣告实现人民生活总体小康,到党的十七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出科学谋划与系统部署,带领人民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走了到新的路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在汲取世界历史文明发展有益成果和现代化先进经验的同时稳步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6]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并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了较为成熟、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行动方案。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线索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中国道路”作为党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将走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作为解决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立足点。一是从核心诉求洞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题嬗变。回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伴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其内容、深化其功能,始终契合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诉求,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理论,开辟了实践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从路径选择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案优化。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并非一帆风顺,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我们经历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方案选择;创造性地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7]的科学命题;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根本方针、实现途径;制定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21世纪新“三步走”战略,作出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在对世界各国现代化经验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历史性借鉴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三是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内涵,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8](P64)回顾党的奋斗历史只是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视角与手段,萃取与提炼其中宝贵的历史经验才是意义所在。一是坚持党对现代化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8](P65)正是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我们才能克服现代化建设中的艰难险阻,找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前进方向,成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二是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日臻兴旺的另一个秘诀。历史充分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人民是否满意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价值取向,依据人民所需所盼制定发展任务、明确发展目标、选择发展路径,正是在人民创造伟力的推动下,成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时代变革。三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使命担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知行合一”的发展逻辑,既从理论上打破了世界现代化的“西方中心论”和“历史终结论”,又在行动上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实践,克服了其他现代化模式所固有的内在缺陷,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个高度凝炼且纲举目张的科学论断,具有“新”的内涵。①韩庆祥教授撰写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问题》一文,从原体规定、关系规定和过程规定等方面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问题,为梳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逻辑提供了有益借鉴。从发展形态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新世界意义的“中国式”道路,是一种注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协调性发展的文明形态;从发展规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现代化”的一般规律,通过治理手段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从发展脉络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又是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推进的现代化之路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指引中国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一是党始终保持接续奋斗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现代化道路,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血泪与抗争,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创造。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变革,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深刻改变了国家的前途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照亮现代化实践。对于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稳定与活力顾此失彼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现代化过程中吸收和借鉴先进经验,同时充分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现代化阐释的绝对话语权。三是始终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侯惠勤教授认为,“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和人民主体论,奠定了领导核心和权威问题讨论的准确理论定位”[9]。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效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体性,人民不仅是现代化实践的参与者,也是现代化成果的享有者。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0]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基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带来社会的团结和安全运行,才能求得文明的不断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壮举,并将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主要解决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在发展战略上除了实现人民收入、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的目标外,还要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策略注重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坚持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举,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因地制宜将全国各地区联系起来共谋发展,力求实现区域间的共同富裕。此外,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不但要实现物质上富裕,还要实现精神上富裕。一方面,要加强基础教育资源投入,强化对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使人民不断提升发展自身的能力,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另一方面,要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使人民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自身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五个文明”协调的现代化之路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点,进一步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才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不断拓宽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同时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凝聚人民力量,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社会文明建设方面,面对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要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持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要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领域,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优越性的创新之路,是实践证明能够实现国家富强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2]既是党百年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本源。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围绕特定的社会形态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起源、现实运动、未来发展,对不同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进行分析,揭示出特殊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异化是资本至上逻辑下的产物,但是这种现代化仅仅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单向度发展,是不合理的、畸形的,它在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同时“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13],并宣示了“全球化=西方化=现代化”的文明进阶公式。如今,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深知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即“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14]。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破解实现现代化难题的正确方法,将解决不同时期社会的实际问题作为逻辑起点进行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独特经验相结合,在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秉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最终领导人民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理论先进性、实践变革性、价值优越性的马克思主义特质。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
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其价值不仅在于中国自身发展的维度,更为世界贡献了一条走向现代化的示范道路。一是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资本与劳动、利益与环境、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共同发展,超越了西方由资本主导的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人与自然相互割裂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此外,西方资本逻辑下的现代化发展崇尚“消费至上”“拜物教”的价值理念,以压榨和获取本国和其他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为根本目的,导致人在资本主义关系中沦为“单向度的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和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人民始终是“实现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中国梦实践成效的根本评判者”[15],这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通过剥削人、压迫人的手段获得狭隘的私人利益,使价值目标上升到更加普遍的人民利益。二是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不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是“单线性”的,一般以先实现工业化再逐步过渡到社会城镇化,再到农业现代化、生活信息化的顺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各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有机体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三是坚持独立自主、合作共享、开放共赢的实现方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前进道路,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自己处理。西方现代化道路是西方国家以侵略扩张的方式,通过殖民征服、资源掠夺为少数人无限获取超额利润,是“强国必霸”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总结本国经验的基础上,对已有现代化理论的超越,是和平发展、和谐共享的新文明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6],为世界的现代化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统筹协调、不断完善的发展之路
中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党团结带领人民正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开启新的赶考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制度优势和实践路径[17]。“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18]新的发展阶段必然要有新的发展目标和新的发展任务,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完成新的发展任务,就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展示“中国之治”的巨大优势。一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方向,在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工作部署中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努力。二是要科学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性与发展阶段性的辩证关系,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三是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效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