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与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融合
2022-03-24山东省邹平市第一中学李红艳
山东省邹平市第一中学 李红艳
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问题式教学和思维结构作为重要的教学评价内容,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注重问题式教学的应用。为了有效开展问题式教学,使得学生思维可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思维体现,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训练活动,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不同层次的探索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及品质的提升,促进思维可视化和问题式教学有效融合,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可视”的学生思维问题
(一)惯性思维下学生的判断思维问题
在高中地理课堂活动中,由于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学生的判断思维受到影响。思维定式使得学生对新的问题情境信息不够重视,在惯性思维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套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例如:在黄土高原上,地坑院是一种特色的民居,通过航拍的方式展示此种古村落的全貌,图1是某地坑院村落的景观图,图2则是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分析图中的哪个位置适合建造地坑院。
图1 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
图2 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
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一看到题目中的黄土高原、特色民居的信息,会第一时间想到窑洞,根据窑洞的信息,做出相应的选择,认为应当选择在等高线密集的区域。通过课堂追问,教师发现学生忽视了重要的信息“黄土塬”,导致学生不假思索地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二)主观性选择影响学生思维
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学生为了追求阅读速度忽视阅读质量,低质量的阅读下,学生未能挖掘题干隐含条件,忽视题中关键信息,凭借个人主观做出选择。例如,在“地形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知识学习中,等高线、地形图等看图问题是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很多学生并不感兴趣,面对这些问题,学生通常凭借主观臆断去解题,并没有对题目信息进行选择和提炼,找出其中的关键信息,这样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
(三)缺少相应的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主要是从正面难以解决问题,难以寻找问题突破点,可以从侧面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式。在设计问题时,其难度较大,在分析问题时就难以找到关键性信息,使得学生问题解决遇到阻碍。从思维结构理论来说,是学生侧向思维不足的表现。借助侧向思维可以另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思维可视化和问题式教学的融合途径
(一)借助生活化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开展问题式教学活动,为学生思维发展做好铺垫。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天气系统》的教学中,教师在导入环节提出相应的问题:“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最近一段时间的天气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这样的生活式聊天,让学生回想过去几天的天气情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天气预报”中有关我国受到冷锋活动影响的片段内容,借助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天气的演变,结合学生的生活,更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样的引入以学生对气团的理解作为基础,通过立体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冷锋知识进行分析,借助视频,让学生了解冷锋和暖锋,对天气的影响,气团移动方向以及降水区域等。在该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所在的城市,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冷锋过境前、中和后三个阶段,各城市天气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气压、气温、降水以及风等方面分析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怎样去预报锋面天气”,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结合实例设计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如梅雨、寒潮、北方沙尘暴分别属于哪种锋面天气?在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展示梅雨、寒潮和沙尘暴的相关课件,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开展相应的课堂讨论活动,了解三种天气的危害。
(二)注重层次性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最好方式,问题的设计应当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设计层次性的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农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问题:“我国的南方有哪些典型的经济作物?”学生经过思考后作出回答,如油菜、甘蔗以及茶等。教师可以继续追问:“茶只能够在南方种植吗?在北方是否可以种植茶?”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有疑问,开始进行思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将思维放在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区位条件上,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古语有云“自古岭北不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泾阳加工的砖茶其原料主要是黑毛茶,主要在西北地势较高的旱地上种植。泾阳的砖茶至今已经有了一千年的历史,由于消费需求的增加,当地原料产量无法满足需求,开始从湖南引进黑毛茶,作为砖茶的原料。泾阳是南茶北上的必经之地,当时朝廷的管理机构设置在此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砖茶和粮食、奶、肉等成为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在历史上销往西北甚至中西亚地区。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设计相应的问题:“相对于湖南地区来说,泾阳种植茶树有着哪些不利的气候条件?”借助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湖南和泾阳两个地区的气候差异,掌握影响茶叶种植的区位条件。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可以设计层次性的问题进行引导。例如,①茶叶种植需要怎样的气候条件?②泾阳和湖南两地,在气候特征上有哪些共同点?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③与湖南相比,泾阳有哪些不利于茶叶种植的气候条件?④泾阳种植茶叶的区位条件是什么?通过这样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深入思考,将各种区位条件因素有效联系,帮助学生完善农业区位条件知识体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借助图示分析方式,实现思维可视化
在在地理教材中,图表是重要的知识内容,通过图表可以降低学生文字阅读的难度,将知识点关系更加直观地呈现,提高学生知识点提炼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应的地理问题,通过相应的图形展示,让学生对其地形和城市进行判断。在此类问题的解答中,教师可以采取思维过程图示法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对地图中的经纬线、河流、铁路等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中隐藏的信息,形成相应的思维构建。在整个过程中,通过箭头和关键词逻辑关系,使得学生思维“可视”,通过对题目中的经纬线即兴分析,利用其中的河流和铁路信息,可以清晰地了解河流和地形的关系。河谷中的铁路通常是和河流平行分布的。借助图示帮助学生突破课堂学习难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完善的思维结构。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的课堂中,将思维可视化和问题式教学有效结合,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完善学生地理知识结构,了解地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认识到惯性思维、主观思维等思维问题的影响,加强学生思维的培养。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借助多样化的方式,实现思维可视化和问题式教学的融合,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