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绪《平远州续志·艺文志》客籍文人创作研究

2022-03-24陈定香杨庆鹏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人

陈定香,杨庆鹏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清代初年,康熙皇帝对水西实行“改土归流”的地方治理政策,安氏宣慰政权就此终结,朝廷调派其他地方的文人举子前来任职各级官员,任职有一定期限,期满再调派,便于朝廷集中管理的流官制在这片土地上终于得以正式实施。平远地界为大约今贵州织金县,地处大定西南,先设府,后定州。来到平远州任职的客籍文人数量众多,其中不乏在文坛上有很高声誉的如黄元治等名士,他们在进行政府事务管理的同时也进行文学创作、文化活动,对当地的生活、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官方史料核心的方志是保存这些创作与活动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平远州地方志现流传的古志版本主要有三个,即乾隆版《平远州志》、道光版《平远州志》和光绪版《平远州续志》。这些方志中的艺文部分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客籍文人的创作,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其中光绪版本的《平远州续志·艺文志》由江苏会稽人,任知州的黄绍先主持编撰,申云根等主笔,光绪十六年(1890)刊印,是织金县志办2002年非公开出版的点校本。该志保存的作品为数不少,年代稍近,刻本清晰完善,可作为研究平远州文人创作的重要材料。

近年对地方志的研究有方兴未艾之势。但小地方的地方志研究长期以来一直都比较薄弱。平远系列志的研究并未展开,成果很少。主要有谭德兴教授的《从道光<平远州志>看晚清贵州艺文志的儒学色彩——兼论儒学与史学之互动》[1]、杨庆鹏教授的《乾隆<平远州志·艺文>论略》[2]。可见平远州地方志在很多方面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

《平远州续志·艺文志》中客籍文人的作品或描述当地自然、人文景观,或展示丰富的民俗文化,或记叙当地发生的历史事件,或宣扬政令传播儒家文化,或记录当地兴修利民工程、创办义学官学等,内容丰富,多姿多彩,不一而足,是研究平远州人民的生存状态、历史人文的宝贵史料。不仅如此,还有艺术方面的独创性,包括以独特的视角对当地自然、人文景观描写所展示的独特魅力;语言技巧、技法的运用对当地的文学发展产生的助推作用;客籍作者的身份视角对当地文化艺术传播的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平远州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等这些方面,都是值得探究的。对这些客籍文人创作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挖掘和整理优秀的地方文化,对于提振地方文学文化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客籍作家与作品概况

光绪《平远州续志·艺文志》(下称《艺文志》)是清代客籍官员黄绍先在任平远知州时主修。其父为编著过《永宁州志》的永宁知州黄培杰。据《艺文志》首篇申云根在序中写到“复捡得赵君竹庵等收集一册,阅之已散佚不全,于是有续修之举”,部分序言指出,在黄绍先之前赵光表也作过修订,据记载赵光表原是平远州进士,后来做了徐闻知县。

我们对该志中部分身份确定的客籍文人作品等信息做一个统计,如下表。

代表客籍作家与作品概况表①

12朱昌颐监察官员浙江海盐《诰赠通奉大夫谌公景伊寿序》13徐丰玉平远知州安徽桐城《劝捐启》14黄元治平远通判江南夥县15孙奏平远知府江南高淳16刘惇远州知州贵州黔西17詹彬江南宣城《抵平远有感》、《由凤凰山到熊家场(五古)》、《东山寺》、《自熊家场晓发至定南》、《增平远孙慈庵使君二章》《平远田家》、《平远道中》《平阳道中》、《醒睡亭》、《双潭对镜》、《三石连标》《游东山作》18易凤廷清清 清 清清清清大定通判翰林院庶吉士广西灵川《奎峰题壁》跋启 诗 诗诗诗诗

《艺文志》中一共收录43个作者,57篇文章,39首诗词。这些文章体裁多样,形式不一,57篇文章又可细分为奏疏2篇、祭文1篇、记10篇、序4篇、铭2篇、传23篇、跋3篇、启示2篇、说6篇、杂文4篇。在这些作家中,已经确定的客籍作家有18人,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体裁、思考、感悟、话语、情感态度展示了平远州。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客籍文人的创作视角尤其重要,他们从全国各地被调往平远州任职,用他们独特的视野展现了不一样的平远历史。

二、客籍文人创作的主要内容

客籍文人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描绘平远州自然人文景观的;有记叙历史事实、称颂英雄事迹,宣扬儒家诗教文化的;有描绘平远利民工程,义学官学兴衰的。总之,内容多样,不一而足。

1.描绘自然、人文景观和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平远州历史悠久,风景秀毓。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有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溶洞景观,有雄奇秀美、峥嵘险峻的山峰岩石,有幽深的原始森林,变幻莫测的独特高原气候。当然还有著名的四大景、八大景等寺庙、石桥、龙潭等奇异人文与自然水乳交融的神奇景观。这些对于多半来自中原或江南的客籍文人来说就显得非常独特,从他们的作品里,深刻的体会到这种独特的感受。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看见了平远的山川奇秀、魔幻与荒凉。如黄元治《由凤凰山到熊家场》中:

凤山高在天,直上三十里,我马如鸟飞,凌巅不移晷。

搔首问凤凰,群鸦翕集此,林木蔽天幽,虎豹分投止。

戍垒画角吹,西风飒然起,阴森不可留,前途复尔尔。

透迤数十盘,回望路如咫,忽逢石洞穿,斜阳射其里。

村酒欲留连,仆夫去如矢,危坡当马胸,暮云随马趾。

安知前有村,鸡声动余喜,人烟三五家,溪山绕窗几。

却怪山腹虑,吞咽一溪水。①261

诗歌借凤凰、群鸦、森林、虎豹、石洞、斜阳等等一系列意象,描写了途中山势险峻,林木阴森,走兽横行。且这些虎豹、群鸦和阴森的林间结合起来使这些山林都充满了魔幻色彩。同时也可以看出边地荒凉、落后、人烟稀少。特别是一个“喜”字,极力刻画出作者在阴森凶险的路途之后,经历了内心的恐慌之后,突然听到鸡鸣,激动前方有村落,不再担心豺狼虎豹,心情一下豁然开朗。整体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性,把到平远后心情的沮丧、落寞,不得朝廷重用的苦闷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像这样奇险的自然景观,在黄绍先的文章《新修瑞红亭记》中也有所提到,“奎峰者,州署之后山,发脉于凤岭,奇峰崭绝,怪石森然。山顶有大树一株,阴翳如盖,州人罕识其名,或曰‘凤凰茶’,盖数百年物也”。描述奎峰,山峰雄奇,怪石嶙峋,山上的树也是百年之物,一株久远、罕见的大树让平远的山貌充满魔幻色彩。如此同类的还有很多,如易凤廷的《奎峰题壁》、阿明阿的《新筑莲塘小记》、孙奏的《平远道中》等对平远自然风光的描写。

作品中除了描写优美、险峻的自然风光,还有描写当地的人文景点。如詹彬的《游东山作》不仅写了东山盛景的奇特绝妙,还描绘了构楼半空的奇险、禅室的诗意和诗人登临半山怀古思今的感悟。

比喇诸峰多颓突,惟有东山号奇绝,云叆叇兮树离奇,石给谽谺径幽折。

左顾岩泉起玉龙,右瞰奎光映金阙,当前城拥万家烟,背后洞凝三伏雪。

谁构城楼在半空,疏棂曲槛何玲珑。我来放眼一遐瞩,时维三月春光浓。

绿烟红雨剧烘染,蝶板莺歌相依从。谷风习习吹我衣,披襟当之殊融融。

此境历来谁赏识,别驾黄公推第一。曾闻着履几回登,留得新诗在禅室。

凭栏展卷恣吟哦,允与参军同俊逸。欲和阳春让未遑,香厨徙倚勤吮笔。①262

又如孙奏《平远田家》:

田家何所事,终日在耕桑。朝课瓜果实,夕餐禾稻香。

虫声验晴雨,草色分阴阳。妇子劳筐篓,主伯慰壶浆。

共赖明昭赐,颖果已登场。租税拒容缓,负戴输官仓。

昨闻胥吏过,无复扰蛮乡。①261

诗歌描写了农家日日耕种为主的田园生活,并且细致描述了农家的男耕女织的场景。如“闻虫声知道天气晴雨,观草色能分辨阴阳”,这些即是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原始农耕为主的生活的赞美和羡慕。平静的田园风景和悠然自得的农村生活,是历代文人墨客所向往的生活,也是作者向往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笔调清新,用词通俗易懂,简单地表达出作者真挚的感情,虽然读起来平淡无奇,却能静静体会到农家忙中有乐的场景,可见作者对生活的细致的观察。

此外还有黄绍先的《一勺泉》、易凤廷的《奎峰题壁》、黄元治的《东山寺》等作品也是人文景观的代表之作,以广泛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向世人呈现了平远州多元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景致。

2.记叙历史事实,称颂英雄事迹,宣扬主流文化

有的作品记载了当地的历史事实。有记叙战争状况的,有称颂英雄事迹的。这些客籍文人在描写战争时,写作视角也很独特,尤其对当地少数民族斗争和民族反抗的分析评价。如阮文藻的《周公景益传》中,描述周景益平定韦朝元之乱时,写到“南笼韦朝元之乱,平远州西南鄙苗倮亦起,城中兵多被调往剿铜仁叛苗,留守者不满二百。景益与副将胡千峰招募义勇以守城。土弁杨标,安文德各有部曲。景益恐其附贼,质其妇弱于城,令剿贼立功”①230,作者记叙韦朝元之乱这一历史事实,通过城中兵少民多等现状,刻画周景益在面对这样的场面不慌不忙,积极调动百姓加入战争,抵抗外敌,最终等到援军,战胜敌人的智慧。在文章中,作者描述战争时用幽默的语言来表现战争的实际战况。如同一文中“六月九日,贼帅有曰仙大姑者,白巾白扇,领众千余来犯营。七格发炮,仙大姑呼日:‘炮不能伤我,轰之何为?’徐觇之。仙大姑果有妖术能禁炮子自落。我军以狗血洒之,炮遂能杀贼”①230。作者在文中,写双方用妖术参与战争,描述平远州战斗手段的不同寻常,士民的落后愚昧。

值得重视的是,这些官员、文人站在封建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待当地少数民族斗争的各个层面,认为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是离经叛道,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当然,他们的局限和立场也无法看到百姓反抗之因多是迫于生计、被逼无奈或维护族群利益,因此,往往会忽略了其中的合理性。

称颂民族英雄方面,有的是称赞他们为国捐躯的精神,有的是对孝道精神的绝对评价,有的宣扬主流文化,服从国之大局,有的宣扬改变少数民族风俗接受诗书教化。如黄宅中《谢李传》中“安坤之叛也,应祥为其部。民恒以居夷邻于党恶为耻。闻平西王吴三桂兵至,乃自拔而归于我,并缕陈山川险要,夷中虚实及所以攻取之方略。三桂大喜,遂用之为乡导,军行得以无虞。三桂之困于果勇底城也,应祥招诱贼左右叉戛那为之缓师,又探李本深军于阿凹水,皆以冒险立功”①232,描写谢应祥虽然身在蛮夷中,却能独善其身,在吴三桂初来平定战乱,不熟悉路况时,敢于站出来带领并且机智救出被困的军队,表现了作者对其勇敢无畏的精神的赞扬。

还有在战争中勇于抵抗,为国捐躯的。如阮文藻在《沈公士良传》中:

沸唇四啸,日翳尘霾。公大呼,奋矛刺数贼。贼退,马践血而过,横尸为路。再追,炮声发而陈秉哲、罗映春已陷阵死矣!贼复合。全参戎突围入,枪发如雨点,弹触刀有声。公挥曰:“行矣!无两殁也。”张玉章以身翼。公中刃,血溅衣且斗。①229

描写了平远州民为了守护平远州的和平,甘愿牺牲自己与敌军战斗的激烈场面,显示了平远人的勇敢无畏,同时也表现出了敌军的蛮横、凶残,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孝道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客籍文人到达平远州后,见证了荒凉落后的山村,接触了在他们看来是蛮横暴虐的蛮夷众人,深知诗教主流文化影响的重要性。同时也极力宣扬孝道精神、国家王化、儒家教化思想。如黄绍先《贤孝朱汪氏传》:

后数年氏病笃,子礼模日事汤药,未尝间离,衣不解带者三年。壬午除夕病增,剧子礼赞愿以身代,乃刲肱和药以进已而旋愈。至七十始卒,州人贤之。鸣呼!孝为庸德,人之所易能者也,亦即人之所难能。汪氏以身教孝,其子即以孝闻。①244

描写州人朱汪氏贤孝的示例,赞扬了朱汪氏上孝顺公婆,下善待孩子的事迹。孩子很孝顺她,日日服侍汤药三年,愿意替母亲承受病痛,甚至刲肉入药。在文中可以看到统治者所推行的这种孝道精神,服从于当时的统治者,有利于国家实行统一。但是现如今我们来看来这种精神和“郭巨埋儿”是同一个道理,是一种愚孝精神,不值得提倡。

这些客籍文人独特的视角还表现在如何看待本地民俗,他们认为少数民族的文化要防止生活有伤风化,服从国家管理,安分守己,拒绝男女自由交往。如黄绍先的《忠节传》中赞扬安万发服从中央的管理,其妻女在他死后守节义的事迹,宣扬绝对服从王权、遵从礼教。

3.描绘平远利民工程,义学官学的兴衰

部分客籍文人到平远州任职期间,见证了被战争摧毁的平远州,满目疮痍。城中寰垣断井,荒原历历;城外六里邱墟,白骨成莽。他们平定叛乱,安抚百姓,使平远州州内安宁,政治清明,百姓生活恢复平静。目睹这一切后,他们认识到利民工程,创办义学官学的重要性,当然也能从作品中看出利民工程的兴衰。如他们带团筹资平复苗乱,重建被毁坏的文庙、桥梁、义仓,以求恢复百姓正常生活。如贵州巡抚、云贵总督岑毓英《整顿通省学校请立案一折》就明确提出了重修学校的方案。

黔省久遭兵赛,各属文庙、书院,多毁坏不全。其掌院束修、监院薪水以及生童膏火,亦无款可筹。臣于上年据省城在籍绅士、内阁中书袁思伴等公,禀请培修书院,筹添膏火。①218

描述被战乱侵扰后的平远州州内建筑尽数被毁,这些客籍文人上任后,认识到当地的民风需要改善,教化落后的特点,从而要在此地推行教化,要重修那些被毁的书院、庙宇。又如陈昌言《重修书院更名文腾记》:

时以兵赛十有余年,六里邱墟,白骨成莽,仅有孤城屹立。而贼犹以未陷为不足,子遗灾民登埤,无虚日,武事未遑,何论文教?①220

描写新修桥的,如钱埙的《改修大麦桥碑序》,桩桩利民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正是因为这些外籍文人的到来,才得以修建。不仅如此,他们还带来了中原的正统文化,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和先进办学理念。

三、艺术特色

地处黔西北腹地的平远州,山川秀丽,气候独特,物种丰富,人杰地灵。千万年来,当地族类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多样化的遗迹。自然与人文的交相辉映,成就了平远州众多的著名景点。如古城周边的“四大景”“八小景”等。当然,更俱奇特魅力的是那些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奇异山川。如易凤廷笔下的奎峰,詹彬笔下的东山,黄元治笔下的凤山等。

客籍文人或来自繁华的中原都会,或来自秀丽的烟雨江南,到平远任职后,巨大的地域差异感扑面而来。如前所述,包括自然环境气候上的差异及当地的落后、蛮荒、凋敝,文化差异及就住地的落寞感带来的心理落差,这些心理冲击让文人们文思泉涌,笔下生花,作品多与原来的作品风格迥异,产生了很多风格独特的作品。

首先,承博大精深的传统诗艺,典雅的艺术风范与独特的地方特色内容相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行文更是文辞典雅,辞藻华丽,如黄绍先形容平远州的天气时写道:“日以暄之,雨以润之,风以和之,云雾养其精,霜雪固其本”①223,用词凝练,一气呵成,生动写出贵州卡斯特地貌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特点。文章词句生涩、孤僻,如“叆叇”“谽谺”“崚嶒”“崎嵚”“钵懒”“恣鸱”等词,虽难读懂,字里行间却真实再现平远州的景物特点,透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传统诗艺高超的运用能力。且这些词在前人的文中也有使用,如潘尼“朝云叆叇,行露未晞”的叆叇,司马迁“振溪通谷,蹇产沟渎,谽谺豁閕”的谽谺等。熟悉这些古典诗词,创作时便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此外文人的风雅、迁客骚人的愁绪多借对历史的掌握和对景物的熟悉引起咏史或评论。如黄元治在《抵平远有感》中:

蠢兹苗蛮乡,结砦弥山谷,刀弩不离身,杀人如刈谷。有明三百年,弄兵屠贵筑,凭险恣鸱张,玉师翻败王。养瘫迫于今,一朝溃其腹,安氏乌在哉,济火无遗族。山川隶版图,建郡设民牧,裔署覆以茅,垣塘编以竹。城中虎豹游,堂上鸡豚宿,表里洞重门,冰霜照幽独。寄语诸蛮苗,谁非赤子育,灵顽均一视,疑畏复何蓄。①260

立足于蛮苗的局势,追根溯源,借安氏历史及结局,评论蛮苗的无知、凶残的行为,以议论抒情表现无尽的愁绪,读完让人对蛮苗的凶残唏嘘不已,又可从历史窥探出对敌必胜的决心。

其次,多样化的技法技巧不动声色融于文章之中。中国传统诗艺,历史悠久,传承至今,离不开文人们丰富多彩的表达,或抓住特征,细致入微的刻画,或铺陈排比,引经据典,或抒情议论,详略得当。尤其无处不在的比喻和对偶运用的惟妙惟肖,景物描写栩栩如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增加了文章的形象和工整。如黄绍先在《创修雹神祠记》一文中,有“每当春夏之交,阳气上腾,若有雾掀擢而出,其状大则如牛、如砖,小则如弹、如豆”①223,司空见惯的冰雹如人一般的动作掀擢而出,又具体描述其形状,冰雹形象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可见技艺手法是优秀文章的精髓,读者可从字句间领悟作者的所思所想,犹如和作者隔空对话一般。如孙奏《平远道中》一文,

捧檄来边地,单车独远征。羊肠拥茂草,马首拖荒城。岭隔山云断,烟昏驿树平。清平吾有素,特此尉苍生。①261

可从一个异乡人诗中由近及远地看见平远州边地荒芜景象,从“羊肠”“马首”等对偶句式依次展开,情景交融,自然流畅,短短数语将平远州景象展现在作者眼前,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技法娴熟的运用能力。

诗艺的传承固然重要,却离不开诗人对现实和生活的深刻领悟,传统的文字积淀是创作的基础,与现实结合,让诗文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另外,客籍文人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平远州自然、人文景观的独特性,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尤其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奇异民俗的描写散发着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令人耳目一新而又过目不忘,成为地方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易凤廷《奎峰题壁》中有一句:“两大灵秀气,毕育太极圆,放之走六合,弥漫坤与乾。用乃敛形质,有石其斯扁,我向山灵问,山灵为我宣。山险巨灵擘,山大祖龙鞭”①264,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平远州东山雄奇、险峻犹在眼前。赞扬奎峰风景毓秀,鬼斧神工,文人们将一腔豪情寄于此,奎峰也成了客籍作家们情感寄托,于是情景交融的境界似乎浑然天成。又如前文引用的黄绍先《由凤凰山到熊家场》一文对凤山以及一路的见闻,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些自然景观和朴素民风融入作者个人感受后,变得神秘莫测,充满奇幻色彩。此外,易凤廷关于《奎峰题壁》的描写,黄绍先关于《东山寺》的描写,都是景物描写成功的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流官文人的身份决定了他们的修养,来到地方任职后带来的差异促成了他们创作的热情,把他们眼中平远州的奇异艺术地展示给了读者、后人,这便呈现为一个体系性、连贯性的过程,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文学现象。

结语

独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平远州美丽独特的自然风光,千百年来,勤劳淳朴的各族人民在这里生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实行流官制度以来,中土文人们的到来和诗教主流文化的推广传播又让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大放异彩。文人们的文学创作笔下生花,广泛记录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展示了平远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各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学文化价值。尤其中土文人们带来的正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碰撞散发出了奇光异彩,更有着非同寻常的魅力,文人们以其深厚的文化造诣和文学修养审视这片土地,运用多样化的文学方式、技法技巧,充分让自然和人文景观以文艺作品的方式呈现给世人,也让优秀的民族传统精神和许多可歌可泣的本土史实、人物得以以文学的方式千古传颂,这是文学的独特魅力,是其他史料所不能替代的。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影响一代代地方文人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文学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承,还为我们今天挖掘优秀地方文化、振兴传统文化、提振文化自信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和支撑。进行《艺文志》这样的地方古籍研究,让学术研究逐步走上精细化、地方化、可持续的正轨,把论文写在黔西北大地上是我们这一代黔西北人的责任与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注释:

①本文表格所引原文作品资料和文中的引文均引自(清)黄绍先、申云根等编纂的光绪16年(1890)刻本《平远州续志(光绪)》,织金县志办室,2002。

猜你喜欢

文人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文人与酒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北宋文人朋友圈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