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水土保持植物建设情况与发展对策

2022-03-24张文聪土小宁温秀凤吴家森库伟鹏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3期
关键词:功能区水土保持植被

张文聪,土小宁,温秀凤,吴家森,库伟鹏

[1.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北京 100038;2.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为全面了解浙江水土保持植被建设情况,我们采用座谈、走访、勘察、收集资料等方法,赴浙江临安青山湖水上森林、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园、德清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安吉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针对浙江省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维护功能区、水质维护功能区、人居环境维护功能区4个类型区提出了水土保持植物布局、措施配置及适宜植物种,并针对浙江省水土保持植被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1 基本概况

浙江省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东部以丘陵和沿海平原为主,中部以丘陵和盆地为主,西南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年平均气温15~18 ℃,年平均降水量980~2 00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1 710~2 100 h;四季分明,气温适宜、雨量丰沛、空气湿润。土壤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地形地貌多样,植物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分布随地势变化,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以红壤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海拔65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其次为黄壤,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中低山区。长江流域的南方红壤区,土壤侵蚀方式以水力侵蚀为主,是仅次于黄土高原的我国第二大水土流失区。由于南方红壤区降水丰富、山地丘陵起伏、土地利用强度高、林分结构单一,因此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2 植被建设情况

浙江的地带性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受历史原因和人为因素影响,浙江原始植被遗存很少,只有交通不便的局部地段、自然保护区、寺庙附近有少量残存,现有的天然林多为次生林。根据树木生物学特性和林相,全省植被分为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经济林、山地矮林灌丛等8个主要森林类型。常见的植被为常绿针阔叶次生林、灌木小竹丛、松灌残次林、草灌残次林、草灌丛及人工林。全省植物资源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231科1 367属3 87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45种,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

此次重点调研了水生植物和护坡植物的种类、分布、生长状况及配置方式。水生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主要有梭鱼草、双穗雀稗、空心莲子草、二角菱、芦苇、睡莲、水烛、再力花、菰、芦竹、黄菖蒲、玉蝉花、千屈菜等;木本植物主要有落羽杉、水杉、池杉、墨西哥落羽杉、银叶柳等。护坡植物以木本植物为主,主要有垂柳、南川柳、意大利杨、枫杨、乌桕、香樟、朴树、云南黄素馨、木芙蓉等;藤本植物主要有络石、扶芳藤、常春藤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麦冬、狗牙根、沟叶结缕草、美人蕉、吉祥草、南美天胡荽等。

3 植被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树草种单一,经济效益不明显

浙江省很多地区植被建设使用的树草种比较单一,纯林建设面积较大,如大面积毛竹林、杉木纯林等,未形成一个稳定、合理的林分结构,大部分为“上密、下疏、中间空”的不利格局。因此,植被病虫害、林分退化等问题比较严重。此外,忽视经济型植物的培育,大面积林分生态效益显著,但没有经济效益,不能调动农民管护的积极性,也不能发挥植物的综合效益,既不能拉动地方经济,对生态环境保护也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

3.2 配置模式简单,绿化美化效果不明显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政府和相关单位越来越重视城市水土保持和植被建设,但是在进行绿化时,设计者往往为了节约时间,照搬国外的植被建设模式,而没有考虑该模式是否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导致本地的园林建设缺乏独创性,阻碍了城市植被建设的发展。中国的传统园林建设有几千年的历史,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园林(植被)建设中,注重人的审美观以及环境的协调性,而如今的城市植被建设存在单一性,只注重观赏性或只注重生态环境,不利于城市绿化的发展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3.3 法律制度不健全,公众保护意识不强

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中,水土保持植被建设战略思维存在不足,实施上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植物品种选择上存在品种单一、重生态轻经济、重眼前轻长远、重单一轻综合、重局部轻全部等问题,与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和区域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及经济振兴的迫切需求脱节。

植被建设和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和约束,缺少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等,对水土保持植被建设起不到规范及引导作用。宣传力度不够,公众爱护植被、保护植被的意识不强。

4 植被建设分区、布局、配置模式及适合的水土保持植物

《浙江省水土保持规划》确定了“一岛两岸三片四带”的总体布局:一岛是做好舟山群岛等海岛的生态维护人居环境维护,两岸是强化杭州湾两岸城市水土保持和重点建设区域的监督管理,三片是指衢江中上游片、飞云江和鳌江中上游片、曹娥江源头区片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水质维护,四带是千岛湖-天目山生态维护水质维护预防带、四明山-天台山水质维护水源涵养预防带、仙霞岭水源涵养生态维护预防带、洞宫山保土生态维护预防带[1]。按照总体布局加强林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以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为重点,明确生产建设活动的限制或禁止条件,采取封育保护、自然修复等措施,保护和建设林草植被[2-3],提高林草覆盖度和水源涵养能力。

根据总体布局,按水土保持功能可将浙江省划分为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维护功能区、水质维护功能区、人居环境维护功能区4个类型区[1]。各区的措施和适宜树种如下。

4.1 水源涵养功能区

4.1.1 植被建设布局

(1)在山顶及山坡上部,对原有森林和不易改造的灌木林、灌草丛等进行封育治理;在山坡上部依山势走向,由山洼向山脊采取水平阶整地方式营造松、杉、柏、枫等针阔叶乔木混交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减缓地表径流。

(2)在中下部缓坡,配套排水沟、浆砌石护埂等措施,坡改梯栽植以板栗、竹、桃、杨梅、苎麻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4]。

(3)山脚发展土壤保育林。将山脚土层深厚、肥沃的缓坡区域,改造成高标准水平梯田,采用灌草护埂,适当发展茶叶、板栗、蚕桑、中药材、食用菌生产,实行林粮间作。

(4)在沟道中配套截排水沟等灌排设施,发展基本农田和经济林。

4.1.2 措施配置

对远山边山人口稀少地区的林草植被采取封育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对浅山残次林地采取抚育更新措施,荒山荒地营造水源涵养林;对山前丘陵台地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沟道治理、林草植被建设等措施。

4.1.3 适合的水土保持植物

本区适合的水土保持植物见表1。

表1 水源涵养功能区适合的水土保持植物

4.2 生态维护功能区

4.2.1 植被建设布局

(1)严格控制大面积的纯林种植,加强山核桃林、香榧林、茶园、板栗林、果园等管理,避免化肥农药滥施乱用。

(2)在低缓丘陵坡地发展经济果木林,种植板栗、李、茶、桃、油茶、山核桃、香榧等[5-6]。

(3)发展生态农业,间作套种,立体种植。

4.2.2 措施配置

在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地区采取封山育林、改造次生林、退耕还林还草、营造水土保持林措施,在沿海地区建设沿海防护林。

4.2.3 适合的水土保持植物

本区适合的水土保持植物见表2。

表2 生态维护功能区适合的水土保持植物

4.3 水质维护功能区

4.3.1 植被建设布局

(1)农田区域:建设农田防护林和护路林,保护农田和河道,适度推广粮草轮作,在沙化面积大的地块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意大利杨、杉木、湿地松等)。

(2)沟道治理:沟道两侧种植水土保持林,根据土地含沙特点,合理选择树种,沟道设计水位以上迎水面植草,河道上游宜林空地适当种植经济果木林(板栗、桃、杨梅、枇杷、香榧等)。

(3)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模式:基本农田区开展生态茶果园试点,发展生态农业,保持水土;库塘河沟等周边区域建设植被缓冲带(垂柳、池杉、香樟、水杉等)、生态拦截沟等进行生态保护,改善区域环境。

(4)河湖岸线生态防护模式:通过生态型护岸建设和乔灌草合理搭配种植,恢复水土保持、景观等生态功能。

(5)城市水土保持模式:城市市区通过建设城市绿化工程等,维护区域环境。

4.3.2 措施配置

对湖库周边的植被采取封禁措施和营造植物保护带;对距离湖库较远、人口较少、自然植被较好的山区实施封育保护;对农村居住区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置设施、人工湿地等;对局部水土流失集中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重点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4.3.3 适合的水土保持植物

本区适合的水土保持植物见表3。

表3 水质维护功能区适合的水土保持植物

4.4 人居环境维护功能区

4.4.1 植被建设布局

(1)丘岗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低丘缓坡农用地治理,坡耕地建设以早竹、冬青卫矛、杉木、香樟等为主的水土保持植物带、植物片,搭配坡面蓄排水工程,保土保肥;“冲岗沟荒四化”治理,采取岗塝梯田化、沟渠(路)林网化、荒坡果(茶)林化、种植条田化的措施,合理配置农田林网,发展经济林果,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沟壑综合治理,山顶部位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山坡部位采取等高种植,沟坡造林种草。“三条带”防治模式,山顶营建林草带封禁,山腰种植果树经济林带,山脚农田带治理。

(2)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模式:基本农田区开展生态茶果园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保持水土;库塘河沟等周边建设植被缓冲带、生态拦截沟等进行生态保护,改善区域环境。

(3)河湖岸线生态防护模式:通过生态型护岸建设和合理搭配乔灌草种植,恢复水土保持、景观等生态功能。

4.4.2 措施配置

结合城乡规划,配置河道护岸护堤林,建设生态河道、园林绿地;城郊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强化开发区、工业园区等的监督管理。

4.4.3 适合的水土保持植物

本区适合的水土保持植物主要有景观植被、经济作物和经济林,具体见表4。

表4 人居环境维护功能区适合的水土保持植物

5 水土保持植被建设发展建议

5.1 合理选择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

植被建设要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即尽可能选用抗逆性强、易于养护管理的乡土树草种,因为乡土植物成活率高,可以自我更新,能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此外,开展水土保持植物的科学研究,收集并筛选适宜当地生长的高效水土保持植物,同时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对今后的植被建设起关键作用。

5.2 立体复合配置,生态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在水土保持植被建设规划设计中,要合理配置林分,构建立体复合系统。采用乔木树种在水平空间上的阴阳混交、针阔混交、常绿与落叶混交、木质与藤本搭配、生态树种与经济植物匹配,有利于形成稳定、高效、可循环的生态系统。同时注重地被层、中间层、乔冠层在垂直空间上的混搭,以形成合理的乔、灌、草复层植被结构[7],维持植被多样性、整体性和健康状态,进行植被种植推广示范。

5.3 科学规划植被布局,人文特色并重

植被建设是城市发展的象征,相关单位在进行城市绿化的过程中要注重独创性,不要照搬国外或其他城市的建设模式,要结合本地的地方特色建设具有本市特征的城市景观。一个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设计者在进行植被建设过程中应将其巧妙地融入进去,避免单一性,进而促进植被建设的发展[8],使其成为该城市的象征。

5.4 完善政策机制,推进后期抚育管护

苗木种植三分在种、七分在养。在苗木种植之后,应做好养护工作,确保苗木的成活率,从而发挥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功能。一是落实责任制,使植被管护责任和所有权落实到农户,充分发挥农户的积极性,保证苗木的安全和健康生长。二是组织养护管理人员定期巡查,防止牲畜对苗木进行破坏。为了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效,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严格执行禁牧令,保护生态建设的成果。三是对荒山荒坡等生态脆弱区域实施封禁,减少人为扰动、牲畜扰动,以促进生态系统自然恢复。

5.5 创新培训模式,加强水土保持植物宣传

结合我国目前植被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情况,组织开展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培训,使各地良好的植物资源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一是组织开展水土保持植物相关知识的培训,宣传植被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具体落实植被建设方案;二是对各地的行政管理部门、企业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植被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意义,为植被建设提供更多资源;三是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和教育,使其共同参与到植被建设的活动中来,利用民间资本和力量,为生态环境建设添砖加瓦;四是通过网站、微博、微信、报刊等多种渠道宣传水土保持优良植物,宣传当地常见的水土保持植物,增加人们对不同植物的了解。

猜你喜欢

功能区水土保持植被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2019年:产业功能区建设聚焦六大工作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