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成效及做法
2023-01-04乔士强王义春陈新军
乔士强,王义春,陈新军
(1.兰陵县水利局,山东 兰陵 277731; 2.沂南县水利局,山东 沂南 276300;3.临沂市水利局,山东 临沂 276001)
兰陵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区位于兰陵县北部尼山南麓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项目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11.8~13.3 ℃,多年平均降水量853.8 mm。土壤类型为棕壤、褐土等。流域内植被主要有以松柏、刺槐为建群种的乔木林,还有以黄荆、酸枣为主的灌木林,农作物面积占比大,主要有玉米、红薯、花生等。项目区总面积435 km2,涉及15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0.6万人,人均耕地0.09 hm2。项目区内水土流失面积204.2 km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1 320 t/(km2·a),沟壑密度1.10 km/km2。项目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为石灰岩及砂岩风化而成,团粒粗、胶结力差、抗蚀性弱、持水能力差、跑水跑肥,耕地因溅蚀和面蚀而砂砾化,土壤质地逐渐由沙壤土退化为沙土→粗沙土→砾质土,直至裸岩。侵蚀形式主要是面蚀和以沟岸扩张为特征的浅状沟蚀[1]。
1 工程建设成效
兰陵县自2013年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来,累计治理小流域16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4.36 km2,其中新建和整修梯田11 920 hm2,发展水土保持林476 hm2、经济林570 hm2,封禁治理3 470 hm2,修建谷坊等拦蓄工程78座、生产道路27.4 km。总投资7 83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 586.9万元,省市配套783.9万元,剩余4 468.2万元由县级财政全部配套,成为为数不多的投资全部由财政承担的水土保持工程。
经过8年的治理,项目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地表径流向地下径流和壤中流的转化[2],减轻了径流冲刷能力,抬高了地下水位。坡面与沟道拦蓄能力提高后,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及土壤肥力,优化了项目区内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部分坡耕地通过地块合并整平、设置田坎、蓄水配套等措施[3],成为旱涝保收的水浇地,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和防洪减灾能力。
1.1 生态效益
通过连续8年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兰陵县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4.36 km2,项目区内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0.3%,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年拦蓄地表径流256.3万m3,年保持土壤14.2万t,林草覆盖率提高了2.9个百分点,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690 t/(km2·a)。通过治理,项目区内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土地利用率及产出能力大幅度提高。
1.2 经济效益
根据项目区内各乡镇统计,自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并发挥效益以来,项目区粮食总产量年均增加353.6万kg,人均粮食比治理前增加了32.8 kg,通过粮食增产、经济作物增加、木材蓄积、发展第三产业等,项目区增加产值1 541万元,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509元。随着治理措施效益的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将更加明显,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1.3 社会效益
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提高了土地生产力,缓解了人地矛盾,确保了人心安定、社会稳定。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当地群众进一步做好生态文章和经济文章,他们结合周围水体资源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发展了以果品采摘、休闲农家乐为特色的旅游经济,主打生态特色。据统计,16条小流域中有9条治理后发展了农家乐生态旅游。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为项目区周边区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技术样板,有力促进了当地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压油沟小流域依托水土保持沟道工程设置的旅游景点有6处,流域内的小东山村依托水土保持经济林工程,以“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盆景特色产业,村内家家户户做盆景、卖盆景,发展成了盆景艺术村。流域内南码头村依托水土保持工程和长新桥水库,发展旅游民宿,依山望水,提高了村民收入。经济收入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稳定,宽阔整洁的街道上,房屋错落有致,富有层次的绿化苗木相映成趣,滋养着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村风民风有了新气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显著提升,村“两委”班子的号召力明显增强,公共设施服务水平也明显提升。
2 主要做法
2.1 突出重点,发挥生态潜力
兰陵县北部山区面积大,人口密度小,土壤瘠薄,农业产出低。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重点工程规划上,坚持 “重视发展基础、突出发展重点、强调发展潜力”的思路,对项目区内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及山、水、林、田、路、村等实施统一规划,做到与水系生态建设、城乡水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协调推进,在流域内建立起完整、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和高产高效的生态农业综合开发体系。以河流为主线,以道路为骨干,构建“上游以水源涵养为主导的生态屏障建设,中部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的生态产业建设,下游以水体保护为目标的人居环境建设”的总体格局。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近自然治理,使各项治理措施实施后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1]。
2.2 产学研结合,加强水土保持监测
为更好地了解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及时调整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兰陵县在项目区建设了大后庄水土保持监测站。根据项目区内实际地形条件和区域内林草和耕作情况,径流小区分为7°、13°、18°三个坡度,每个坡度设2个对比,合计6个径流小区。7°径流小区为无垄种植与横坡垄作比较,种植玉米、小麦等,有垄地田坎种植花椒或金银花护坡[4];13°径流小区为栽植核桃与自然坡比较,核桃栽植采用穴状整地,林下种植牧草,对比小区没有人为干扰,没有整地措施,采用自然恢复植被;18°径流小区为水土保持林与疏林补植比较,水土保持林主要为侧柏、刺槐等。径流小区周边建有气象站,对照定量研究坡地水土流失规律。根据相关监测和试验数据对已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分析评价,及时优化下一步的措施配置。与临沂大学合作成立了山东省水保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临沂大学资环学院实习基地等,产学研结合,以提高治理技术科技含量,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料和科技成果用于下一步水土流失治理。依托项目区实验基地的研究,目前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篇,其中沂蒙山区水源地生态保育技术获得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临沂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2.3 加强协调,确保资金配套全部到位
按照东部发达地区政策,山东省区域范围内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投资国家投资占比33%,省、市财政配套占比10%,剩余的57%由县级自筹。由于水土流失治理区大部分经济基础薄弱,县级财政配套困难,大部分地方依靠群众自筹,资金投入不足,因此造成工程质量偏低,效益不明显,且增加了当地群众的经济负担,降低了水土保持工程的整体形象。为确保工程质量,让水土保持工程真正成为民生工程,兰陵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将资金缺口全部配套到位。
2.4 生态优先,发展乡村经济
在布局上,每条小流域治理都把水土保持同农民致富、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努力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通过各具特色的精品区示范,形成了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使自然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及产出率,为生态防护提供土地保障,让群众得到生态红利。抱犊崮小流域利用得天独厚的地貌优势,通过退耕还林,优化生态空间,引入资本开展地质生态旅游,年创收230多万元。压油沟小流域致力于“山、水、林、田、路、居”综合布局,坚持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留住原有的村落格局,留住特有的乡土味儿、民俗味儿,形成了绕山观景、入园采摘、临水垂钓的休闲旅游发展模式,真正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者。引进和培育了100多家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1 8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5万元,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2.5 统筹协调,集中优势力量
兰陵县委、县政府把水保项目实施作为改变农村面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流域治理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财政、发改、水利、农业、林业、自然资源、科技等部门,为流域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必要的技术、物资、资金、信息等服务,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补充、分部门实施的融资机制,形成了项目带动、部门联动、科技牵动、政策鼓动、利益驱动的良好局面。
在具体工程建设中,兰陵县的主要做法有: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要求,落实了项目招投标、监理等制度,明确了具体的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实行全程监督指导,保证了工程质量;做到资金使用公开、公正、透明,确保了资金管理使用规范安全高效。二是建立了乡镇、部门负责人包项目责任制,主动搞好督促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了项目推进机制。三是针对项目施工,建立了“奖先罚后、奖优惩劣”的激励机制,形成各标段施工企业互相比工程质量、比工程进度的局面,确保了各个项目的顺利推进。
3 问题与建议
随着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连片治理,集中连片的高强度水土流失逐渐减少,前期工程由于投资不足或其他技术问题遗留的小面积水土流失分布零散;大部分的低标准梯田由于年久失修、人为干扰等,侵蚀强度逐渐增加,形成了不易被察觉的隐形水土流失[5];伴随着水土流失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威胁着下游水质安全。这些给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下一步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除了积极探索以奖代补的投入机制,对不能形成小流域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应与重点工程建设结合,将一家一户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设纳入小流域治理综合评价体系,将分散的水土流失分散治理,并形成合力,发挥以奖代补的优势。同时,针对当前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提高小流域治理档次,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以优化措施配置[5]、控制面源污染为目标,重点投入、集中治理。通过能源结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调整,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发挥大自然的生态修复作用,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