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务人员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认知及应用现状调查

2022-03-24张青颖付姝菲陈泽林

护理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治医务人员问卷

张青颖,赵 雪,付姝菲,郭 义,2,陈泽林,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

治未病技术是指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运用于防病、保健、养生的医学技术。自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治未病标准化建设[1]以来,中医药团体标准《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系列标准[2-7]相继发布,对医护人员规范临床操作,确保技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建立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结构比较合理的中医药标准体系,满足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需求,促进中医药标准应用推广和监测评价体系初步建立[8],也为了更好地了解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在临床的应用情况,发现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天津中医药大学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和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单位成立了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应用评价课题组,就相关问题面向全国各省市地区、各治未病相关行业进行广泛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21年1月28日—2021年2月28日选择128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会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或治未病科、健康体检中心、康复保健部门医务人员;知情并愿意接受调查。排除标准:不愿意合作的委员或医务人员。

1.2 调查工具 以知信行理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9-10]作为指导理论,结合文献[11-18]调查与专家小组讨论结果,编制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调查问卷草稿。通过学会平台随机抽选9名专家进行问卷预调查,回收调查问卷后,对参与预调查的专家进行电话访谈,询问调查问卷填写时遇到的问题,基于专家调查及访谈结果,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正。将修正结果向专家小组汇报,听取专家意见后形成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调查问卷定稿。问卷内容包括医务人员基本情况、治未病技术使用情况、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认知现状、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引用情况、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临床使用情况以及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意见、建议。以上内容若涉及程度性问题采用分级选择填答。为保证调查结果客观、可信,问卷以自填式为主。

1.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星的电子问卷调查平台制作问卷,通过学会微信群定向发送调查问卷链接,将现行的32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电子版作为附件同时发送,供专家参考。此外,调查小组还实地走访了各级保健服务机构,涵盖三级甲等医院的治未病科医务人员、社区保健医务人员以及民间养生保健机构医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线上访谈。调查期间通过微信、电话等途径发送答卷提醒。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录入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定性资料用频数及百分比(%)描述。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129份,其中有效问卷128份,有效率为99.22%。128名医务人员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年龄21~66(37.56±10.53)岁,所在科室主要为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治未病科、健康体检中心等。医务人员基本情况详见表1。

表1 医务人员基本情况(n=128)

2.2 治未病技术使用情况 从技术使用频次来看,使用最多的为针刺(106次),其次为艾灸(100次),其他技术还包括拔罐(93次)、中药方剂(80次)、耳穴贴压(70次)、穴位贴敷(68次)、推拿(58次)、体质调理(48次)、膏方或膏滋方(31次)、药茶(31次)、药膳食疗(27次)、熏洗(22次)、导引运动功法(20次)、保健操(20次)、红外热成像技术(17次)、中药药浴(17次)、熏蒸(16次)、脐疗养生(15次)、中药蜡疗(13次)、中药面部敷贴法(10次)、电导法穴位测评(6次)、药酒(6次)、中药熥疗(1次)。

2.3 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认知现状

2.3.1 了解程度 128名医务人员中,88人(医生65人,护士20人,其他职业3人)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有所了解,40人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不了解。进一步询问医务人员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了解程度,以曾参加过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相关培训为“非常了解”,知晓或阅读过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为“一般了解”,从未听说过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为“不了解”。将“一般了解”和“非常了解”计为“了解”,调查显示,医务人员了解程度较高的5项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依次为针刺(83人)、艾灸(80人)、拔罐(80人)、耳穴贴压(78人)和穴位贴敷(75人),详见表2。

表2 医务人员对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了解程度(n=88) 单位:人

2.3.2 了解途径 最为常见的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了解途径是通过期刊论文等传统媒体途径,其次是国家卫生主管部门下发的通知文件,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标准化网络平台等渠道也成为获取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信息的新兴渠道。

2.3.3 促进了解的因素 88名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了解的医务人员中,39.77%(35人)的医务人员认为参加过标准修订相关工作可以促进对规范的了解,36.36%(32人)的医务人员认为接受过标准工作组的宣传培训可以促进对规范的了解,53.41%(47人)的医务人员认为接受过医院或科室组织的操作培训可以促进对规范的了解,69.32%(61人)的医务人员认为了解标准文件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可以促进对于规范的了解。

2.3.4 阻碍了解的因素 128名医务人员中,21.09%(27人)的医务人员认为对技术操作规范的概念不熟悉导致自己不了解,57.03%(73人)的医务人员认为不知道该从何处获取标准文本导致自己不了解,43.75%(56人)的医务人员认为阻碍自己了解的原因主要是从未接受过相关标准培训与推广,17.97%(23人)的医务人员认为技术操作规范本身实用性不高或可操作性不强,导致自己不了解。

2.4 对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引用情况

2.4.1 引用人数 128名医务人员中,46人(医生36人,护士8人,其他职业2人)曾在撰写论文、编写书籍或教材等工作中引用过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相关内容。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引用人数较多的5项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依次为针刺(34人)、拔罐(26人)、艾灸(24人)、耳穴贴压(22人)、穴位贴敷(21人)。其他治未病技术引用情况见表3。

表3 医务人员对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引用情况(n=46) 单位:人

2.4.2 促进引用的因素分析 46名引用过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相关内容的医务人员中,56.52%(26人)的医务人员认为内容科学合理是促使他们引用的因素,73.91%(34人)的医务人员认为操作规范形成专家共识、内容权威是决定是否引用的重要因素,54.35%(25人)的医务人员认为技术操作规范所规定的技术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考虑、经济实用、便于推广是决定是否引用的重要因素,17.39%(8人)的医务人员是基于外部环境要求引用。

2.4.3 阻碍引用的因素分析 128名医务人员中,73.44%(94人)的医务人员认为对技术操作规范的内容不了解是主要的阻碍因素,27.34%(35人)的医务人员认为已发布的技术操作规范的权威性不足是主要的阻碍因素,14.84%(19人)的医务人员认为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实际不符是主要的阻碍因素,12.50%(16人)的医务人员认为技术操作规范的内容不合理是主要的阻碍因素。

2.5 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临床使用情况

2.5.1 临床使用人数 128名医务人员中,71人(医生59人,护士9人,其他职业3人)曾在临床工作中使用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将“偶尔使用”和“经常使用”计为“使用”,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使用人数较多的5项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分别是拔罐(66人)、艾灸(66人)、针刺(64人)、穴位贴敷(57人)、耳穴贴压(56人),详见表4。

表4 医务人员对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临床使用情况(n=71) 单位:人

2.5.2 促进临床使用的因素 71名使用过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医务人员中,70.42%(50人)的医务人员认为技术操作规范中的推荐方案适用于临床、量化指标科学规范、便于操作是促进临床使用的重要因素;67.61%(48人)的医务人员认为技术规范操作步骤与要求正确、安全性强、可以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是促进临床使用的重要因素;66.20%(47人)的医务人员认为技术操作规范表达清晰准确、描述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是促进临床使用的重要因素。

2.5.3 阻碍临床使用的因素 128名医务人员中,41.41%(53人)的医务人员认为技术操作规范所规定的方式方法与临床实际情况不相符、操作不方便是主要的阻碍因素;35.16%(45人)的医务人员认为技术操作规范表述不清晰、容易产生歧义与误解是主要的阻碍因素;14.84%(19人)的医务人员认为技术操作规范所规定的技术操作步骤与要求不合理、安全性低是主要的阻碍因素。

2.5.4《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发布对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临床使用情况的影响 71名使用过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医务人员中,43.66%(31人)的医务人员认为《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发布极大地促进了治未病技术的临床应用,54.93%(39人)的医务人员认为《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发布对治未病技术的临床应用有所促进。

2.6 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意见、建议71名使用过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医务人员中,76.06%(54人)的医务人员认为现有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16.90%(12人)的医务人员认为基本满足,7.04%(5人)的医务人员认为不能满足,建议增加刮痧、腹针、气功等项目。

3 讨论

3.1 医务人员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认知、应用程度总体不高 本研究显示,128名医务人员中,88人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有了解,占68.75%,其中,医生中有65人知晓,占医生总人数的71.43%;护士中有20人知晓,占护士总人数的66.67%,医生知晓率高于护士。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使用率一般,71人曾在临床工作中使用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占55.47%,其中,医生中有59人使用,占医生总人数的64.84%;护士中有9人使用,占护士总人数的30.00%,医生使用率高于护士。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引用率较低,128名医务人员中,46人曾在撰写论文、编写书籍或教材等工作中引用过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相关内容,占35.94%,其中,医生中有36人引用,占医生总人数的39.56%;护士中有8人引用,占护士总人数的26.67%,医生引用率高于护士。总体来看,目前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认知程度不足,护士在认知、引用和使用方面均有待提高。临床工作离不开医护之间的配合,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在护士群体中的推广和宣传。

3.2 医护人员对不同中医治未病技术的操作规范知晓、应用情况不同 本研究显示,医务人员对中医治未病技术的操作规范知晓率、临床使用率、引用率不尽相同,排名前5位的均为针刺、拔罐、艾灸、穴位贴敷和耳穴贴压。原因可能是这5项技术见效快、安全性好、经济实用、普及率高、群众认可度高、医护人员的使用意愿强,护士经过培训后也可熟练掌握拔罐、艾灸、穴位贴敷等技术。且这5项技术均已在医疗机构开展且列入收费项目,医疗机构的推广意愿较强。

3.3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应用的阻碍因素较多 标准的实施是整个标准化活动中最主要的一环,标准制定出来如果不能有效实施就失去了制定标准的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部分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知晓率、使用率、引用率较低,其主要阻碍因素如下:①缺乏了解、使用机会和相应培训等。目前,医护人员缺乏标准意识,对操作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实施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缺乏认同感和责任感。由于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理解片面,有些医护人员对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推广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中医是一种个性化的诊疗行为,推行操作规范就失去了中医技术本身的灵活性,给技术操作规范的推广、应用增加了难度。②受经济因素限制。由于治未病技术收费标准难以确定,导致医疗机构开展治未病服务的积极性不高。③与技术受限有关。例如电导法穴位测评技术操作规范使用率很低的原因主要是需要引进专用仪器,因此机构使用意愿不强,仅部分保健服务机构或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将其作为健康体检的项目之一;同时,电导法穴位测评还需使用者掌握判读数值的能力,技术门槛较高,也是阻碍推广的原因之一。④受政策环境不完善限制。由于中医治未病领域的临床试验较少,技术操作规范的推广工作未能与中医药科技推广、市场准入、资格认证、行政执法等有机结合起来,且缺乏应有的政策、资金扶持,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19]。

3.4 对策建议

3.4.1 对完善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建议 本研究通过电话和微信等渠道广泛征求医务人员对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意见及建议,主要包括4点:①建议为临床应用广泛的刮痧、刺络放血、气功等技术编写相应的技术操作规范。②建议配合现有的网络通信技术,如以二维码形式附操作教学视频,供使用者扫码观看学习。③建议将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制作为初级版本和高级版本2种,初级版本针对无医学背景的人群使用,需内容详细、易懂,安全性强,以主动干预技术、物理干预技术为主;高级版本针对有医学背景和临床经验的人员使用,要求突出实用性和技术含量,如刺络放血等特殊手法的操作规范等。④建议整合《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与《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3.4.2 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实施建议 医护人员的知信行程度是标准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0-23]。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推广,离不开群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和认同[24]。因此,需加大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宣传力度,研究促进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执行和推广的措施和办法,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改变目前存在的“重制定轻实施”的状况[25]。同时,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研究应基于临床需求,分析中医治未病的特点和临床价值,找准研究重点,加强循证评价研究工作,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证据向临床转化,为标准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26]。此外,标准是衡量学科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是体现学术发展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学术进步的有效方式,也是技术积累、技术创新与技术传播的主要平台[27]。因此,在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过程中,也要重视对当代专家临床经验进行搜集与整理,这样不仅能提高技术操作规范的实用性,也能推动治未病科学化进程,有利于规范在临床的顺利实施。从政策层面上看,应当推动将治未病内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8],进行中医治未病理论、研究方法学和干预技术等研究,推动建立相对成熟的标准研究基地和发布推广基地,使治未病标准化工作步入正轨,稳步发展。

3.5 研究展望 本研究调查了医务人员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认知程度,但由于治未病诊疗工作的特殊性,部分治未病技术操作可由病人自主进行或由家属辅助进行,因此,在未来研究中需要将病人本人或病人家属也纳入研究中,构建医-护-患三位一体的关联模型,了解不同环境背景下人们对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的认知程度与使用意愿,以及医护患三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猜你喜欢

医治医务人员问卷
医务人员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中医治未病结合康复护理对脂肪肝患者的护理效果
分类医治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神奇的医生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