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伴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22-03-24李发坤
李发坤
(永登县中医医院 心脑病科 甘肃 兰州 7303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与致死率,对患者生命安全有严重威胁,而近年来该疾病的临床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威胁国人的身体健康。房颤为心房纤颤的简称,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亦是造成心源性脑栓塞发病的重要因素,而同非房颤患者相比,房颤患者的并发症较多,极易发生较严重的卒中。故本实验以我院收治的12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例,探究分析脑梗死伴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指导提供参考,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4 例,男55 例,女68 例,年龄32~83岁,平均(62.56±6.25)岁,其中房颤组患者59 例,非房颤组患者65 例。
纳入标准:(1)均经头颅CT 或MRI 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2)患有脑卒中病史,但无神经功能缺损者;(3)卒中症状发病超过60min,且治疗前无改善;(4)临床各项资料完善。
排除标准:(1)经头颅CT 或MRI 检查,患有脑出血或出血性卒中者;(2)发病时间在2 周以上者;(3)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功能缺损或恶性肿瘤者;(4)因其他疾病造成的弥散性脑功能损害者。
1.2 方法
(1)患者均接受神经系统体格、心电图、血常规、血脂分析、血糖与头颅CT 检查。
(2)采用我院自拟基本资料调查表进行一般资料收集,包含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情况,并进行NIHSS(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GOS(格拉斯哥结局评分)等评估。
(3)房颤诊断标准为:①正常P 波消失,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波出现(即f 波);②房颤波频率:350-600 次/min;③RR 不齐,QRS 波无增宽。
(4)以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其中0 分为无症状;1 分为有症状,但无功能障碍,可完成正常的日常职责与活动;2 分为轻度残疾,无法完成部分病情活动,但无需他人帮助照顾;3分为中度残疾,需他人帮助,但可行走活动;4 分为重度残疾,无法独立行走,需他人帮助完成自我需求;5 分为严重残疾,需卧床休养,大小便失禁等;6分为死亡。其中0-2 分为预后良好,超过2 分为预后不良。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各项临床特征表现及房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1 对数据进行双录入,采用SPSS23.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临床特征表现比较
共纳入患者124 例,其中房颤组患者59 例,非房颤组患者65 例,经对比偏瘫、失语、癫痫发作与偏盲比较无差异原因(P>0.05),而房颤组年龄、女性、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多发性梗死灶、梗死后出血转化比例高于非房颤组,眩晕、构音障碍、感觉障碍低于非房颤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临床特征表现比较(n,%)
2.2 房颤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依据mRS 评分结果将房颤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0 例)与预后不良组(29 例),预后良好组年龄与NIHSS 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卒中史患者少于预后不良组,GCS 评分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而其他指标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 房颤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n,%,)
表2 房颤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n,%,)
分类 预后良好组(n=30) 预后不良组(n=29) t/X2 P年龄(岁) 73.26±6.25 77.45±6.53 2.518 0.015女性 15(50.00) 20(68.97) 2.198 0.138吸烟史 8(26.67) 8(27.59) 0.006 0.937饮酒史 2(6.67) 3(10.34) 0.257 0.612高血压 11(36.67) 12(41.38) 0.138 0.711糖尿病 5(16.67) 4(13.79) 0.094 0.759心力衰竭 4(13.33) 3(10.34) 0.126 0.723外周血管病 3(10.00) 2(6.9) 0.183 0.669冠心病 12(40.00) 16(55.17) 1.361 0.243卒中史 4(13.33) 12(41.38) 5.868 0.015急诊血糖(mmol/L) 6.52±2.31 7.25±2.31 1.214 0.230 NIHSS 评分(分) 5.26±2.31 11.24±5.21 5.732 0.000 GCS 评分(分) 14.25±1.21 11.22±3.21 4.829 0.000
2.3 影响房颤组患者预后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预后不良为因变量,年龄、卒中史、NIHSS 评分、GCS 评分为自变量,以强迫引入法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卒中史、NIHSS 评分、GCS评分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3 影响房颤组患者预后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随着人们年龄的上升,非瓣膜房颤发生率逐渐上升,是造成心源性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栓子可经血液循环系统造成脑血管堵塞,促使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导致神经功能损伤,其预后较差,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与致残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严重威胁。
本实验结果分析,房颤组年龄、女性、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多发性梗死灶、梗死后出血转化比例高于非房颤组,眩晕、构音障碍、感觉障碍低于非房颤组(P<0.05),表明脑梗死伴房颤患者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且大面积脑梗死、多发性梗死灶与梗死后出血转化较多,因此注重患者意识障碍情况,可有效评估患者病情,益于医师准确评估患者病情,拟定治疗方案,有效避免继发脑血管痉挛、血栓扩大与脑梗死后出血等事件发生。而本实验针对房颤组患者分析,证实年龄、卒中史、NIHSS 评分、GCS 评分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影响因素(P<0.05)。分析原因,随患者年龄增长,其神经重塑能力与代偿能力逐渐降低,故预后较差;而卒中患者的并发症较多,对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与预后有严重的负面影响;患者因脑梗死发病较急,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达到高峰,进行NIHSS 评估,可在早期准确掌握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益于准确评估患者病情;GCS 评分可提示患者早期因素障碍情况,常见于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仍有可能造成严重残疾,其预后不佳。
综上所述,年龄、女性、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多发性梗死灶、梗死后出血转化等表现有助于医师对患者是否伴有房颤进行判断,对患者有效治疗方案的拟定有重要意义。同时注意年龄大、有卒中史、NIHSS 评分较高、GCS 评分较低患者,及时进行针对性干预,从而改善该类高危因素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