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田园资源” 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2022-03-24王香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音乐素养小学音乐

王香

摘 要:田园资源因为描绘着田园风光、记录着风土人情、勾勒出乡野生活,因而成为音乐课程资源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田园情境”,运用“田园乐器”,引入“田园歌谣”,从而让学生在田园资源与音乐学习嫁接中,不断提升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田园资源;音乐素养

培育学生音乐素养是当下音乐教学的根本使命。在发展学生音乐素养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掘课程资源。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挖掘课程资源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从教学实践来看,绝大多数情况下挖掘课程资源都是面向课堂本身的,很少有从课堂向课外延伸的情形。事实上,音乐课堂之外的课程资源也非常丰富,尤其是当将课程资源发掘的目光转向田园时,可以发现田园资源是一座宝库,其可以成为音乐素养提升的坚实基础。田园资源描绘着田园风光、记录着风土人情、勾勒出乡野生活,可以成为音乐课程资源中一道亮丽风景線。教学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田园审美经验,拓展学生田园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田园审美情感,从而让学生在乡间田园资源与音乐学习中,获得审美浸润与熏陶。

一、创设“田园情境”,唤醒学生审美经验

小学音乐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审美化的学习。这种审美化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乐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音乐学习的美的感受、体验等。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天生对大自然有亲近之感,但是当下小学生生活的世界又与大自然具有一定的距离。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通过田园情境的创设来缩短这一距离,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在大自然当中获得切实的体验,能够将所感受到的音乐嵌入对大自然的体验中。当学生欣赏音乐时,首先就能勾勒起头脑中原有的音乐审美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似模块,从而让学生获得一种审美愉悦。这种体验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弥足珍贵的。作为音乐教师,要让学生走入田园,可以运用媒体,创设田园化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感知,打开学生的感知通道。一旦学生的感知通道被打通,那么他们对大自然、对田园的理解就会更加直接。

例如,教学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的《森林狂想曲》一课时(器乐合奏),教师就可以放弃说教、灌输,而只让学生静静地聆听。乐曲中的“轻快的鸟鸣声”“清晰的虫鸣声”“朴拙的蛙鸣声”“潺潺的流水声”等,能唤醒学生的田园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听觉神经。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进行整体性聆听,学生置身于田园,仿佛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心中流淌着汩汩清泉,然后引导学生分段细听,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田园景色。在聆听主题A时,学生看着我的手势唱“呱呱”,仿佛和小青蛙打招呼;聆听主题B时,学生说自己仿佛一只小鸟,在森林里呼吸新鲜的空气。为了深化学生的田园审美感受,笔者还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具有田园风光的情境。在田园情境之中,学生获得本真的审美感受、体验。

在田园情境中,学生能获得一种通感,这种通感能让学生形成一种替代性的体验。当学生的体验通道被“疏通”后,田园就真正走入了学生的心田。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尝试更进一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到校园的树林中,有的学生走到树下,抬头看看树叶,看看天空,嘴里不由自主地会发出感叹声;有的学生绕着树跑着,荡漾起一阵阵笑声;还有的学生捡起地上的树叶,用手指轻弹这些树叶,听着树叶发出的响声……各种各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交响乐。这时,我让学生静下来,结合对《森林狂想曲》的学习体验,去想象听到了鸟鸣声、虫鸣声、蛙鸣声、流水声……学生会感觉这个过程非常自然,仿佛就像听到了真的声音一样。此时学生面前尽管不是森林,但他们的心里已经有了一片森林,有了对狂想曲的感知,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审美体验,能够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真实的提升。

二、运用“田园乐器”,深化学生审美表现

音乐歌曲,不仅可以运用正宗的乐器来演奏,也可以用“田园乐器”来进行表达。运用田园乐器,不仅能唤醒学生的田园生活经验,而且能催生学生的田园审美想象。音乐教材中有许多田园歌曲,这些田园歌曲生动、传神,融入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美好向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表现,让学生通过理解作品的内涵,想象田园画面,感受田园意境,从而获得一种田园化的精神享受。

例如,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的《田野在召唤》,这是一首意大利民歌,曲调欢快活泼,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学生们郊游、旅行的欢快心情。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用竹子、芦苇秆、稻草、螺蛳等制作成 “乐器”并带入课堂,为学生的歌声伴奏。田园里丰富的乐器资源进入学生的视野,学生认识到田园天然乐器无处不在,而且声音很动听,犹如天籁。当学生在《田野在召唤》中唱到“梯里通巴”时,伴奏的学生用尽全身力气去演奏、去表现一种呼唤。教学中,笔者还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田园乐器去表现歌曲中的“休止符”“切分节奏”等。借助田园乐器,学生还理解了音乐乐理知识。通过田园乐器的表现,学生更加用心、用情歌唱。他们说,自己仿佛看到了大自然在向小伙伴们招手。

田园乐器的表现,让音乐教学获得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一种原生态的表现中,学生更加亲近田园,浸润于田园的氛围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好。在借助田园资源的音乐表现中,学生更能体验到音乐作品中流露出的浓浓的田园美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田园乐器给学生带来的既有动手体验,也有心灵上的体验。这些具有“乡土味”的乐器,它们真正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田园,是学生在大自然当中可以随处可见的东西。当这些乐器奏出学生熟悉的旋律时,其实就是学生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美的认识。从竹子、芦苇秆、稻草、螺蛳的选择,到自己亲手制作,再到它们在自己的嘴边、手边发出声音,这是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学生的音乐审美与创造,这样一个过程原本就是音乐素养提升的过程。

三、引入“田园歌谣”,积淀学生审美情感

相对于其他的歌曲而言,田园歌谣是清新的,田园歌谣是甜美的。小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那么在引入田园歌谣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一边听歌曲一边去想象,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对歌词的理解,以及对曲调的领悟而进行的。田园歌谣轻松明快的旋律,可以让学生处于一个非常轻松且可以自由想象的情境当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对歌词的理解,去想象田园生活是怎样的,那么就可以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开辟一个新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田园歌谣”,积淀学生的审美情感,尤其是乡情。田园歌谣凝聚着乡间人的智慧、情感,表达着乡间田园的生活情态。在音乐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从而融入音乐情感历程,触摸到音乐情感的温度。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必须让学生拥有足够的空间,教师不能替代学生,不能用自己的想象去替代学生的想象,因为那样会剥夺学生的体验过程,学生的审美情感就没有办法生长出来。只要赋予了足够的空间,那么学生就可以在想象的过程当中生成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的积淀,可以让学生的音乐素养一点点累积起来。

例如,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编花篮》一课,在教学中,笔者不仅对学生进行音乐本体性知识的教学,更引导学生体悟歌曲中蕴含的文化。这是一首流行于河南的小调,主要表现了姑娘带着花篮,采到鲜艳娇嫩的牡丹后的喜悦心情。笔者在教学中不是单纯地教学旋律,而是从歌曲的源流出发,引导学生结合方言、旋律,从而感受河南音乐的“味儿”。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地方曲调的特质,笔者还援引了一些地方特色歌曲,比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南泥湾》《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采蘑菇的小姑娘》《江南的田野》《插秧歌》等。通过对比教学,学生领略到音乐作品中的地方特色,从而真切地感受、体验到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田园歌谣在培育学生音乐素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教师,可以根据田园歌曲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延展学生音乐素养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田园歌谣中获得生命的体验、精神的成长。

学生的音乐素养包括学生的感受素养、审美素养、表现素养、文化素养等。运用田园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引导学生的音乐创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感受力、表达力,从而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放飞想象,让学生灵动地表达、创造。

参考文献:

[1]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31-33.

[2]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0-15.

[3]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6-19.

                                                                                                                                                                                             ■ 編辑/陆鹤鸣

猜你喜欢

音乐素养小学音乐
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多元融合打造音乐戏曲教学崭新课型探究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