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融合多媒体,使美术课堂更加智慧化
2022-03-24郭学丽
郭学丽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多媒体技术迅速覆盖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美术课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将从巧妙融合,自然夯实主体地位;巧妙融合,轻松突破重难点;巧妙融合,片刻倍增信息量;巧妙融合,顺势开发新资源四个方面浅探多媒体如何巧妙地融合到美术课堂中,让美术课堂更加智慧化,从而提升美术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多媒体 巧妙融合 美术课堂 智慧化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美术课堂,相较于传统课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仍然有许多教师由于对多媒体的认知存在偏差,往往会出现执着于传统课堂或者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技术的现象。那么多媒体究竟该怎样融合于美术课堂教学,让美术课堂智慧化,促进全体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呢?笔者撷取部分案例,从巧妙融合,自然夯实主体地位;巧妙融合,轻松突破重难点;巧妙融合,片刻倍增信息量;巧妙融合,順势开发新资源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巧妙融合,自然夯实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句话明晰地指出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最主要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然而传统课堂平淡的讲授无法保证每个学生紧跟教学节奏,充分发挥应有的主观能动性。有的学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得不到有力的保证。
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将平板电脑引进美术课堂,成功地扭转了这个局面。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四年级“图画文字(二)”一课时,课前师生就利用平板电脑在互联网上搜集了国内外许多象形文字图片资料进行共享;导入新课环节,师生共同观看妙趣横生的《三十六个字》象形文字动画片;示范环节,教师利用高拍仪示范用水墨表现象形文字“鱼”,每个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可以第一时间零距离清晰地接收到图像;创意实践环节,教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象形文字素材,在有限的时空里,尽可能地拉近学生与象形文字的距离,让他们增长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他们迫不及待地点击一张又一张图像,自助浏览,积极思考创想画面;展评环节,教师利用“随堂拍”功能在课件中呈现了许多水墨作品,学生们浏览后,随即就开始使用“弹幕”评价功能,进行自评、他评、互评。一瞬间,“互联网+”环境下的美术智慧课堂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的作品,每个人的作品都可能被他人评价;拓展环节,教师向每个学生的平板电脑链接了一则新闻:中国汉字书法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学生们开心地欢呼起来,自豪感洋溢在每一张笑脸上。小小的中国汉字变成了大大的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对包括象形文字在内的中国汉字文化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
整节课,教师针对传统课堂的痛点,将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随堂拍摄、聚光讲析、弹幕评价、素材推荐、链接拓展、群体激励、个体表扬等一系列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融入美术课堂。课上的多轮次互动,激发了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他们聚精会神地在平板电脑上进行选择、判断、评价等操作,之后的参与率、正确率在班级大数据统计中一目了然,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夯实。
二、巧妙融合,轻松突破重难点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叫作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者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有些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能够将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融入课堂,就可以轻松突破重难点,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苏少版美术第五册第一课“色彩的明度渐变”是色彩知识的基础课、工具课,对学生今后色彩方面的专业审美以及绘画着色等起着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传统课堂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学生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一般。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渐变”这一重难点的精髓,教师利用希沃一体机里的部分内置功能从三个层面进行教学,把这节课上得深入浅出。一是通感,课堂上教师在一张PPT的下半部分出示了两组音阶的琴键图,每一个白键音从低到高依次闪动后,学生不仅听到了两组优美的琶音,同时还看见了依次出现逐渐变亮的色条,上下一一对应。琴声逐渐变高,色彩逐渐变亮。教师利用通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感官,让学生对“逐渐”一词有了初步的感受。二是等分,课件演示中,教师把白色或黑色进行等分,一等份用一个白圆点或一个黑圆点表示,为了显示色彩的逐渐变化,一种颜色依次加入一等份、两等份、三等份,甚至更多等份的白色(黑色)逐渐变亮(暗)。随着等份数的逐渐递增,色彩一点一点逐步变化,学生对“逐渐”“等分”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三是演示,如果说课件中利用等分思想出示色彩渐变的图片是静态的,那教师的调色视频则是动态的。它变抽象的语句为具象的视觉体验,变枯燥的概念讲解为生动的演示,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逐渐”“等分”的内涵。至此,基于多媒体的巧妙融合,教学的重难点被轻松突破。学生在多媒体营造出的宽松氛围中,迅速习得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了自身美术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巧妙融合,瞬间倍增信息量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传统美术课堂,教学载体主要是美术教科书及教师范作等,可能由于美术教材篇幅的限制或者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图像的识读就会受到影响,视觉、听觉等其他感官不能被完全调动起来,导致有些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第三册“小挂件”一课时,教师巧妙融合多媒体进行了多轮示范:单个小挂件、长串小挂件、组合小挂件、主题小挂件、利废小挂件。在单个小挂件的示范中,教师重点示范绘画的步骤;在长串小挂件制作中,教师重点展示两个灯笼之间的衔接技巧;在组合式小挂件制作中,教师通过插接爱心、订书针钉爱心、折爱心的快进播放,让学生了解其剪、订、贴、折、插等不同的制作方法;在主题小挂件的制作中,教师则重点展示了中秋挂件的制作创意形成的全过程;在利废小挂件的制作中,教师的示范重心则在巧妙选择废旧材料上。课堂上巧妙融合的五段示范其实就是五个超短视频,示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视频播放中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俗话说:“见多识广。”有数据统计,人类知识的83%来自视觉。“见多”是激发学生无限想象力,高效完成作业的前提,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瞬间倍增的信息量,能极大拓宽学生的视野,使重难点在广泛的浏览中各个击破,仅示范环节就有这么大的容量,这是传统课堂的示范无法企及的。
四、巧妙融合,顺势开发新资源
对比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人类正是通过对比来了解世界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比既是方法论,又是认识论。苏少版美术第一册“水墨游戏”一课中,鉴赏大师黄宾虹《山水》(局部)这幅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从来没有接触过水墨画的学生来说,还是相当有难度的。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国画大师黄宾虹的“白宾虹”时期中规中矩、淡宕松秀的绘画风格,教师特意引进“黑宾虹”绘画风格由来的视频作为文化资源,巧妙地融入课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提高美术教学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视频中讲述了大师黄宾虹看夜山、看晨昏时山、看雨后山的感受,正是生活经验与生命感悟升华了他的美学境界,使他由蜀山的草木华滋、由夜山的林岚氤氲、由雨后山的苍郁浑厚领略了一种山川的“内美”,因而用积墨、渍墨、破墨、泼墨、宿墨等墨法画出了独特感受中的“黑”山水之美。播放完视频,教师首先将“黑宾虹”的一幅作品定格,通过师生讨论,让学生了解大师中晚期浑厚华滋、雄厚浓黑的风格。接着,教师再将这幅作品与《山水》(局部)同时展示在同一张PPT上。两幅黄宾虹不同时期的作品,形成强烈的对比,“黑”与“白”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对比鉴赏中逐渐形成点点滴滴的文化理解,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这个视频资源既丰富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黑宾虹”的由来,又为更明晰深入地了解“白宾虹”做了坚实的铺垫,真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所谓多媒体与美术课堂的巧妙融合,绝不是“1+1=1”,即合二为一,也不是简单的“1+1=2”,而应该是“1+1>2”。我们追求的并不是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全程使用,而是在教学最需要的关键时刻巧妙地“融”、紧密地“合”。我们希望通过更多信息技术的辅助,力争让教学效果更优化。当然,打造智慧化美术课堂,将多媒体巧妙融合于课堂的途径及策略还有很多,笔者在日后的教学中会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