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凭什么?
2022-03-24朱七七
朱七七
本文要说的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冬季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代民间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又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
在现代天文学上,冬至日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日后,太阳又逐渐由南回归线向北移,白天的时间就会一天天变长。对于古人和农耕社会来说,不仅仅是阴阳交替的时间点,更是确定农时、指导民众生活的时间坐标,同时出于“尽人事,知天命”的目的,由此催生出对自然敬畏、对灵魂崇拜的原始信仰,相关祭祀、祷告、预测的仪式与之相伴随。
冬至节日的诞生,与上古民众的巫术信仰、图腾崇拜、娱神活动等行为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通过这些夸张的仪式、神秘的变装、诡异的乐舞,人们可以实现其祈福禳灾、顺应自然的愿望。在生产力低下的鸿蒙时代,人们不能对异象灾害与物候变化做出科学、理性的解释,因而上古的节日活动充满神秘性,具有浓郁的原始信仰韵味。
从阴阳观念来看,冬至是冷暖转化、阴阳交替的关键,正处于两极之势。“冬至者极也,太阴之气,上干于阳,太阴之气,下极于地, 寒气已极,故曰冬至。”所谓“极也”,《孝经说》认为:“斗指子为冬至。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为至。” “阴极之至”是指冬至日,此时阴气达到极盛,阳气最为衰弱,然而盛极必衰,阳气由消逝渐渐丰盈起来,是为“阳气始至”,太阳在这时处于南回归线,北半球的太阳光照时间最短,又说“日行南至”,故冬至称为“南至”。庄子讲“至阴肃肃,至阳赫赫”,极阴之气异常寒冷,极阳之气异常炽热,是故气温由寒转暖,阴阳亦随之转化。
从古至今,冬至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民间涌现出许多有关冬至的谚语。冬至的到来表明寒冬已至,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还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是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是阴天。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在冬至日至郊外祭天的习俗,但将冬至作为节日则始于汉代。《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自此以后,冬至被当作一个大节日来过。汉朝称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由此可见,古人对冬至的重视程度。
据说,从汉代开始,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就有了。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 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 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于是形成“捏冻耳朵”这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或“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耳朵。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唐代诗人杜甫就有“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的诗句。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清代,有的旗人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杀猪祭天。顺便祭“祖宗杆子”(系两三丈高的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为“刁斗”,斗下悬旗,代表祖先)。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
除了这些习俗,魏晋时期有一个冬至习俗特别有趣,那就是互赠履袜。在魏晋时期,冬至节向帝王、长辈赠鞋袜具有祈寿、添岁的愿望,故称为履长之贺。冬至向帝王进鞋袜的习俗与元旦相似,《宋书》日:“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日之仪,又进履袜。”表明冬至日这天除朝贺祭祀以外,还有赠帝王履袜的新习俗。曹植的《冬至献袜履表》表达了冬至臣僚向帝王献履袜以祈寿的寓意:“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先臣或为之颂。”民间百姓向长辈亲戚赠送鞋袜的记载在汉代就已出现,汉昭帝下令冬至日赠履袜予舅姑,推动了此风俗的流行,《中华古今注》载:“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崔浩《女仪》讲儿媳向公婆进履袜以表孝顺、添岁祈福:“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姑舅,践长至之义也。”民俗学家萧放提出对冬至赠送履袜这一习俗的看法,他认为人与自然同禀一气, 冬至一阳复始,人只要与自然同步相应,就会获得新的生命力。民众为祈福禳灾,期望风调雨顺,能够安居乐业,故纷纷于冬至日食用赤豆粥、赠鞋袜。
冬至节传承至今,虽然节俗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依然保持着冬至祭祀祖先、北方冬至吃饺子、江南吃汤圆、馄饨等习俗。作为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冬至必将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