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阳节咋就成了老人节?

2022-03-24朱七七

旅游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茱萸重阳节敬老

朱七七

重阳节,我们都不陌生。尤其是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但不知从何时起,在众人的观念里,尤其是年轻人的脑海里,说起重阳就会想起夕阳红,认为这仅是一个敬老养老为主题的节日。但实际上重阳节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此,敬老爱老虽然也是内容之一,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其节俗活动和文化意蕴是十分丰富的。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关于登高“避灾”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故事是这么说的:东汉时有个人叫桓景,他的师父是当时著名的方士费长房,便是悬壶济世的那位。有一天师父就跟他说:“你们家九月九日会有大灾,我教你一个办法,你赶紧回家处理一下吧!你回去以后让你全家人都佩戴茱萸,然后在九月九这天登高并饮用菊花酒。”桓景很听话,回家之后照做,结果当天晚上和家人登高饮酒归来,发现家中饲养的家禽、家畜都死了。费长房就说:“这些动物就是替代你和你的家人受灾了。”这个故事有很明显的道教痕迹,重阳节的重要习俗,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都在这个故事里有所体现。不过像这样的故事好像小时候从长辈那里听过很多个,但故事毕竟只是故事。

《礼记·祭法》有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其实这是一种简单的万物有灵论,即早期人类对于超自然、超人格力量的一种崇拜。早期人类主要通过采集、渔猎来获取日常的生活资料,而由于大山提供了茂密的森林、各种野兽,以及高山上的雷电击中树木导致自然起火,人们在反复实践中认识到可以用它来烤炙食物。总之,人们认为山是神秘的,故对其有敬畏之意。有人还对“崇”字做了解读,即“从山从宗,宗声”可见最早的崇拜也是对山而言的。

此外,还有登高“辞青”之说。汉人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如果说上巳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游,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就有了上巳“踏青”,重阳“辞青”之说。在清代的《帝京岁时纪胜》说:“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古人认为茱萸可以入药,菊花也一样。早在唐代这种习俗就已流行开来,我们从王维的诗中也可窥见。茱萸具有驱虫去湿、逐风邪之效,并能消积食,治寒热。九九重阳节,阳气过亢,为极凶。故而佩戴茱萸就是为了辟邪、逢凶化吉,这和端午节的佩菖蒲、喝雄黄酒有着相似的蕴意。

至于菊花酒,那是重阳节的必备饮品。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所以重阳节饮菊花酒是由来已久的习俗。况且“我花开后百花杀”,秋天时,其他花都凋零了,惟有菊花在绽开,且菊花不艳俗,有着高洁的品格。尤其是三国魏晋以来,在陶渊明诗词的加持下,菊花更是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渐成风尚。

传统节日的这些习俗,其中有一些能够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而有一些已经不符合人们的需求了。就以重阳节为例,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民众普遍受教育程度大大提升了,也大多接受了现代科学的教育,这就使得传统的避瘟保健、趋吉避凶类的习俗逐渐地失去了市场。

在传统节日里,除了与超自然力量的沟通之外,往往還是一个人与人交往的过程。比如在古代的重阳节,我们会看到古人的各种社交活动,走亲戚、会朋友,甚至帝王将相也要在这个时候表达对自己下属的“关怀”。于是,重阳节聚众宴饮,饮菊花酒,也留下了诸如陶渊明饮酒、孟嘉落帽之类的故事。但在当下,人与人的沟通、交往方式与古时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作为重阳节核心文化的“孝老”“尊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它依然是重阳节文化的主线。秦汉秋季“乡射”包含“养老礼”,南北朝九月九日讲《孝经》,唐代“每逢佳节倍思亲”,宋代称菊花为“迎寿客”,清代皇室举办“千寿宴”……其意均在尊老孝老。1989 年,我国政府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2012 年12 月2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在传承发展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

猜你喜欢

茱萸重阳节敬老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却为何
篆刻
“葡萄哥”的敬老情
敬老爱老防跌倒
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一束茱萸满乡情
重阳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