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越苦难生命的传奇

2022-03-24周思明

书屋 2022年3期
关键词:纺织小说历史

周思明

黄道婆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童养媳出身的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身为一位由民间底层贫苦人家成长起来的纺织科學家,与中国历史上那些知名的科技英豪一样,是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的代表人物,理当大力讴歌和广泛传扬。黄道婆对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巨大贡献及其民间身份与精神,决定了她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有鉴于此,英国著名科学理论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称黄道婆为“东方奇女”。在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背景下,继续开掘黄道婆的个体价值,其意义在于激励、提升中国人在追赶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弘扬黄道婆身上那种民本精神和创新精神。有鉴于此,多少年来,有关黄道婆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相关题材作品已有小说、舞剧、连环画、动画等。当代许多出版物都刊载过她的事迹,黄道婆的故事还被选进小学课本。现在,郁龙余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黄道婆》的出版发行,是对黄道婆故事的再度阐释和传播,小说以黄道婆(菊香)为主人公,次第展开这位出自中国民间底层的纺织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小说站在当代文化制高点上,以现代人的眼光透视历史故事,以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塑造,深情讴歌黄道婆(菊香)作为从古代劳动人民中产生的纺织科学家,为本土民众摆脱贫寒状态,带领他们走上温饱幸福之路,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受黎民百姓的欢迎与爱戴,被誉为“中国棉神”。

就本体论和价值论的角度看,长篇历史小说《黄道婆》具有独特而多元的价值。首先,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文学价值。小说以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及清代《大清一统志》等历史文献为依据,讲述生于上海、学在海南的黄道婆的生平故事。作品以传记形式展开叙事,分为“乌泥泾出生”“苦难童养媳”“黎汉一家亲”“载艺归故乡”四章六十节,讲述黄道婆从出生到终老的悲欢离合、传奇创造的一生,是一部颇具历史文化色彩的传记佳作。作品文笔简练儒雅,叙事翔实亲切,人物形象突出,作品体例清晰,节奏张弛有度,读后予人以文学滋养。其次,小说具有重要的道德伦理价值。小说致力于三个弘扬:一是弘扬中国劳动人民聪明、勇敢、朴素、善良、勤劳、友爱、互助与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二是弘扬中国妇女吃苦耐劳、能顶半边天的大无畏精神和敬业精神乃至中国人民尊老爱幼、知恩图报的仁爱精神;三是弘扬中国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团结友爱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崇尚正义,反对压迫、邪恶的反抗精神。再次,小说地域民俗文化色彩鲜明浓厚。文本蕴含了上海和海南两地民俗文化元素。依据史料记载,黄道婆在崖州也就是如今的三亚居住三十七年,她把海南崖州黎族纺织工具与技术带到内地,并与内地先进的丝、麻纺织技术相结合改革棉纺织工具,技术领先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她为“世界级古代女科学家”。最后,小说考据扎实,叙事言之有据,人物故事饱满可信。作为一部传记类长篇小说,《黄道婆》的写作纵贯半个世纪,其间做足了文献史料考据功夫。作品对黄道婆这位中国宋末元初时期杰出的女纺织家、技术革新家的塑造,是以她发明的脚踏三维纺车,对发展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技术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这一技术比英国同类技术早问世五百多年的伟大成就为材料才得以完成。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民族英雄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如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黄继光、杨根思等烈士;二是在和平时代经济建设中为社会贡献聪明才智、创造非凡业绩的楷模精英,如宇航员杨利伟、抗疫英雄钟南山等。鲁迅先生尝云:“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则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因此,对作为中国脊梁的民族英雄,我们一定要心怀敬畏,浓墨重彩地记录英雄,倾心着力地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以此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价值观、人生观,激励十四亿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长征路上奋勇前进。

长篇历史小说《黄道婆》所蕴藉和张扬的民本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历史上和小说中的黄道婆,在苦难中顽强生存、在自强中得以发展,遇苦难时不屈服,变强盛时不倨傲,而是以助人为乐,怀悲悯之心。正如小说中黄道婆所言:“因为人人都苦,所以要人帮,帮助人少受苦,这就是做人的意思。”“帮人就是福”成了黄道婆坚守与奉行的信念,在她的心里以及身边乡亲们的心里扎下了根。黄道婆生命存在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在上述朴实的话语与小说《黄道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黄道婆》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但不是史书,适度虚构是合情合理的。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动机,基于黄道婆精神的鼓舞力量。黄道婆精神是一种勤俭、坚毅、慈爱、革新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一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所不可缺少的强大正能量。《春秋公羊传》有言:“古者有四民,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四民不相兼,然后财用足。”《管子》亦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即士、农、工、商是国家的柱石;黄道婆身为一个来自民间底层的“士”,与中国古代的扁鹊、张衡、蔡伦、华佗、祖冲之、郦道元、李春、毕昇等人齐名,是值得后人大书特书的。因此可以说,郁龙余先生创作此书,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艺美学意义。

郁龙余教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北京大学调入深圳大学。作为季羡林先生的门生,郁龙余先生一直从事印度文学、中印文化关系研究,造诣颇深,卓有建树;担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会长,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等职,在专业领域获得极高成就,与当年沈从文一样,他的学术著作亦成为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国元首、贵宾的珍贵礼品。郁龙余先生写作长篇历史小说《黄道婆》,看似“旁枝逸出”,实则“蓄谋已久”: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笔,经长达半个世纪断断续续的写作,最终在2021年上半年杀青。这部长篇最初起名《黄母祠》,该作品的写作,作者花了太多业余时间,其间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只有作者自己心知肚明。

有意思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郁龙余先生的女儿郁秀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风靡一时,获得好评。现在,郁龙余先生步其后尘,出此长篇,遂成文坛一段佳话。两部长篇,一为青春校园写作,一为历史题材写作,各擅其场,各美其美。郁先生以一位文化学者身份跨界写作小说,勇气可嘉,才气可鉴,相信也会产生不俗反响。

黄道婆天性聪慧,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无论在海南崖州,还是上海家乡乌泥泾,都与底层民众息息相关。成为纺织家以后,她知恩图报,将自己学到的先进纺织技术无偿授予他人,加之改进轧弹纺织工具,极大推进了当地棉纺织业。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在乌泥泾镇给她修建了一座祠堂,命名“先棉祠”。可以说,黄道婆称得上是中国底层女性的一个奇迹。从深入提取民族传统精粹开始,她在中国纺织业的创新与贡献名垂史册,而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她永远心系民众。她的为人是爱与善,她的故事是砥砺与奋进。对于今日的中国人民而言,黄道婆的形象立体而丰富,但爱与善、砥砺与奋进仍然是我们最应当深刻理解的一个面向。

猜你喜欢

纺织小说历史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