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教材视域下 “1+X”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2022-03-24赵婷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议题建构课文

赵婷

摘 要:统编版教材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正因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1+X”的办法。实施“1+X”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单元目标、课文特点来选择和提炼“1”,基于“1”的教学需要,遵循规范性、情趣性、建构性原则选取“X”,选择基于议题多元建构、聚焦重点立体建构、读写联动梯度建构的组文策略,将“1+X”结构化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多篇阅读中,习得方法,助力阅读。

关键词:统编教材;1+X;阅读;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落实课标,新教材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建议教师采取 “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其中的“1”是指统编版教材的课文,“X”是指跟这个“1”相匹配的课外文章。实施“1+X”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单元目标、课文特点来选择和提炼“1”,基于“1”的教学需要选取“X”。

一、“1”的选择与确定

统编版教材重新确定了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重视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教材虽然以单元来组文,但即便一个单元内的课文,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参考统编版教材教师用书所建议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系列,在“1”的确定中努力做到“一课一得”。这样说来,“1+X”中的这个“1” 就不仅仅是狭隘的一篇课文,它还可以是课文的一个知识训练点,也可以是有关课文主题的一个探究性问题,还可以是有关课文写作技巧、作者风格等方面的一个议题。

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一文时,教师以“故事中的小英雄”为议题引出课外阅读材料《鸡毛信》《夜莺的歌声》。这里,“故事中的小英雄”就是根据《小英雄雨来(节选)》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选择的议题,是“1+X”中的“1”,《鸡毛信》《夜莺的歌声》则是依据“故事中的小英雄”这个议题引申出来的配合“1”的阅读材料,是“1+X”中的“X”。譬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者以“动物朋友”为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猫》《母鸡》《白鹅》。教学《猫》一文时,教师把老舍先生的《猫》作为“1”引出课后阅读材料“X”——夏丏尊的《猫》与周而复的《猫》,让学生展开比较阅读;在教学《母鸡》时,把文中“欲揚先抑”的写作特点作为“1”,引出 “X”—— 《可爱的草塘》;教学《白鹅》时,则是把“反语的运用”作为“1”,引出 “X”——《藤野先生》(片段)。这里,“1”的确定主要是基于教材的“要点” (知识点,训练点,也就是讲课的重点),而“X”的引入,凸显了作为“1”的课文特点,使其与“1”形成了一组结构化的文章,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学生运用比较、发现等阅读策略,使教材的“要点”得到了强化,实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二、“X”的建构原则

统编版《语文》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是“内容主题”,一是“语文素养”。“X”的建构必须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视域下,力求选文合乎标准、富有情趣,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整合阅读资源,建构阅读序列。

1.规范性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训练能力、习得方法、培养习惯、发展思维的重要凭借物,同时,它还承载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会选择一些网络文章,学生将其作为课外消遣阅读未尝不可,但是作为教材的补充材料,就很值得商榷。“1+X”阅读教学中,“X”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一定要具有规范性,要符合语言文字标准、价值标准和教学标准。教师在选取时,可以选择以往版本的课文,还可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素养读本》。

2.情趣性

统编版《语文》从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选择符合心理特点,能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作品,能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状态。

例如,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文时,教师打破常规,采用“长文短教”的办法,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只讲关键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很快就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王葆到底有没有得到宝葫芦呢?为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课件出示原著相关章节,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王葆终于得到了这个神奇的宝葫芦。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读得很投入,下课时间到了,学生仍然意犹未尽。教师顺势推荐学生阅读《宝葫芦的秘密》全书,顺带推荐张天翼其他童话作品。在这节课里,“1” 就是《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这篇课文,“X”是《宝葫芦的秘密》中的其余部分章节。教学中,教者没有一下子引出全篇童话,而是通过长短适宜、与课文紧密关联,又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的“X”这个部分章节,进而将“X”扩展为整本书甚至作家的其他相关作品。这里遵循的正是情趣性的原则。

3.建构性

相比以往教材,统编版教材统领下的语文课更加重视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怎样的语文课才算成功呢?温儒敏主编一针见血:“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教材的变化,必将带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因此,教师使用新教材,要把 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扩大学生阅读量,积极拓展“X”,遵循建构性的原则,对“X”进行整合建构,形成一定的序列,由此及彼,类化、迁移、拓展、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者以“动物朋友”为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教学中,教师结合单元目标,提炼出议题:作家笔下的动物,以此为“1”,进而引出作为“X”的三篇课文《猫》《母鸡》《白鹅》,并将其结构化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虽然都是写动物,但三篇课文各有特色。《猫》的作者围绕“古怪”和“可爱”,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喜爱;《母鸡》从篇章构思来看,欲扬先抑,前面的三段话写“厌”,后面写“敬”,写出了一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亲形象;《白鹅》则是用反语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之后,教师又以“作家笔下的猫”作为“1”,引入课后阅读材料“X”——夏丏尊的《猫》与周而复的《猫》,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学生通过反复的比较阅读,就会发现:虽然都是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但是不同的作家写同一种动物,或者同一个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内容和表达手法是不一样的。通过引入不同技巧类型的课外美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写出动物特点技法的理解,丰富了写作技巧,建构了描写动物的技能体系。

三、“1+X”的组文策略

“1+X”阅读中“1”是中心,“X”在完成“1”的教学后呈现,由学生自主阅读群文“X”,“X”是同类型文本阅读的延伸与拓展,同时加深对文本特点的认识。蒋军晶老师认为让“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实现最大化的突破点在于如何组合文章上。他指出,结构化的群文方能发挥如“连结”“重读”“比较”“统整”等阅读策略指导的优势。

1.基于议题多元建构

一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考量可能生发出多个议题,如果一个议题可以组成一组群文,那么,多个议题自然可以形成多组群文。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天窗》一文,是文学大师茅盾写于1928年的一篇抒情散文,作家借乡下老屋房顶上的天窗,书写自己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一个孩童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炼出不同的议题,引出的“X”也不相同。如果议题是难忘的童年生活,可以引出江南月的同名散文《天窗》。如果议题是想象,可引出萧红的《火烧云》,通过阅读,学生发现《天窗》和《火烧云》两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想象丰富,能引起读者无限遐想,但两篇文章的题材完全不同。如果议题是比喻、排比的运用,可以引出短文《月影》,文章虽然只有200余字,却通过拟人、比喻、排比,将月影的动态美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举一反三,习得作者遣词造句上的妙招,运用求同与比异的方法开展阅读,教学效果清晰、高效,而这是靠单一文本的阅读所不能达到的。

2.聚焦重点立体建构

“1+X”阅读教学方式的提出,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范围,学生阅读的内容由课内阅读的一个点(一篇课文)向外延展、辐射,形成一组群文或多组群文叠加的立体阅读网,这使学生能从读懂一篇直至读通一类。“1+X”的建构,需要先明确课文的核心教学点“1”,让学生的思维聚焦于这个点上,基于这个点进行立体的整合建构,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核心教学点的认识和理解。

“1”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新的大门,“X”的建构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走向深入,知识建构更加充分。例如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塞下曲》一诗时,教师首先以单元主题“人物品质”为核心教学点“1”,将诗歌与本单元其他课文一道作为一个结构化的“X”,引导学生通过整体观照、比较阅读,来理解作品“明面”上的人物品质;然后,围绕“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这一点,选择王翰《凉州词》、王昌龄《出塞(其一)》《从军行(其四)》、王维《使至塞上》四首诗,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边塞诗题材和风格的多样性,进而通过比对学习,理解其多样性背后诗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渴望安宁生活的家国情怀。这里,对“1+X” 的立体整合建构,大大丰富了“人物品质”的内涵,将阅读引向了深入。

3.读写联动梯度建構

“语言建构与运用” 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涵,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读写结合,注重提升学生语言建构的能力。语言能力的建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单靠教材的阅读显然也是不现实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破了写作的奥秘。“1+X”阅读教学模式不仅是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量,也能使阅读和写作结合得更加紧密。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围绕“语言建构”这个点,多维度、多视角、多元化整合建构“X”,循序渐进,构建有梯度的读写阅读网络。

例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情感的” ,我们可以将“1”这个点确定为“如何表达情感”,通过对课文和课后链接材料的对照阅读、比较阅读,同样是表达对动物喜爱的情感,可以直接表达,也可以间接表达;可以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也可以用反语的手法。那么,表达情感是不是只有这些方法呢? 教师将“如何表达情感”这个点分解为几个小点:融情于景、借物抒情、典型细节,然后推荐与之相关的阅读文本 ,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梁晓声的《慈母情深》等,多层次、有梯度的阅读让学生建构起 “如何表达情感”技法的写作体系。

“1+X”阅读教学中,“1”和“X”并不是简单的叠加,“X”的引入,不仅仅是拓宽了学生阅读面,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习得了策略,学会了阅读,对“1+X”组文的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而这个过程是阅读单篇文章无法做到的。“1+X”阅读教学使学生向着读多、读广、读深的阅读之路延伸,必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陈雪华,周阳.“1+X”群文阅读教学关键策略例谈 [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11).

[3]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

[4]余志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1+X”立体阅读“X”的建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小学版),2019(5).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部编教材编写理念下小学中高年级‘1+X’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GS[2020]GHB2219)研究成果之一

■ 编辑/李    莉

猜你喜欢

议题建构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背课文的小偷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