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建构主流媒体中的区域形象
2022-03-24童昀
童昀
摘要:作者通过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大国家级主流媒体相关报道的梳理,发现河南省在黄河文化体系中的区域媒介形象不够突出、影响不够深广,因此建议河南省需要建构全媒型黄河文化传播体系,在黄河文化视野中打造良好的区域形象。
关键词:黄河文化 主流媒体 区域形象
区域在被媒介的反复报道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综合形象即为区域形象,区域形象经由媒介的传播和建构而形成,同时又在传播受众的认知当中产生了对区域的认知形象。信息化社会中,区域需要合理利用大众媒介对地方区域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宣传报道,这既是建构与传播区域形象的重要机遇,又是公众透过媒介报道建立对特定区域的认识与评价的重要渠道。
黄河,不仅是河南区域形象的核心要素,也是河南区域形象最具整合性的文化标签。河南的根脉在黄河、安危在黄河、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也在黄河。
本研究选择了面向全国发行的最有代表性的两份国家级报刊《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考察黄河文化视野下河南省区域形象的建构。报纸抽样的时间跨度为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以中国知网中国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在此期间有关黄河的报道(共计168条)为研究对象。
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的黄河报道概览
一个城市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媒介制度起到了推动地方媒介形象何以建构的发动机的作用。地方媒介形象的形成不仅与地域特征有关,而且与该地域所在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尤其是该地域所在的媒介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媒介形象所传递的地域信息经过时间的积累,就会积淀为受众内心深处的无意识,从而演变为一种社会性的无意识,李少南等人的研究已经很有力地证实了媒介信息对社会无意识的强大影响力。
黄河流域所含行政区域一共是七省二区: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九个省区在《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均有报道,我们可以先把河南省与黄河沿线其他省份媒介形象影响力做一个比较。
首先通过报道数量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大报纸对河南省黄河相关的报道虽然在不同的年份有所波动,不论是单独一份报纸,还是就总数而言,河南省在黄河沿线九省份中处于名列前茅的位置,在中央级报纸中,对于河南黄河相关的关注还是比较高的。先看《人民日报》,近十年关于黄河的相关报道共计107篇(各个省区83篇,不针对各省区有关黄河的评论员文章、记者24篇),河南占到22篇,排名第一。2014-2018几年报道数量稳定,关注也从未间断。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后,仅2019年7月到2020年7月,就相继有8篇各类黄河相关报道推出。
再看《光明日报》,近十年关于黄河的相关报道共计61篇(各个省区45篇,不针对各省区文章16篇),河南占到10篇,关注度仅次于山东。《光明日报》对山东的关注主要集中在2010年打造营口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局部关注,2011年之后的报道则集中在黄河断流问题,表现出黄河下游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问题的严峻。对于河南黄河相关报道,在2011年国务院下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规划中的中原经济区以河南为主体,当年报道关注度出现一个小高潮;第二次关注是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后,从2019年7月到2020年5月,《光明日报》连续有3篇黄河相关报道相继推出。
从中央媒体关于黄河沿线九省区的报道数量上,可见在国家整体布局中,河南省在黄河媒介形象体系中的地位相对比较重要,“黄河沿线重要省份”的媒介形象比较突出。
二、河南省在黄河文化体系中的媒介形象
关于这一点我们通过央级两大报纸黄河相关报道重点篇目话题分布来考察。
首先我们来看《人民日报》对河南黄河相关报道话题分布。《人民日报》十年来对黄河相关新闻的报道重点是“黄河生态保护与建设”(共34篇)占31.76%,“沿黄经济区建设和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共28篇)占26.17%,这两项之和占到全部报道话题的57.93%。这意味着黄河沿线九省区在全国性媒体中的形象是以沿黄生态保护和沿黄经济区建设为主。另外一些话题如“黄河旱涝汛情”“黄河治理改造”“民生基础建设”分别占比9.35%(共10篇),16.82%(共18篇)和10.28%(共11篇),也更多是关注黄河灾害对民生的影响,而对“黄河文化与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度非常低,十年间相关的报道仅有6篇,占比为5.62%。
仔细辨析1000字以上的重点篇目,作为黄河沿线九省区中的河南省,在2010-2020年期间被《人民日报》黄河相关报道重点篇目共21篇:其中要闻5篇,分别涉及到“兰考防黃河灾害”“保护和改善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黄河生态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特刊2篇,分别发表于2014、2015年,涉及河南省三门峡“黄河金三角区域产业发展”和“黄河金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建设”;生态版面有关黄河生态保护文章4篇;评论员文章有关黄河生态建设2篇;文化版有关黄河文化文章1篇。
可见,关于黄河在央级媒体中的主要形象还是黄河治理改造建设和沿黄经济带发展,文化形象并不突出。这一方面与国家政策和沿黄发展的整体布局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河南省对自身在黄河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应该发挥的作用并没有明确的自我认知和自塑意识。
与《人民日报》不同的是,《光明日报》十年来对河南黄河相关新闻的报道话题则主要集中在“沿黄经济区建设和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共20篇)占32.79%,“黄河文化与相关文化产业”(共17篇)占27.86%,这两项之和占到全部报道话题的60.65%。这意味着黄河沿线九省份中的河南省在《光明日报》这一全国性媒体中的形象依然是以沿黄经济区和黄河治理建设发展为主。特别是近十年来,《光明日报》已经开始关注到河南省在打造黄河文化与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但是有关黄河文化的报道还仅仅停留在相关典型人物事迹报道和传统黄河精神的弘扬方面,并没有什么河南特色的黄河文化符号及相关文化产业层面涉猎。另外一些话题如“生态保护与建设”“民生与基础建设”“黄河治理改造”“黄河旱涝汛情”分别占比18.03%(共11篇),9.84%(共6篇),6.56%(共4篇),4.92%(共3篇),也更多的是关注黄河灾害对民生的影响,而对“黄河文化与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度非常低,十年间相关的报道仅有6篇,占比5.62%,也就是说,当前河南省在央级媒体中的主旋律还是黄河治理改造建设和沿黄经济带发展,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轨道。
在2010-2020年期间,《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有关河南省的黄河报道1000字以上的重点篇目共计9篇:其中两会特刊1篇,2020年5月发表,涉及如何做好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新闻版4篇,涉及河南黄河水利发展,黄河灾害汛情和三门峡“黄河金三角区域产业发展”;评论员文章3篇,以特定人物报道,颂扬黄河精神为主;教科文新闻版1篇,涉及黄河古河床化石文物保护。宏观的、整体的、整合性的文化报道暂付阙如。
三、河南省在沿黄九省区中的文化地位
两报对河南的关注侧面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来说对河南是一直持续关注的。《人民日报》对河南境内黄河汛情较为重视;对河南黄河生态保护做出的努力较为肯定,但是对黄河文化方面关注欠缺,相关报道几乎为零。光明日报仅仅在2019年有一篇报道关注了黄河文化和精神。关于具有河南文化符号的黄河文化和相关文化产业鲜有涉及,可见在央级报纸的认知中,河南省作为黄河沿线九省份之一,并没有明确精准的黄河文化对接点。
相比其他省份,河南省黄河文化区域定位更显模糊。如青海对自身黄河形象的媒介建构相对比较重视。青海处于黄河源头,主要以黄河源头的生态保护、生态湿地保护以及相关的生态效益为主,比如三江源生态保护区,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成和发展等等为要,关注报道基本围绕黄河上游生态系统维护效果和生态效益展开。又如甘肃主要以黄河治理和围绕发掘黄河文化内涵,打造城市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宁夏作为黄河中上游沿岸地区,黄河汛情、黄河支流治理和黄河生态保护,以及周边的相关生态产业,比如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发展,黄河善谷慈善脱贫项目,都受到央级两大媒体的重视和关注。另外如扶贫工作、黄河治理,生态保护和相关产业发展是受到两报的比较高的重视和关注。山东则以山东半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被列为国家重大区域规划系列为集中报道的话题,这十年间相关产业发展受到国家的扶持比较多,发展快,非常活跃。在生态区经济体制改革、黄河生态产业链完善、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在前期持续得到央级两报的高度关注和系列追踪报道比较多,后期仅仅关注其下游生态保护较多。其他如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的报道相对较少,可见这些省份虽然也位于黄河流域,但各有自身定位。
九个省区中对黄河文化及相关产业比较重视的有河南、甘肃和宁夏。但开展状态都比较浮于表面标签化,并未深度发掘。《人民日报》对于黄河文化引导性报道不多,《光明日报》对与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的正面导向性报道集中在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作品和作家的报道为主,2019年底,才开始正面关注,对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方面做了三次连续性系列专题报道。
由此可见,一个省份的媒介地位和形象不能完全等同于它的社会现实地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个结论也告诉我们:塑造或提升黄河文化媒介形象需要一个过程。在近十年里河南省在黄河治理改造和沿黄经济带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在局部年份中的媒介地位也会有所上升,但是真正提升一个省份和一个城市在国家级媒体中的地位,还需要通过信息质量的改变,来提升报道的质量,最终达到强化目标省份和目标城市的品牌价值。
四、黄河文化与河南省区域形象的建构方向
为了提升河南省在黄河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河南省的媒介形象建构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需要在研究上占领黄河文化研究的学术高地,取得黄河文化阐释话语权。依托河南省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组织跨学科(历史、地理、文学、传播、信息等)的黄河文化研究队伍,提升黄河文化研究水平,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出版丛书专著和蓝皮书、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方式推出黄河文化研究高质量成果。让人们了解黄河文化必先參考河南。
其次要盘点沿黄历史文化景观和生态资源,建设黄河文化展示体系,并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主体工程。以“突出自然、融入文化”为抓手,打破区划限制,建立联动机制,将沿黄各文化生态资源纳入黄河文化展示体系。在“黄河文化”母品牌的基础上,将嵩山文化、黄帝文化、河洛文化、商都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和黄河风景区、黄河湿地国家公园、黄河地质国家公园等生态资源作为子品牌打造。按照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生态景观、科技景观的思路重新整合建设,形成古今交叠、人文科技交汇的独有文化品牌。让人们体验黄河文化必先来到河南。
第三需要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建设文化主题识别系统,整合文化功能支持体系。通过黄河文化主题识别系统的建设,如城市建筑物、城市标志物(景观)、城市公共设施、城市交通系统等,对河南省沿黄各城市的城区进行整合改造,建设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功能区、产业功能区、商业功能区、旅游功能区、教育功能区、行政功能区等。让人们来到河南必先感受黄河文化。
第四需要讲好“黄河故事”,培育全媒型黄河文化传播体系。鼓励黄河文化传播各类内容生产(特别注意新媒体产品内容生产,如短视频、H5、微博、微信、头条号等),充分利用现代传播体系,整合全媒体传播渠道,在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建设全媒型黄河文化传播体系,讲好黄河故事,让人们提起河南必先想到黄河文化。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