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城轨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2022-03-24傅凯毛云江

时代汽车 2022年5期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傅凯 毛云江

摘 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轨道交通深度融合,建设智慧城轨成为行业新的战略发展目标,因此对职业院校运营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智慧城轨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岗位职责变化,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人才之间存在胜任力差距,通过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深化三教改革,深入产教融合四个方面对运营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改革思路,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智慧城轨 运营专业 人才培养改革

Research on Talent Training Reform of Urban Rail Transit Operation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mart City Rail Transit

Fu Kai, Mao Yunjiang

Abstract:Wit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urban rail transit,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y rail has become a new strategic development goal of the industry. Therefore, new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talent training of operation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hange of post responsibilities of urban rail transit operation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mart city rail transit, there is a competency gap between the talents trained by the school and the talents required by the enterprise. By reposition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re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ree education,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reform idea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operation professional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in-depth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Key words:urban rail transit, smart city rail, operation specialty, talent training reform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轨交通行业智能化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階段,智能化建设的成果初具规模,改变了传统的运营模式。智慧城轨发展纲要的发布,对智慧城轨的时代背景、总体要求、发展战略及建设目标重点做了指导性要求。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新一代中国式智慧型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实现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2 智慧城轨背景下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2.1 智能化发展导致人才需求增量下降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推进了地铁智能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城轨智能化效应逐步显现,同时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资源共享,岗位融合,从而导致了传统岗位有所减少,影响了行业人才需求数量。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2019-2020年度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状况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基于24家企业人力资源数据,到2019年底的运营平均每公里人员配置约为49人。从2018年至2019年,24家企业的运营总里程与员工总量均有增加,但平均每公里人员配置有所下降。2018年,平均每公里人员配置约为55人,2019年与2018年相比平均每公里人员配置减少6人。

2.2 新技术带来岗位职责整合,人才技能要求提高

新技术,新设备带来新的岗位,同时也导致原有岗位的职责发生变化整合,促使岗位调整,但无论是新岗位还是调整后的岗位,其岗位技能要求仍然是在原有岗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升和转化。以上海地铁16号线全自动驾驶线路(FAO)为例,站务与司机的部分工作被整合,站务人员在站台巡视,接发列车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列车运行监控以及突发情况下的故障处置,这使得运营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不断增加,知识范围要求更加宽广,实施设备的使用能力以及故障情况下的处置能力也相对提高。

2.3 人才综合素质新要求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改革

智慧城轨的建设发展,不仅仅是信息化、智能化对人才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网络化、人性化、创新化、国际化等进程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智慧城轨背景下运营专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但要具备传统岗位上对于行车,客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应具备互联网+AFC设备的应用,列车全自动运行下接发列车,列车自动运行监控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这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室建设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作为城轨专业人才输送的重要阵地,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的规格,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能力,以及重新思考如何培养新型高技能人才已经迫在眉睫。

3 现行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智慧城轨下存在校企人才胜任力差距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自动化、智能化的城市轨道交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部分院校在对专业职业能力分析时仍以原有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对所要求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与能力等目标能力未能与行业发展相适应,产生人才胜任力差距。以轨道交通票务工作为例,最初的票务工作基本以人工购票以及利用自动售检票设备来完成乘客的进出站工作,同时车站计算机系统来查看车站的日常客流情况,只要求员工具备基本的设备操作能力。然而随着移动支付,人脸识别以及大数据的介入为企业与乘客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性,因此企业要求员工在原有设备使用的基础上,增加数据分析能力的要求,以及能为乘客提供移动支付未成功等异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

3.2 现行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企业当前发展需求

对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与学校课程体系进行对比发现,现行的课程体系与当前行业的发展需求已存在一定脱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与智慧城轨发展相关专业课程缺失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职业院校基础课程设置上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外语沟通能力等基础能力为主。设置的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学基础,普通话练习,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英语等。缺少能够体现城轨智能化发展所要求的互联网移动支付,大数据分析等素养与能力的课程,信息化相关专业课程缺失。

3.2.2 教材内容未能紧跟专业发展

从教材内容来看,城轨轨道交通教材的开发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教材的修订工作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部分相关教材存在出版时间较早,内容上存在较大的滞后性等共性问题。以票务管理为例,关于票卡的描述仍停留在非接触式IC卡阶段,对于新兴的虚拟票卡,即二维乘车码的介绍几乎未提及,使得学生到企业后都要接受上岗培训,来弥补教学与实践的差异。

3.2.3 实训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差距

同时对相关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多数教材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为主线,缺少项目化任务式的一体化教材,部分上市的一体化教材存在很大的地域特色,即教材中关于设备的操作大多依托本地的轨道交通企业,同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设备存在差异性,因此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与企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其次,实训室实训设备与企业真实现场使用的设备存在较大差异,也造成了教学课程与企业发展需要的脱节。

3.3 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质量落后于企业业务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具有较强的知识对口性,大部分教师缺少相关企业的工作经历,对于知识的获取大多来源于专业教材以及短期的下企业实践经历,因此缺少即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而且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及专业知识,跟不上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工作任务的整合和调整,与前沿技术逐渐脱节。同时随着职业教育大幅扩招,班级数与学生总数同时扩张,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师生比例超过教学标准要求,同样导致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共同下降。

3.4 缺乏深度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引领人才发展,创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渠道。但在实施层面,产教融合同样面临一些主要障碍。学校在企业接洽、实训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共享等方面难以得到所需的资源支撑,导致产教融合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学校层面,学校以培养专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为目的,学校希望能够企业在教学和下厂实习过程中给与接洽和帮助,希望引入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来充实教学队伍。同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企业受到行业安全性要求高的影响,均有规定在运营时间内没有上岗证的人员一律不得动手操作运营设备,使得学生失去真实场景的锻炼机会。同时对于校内实训设备,与企业设备存在真实差距,模拟设备或者仿真设备无法真实反映现场工况;校内实训工位紧缺导致学生能够训练的时间被大大缩减等,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在企业层面,企业的目标定位为创造收益,因此企业本身有着巨大的运营压力,同时企业对学校产教融合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会导致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其次,职业院校对于服务企业的能力较弱,难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在企业发展中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第三,企业的主体地位未得到明确,未得到政策上的倾斜或者支持,企业被动参与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使得企业缺乏参与动力。

4 人才培养改革实施途径

针对智慧城轨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的特点以及人才需求变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深入调研分析,探索从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深化三教改革,深入产教融合四个方面实现人才培养改革目标。

4.1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行业,企业智慧城轨发展情况的调查发现,人才培养工作要围绕智慧城轨来开展,进一步明确要培养城轨行业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城轨行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主线。因此人才培养可定位为:本专业采用“校企一体,职业引导,能力递进”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机制,全面推进校企深度融合,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领域,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胜任轨道交通行业车站站务员、车站值班员等岗位群,从事车站可视化客运组织、自动化行车组织、现代化票务管理、人性化客运服务、智能化车站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4.2 职业能力需求出发重构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智慧城轨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工作要求发生了变化,为了培养符合城轨智能化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应对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深入分析,重新总结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以课程为主体、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紧跟行业需求的变化。

4.2.1 优化课程设置,完善综合性课程体系

通过增加专业拓展课程,培养学生信息化,智能化相关知识与能力。例如增设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新兴课程,对接产业智慧化建设要求。同时强化课程实践比例,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对照职业资格标准,选取代表性工作任务,重构实践性课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4.2.2 推进课程思政

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对于“四史”、法律法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认识,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4.2.3 改革课程实施过程,拓展教学内容,紧跟生产实践任务

专业教师通过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法,将现代化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教学,同时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课堂形式,通过采用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等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4.2.4 改革课程考核模式,提高评价手段

针对专业课程,改变过去单一的期末考试评价机制,增设实操项目考核。项目设置对照职业能力标准,将课程分解为多个实操模块,如此考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推进学生作业标准化,对接岗位作业,将教学效果可视化,人才评价既实用又高效。

4.3 深化三教改革

4.3.1 充实教师队伍,提升整体素质

邀请企业一线专家进课堂,开展关于智慧化城轨发展的专题讲座,将新技术融入教师与学生的培养之中;同时聘请企业工程师来校任教,讲授信息化发展核心知识与能力;此外校内教师可以至企业跟岗实践,通过企业导师和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实践,满足学校和企业双方岗位的部分交叉工作,同时开发“双师制”培养新途径,组建高质量教学团队。

4.3.2 切实做好教材改革与创新

严格以教学标准为主线,与行业专家、企业资深工程师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案例和教学项目,建立动态化、立体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同时积极参与校本教材开发制作,将新工艺,新规范充实进入教学内容,顺畅连接学生的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运用需求的差别。同时遴选一大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3.3 推动教法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针对课程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通过模块化,任务化等不同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内容与真实岗位对接,同时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递进培养学生使用新技术的能力,使其成为智慧城轨背景下行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次改变课堂组织形式,可根据需求采用导生制教学模式。由于城轨专业班级人数庞大,师生比例冲突严重,可选择部分优秀学生进行教学,由这些学生做导生,导生负责将刚学的内容交给同组学生,而且还负责检查和测试,帮助更多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4.4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1)面向企业开放,将学院优质资源主动推向企业,服务企业员工培训,搭建培训平台,利用平台系统开展企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集训等多方面工作,为省内外轨道交通企业输送优质人才。

(2)实施引企入教,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融合企业文化,特别聘请高级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尤其是承担现场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教学,使学生实践技能得到快速提升。

(3)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同时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打造成为具有校企双方知识产权的教育产品。

(4)校企双方共建共用轨道交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成功能齐全、设施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合作形式多样化的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共同开发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解决专业在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新技术设备实训方面受限的困局。

(5)扩大对外交流合作,选派学院优秀教学团队至企业学习新技术,选派优秀学生赴企业带薪实习,短期交流或培训,同时邀请企业专家至学院开展讲座,拓宽师生专业视野,提高对外交流能力。

5 结语

建设智慧城轨使得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促使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模式,贯彻三教改革方针,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城轨行业输送大量技术技能对口人才,支撑满足新时代下城轨智能化发展的需要。

基金项目:浙江交通技師学院2020年度院级重点课题《技工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建设研究—以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为例》(立项编号:ZTTC2020ZD01)。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城轨[2020]10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Z].2020.

[2]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19-2020年度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状况统计分析报告[R].2021.

[3]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1):16-25.

[4]唐睿,王学亮,王华丽,等.“人工智能+”背景下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海峡科技与产业,2020,33(11):59-61.

[5]牛云霞.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1):114-116.

[6]张文韬,卢剑鸿,姜彦璘.智慧城轨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1(01):108-111.

[7]崔惠珊.智慧城轨发展下高职院校通信信号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03):117-119.

猜你喜欢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物资总库选址模型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传输系统的方案选择
沈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换乘优化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轨道客流短期预测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利用既有铁路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分析及对策
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发展研究
基于城轨交通车站特殊客流运输工作组织措施的研究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监控系统的施工工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