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精神药物警惕代谢综合征
2022-03-24李凤
李凤
代谢综合征多表现为腹型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及高血糖等,会加大死亡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一方面是疾病本身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使用精神类药物所致,包括抗精神病药物、镇静催眠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不同精神类药物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
镇静催眠药物
此类药物通常包括长半衰期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等)及短半衰期药物(如劳拉西泮、奥沙西泮、阿普唑仑、咪达唑仑等)。高脂溶性、高效价及短半衰期的药物起效快、疗效强且持续时间短,易发生撤药综合征,如阿普唑仑、奥沙西泮、咪达唑仑和劳拉西泮等。
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可使血压降低,下降程度与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关,还取决于机体用药的状态。一般情况下,仅使血压轻度下降,原本血压高和处于焦虑状态者下降幅度增加。低血容量或一般情况不良或/和心力衰竭者,其降低血压的作用更为显著。老年人需警惕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
抗精神病药物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通常有硫杂蒽类药物、吩噻嗪类药物、丁酰苯类药物、匹莫齐特及苯甲酰胺类药物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通常有利培酮、氯氮平、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
抗精神病药物能干扰糖脂代谢,导致体重上升,特别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能提高患者食欲,导致体重上升,同时还会影响糖脂代谢及胰岛素分泌异常,引发心血管疾病,加大了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危险。
氯丙嗪(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对于H1受体的亲和性较高,易致患者发生血脂、血糖异常,体重上升,奋乃静和氟哌啶醇引发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不高;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氯氮平、奥氮平极易导致代谢综合征,其次为利培酮与喹硫平,阿立哌唑、氨磺必利、齐拉西酮、鲁拉西酮、哌罗匹隆及布南色林引发代谢综合征的风险较低。
喹硫平、奥氮平、齐拉西酮、帕利哌酮及利培酮会延长QTc间期,氟哌啶醇、氯丙嗪、氟哌利多、美索达嗪、匹莫齐特、硫利达嗪等则存在引发TdP(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使用此类药物时要开展电解质水平及心电图监测,以减少QTc间期延迟现象。
个别患者在应用此类药物时还会出现过敏反应,在刚开始用药时,或会产生直立性低血压或反射性心动过速,尤其是服用喹硫平时较多发。
抗抑郁药物
SNRIs会导致血压上升,加大了高血压的危险。SARIs曲唑酮因拮抗α受体,会导致直立性低血压,宜在晚间服用,低血压患者慎重使用;长时间服用后偶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如果本身有心脏病,则易导致室性及房性心律失常。NaSSAs有助于增加食欲,从而导致体重上升,亦加大了糖代谢紊乱的危险;三环类药物及四环类药物则会导致血压上升。
使用精神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1.基线评估,科学选择药物。医生在确定精神疾病患者需要采取药物疗法时,首先应为患者开展基线评估,明确患者是否属于高风险代谢综合征群体。若是,在基线期选择药物时就要为患者选取代谢风险不高的药物。
2.定期监测,第一时间加以干预。患者确定了所用药物后,医生在用药时应定期监测有关代谢指标,如体重、血脂、腰围、血压和血糖等。若患者体重上升,高于基线期体重7%时,即应向患者发出预警,要求其改变饮食结构,改善生活习惯,加大活动量。
3.综合施治,随时进行方案调整。若患者体重上升的幅度与基线期相比高于7%时,医生应为患者开展社会心理干预,帮助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策略包括:①强化体育运动,一星期运动5~7日,一次半小时,活动形式可以是慢跑、快走、游泳、打太极拳、骑车等;②管控饮食,坚持低脂、低盐、清淡的原则,并且戒烟限酒;③提供心理疏导,强化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同时要求其家人给予足够的家庭支持。
若采取上述步骤,患者依然发生了代谢综合征,或者體重与基线期相比超出了10%时,医生应该二次评估治疗方案,可以采取换药抑或联合治疗的方式加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