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向未来——包容发展的中国残疾人体育
2022-03-24吴燕丹
吴燕丹
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人权和社会发展的试金石。当前,中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实现他们在各领域的平等、参与、共享是全社会的责任。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民健康成为现阶段国民健康政策发展的重点。健康政策能否惠及残疾人群体,将是评判全民健康政策落实的重要标准。新时代残疾人事业不仅要加强就业、教育等民生保障,还应从大健康视角出发,全方位、全周期保障残疾人群体健康,共享社会文明成果,而体育是推动残疾人健康关口前移的最有效途径。
残疾人体育: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无论是新出台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还是《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及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口号,都在向全社会传递包容、共享的理念和态度,也预示着残疾人体育将全面迈上新台阶。支持、倡导、推动符合时代需求的残疾人体育包容发展,不仅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国家对全民健康“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也是迈向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必须直面的问题,更是人类对自身最深层次的生命关怀。
体育以两种形式改善残疾人的融入和福祉,一是改变社区对残疾人的眼光和思维,二是改变残疾人对自身的看法和感受。前者的必要性在于体育能够减少与残疾相关的污名和歧视,后者的必要性在于体育可以赋能残疾人,使他们意识到并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体育可以改变残疾人被隔离孤立的状态,使他们更充分融入社会生活,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残疾人可以实现全面发展,共享美好生活。
北京冬残奥会的举办凸显国力提升,我们更应呼吁的是“场外关注度”,让扶残助残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式人权的名片。以冬残奥会的举办为契机,从治理机制、部门联动、社会支持等方面着力,从而提升对残疾人的社会包容度。
中国残疾人体育的辉煌成就
对应健全人体育分类,残疾人体育可以分为残疾人竞技体育、残疾人学校体育和残疾人群众体育。残疾人竞技体育三大赛事分别为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聋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它们都是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成员。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在残奥会、特奥会和聋奥会三大赛事已实现均衡发展。残奥会至今已成功举办16届,中国于1984年6月首次组团参加了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7届残奥会,在此后的历届残奥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体现了中国残疾人运动员顽强拼搏的奥运精神以及背后丰富的残疾人竞技体育训练资源。冬季残奥会这一全球最大规模的冬季综合性残奥体育盛会,最早于1976年举办,至2018年已经成功举办12届,北京冬残奥会是第13届。通过举办北京冬残奥会,将对政府决策和公众观念产生积极影响,使残疾人更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推动保障残疾人在體育、文化、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除了残奥会,特奥会也是非常重要的残疾人体育赛事。特奥会的参赛对象主要是智力障碍人群(IQ≤70),其使命在于:通过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为智障儿童和成人参与日常训练及竞赛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他们发挥潜能、勇敢表现,在参与中与家人、其他运动员及整个社区分享快乐、交流技艺、增进友谊,有机会成为对社会有用、被社会认可和尊重的公民。我国曾于2007年举办第12届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通过发展特奥运动,使更多智力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聋奥会是听力残疾的运动员参加的体育赛事,也包括语言残疾的运动员。1989年,中国聋人运动员首次走出国门,参加了新西兰第16届世界聋人运动会。2019年意大利第19届冬季聋奥会上,获得2金2铜,实现了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残疾人学校体育依残疾程度可分为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和送教上门等几种形式。残疾人学校体育与特殊教育发展息息相关。我国自2014年以来组织实施了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特殊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体育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残疾学生改善健康水平,融入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各地政府加大力度发展融合学校,以体育活动为媒介,为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提供更多交流互动机会,并向全社会倡导残健融合。新出台的《计划》关注的焦点是让残疾儿童青少年和更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青少年不仅“有学上”,更要“上好学”。“高水平的融合”将成为“十四五”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培养残疾人充分融入社会的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残疾人群众体育是以康复治疗、强身健体、融入社会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它对改善残疾人身心状况、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起到重要作用。中国残疾人群众体育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十三五”期间,残疾人康复体育健身活动从政策、条件、内容等方面都得到显著改善,残疾人体育活动参与率大大提高。目前,专为残疾人设立的全国性残疾人群众体育品牌活动有残疾人健身周、全国特奥日和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加入日常健身行列,身心得到锻炼,社会参与及适应能力得到加强,残疾人体育的社会影响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当前残疾人体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的时代背景下,残疾人体育整体发展水平依然不容乐观。“十四五”期间,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残疾将呈现多发、高发的态势,残疾人事业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迫切需要得到有效解决。对于残疾人的政策设计,不仅是定量的,还应该是“靶向”的,需要精准研判并对应客观需求。从体育的层面,如何通过包容性的政策设计和服务保障,帮助残疾人享受有尊严的生活,使供需达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是残疾人体育在新时代要直面的痛点和难点。
微观层面,落后的发展现状导致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不足,也无法享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尊严和权利。具体而言,残疾人体育面临的主要困境除了政策解读和执行力弱、有效联动不足,还有在体育活动方面可及性和适配性不足,导致残疾人体育参与受限的问题。全民健身计划提出的“六个身边工程”“15分钟健身圈”,还没有实现对残疾人的全面包容共享。此外,基层非常缺乏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从选拔机制、人员资质,到培养方式、培训内容、激励保障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缺失。残疾人体育发展乏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社会动员机制,尚未形成发展合力。
残健融合是国内外高度重视的社会发展理念,也是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在学校,残健融合理念已倡导多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对特殊教育的定位是“应随尽随,应融尽融”,但我国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无论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表现在体育课程标准缺失、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尚未建立、体育活动内容的适切性不足等方面。发展残疾人体育,需要多部门支持、协作、配合,从而扩大覆盖面。这需要在残疾人体育包容性发展框架设计中强调政策包容、文化包容、社会包容、生态包容,才能最终保障残疾人共享体育运动成果。
开创新时代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正当其时。我们需要对发展困境进行反思与纠正,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应当受到重视,对特殊群体的生命关怀需要切实落实。期望借助体育这一媒介,推动“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开好局、起好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