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的教育”:让生命自然舒展
2022-03-24田录梅
田录梅
两周空翻转体1620度,成功落地!凭借第三跳超高难度的动作,谷爱凌斩获北京冬奥会女子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金牌。“我在第二跳后和妈妈通过电话,我妈让我上1440,发挥得好的话能拿到一块银牌,但我说我不要,我要上难度,妈妈说好吧,选择是你自己的,希望你能享受比赛。”谷爱凌在赛后说。这位技术高超、个性大方、容貌姣好的18岁少女火了。不仅因为本届冬奥会她最终取得了2金1银的历史性成绩,还因为其全面发展的能力素养:据媒体报道,她不仅擅长各项体育活动,而且是一位超级学霸、一位极富表现力的时尚女郎。总之,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蓬勃、奔放、丰盈、活力四射的生命个体。
在几乎引起全民关注的同时,人们也不禁开始好奇:“天才少女”是如何养成的?答案见仁见智。但谷爱凌母亲“顺其自然”“鼓励尝试”的教育理念及教育行为不容忽视,反观当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内卷”和“凡尔赛”式教育焦虑,笔者认为,只有充满爱和尊重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既优秀又快乐的孩子,才能让孩子的生命自然舒展、精神自由而独立。
当前教育生态对孩子活力的禁锢
“内卷”和“凡尔赛”都是近几年的网络热词,这些词汇反映的现象在教育界并不鲜见。“内卷”主要体现为在有限空间内进行激烈的零和式竞争。具体到教育领域,就是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上升通道单一,同时教育需求远远高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于是教育投入不断增大、孩子负担越来越重,但由于教育总量并未相应增加,导致高成本内耗未能产生相应回报,教育焦虑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很难停下追加教育投入的步伐,因为蛋糕的大小固定,而孩子间的竞争激烈,获得的资源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因为没有“共赢”,就只好你追我赶,永不停歇。
“凡尔赛”则是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表面上是在抱怨、不满,实则是在炫耀、自夸,比如“老公给我买了一辆兰博基尼,颜色丑死了”。明贬暗褒的“凡尔赛”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家长们的朋友圈,比如“这次运动会100米赛跑,孩子拿了第4名,担心他无法接受。这也不能全怪孩子,毕竟每次考试和比赛他都拿前3名。”从心理学上看,炫耀实质上是一种缺乏安全感、内心不自信、恐惧生活的表现。家长的这种因不安全、不自信的教育焦虑而产生的“明争暗斗”、相互攀比最终会折射到孩子身上。不断“鸡娃”只会进一步加剧教育内卷化,最终苦的还是孩子。
在“内卷”和“凡尔赛”的教育生态背景之下,孩子们就像一群被教育者拿着鞭子不断驱赶的羔羊,方向固定、目标单一、兴趣爱好贫乏;又像一台台标准化生产的高考机器,整齐划一、生活机械,缺乏生机和活力。孩子们的生命活力被禁锢,更谈不上幸福、自由、独立。
尊重的教育,解除孩子精神的枷锁
反观谷妈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会发现,她不限制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且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孩子一旦喜歡,她就会无条件支持。从见诸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谷妈妈充满爱和尊重的教育。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尊重孩子却是后天修养。
本文先不谈如何破解教育“内卷化”,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可能需要多方合作、长期努力。作为普通人,尤其是作为教育者,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活得精神饱满、生命丰满,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而自由的“人”,而不是一台忙忙碌碌的高考机器,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尽量尊重孩子,尊重和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尊重并支持他们的兴趣爱好与自主选择。
就学科学习而言,如果孩子的知识已经掌握,不断刷题、反复练习的“内卷”只会徒增负担。根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过度学习理论,如果一个知识点刚刚学会,只需要再继续学习50%的程度就可以了,比如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四遍刚好掌握,接下来再学两遍即可,超过这个限度的学习不仅无用,还会适得其反、危害身心健康。基于此,笔者认为与其在学科学习方面不断“内卷”、过度消耗,不如利用空余时间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不断尝试新想法、探索新领域。
作为教育者,不如适当放下过分的教育焦虑和不安,学会尊重孩子。只有真正的尊重才能解除孩子身上的精神枷锁,松绑他们被束缚的思想,使其尽可能地自由生长、释放出蓬勃的生命力。
正确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尊重
提倡“尊重的教育”呼声由来已久,其目的是给予受教育者足够的精神关怀、人文关怀及终极关怀,以保证其身心健康成长、和谐发展。这一呼声的心理基础是自我尊重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只有满足了基本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成长性、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出现。在教育中,对孩子的尊重不可或缺。
如何实现尊重的教育?怎样尊重孩子才能塑造他们完整健全的人格?笔者认为教育者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其一,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儿童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即在连续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也往往是发展某种心理的关键时期。这些阶段既不能颠倒顺序,也不能跨越。教育者要尊重这个规律,避免错过关键期或是拔苗助长。以孩子们的认知发展为例,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2岁内的婴儿靠感知觉和动作来认识这个世界,此时家长应多听、多看、多抚触婴儿,丰富其感知觉刺激,帮助孩子多运动,为了省心省力而想方设法让婴儿酣睡则会严重阻碍其发展;而一直到中学阶段孩子才真正拥有形式运算思维,即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代数和几何无异于拔苗助长。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小学阶段(6~12岁)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以此为发展目标对于孩子们的未来成长而言才更有意义。因此,教育者需要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以便充分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避免过度卷入无意义的比较中。
其二,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尽管孩子的发展有共性,但每个人仍然存在鲜明的个体差异。如在认知方面,孩子的智力发展有早晚之别、高低之分。有的人少年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提出著名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可以体现在不同领域:语言、数理、空间、音乐、美术、运动、社交、自知、自然观察等。有的孩子语文成绩优异,有的孩子数学能力更强,有的擅长音律,有的擅长逻辑,这或许正是因为其各自智力发展的独特性。家长不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也不强求孩子成为“全才”,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是正解。在个性方面,每个孩子可归属于不同的性格类型。心理学家荣格将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前者安静内敛、喜欢独处,后者活泼好动、擅长社交。不同类型没有优劣之分,没必要强求一个内向型的孩子广交朋友,在课堂中踊跃发言;也没必要强求一个外向型的孩子“乖乖听话”,在课堂中“规规矩矩”。在个性的倾向性方面,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也各有不同。有些兴趣爱好或许家长与教师难以理解,比如养虫子玩;有些兴趣爱好可能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运动,比如滑雪、跳伞;还有些兴趣爱好在家长与教师看来比较低级趣味,比如打游戏,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面对孩子们的这种差异,教育者首先要做到宽容和尊重,在此基础之上适当引导、变“害”为利。或许孩子们就更容易在生物、计算机或运动方面有所发展,也或许一个个生物学家、电竞从业者、优秀运动员正在成长中……只要引导得当,孩子就有机会以自由而舒展的形态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大放异彩。
其三,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体,不分年龄、无关性别。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因其年龄尚小而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在4岁左右就已有自尊心,当众批评孩子、公开孩子成绩等行为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其感受到不被尊重甚至被羞辱。而自尊需要未能得到满足的孩子由于愤怒和失望可能会放弃对高层次需要的追寻,出现厌学、逃学、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等“废柴”现象。与之相反,人格得到充分尊重、自尊需要得到合理满足的孩子更有可能轻装上阵、自在地向自己的目标行进,最终达成理想。新精神分析理论家沙利文就指出,孩子的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源于有一个坚实的“好我”,而这个“好我”又来源于早期他们与教育者(尤其是母亲)的良性人际互动。当教育者不断否定、指责和批评孩子时,孩子就会在内心形成一个“坏我”,从而很可能导致后来的人生黯淡无光;当我们肯定、支持和鼓励孩子时,孩子就会发展出一个“好我”,而只有拥有“好我”的孩子才能活力四射、自信满满。因此,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保护和提升孩子的自尊,使之形成“好我”。如果孩子喜欢,教育者应尽可能无条件支持,如果孩子不喜欢或失败时,应给予鼓励而非讽刺或挖苦。
其四,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孩子早在3岁之前就有了自主性的需求,希望自己的事情能由自己做主。此时父母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孩子的自主性,培养其自我意志品质,否则孩子就可能形成羞怯和怀疑自我的个性特点,做事唯唯诺诺、没有主见,不利于今后的健康成长。因此,无论孩子年龄多大,教育者都应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不要大包大揽,要做一个民主型的教育者。研究表明,只有民主型的家长(和教师)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人格和幸福人生的孩子,独裁专制、放任不管的家长(和教师)都极有可能培养出有问题的孩子。所谓民主型家长,就是平等地与孩子对话,多听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决定他们自己的事情,父母可以引导但不应随意否定和干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责任感和独立自主精神的孩子。小到是否上兴趣班、选择什么样的兴趣班,大到选择什么大学、什么专业,家长都可以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正因谷妈妈尊重谷爱凌在比赛中的自主选择,我们才得以欣赏“雪上玉娇龙”的飒爽英姿,而谷爱凌自己也享受了真实的快乐。尊重,能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逐渐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
每个孩子都像是撒在原野上的种子,都有内在的、天赋的、智慧的生命力,凭借着适当的阳光和雨露,就能野蛮生长,尊重的教育就像是灿烂的阳光、滋润的雨露。清除教育生态中的禁锢,做到真正的尊重,就是要激发孩子的生命力,给予适宜的引导,帮助他们成为自己,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散叶开花,自然地舒展。教育者仍需谨记,顺其自然、鼓励尝试,并非放任不管,无条件支持也并非无原则溺爱,一切应以尊重为前提,以幸福为终点。
尊重的教育其實是最基本的教育要求。要想我们的孩子生活绚烂而多彩,精神自由而独立,拥有高水平自尊和健康人格,回归“人”的教育本质,尊重的教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