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助力学校武术育人路径研究

2022-03-23

山东体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场域师资双减

(1.天津体育学院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2.山东建筑大学 体育教学部,山东 济南 250101)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1],得到人们普遍赞同。我们都知道,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在乡镇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过滥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和过重的作业负担,无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实,“双减”政策本质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增加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科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能力。学校内部该教的课程不是不教,而是应教尽教,有的课程还要增加学时,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必须增加的。其中,在历史长河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民族优秀传统实体文化的武术,更是必加内容。因此,如何使“双减政策”尽快落地,助力学校武术育人,为学校和学生带来实质性影响,武术从业者在尽心尽力地探究着[2]。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使“双减”政策尽快落地,作为蕴藏着厚重民族文化的传统体育典型代表——武术,需要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完成育人的历史责任[3]。让“文运、文脉”在我国儿童少年中生根发芽,世代传承弘扬。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让武术学习回归校园,武术师资实践重塑和武术育人实践结构性变化是关键。一线武术教师作为武术教学主导者,肩担传道、授业、解惑职责。在“双减”政策尽快落地的推进中,作为武术育人实践的执行者——教师,是否具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支持参与武术育人实践,是否有能力执行武术育人实践,是否愿意积极参与武术育人实践,武术育人实践结构如何变化,这些必将是影响武术育人实践落实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亟需厘清武术育人实践存在的师资问题和育人实践结构性问题,并找出相应的破解策略,才能夯实武术育人实践顺利推进的基础。

1 问题梳理:师资需重塑,结构要变化

强“教”必先强“师”[4],武术教师是武术育人实践执行的“终端”主体,是武术育人实践的关键行动人,其在武术育人实践的教学设计、启动、实施、评价等各个阶段,都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在武术育人实践中的参与动机、行为、能力,都将直接影响武术育人实践的实施成效。校园的制度环境、自身的教学能力、相应的激励措施是武术育人实践中最为主要的三个影响因素。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师积极参加武术育人实践活动的内在因素,学校的制度环境及相应的武术育人实践激励措施则是影响教师参加武术育人实践的外在因素,都是影响教师参加武术育人实践行为的重要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武术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毕业的武术师资,以及在国家新政下由运动员转变而来的武术师资,需要进行角色转换,增加、提高其完成以上武术育人实践能力,提高师资本领,实现师资重塑。当然,中小学要认可师范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和已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但应该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与行动能力进行实践改组,更多的是对武术育人知识的重构与武术育人能力的重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师范毕业生和在国家新政下由运动员转变而来的武术师资重塑为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合格教师[5]。

武术育人实践结构是指构成武术育人实践总体系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形式。包括武术教学流程以及其中各个教与学环节的教育功能,武术教学资源配置,武术教学的绩效标准等等。武术育人实践是新形势下学校武术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武术育人的有效途径,其结构是否合理,合理的程度水平,决定着武术育人的绩效。“双减”政策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重视学校武术对各个育人环节的定位,作业量的配置是武术育人环节的教育负载重要呈现。“双减”政策要提升武术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对武术育人实践各个环节的重视。由于作业练习是武术育人实践最后一个环节,是兜底环节,要减轻作业练习这个武术育人实践环节的教育负载,就需要全面增强其它育人实践环节的教育负载[6]。因此,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需要对武术育人实践结构进行再梳理。

2 学校武术育人实践的制约因素

2.1 校园制度环境无法支撑武术教师开展育人实践

学校是武术育人实践的场域。武术教师作为教学设计、实施等各个环节的实践主体,实现对武术教学目标、内容、意义、资源的建构和创生,进而推动武术育人实践的落实[7]。学校场域内的制度、规则等要素必将制约着教师参加武术育人实践的行为。在这一环节,教师只有得到了“场域内”关于武术育人相应政策、制度的支撑,提高教师在“场域内”的位置,获得必要的地位,才能形成有利于教师参加武术育人实践的微观“政治环境”,以此调动其应有的主体性作用。然而,推进多年的武术育人实践,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相关制度一直处于缺位状态,未能形成武术育人必要的校园环境,致使教师受到“学校原有场域环境”的严重桎梏,根本无法积极地开展武术育人实践活动。

2.2 教学能力无法满足武术育人实践要求

武术育人实践过程中,教学能力必定是学校场域中教师的核心资本,只有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才能保障武术育人实践的顺利落实。然而,根据当前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多数教师根本不具备执行武术育人实践的能力[8],导致作为武术育人实践执行的终端主体——教师,在武术育人实践环节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反而会受制于原有的教学能力结构,成为武术育人实践落实的阻碍。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专业教育培养模式而导致的结果。多年来,武术专业教育的师资培养模式一直与武术育人实践的理念相背离,仍然一直沿用竞技武术的培育体系,导致培养出来的教师武术教学能力与武术育人实践不匹配。

2.3 教学习惯不符合武术育人实践逻辑

在学校的“场域内”,对于多年从事武术教学的从业教师来说,他们已有的武术教学策略与逻辑是多年形成的教学习惯,已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持久性,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驱动,教师这种稳定的、持久的武术教学习惯很难被打破。从国家教书育人视野出发,在多年的武术育人实践中,本应具有与之配套的激励措施,改变原有的武术教学习惯(竞技套路化的武术教学习惯),符合武术育人实践活动的逻辑,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武术教师要改变已有的教学习惯,不断迎合武术育人新思想,这些都需要教师大量的付出。在如此高付出、高投入的武术育人实践中,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配套激励措施驱动,教师很难改变自身原有的教学习惯。激励措施的缺位,致使武术教师无法得到相应的利益回报,制约着教师参与武术育人实践的积极性。

2.4 实践结构不够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的武术育人实践结构是保障学校武术育人能够顺利成功的基本条件,构成学校武术育人实践总体系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如果不合理,结合形式如果不科学,会直接影响学校武术育人的成败。“双减”政策的出台,是适应国家新形势的一次国家层面的决策。“双减”政策重视学生作业,作业量的问题并不只是作业数量出了问题,而是学校对各个教与学环节的定位出了问题。重视学校对武术各个育人环节的定位,作业量的配置是学校武术育人环节的教育负载重要呈现。“双减”政策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对学校武术育人实践各个环节的重视。学校武术育人实践的原结构是在以往社会条件下进行的,武术教师以往的教学设计、实施等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意义、资源的建构和创生都要求跟着变化,适应新出台的“双减”政策,需要进一步规划和设计。

3 “双减”政策下学校武术育人路径探究

3.1 学校武术育人的主导者路径

首先,创设有利于教师参加学校武术育人实践的场域。各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进行规范引导,建立完善的有利于武术育人实践落实的校园制度。在主管部门的主导下,成立武术育人实践的领导机构,制定武术育人实践相应的支撑制度,优化教师参加武术育人实践的学校场域环境,解决武术育人实践的“学校场域内”制度支撑无力的现状。鼓励地方、学校和教师依据地方优势,有序推进武术进校园,让武术教师感知武术育人实践的必要性与急迫性,调动教师参加武术育人实践的积极性。为更好地推动武术育人实践的落实,还应将教师的武术育人成果纳入学校综合评估体系,作为评价学校武术育人工作成果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激励学校为武术育人实践营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通过学校场域的环境改变,进一步优化和提高武术教师的育人实践执行能力。学校“场域内”的育人环境与武术教师的育人实践的执行能力是共存关系,在学校场域变化的同时,也必须提高教师的执行能力,才能夯实武术育人实践的根基。武术专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并培养出合格武术师资的基本前提,尤其是武术师资的专业技术教育,是执行武术育人实践能力的基础。在武术师资实践重塑方面,必须在政府管理部门的领导下,由武术教育工作组进行合理规划与安排,围绕武术育人的核心理念进行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实施,保障武术师资培训内容与武术育人实践的思想相统一。

再次,在改变武术育人实践的场域、提高武术教师参加育人实践资本的同时,还必须重塑教师的教学习惯。武术教师的教学实践习惯重塑,必须有足够的利益或激励驱动,才能实现教师实践的行动转向。在武术育人实践中,不能仅仅将教师职业当作教师道德和教师法律约束下的高尚职业形象,而应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正确地看待教师的利益诉求,给予参加武术育人实践教师合理的利益回报,为重塑武术教师的教学习惯提供可能。

3.2 学校武术育人的结构重构路径

对整个学校武术育人的各个教与学环节的教育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对整个学校武术育人的教学流程进一步重新规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的“双减”政策,主要是对学生过度的课外作业特别关注。这是因为作业是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能力水平程度的一个主要方法和手段,它关联学生、教师以及家庭。由于是课外作业,这就需要家长对学生进行监督和一定的指导,教师是课外作业的宣布者和验收者,也都参与其中。这就牵扯着作业量的问题,以及学校对各个教与学环节的定位问题。当作业量要减少的时候,那就表明作业这个环节承载的教育负载过重,而其他教与学环节的教育负载相对就小了。“双减”政策要求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重视,其最终目的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服务。为做好这些,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作业练习4个环节都要重视。现在要减轻作业练习这个环节的教育负载,就需要全面增强前面3个环节的教育负载。因此,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需要对作业负担在教与学全链条中的教育功能进行梳理,以此为抓手提高整个教与学过程的效率。

3.3 学校武术育人的资源重组路径

教学资源是一切可以利用于教学的自然条件、物质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教学资源是为了教学的有效开展,所提供的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课件、案例、教材、影视、图片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为了更有效地教学,学校需要在现有教学资源情况下,资源在教育使用中,进行重构、配置,实现其效益最大化。“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给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影响。这其中一个直接影响的问题,是如果学生需要提供课后服务,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必须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并且,在时间上也有具体要求,那就是确保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这就要求学校对老师上下班时间应该进一步调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相关老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在“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不仅仅是时间资源,其它与教学效果相关的资源,如人力、物质、专业等资源的配置也值得深入思考。学校要开展系列教学活动,需要相关的经费作为保障。这就要求在使用学校经费上要认真考虑,确保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必要的教学活动上。学校具有的教学设施也是学校武术育人的重要资源之一,对高规格育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学设施的有效使用,对武术高效育人起到关键作用。学校应该构建适当的武术比赛场馆,足够用的武术场地和相关武术器材,购买适合学生习武育人的相关书籍和相关影视材料等。为了满足“双减”政策中提出的“提高武术课后服务质量和武术教学质量”的政策要求,需要学校进一步思考武术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方式。

4 结语

为了让学校武术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激发、锻造儿童青少年勇敢精神的利器,借“双减”政策出台的东风,不断加强、提高、推进学校武术育人工程的落地实施,让武术扎根于校园,走进儿童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在推进学校武术育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历程中,本研究对影响其推进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探究出“双减”政策助力学校武术育人的3条实践路径。首先,师资重塑是其关键影响因素,学校场域内的环境,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应的激励措施是这个关系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因此,提高武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教学习惯,进行师资重塑是学校武术育人的主导者路径。其次,对整个学校武术育人的各个教与学环节的教育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对整个学校武术育人的教学流程进一步重新规划是学校武术育人的结构重构路径。最后,重构武术育人资源配置,实现资源育人效益最大化是学校武术育人的资源重组路径。

猜你喜欢

场域师资双减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