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足球特色校与社会青训机构深度融合的理论阐释、动力机制与推进路径

2022-03-23亮1炜2于汇晨郭怀鲁潘子秋

山东体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青训足球机构

赵 亮1,韩 炜2,于汇晨,刘 倩,郭怀鲁,潘子秋

(1.山东体育学院 人事处,山东 济南 250102;2.山东体育学院 竞技体育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3.山东体育学院 研究生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出台(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标志着学校育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彰显与巩固,社会力量的多元化参与也得到了重视和凸显,特别是家校社合作协同育人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校园足球的发展也将迎来新的变革,校园足球特色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作为发展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的两个阵地,承担着共同培育足球人才的重要任务,两者的融合发展也将成为中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然而,目前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与社会青训机构的融合发展依然存在着主体地位不明确、利益诉求不协同以及政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如何推进校园足球特色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深度融合也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研究以资源依赖理论为理论基础,阐释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与社会青训机构的资源依赖关系、两者深度融合的动机机制,提出融合发展的推进路径,以期为国家政策咨询提供参考。

1 校园足球特色校与社会青训机构深度融合的理论阐释

1.1 资源依赖关系的理论阐释

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t Theory)在20世纪40年代萌芽,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广泛用于组织理论研究中,是组织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流派。费弗尔(Jeffrey Pfeffer)和萨兰奇科(Gerald Salancik)两人在1978年共同出版了《组织的外部控制》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归纳总结资源依赖理论的文献,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可以从环境或者其他组织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场地设施等),从而产生依赖关系,资源的依赖关系对于组织而言,既是相互的,又是不平等的。(2)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3)组织间的关系依赖有着一定的稳定机制,资源获得的对等成为稳定机制的基础。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对等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对等,包含着双方获得资源的急迫程度、相对优势和风险程度,既是过程博弈的历史结果,也是自然和机会选择的现实结果。(4)组织间的资源交换、资源共享和资源共生都有相应的驱动机制来支撑,其根本在于利益驱动,因为生存和发展都事关利益[1]。(5)组织的外在限制,即组织会对外在环境中掌握重要资源的其他组织的需求做出回应。

资源依赖理论是从组织与环境、组织间的关系出发,基于社会情境或社会背景影响下的组织,通过对组织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讨论,阐述了组织生存和发展取决于资源的重要性[2]。依据资源依赖理论可以演绎出:组织与环境或者其他组织产生资源依赖关系,也就有了进行资源交换的前提条件,资源交换的过程实际就双方合作的过程。组织间的资源交换既是相互的,又是不平等的。在合作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交换资源的平等性就决定了合作的层次和意义。制定组织间资源交换、资源共享和资源共生的驱动机制,是支撑组织间合作的必要条件[3]。

1.2 校园足球特色校与社会青训机构的资源依赖关系

学校作为校园足球开展的主体,虽然不是企业组织,但是随着教育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入,法人的独立地位日益增强,作为一级组织的特征日趋明显。学校拥有着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学生,除了生源供给以外,学校还有场地、教室、科研服务等社会足球青训机构需要的资源,学校自然也成为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合作的首选。社会足球青训机构是指社会力量创办的面向青少年提供足球培训服务,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并获取一定利益的体育实体组织。这里的组织必须是在工商或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或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社会服务组织,不包括各级体育、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体校以及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4]。社会青训机构作为企业组织,不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要生存下去必须与环境或者其他组织进行资源交换,从中获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资金、生源、场地设施和其他形式的资源。社会足球青训机构拥有的专业教练员、竞赛训练体系及与向职业俱乐部输送的通道等,都能够成为校园足球交换资源的对象。双方交换资源的本质在于推进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校园足球为了推广足球运动,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则是为精英足球运动员提供更为专业的训练和竞赛平台,为进入职业足球夯实基础。基于此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和学校作为两个独立的社会组织,存在彼此资源依赖的关系,符合资源依赖理论的前提条件。换言之,资源依赖理论可以作为足球特色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合作的理论依据之一。

2 校园足球特色校与社会青训机构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

社会足球青训机构与足球特色校是两个不同社会组织,有着各自的社会特点和功能[5]。两者的关系反映的是双方合作过程中,社会足球青训机构与足球特色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资源互换。其合作关系的本质是达到双方合作的目的是从合作方获得更佳的资源,从而促进各自的生存和发展。依据资源依赖理论分析合作动力,可划分为外部环境动力、内部动力和直接动力。

2.1 外部环境动力:政策驱动是促使双方合作的有效推动力

学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融合是指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支持下,由学校和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借助合作平台,通过资源交换共享等方式形成的共生体系。在二者合作过程中,政府部门出台的鼓励双方合作的行政性政策及相关保障性措施是激发双方合作意愿的外部动力。

依据资源依赖理论,学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之间合作的动力来自于彼此对对方的资源依赖[6]。双方对对方资源的依赖程度,决定了双方合作的深度、广度以及持续性。参与合作的组织对对方的资源依赖是相互的,但同时他们之间的资源依赖程度是不对等的,资源依赖程度的不对等一般会形成组织间的主体性差异,进而影响双方合作的进程和效果。学校作为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主体,学生受伤的权责问题是学校不愿触碰的红线,且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升学率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基于这些客观因素考虑,就导致学校主动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在合作的过程中,合作意向基本都是由社会足球青训机构一方提出来的,达成意向也是由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经过艰苦的努力而促成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主要由社会足球青训机构负责组织安排,学校基本上是在扮演参与者、被动者和辅助者的角色,被动地配合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的工作。因此,从资源依赖的角度来看,学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的资源依赖程度并不对等,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在合作过程中的主动性强于学校,这样虽然增强了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参与合作的动力,但也让学校处于合作的被动地位,再加之我国学校教育的客观问题,导致学校缺乏合作的积极性,其主体地位也就没有凸显出来,况且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学校主体作为合作主体的规定尚不完善,社会足球青训机构于学校之间的合作还是主要依靠社会足球青训机构主动寻求,甚至是依靠现实发展的人脉资源和历史积累。

为提高学校合作积极性,保障学校在合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促进双方合作、明确合作双方“双主体”地位、调动合作积极性及提升合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强调构建国家、区域、行业、专业机构、社会力量等多级、多元的培训组织机构;增强校园足球、社会足球的人才培养意识,拓宽职业足球选人视野,畅通优秀苗子从校园足球、社会足球到职业足球的成长通道。此项政策的出台标着校园足球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同时也明确了校园足球与社会足球机构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7]。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在主要任务培养人才队伍中强调以市场化、社会化为导向,构建多渠道、多形式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不断增加足球人才后备力量[8]。随着校园足球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有关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校园足球多主体合作发展的重要性,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双方合作提供了政策动力。可以看出,政策为二者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宣告了双主体地位,弥补了二者的主体性差异,是保障二者合作的有效推动力。

2.2 内部动力:利益驱动是组织间合作的内生诉求

近年来,国家在推动校园足球发展的过程中,一直给予学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合作发展更加宽松规范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为二者的合作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但同时,只依靠外部刺激,很难使二者合作达到应有的效果,还需要足够稳定的内部动力驱使。

首先,基于理论分析,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任何组织间的资源的交流、互换和共享都应有相应的驱动机制来支撑,其根本在于利益驱动,因为生存和发展都事关利益[2]。学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的合作离不开与对方进行资源交流互换,而后衍生出包括资金、生源、教练员、场地设施以及其他形式的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是学校和社会足球青训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双方合作的动机所在,换言之,学校和社会青训机构之所以能促成合作,其根本原因在于二者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其次,联系实际探讨,从二者合作现状来看,社会足球青训机构过度地追求利益导致合作双方资源交换不对等,不利于双方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社会足球青训机构进校园以后,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园足球课程建设、校代表队训练、年级和班级队伍建设上,而是不断地宣传和造势,让更多的学生参加该机构的有偿培训。二是部分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只是单纯地完成合作的责任和义务,较少地考虑自身的优势,通过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对学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专业的培训,从而调动学校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部分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对校园足球的根本任务理解不够深刻。校园足球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足球运动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的同时培养和选拔优秀足球运动员人才。校园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社会足球青训机构与校园足球合作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校完成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其次才是从中选拔精英球员,所以社会足球青训机构要主动迎合校园足球培养模式,在足球课程设置上应当严格按照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作为指导,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为出发点,而不是单纯地为了上课而上课,更不能上成训练课。

由此可见,二者合作的根本原因是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但同时,资源交换不对等带来的利益冲突也是破坏二者合作关系的主要因素。因此可以认为,学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在合作中的资源交流互换保持利益对等,是二者合作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二者合作的内生动力。

2.3 直接动力:现实困境促成学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的合作

我国校园足球发展至今已有10余年的时间,工作水平和效率均有较大进步。纵观发展现况,校园足球的推进过程中,资源紧缺仍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阻碍,仅靠学校或青训机构自身很难打破发展桎梏,因而迫切需要建立资源共享的合作发展模式来消除阻碍。

学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组织,各自所持资源的深度与广度不同,双方在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与不足。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从事足球教学与训练或具备足球教学与训练能力的体育教师数量极为有限,且愿意放弃职业队高薪投身校园足球发展的高水平足球教练员并不是很多,因此高水平足球教练员队伍的缺失成为了制约学校在发展校园足球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9]。虽然近年来在政府高度重视下,国家教育部、体育局等围绕校园足球改革作为规划部署,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尤其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是足球运动有其本身的规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仅仅靠短期培训无法解决根本问题[10]。而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因为生源少、选材难,运动员队伍存在年龄断层现象,且大部分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缺少足够的足球场地来进行训练比赛,此外,青训机构文化教育氛围较为薄弱,机构管理人员及教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视程度较高,导致青训机构与学校存在教育观念冲突,更与校园足球的发展理念存在差异[11]。

学校和社会足球青训机构有着各自的短板,但同时学校有着高质量的文化教育资源、广泛的生源基础以及充足的场地设施,社会足球青训机构拥有高水平的专业足球教练员、优质的赛事资源以及成熟完备的竞赛体系。二者的优势资源是对方短板的有效补充,因此,双方的合作可以借助对方的优势资源来打破自身的发展障碍。

3 校园足球特色校与社会青训机构深度融合的推进路径

足球特色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在内部动力因素驱使和外部动力因素刺激的双重作用下寻求合作发展的,二者合作的内部动力因素主要是为了获得利益,不仅仅包括经济利益,还包括师资、场地设施、竞赛体系、自身建设等一切利于双方更好发展的条件。外部动力因素主要表现为环境政策的激励及各种合作发展机制的保障。内外部动力因素的相互作用是保证学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持续稳定合作的推动力,因此,要进一步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需从组织外部与内部的影响因素出发,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双主体”合作深度融合机制。

3.1 组织外部因素

3.1.1 深化政府职能,完善相关政策

外部环境对组织有资源供给的作用,政策法规作为校园足球特色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融合发展的有效保障,可以为合作双方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制度、资金等外部资源,特别是政府的资源。

政府掌握着调配社会足球青训机构与学校的资源和利益的公共权力,政府通过对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的运行管理进行监督和宏观把控,为社会足球青训机构提供良好的外部资源和环境。根据国外实践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应尽快完善社会足球青训机构进学校的相关制度,在政策上支持和鼓励社会足球青训机构与校园足球的融合,规范双方的合作定位、模式及路径,为双方的深入合作提供政策保障。一是加强校园足球特色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融合发展规划,教育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协力合作,结合足球特色校和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发展特点及需求,积极发挥领导部门的支持、监督作用,出台具有时效性的管理与运行机制,释放二者合作动力,着实提高校园足球普及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与培育新时代竞技足球人才的能力。二是持续推进校园足球特色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的资源对接,政府应建立资源对接平台,实现合作双方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要素的有效对接,出台更多激励政策,激发合作积极性,提高资源交换效率。三是加大财政支持,政府应从投资、税收、资金扶持等多方面为青训机构进校园提供宏观支持,建立合作发展基金,加快建设一批青训机构进校园示范单位,引导市场信誉好、技能专业强、赛事规划全面的青训机构优先入驻入驻足球特色校,全面提高社会足球青训机构与校园足球特色校融合发展的规模与品质。

3.1.2 加强合作保障,建立长效机制

校园足球特色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的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强的综合性工程,二者融合涉及面广、涉及度深。由于现有管理机制的长效性不足,导致二者融合基础尚未稳定,因此构筑一个共赢互补的合作长效机制,有利于巩固二者合作关系,进一步实现二者的常态化与长期化合作。

为促进校园足球特色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的深度融合,需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对合作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或协会制定政策体系,并且要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优势资源互补机制,足球特色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在合作中应站在合作方角度,从人力、物力及信息资源等多方面寻找双方合作的利益关切点,以点带面,从点出发,精确衡定双方资源的优势面及依赖面,构建优势资源互补机制,充分利用双方资源的优势破解双方发展桎梏。二是建立利益协调共赢机制,足球特色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合作过程中,利益协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一方面,根据双赢的原则,求同存异,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把教育的公益性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的收益结合起来,确保双方达到目标共同决策,责任认可,风险分担,资源共享和利益分享的合作模式;另一方面,深化政府管理职能,对合作过程中的“逐利”“资源利用”等过度追求利益的行为进行管理约束,保证合作双方资源交换的平等,引导双方找准利益共同点,与合作方发展成为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建立社会足球品牌青训机构准入机制,校园足球开展以来,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增长,但是这些机构的资质、规模,尤其是教练员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究竟具备什么样资质的社会足球青训机构有资格融合到校园足球当中去,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或者协会制定评价体系,从机构的行政审批、经营状况、社会信誉等商业层面和教练资格、竞赛体系、球员培养方案等教育层面两个维度进行评估,决定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的准入标准。

3.2 组织内部因素

3.2.1 加强合作双方的自身建设

组织对内部的管理是生存的根本,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与社会青训机构要谋求深度融合,提升对自身的建设和管理是基本要求。社会足球青训机构与学校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必须从多方面整体分析自身能力的强弱,总结出优势面与劣势面,既要做到劣势面的弥补加强,又要做到优势面的强化提高。

相比于学校,青训机构拥有的专业足球教练员、完善的竞赛训练体系以及向职业足球俱乐部输送人才的通道是其在合作过程中的优势能力,青训机构应进一步加强自身优势,提升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重视以竞赛体系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优化师资培养,尤其是教练员的再培训。学校有高质量的文化教育资源,但足球专业背景的师资匮乏和竞赛训练体系的缺失已成为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的短板,依靠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的师资补给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学校应把高水平足球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对外积极引进优秀足球专业人才,对内加强本校教师培训。除此之外,足球特色学校拥有社会足球青训机构所需的文化教育与广泛的生源基础优势,这也是青训机构赖以生存却又缺乏的核心资源[12],因此,充分发挥学校生源优势主动寻求多方面、多角度的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对合作方的工作方案提出契合性建议,积极参与到合作过程中,实现由浅及深、从被动到主动的合作转变,通过合作切实推动校园足球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青训机构也要理清校园足球发展理念,加强与学校教师和管理层的协作交流,共同制定合作培养方案,从根本上帮助学校解决师资队伍匮乏的困境。

3.2.2 建立“双主体”合作深度融合机制

一方面基于资源交换的平等性和稳定性分析。合作双方资源交换是否平等,决定着合作的稳定性。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如果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和校园足球只是单方面依赖对方获得最大利益的关键性资源,则对对方的依赖性过高。只有在合作过程中体现出“双主体”地位,体现出交换过程中权力和义务的平等性,双方合作才能够稳定持久。另一方面,从驱动机制的角度来看,社会足球青年培训机构参与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益。不能够带来利益的合作,对于双方的合作是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在两者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平台的建立,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和学校理应成为共同发展校园足球的主体,共享课程的主体。它们应该是目标共同决策,责任认可,风险分担,资源共享和利益分享的主体。通过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中国足球人才发展成为良性发展轨道,为中国足球储备后备人才。

落实校园足球合作“双主体”地位,需要实现合作双方的文化共融、人才共育以及师资共组,除此之外,还要建设双主体共同管理机构,共同打造校园足球“学训赛”一体化青训基地。(1)文化共融:校园足球的本质是青少年足球运动文化[13]。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应提高对校园足球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学校达成共识,利用自身商业优势,加强宣传校园足球对提高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磨砺学生坚强意志、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教育价值。(2)人才共育:校园足球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还担负着为中国足球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14]。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的教练员就是发掘我们足球后备人才的“球探”,但是对精英球员的单一性评价,在我国青少年足球精英球员选材过程中,往往将发育较早,身体素质出众的队员选拔出来,而忽略了球员对学习和理解知识能力的评价,但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恰恰是进入职业球员阶段球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青训机构和学校双向评价的精英球员模式,能够从足球专业和学习认知能力等多方面衡量球员,有助于改善我国现有的青少年选材体系,真正意义上从校园足球当中选拔出精英青少年足球运动员。(3)师资共组:校园足球师资建设是普及与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的重中之重。社会足球青训机构拥有的专业教练员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师资力量,学校应积极引进青训机构的高水平职业足球教练,与学校专业足球教师组成混编师资团队,并由双方教练员及教师共同担任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的执行负责人,建设“双主体执行”教学训练制度,实现即时沟通,提高合作效率。(4)共建双主体共同管理机构:足球特色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可以通过建立校园足球合作委员会的方式,共同创建由机构与学校主要领导人组建的管理决策机构、由双方教学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执行机构以及由双方教练与教师组成的教学指导机构,共同履行对校园足球活动的管理职能。(5)共建校园足球合作实训基地:学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应积极落实校园足球工作改革发展要求,围绕如何培养新时期青少年足球专业人才这一问题,共同打造专业足球实训基地,采取学校提供足球教学基础建设、社会足球青训机构投入竞赛方案、训练体系的方式,将青训机构的竞赛经验、体系以及训练流程引入学校,双方共同投入优势资源,共建学训赛一体化的校园足球实训基地。

4 结 语

资源依赖理论可以作为校园足球特色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合作的理论依据,依据此理论:双方存在着资源依赖的关系,具备合作的基本条件。基于外部动因、内部动因、直接动因分析,两者的合作也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双方的合作存在着“双主体”地位不明确,尤其是学校主体地位不明显,双方缺乏深度融合等问题。根据问题导向,依据资源依赖理论提出合作的路径选择,组织外部方面: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出台支持和鼓励政策,并加强合作保障,建立起长效机制;组织内部方面:合作双方要加强自身建设,建立起“双主体”合作深度融合机制。本研究对校园足球特色校与社会足球青训机构的合作动因及路径选择的研究只是抛砖引玉,未来应该进一步就双方的合作模式或者是长效机制的建立进行研究,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为两者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青训足球机构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认识足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