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模式下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2022-03-23

山东体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后备排球教练员

(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排球后备人才是我国排球发展的基石。研究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体育强省的重要组成内容,从本质上也是对有关江苏排球体教融合、专业体育与职业体育均衡发展、体育资源优化配置、运动员产权开发等相关问题的综合性讨论,这也符合江苏竞技体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建设体育强省的政策诉求。然而多年来,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上出现模式、体制、方案、管理等不同层面的缺口[1],致使我国排球联赛引进外援是为了缓解国内排球后备人才不足的情况[2]。2021年中国女排东京奥运会的失利,引起了诸多学者及业内人士对排球优秀人才断层及后备人才质量的忧虑。

众所周知,后备人才是影响国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国家竞技体育实力居高不下的重要基础,后备人才培养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国家竞技体育实力的根基。排球项目是江苏省的优势运动项目,保持江苏排球项目居高不下,必须从基层入手,探究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为江苏省排球项目人才断层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此外,对排球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也是江苏省体育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协同创新是指把协同的思想引入创新过程,在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在发挥各自作用, 提升自身效率的基础上, 通过机制性互动产生效率的质的变化, 带来价值增加和价值创造[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也是教育过程, “协同创新”理念也对后备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开展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育的研究并论证其可行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4]。本研究主要探讨以教育系统尤其是中小学为载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排球后备人才的可行性,寻找政策与实践之间的差异问题,提出解决“学训矛盾”与“唯金理论”的可操作建议,发现国家政策对运动员权益保障上的缺口,以期能够为江苏排球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1 协同创新视域下加强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协同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毛太田[5]等人以协同理论为理论工具对政府开放数据的共建共享进行了探讨,强调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数据的开放管理必然涉及诸多系统的相关利益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协同处理各子系统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下各子系统的主体优势。也有研究认为,在协调理论的视角下,政策能力是一种政府间的政策能力,具备跨界治理的功能,单一存在诸多漏洞,需要借助协同理论工具,完善新解释性框架的体系[6]。

在体育学科的领域中,学者们也借助协同理论的些许观点来解决体育学科领域中存在的主体矛盾、利益冲突、协而不同等问题。于文谦[7]认为,我国现阶段体育管理层面存在诸多问题,协同治理的出现,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路径与研究视角。现代治理的主体是多元但不协同的,这也使得治理系统中存在着诸多复杂的问题,也面对着系统中诸多不可变因素的挑战。协同理论应用于现代管理中,使得系统中各要素能够协同作用,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得到保障,从而产生1+1>2的效果。协同理论在后备人才管理上的应用,可以保障运动员及相关主体的基本利益,促进运动员与教练员、赞助商、社会、市场、政府协调发展,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张英波[8]指出,内空间包括运动员的形态、身体机能、素质以及个人技术,外空间则由运动训练强度、规则、对手和裁判员构成,内外空间的协同度与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在协同创新视域下,加强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对于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增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提高排球竞技体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协同创新视域下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的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不是一个自上而下施加影响或强制灌输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有反馈、有互动、有联系的双向过程,因此运动员自身的思想观念现实状况也会成为影响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发展质量的因素。通过访谈得知:

刚开始参加排球训练觉得很无趣,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很多高年级学生技术很高,自己在训练中会感到自卑,另一方面是由于训练初始阶段主要以基本功为主,很少有对抗性比赛可以参加,基础的技术和体能训练很乏味,但是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排球,会越发地热爱这个项目。

数字化训练逐渐被引入高水平竞技运动员训练之中,训练设备的监测对运动员训练强度的控制以及训练效果的监控都起到积极作用,训练监测设备的缺失会使运动员训练的科学性得不到监测。通过访谈了解到:

基层体校的训练条件较差,经费的限制使训练监测设备缺失,教练员在进行相关训练时只能凭借个人的训练经验和运动员的主观感受判断运动员的训练效果。

对于伤病运动员的训练,缺乏监测设备会极大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梯队的排球后备人才一般都会借用训练的监测设备来监测运动强度和训练效果,如采用心率带、等速肌力仪器等设备对运动员训练进行监控。设备利用的问题在于大多数教练员对于一些训练监测设备的使用不够熟练甚至不会。此外,部分教练员不采用训练监测设备的原因在于,佩戴训练监测设备不利于运动员训练,运动员的训练动作和移动的便捷性会受到设备的影响。

江苏省不同等级排球运动队参加比赛的类别区别较大,基层体校的队伍主要以省比赛为主,地市级别的比赛为辅,部分优秀的运动员还会参加全国性比赛或是国际性比赛;省青年队的运动员主要以全运会为主要目标,参加的大多是国家级比赛,辅之以省级比赛,部分省的青年运动员也会参加国际性比赛和地市级比赛。通过访谈得知:

运动员参加一些高竞技水平的竞赛对运动员的成长具有很大帮助,但是作为教练员需要区分好比赛和训练,厘清二者的关系,以赛带练但不可以以赛代练,竞技比赛是训练效果的反馈,也是教练员的一面镜子,在比赛中发现训练的问题,而后在训练中解决存在的问题,这种运动员培养方法才有利于运动员的成长,也是正确对待赛与练关系的表现。

竞技体育是一个不断投入与产出的过程,江苏排球队伍长盛不衰同样需要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作保障。通过静态天赋和运动员体育观念两方面选材标准,组建基层体校排球队伍和排球特色学校的排球队伍。市队教练员借助竞赛平台,选拔在竞赛过程中表现优异且具备发掘潜力的运动员组建市队,同样通过这种方式,省队教练员完成组建省级队伍工作。通过访谈得知:

基层体校选拔排球运动员,主要是凭借个人的经验,以运动员家长的身体形态和运动员自身的静态天赋作为主要标准。选材的开展形式主要是通过学校平台来开展,一方面是教练员去学校发现有这类天赋的运动员,另外,学校的体育教师也会在学校体育课堂中发现一些苗子并向体校推荐,双向的选拔形式,为基层体校人才队伍的建立提供了便捷。

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人才分流,随着运动员训练年限和年龄的增长,运动员会面临着职业分流节点,分流的方向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其他方向。竞技体育方向指运动员经过层层选拔,继续从事职业排球;学校体育方向指运动员通过竞赛获取运动员等级证书后,借助运动员等级证书进入高校,参加高校排球队伍;其他方向主要指运动员不以竞赛为目的从事排球训练。通过访谈得知:

大多数运动员在中学阶段获得排球一级或二级运动员等级证书后,往往会选择借助运动员身份进入高校,成为一名大学生,在学校内以大学生身份加入学校排球队伍。一方面,部分高校需要运动员来增强学校自身排球队伍实力,便于应对大学生排球联赛;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让孩子参加排球训练的初衷就是让孩子借助排球运动员身份进入高校。

教练员执教前的身份对教练员自身执教水平的高低也会有影响。通过访谈得知:

江苏省还有部分教练员不是科班出身,但是这一批教练员兢兢业业、刻苦专研,通过不断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从而提升教练员的带队能力。

退役的运动员成为教练员后,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竞赛经验和竞技生涯为执教之路提供基础,另一方面,这一类教练员在训练方法的创新上也具有很大优势。

3 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

3.1 主体不协同

(1)政策制定主体与后备人才发展缺乏有效协同

政府政策针对性和实际性与基层偏离。从政府角度出发,政策缺乏针对性的帮扶,基层排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经费不足、医疗保障欠缺、训练设施陈旧等现实问题依旧存在,江苏省苏南苏北区域之间排球发展差异较大。另一方面,相关政策更偏重于梯队内高水平运动员。通过访谈得知:

虽然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三大球,江苏省有关部门对排球项目的发展也尤为重视,但国家政策在基层落实阻力较大,后备人才面临的现实问题依旧不能得到针对性的解决。

培养经费渠道狭窄。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经费获得渠道主要是政府拨款和自费,少有队伍通过企业赞助来获得经费。在资源投入和配置过程中,市场的主观能动性较差,相关赞助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充分调度,基层人才培养与市场资源供给脱节。

(2)核心利益主体缺乏有效协同

家长和教练员是排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角色,现阶段学训理念差异下,家长和教练员针对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着重点出现分歧。通过对家长的访谈得知:

让孩子参加排球训练的本质目的在于,希望孩子能够获得运动员等级证书,在高考中享受相关政策,降低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的难度;另一方面,参加排球训练也能够增强孩子的体质。

家长重视知识教育。社会文化影响下,大多数群众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对竞技体育存在片面认知,没有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部分家长认为努力学习文化课程,通过高考进入高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育人,排球项目可以作为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或助力升学的捷径,对于学生参加排球训练的支持程度并不高。家长自身片面的体育观念和运动员输送、教育、退役保障欠缺阻碍家长支持孩子参加排球训练。

教练员重视身体教育。竞技体育板块中,唯金牌至上,加之梯队内存在以直接奖励为手段的金牌协议,教练员更加致力于运动员竞技水平和竞赛成绩的提升,排球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3.2 要素不协同

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主要采用全省一盘棋的体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基层中大多采用市队校办的人才培养形式。南京模式下,主抓梯队建设,形成了较为严谨的三级训练网体制;南通模式下,形成了契合人才全面发展理念的体教结合体制;淮安模式下,形成了以中国式关系为前提的寄托式培养模式。不同区域之间对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形式依然存在差异。有访谈对象表示:

面对省运会的压力,不同地市教练员会通过自身的人际关系获取便于运动员发展的资源及平台,后备人才的具体培养形式上,不同区域之间是存在些许不同的。

体教融合深度不足。体教融合应当是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全方位融合,体育系统应当以教育系统为基石,体育最终需要回归教育。现阶段,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尚未融入国民教育,运动员文化课程学习状况差。另一方面,江苏省学校体育人才供给滞后于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需求,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基础作用未充分发挥。此外,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力量不互通,体育师资资源未能充分融合。

4 协同创新视域下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4.1 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的运行机制

规范运行机制是实施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教育的基础和保障。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要以政府、社会、市场为支柱构建以政府为指导、市场为动力、社会为媒介的协同平台,以政策为指导保障排球后备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形成政府指方向、市场出资源、社会做推广的协同形态,促进排球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科学准确地把握协同创新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从青少年后备人才的个性特点出发,尊重青少年运动员的主体地位,以切实解决人才要素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构建要素协同的人才保障系统。

4.2 结合排球后备人才个性特点,完善青少年运动员教育体系

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深化排球后备人才教育的改革,充分结合青少年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科学设置排球后备人才教育教学规划,不断加强和完善宽层次、多领域的排球后备人才体系建设。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基地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与训练目标,改进训练方法,拓宽训练与输送人才渠道,努力建构创新排球后备人才优化和培养多元化模式。

5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训练的整体规划

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发展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政府、社会、市场、选材方式、培养模式、教练员执教能力等都会影响到后备人才的发展。因此,应通过优化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主体、要素以及过程,厘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得相关主体各司其职并相互协作,构建以政府为指导、市场为动力、社会为媒介的主体协同平台,以人才为载体切实解决实际需求的要素协同保障,以选材为开端过程、培养管理和训练为途中过程,竞赛为终点过程的循环协同过程。

5.1 主体协同策略

政府、社会、市场是排球后备人才发展过程中的三大宏观主体,从协同理论视角出发,以三大主体为支柱构建以政府为指导、市场为动力、社会为媒介的协同平台,以政策为指导保障排球后备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形成政府指方向、市场出资源、社会做推广的协同形态,促进排球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

(1)政府层面

政府是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发展的领导主体,政策扶持是促进排球项目普及推广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职能,加大对排球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注重相关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政府:从市场和社会的角度出发,立足后备人才发展。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定因素,这些不定因素也是阻碍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阻力。现阶段的政策方针对问题的解决大多是概述,缺乏针对性措施,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拟定政策之前,深入了解基层业余体校、排球传统学校以及梯队内的现实图景,根据现实状况探索问题的根源,并制定出政策以解决相应的问题。

(2)市场层面

市场是后备人才发展的资源分配主体,现阶段排球项目资源供给与各地市体校的实际需求处于不平衡的状况,促进资源供给侧改革至关重要。资源的整体投入以及资源在项目内的分配是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现阶段大多数主体较为关注的矛盾。增加资源投放比例的同时注重项目之间以及项目内的资源分配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协同理论下对于资源的配置应当结合现阶段江苏省的经济状况以及运动员的竞赛成绩,综合考虑排球文化、政策、个体等因素。

(3)社会层面

社会是排球项目的宣传主体,是排球项目普及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传播是一个项目快速发展的重要调剂,排球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国内推广,女排精神也是由老女排五连冠的辉煌战绩构建的一种良好精神品质。随着中国女子排球队的里约夺魁,女排精神再次被推广开来。顺应社会文化的传播趋势,加之国家女子排球队的诸多队员身处江苏,排球文化的传播迎来契机。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介,科技革命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自媒体时代迎来发展的红利期,一些优秀的排球运动员成为公众人物。明星效应同样可以推动一个项目的发展,通过相关培训包装优秀球星,以商业化方式推动排球文化普及,积极开展明星下基层的活动,拉近基层学生与排球明星之间的距离,让排球文化真真切切地在基层传播。

5.2 要素协同策略

协同理论下的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各要素之间相互协同,在人才要素的优化过程中以保障要素为助力剂,保障要素的优化过程中以人才要素为载体,输送保障、医疗保障和退役保障要以切实解决人才要素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构建要素协同的人才保障系统。

(1)人才要素

人才要素的优化,一方面是要完善教练员业务培训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是需要改善现阶段运动员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

教练员作为运动员竞技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其执教能力与执教经验是当下教练员应当着重提高的。教练员业务培训的开展应当从频次、质量、形式等方面改进提高,开展的组织形式包括自发式和引导式两种,自发式开展主要以教练员之间的交流为主,自上而下开展的业务培训应当由排球领域的资深教练或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培训者,并制定相应的业务考核制度,以此提高教练员对业务培训的重视程度。其次,排球管理中心定期组织教练员参加国际化的学习,为教练员提供高端的学习平台,拓宽教练员的视野,提高其业务能力。最后,建立教练员培训制度保障,让教练员业务培训成为工作职责,并组织相关人员监督和审查。

运动员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解决。首先是推动校园排球的开展,学校作为竞技体育的后备力量基地,是解决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不足的重要载体。对于校园排球项目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在各地市的中小学成立排球社团或开设排球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尝试建立以排球项目为必修课的体育课程计划。其次,鼓励体育培训公司、俱乐部、企业等多主体开展排球项目的培训工作,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最后,建立排球项目参与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校内参与排球并期望晋升梯队的专业化培养。

(2)保障要素

运动员保障体系包含输送、医疗、退役等多方面因素,这些保障要素是否健全会直接影响家长的社会支持程度以及运动员自身参加排球项目的积极性,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是促进排球后备人才开发的关键。

一是完善运动员退役保障。首先,需要建立运动员退役管理制度,使退役管理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其次,针对不同就业取向的运动员安排专门的业务培训,提高运动员走向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最后,在给予基础退役费用的同时,依据竞赛成绩的高低额外增加经费奖励。

二是完善医疗保障。首先完善医疗保障需要从硬件设施出发,合理运用相关经费购置使用率较高的训练设备。其次需要在训练场地应当配备相关医务监督人员,及时处理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出现的急性损伤。最后,提高运动员的自保护意识和损伤防护意识,重视准备活动和放松训练的重要性。

三是完善输送保障。首先,要建立运动员输送体系,搭建小初高大一条龙式的人才输送渠道。其次,在竞技系统也要打通基层体校之间以及基层与梯队之间的壁垒,保证运动员输送渠道通畅。最后,相关部门应当鼓励各高校建立排球校队,为运动员输送提供更多机会,拓宽运动员输送平台。

5.3 过程协同策略

过程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选材、培养、管理以及训练竞赛等过程相辅相成,后备人才过程的优化需要过程之间相互协同,以管理体系助力运动员培养,以科学选材促进训练和竞赛成绩的优化,以选材为开端过程,以培养管理和训练为途中过程,以竞赛为终点过程,形成过程、途中、终点三过程的循环协同体系。

(1)培养过程

运动员培养过程首先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江苏省总体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全省一盘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地市之间存在些许差异,市队校办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和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体制也是存在的。新时代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时代要求,但融合深度和融合方式上仍然存在问题。

解决体教融合深度问题,首先需要梳理出体教融合的阻力点,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方法和措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功能互补是推进体教融合深度的突破口,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引领作用,在学校体育中传播竞技体育精神。

现阶段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体教融合的方式基本以市队校办为主。体教融合不能仅限于梯队进学校的形式,学校进梯队也是重要的组织方式。协同理论下,厘清多种培养模式的关系,探究不同培养模式的利弊,充分利用各模式的长处,整合教育和体育资源,在发挥学校体校重要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政府以及家庭的作用,建立多主体共同管理的体教融合模式。

(2)管理过程

管理体制的健全程度是保障运动员规律发展的重要前提。针对运动员全面发展问题,20世纪80年代提出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打破三基训练网式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模式的改变扩大了管理主体的数量,体教融合模式下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双重管理,也使得在管理上出现职责漏洞以及职责冲突。现阶段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管理体制仍然存在漏洞,完善运动员管理体制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厘清管理主体职责。现阶段的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管理体制受到培养模式的影响,社会化办学、教体结合、举国体制等多种培养模式并存,教育系统的教师、领导、教育局,竞技系统的教练、排管中心领导以及运动员的监护人都是运动员的管理主体,在多元主体的管理现状下厘清主体的职责至关重要。协同理论认为教练员、教师以及家长作为直接管理者,应当共同管理运动员的学习、训练和生活,合理分配主体之间的职责,建立多元协同的后备人才管理模式。

二是优化管理制度。运动员管理制度的优化应当将学校管理制度与体校或梯队管理制度相结合,促使学校管理制度与体校管理制度相辅相成,避免出现管理漏洞。

三是改革管理方式。基层体校的后备人才管理主要依靠主教练,虽然管理主体诸多,但运动员的训练和生活基本由主教练统一管理,这种人才管理模式容易导致教练员的管理变质,也会使得教练员的管理压力较大,因此,设定相关管理部门,协调主教练或教练员团队共同管理运动员的生活和训练,分担主教练管理压力的同时,也可以避免教练员独裁式的管理现象出现。

(3)选材过程

成功的选材有助于运动员的成才率,选材是培养排球后备人才的首要环节。现阶段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的选材过程依旧存在些许问题,从而出现漏选、错选的现象。解决选材问题,首先需要确定统一的选材指标,从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意志品质等多方面综合确定运动员的选材依据,筛选出选材指标,赋予相关指标一定的分值,在选材过程中依据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和表现给出的分并综合评价。其次,选材方式上将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与教练员选材的主观经验相结合,构架出科学化的人才选材方式。最后,在不同选材层面和选材年段建立不同的人才选拔标准,构建严谨、适宜、动态的人才选拔机制。

(4)训练及竞赛要素

运动员的训练上,首先需要运用经费改善训练条件和训练环境,提高训练场地的舒适度。其次,应当注重引进专业体能教练,针对运动员不同身体状况制定训练计划,指导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再次,提高训练监控设备以及训练后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利用率,实时监测运动员的训练状况。最后,引入数字化训练的理念,尝试将数字化训练逐渐从梯队过渡进入基层。

综上所述,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要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结合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个性特点,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教育的运行机制,构建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训练的整体规划,加强多方交流与合作,搭建江苏省排球后备人才的教育培养机制。

猜你喜欢

后备排球教练员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小学排球教学策略刍议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