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现实困境与实践向度研究

2022-03-23潘丽萍

关键词:三全育人主体育人

潘丽萍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合作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改革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了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是打通高校育人工作的关键环节。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三全育人”的重要意义与相关要求。2018年至2019年,教育部在全国开展了两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实践改革,不仅重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视域和新路径,而且顺应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彰显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意蕴。

一、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现实困境

(一)全员育人中的“员”存在角色缺位,育人主体力量未能同向同行

虽然高校“三全育人”已经经历十多年的改革,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未形成全员合力协同的局面。近年来,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要求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中,但部分高校还是停留在起步阶段。就专业教师而言,部分还存在认知误差,认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仍是党务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而专业教师的工作职责仅在于教学科研,未能充分将第一课堂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起来,全员协同育人的意识仍有待提升,有些还是停留在口号上;就高校管理服务人员而言,部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上,侧重管理缺少育人,未能充分挖掘工作岗位的育人元素;就学生而言,部分学生只把自己看作教育对象而不是教育主体,未能真正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与学校其他育人主体之间的沟通协作意识不强、能力有待提升;就家庭而言,部分父母认为子女进入大学之后,自己的家庭义务已经结束,未能与学校构建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因此,当前学校、家庭、学生参与全员育人的现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还不相匹配。

同时,针对育人主体,“三全育人”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一是评价主体内容不够多元。教师评价重心几乎在教学科研,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发挥的育人作用的考核比重较低。二是评价手段方式不够科学,一些高校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缺少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评价的结果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全过程育人中的“程”存在链条断裂,育人环节尚未能有效贯通

全过程育人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阶段的持续性,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紧密衔接,形成闭环。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环节存在链条断裂,无法形成有效闭环。

第一,从纵向维度来看,大学全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断层。大学出现重低年级,轻高年级,尤其重视新生入学阶段,将理想信念教育、职业规划教育、适应性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全覆盖到新生教育中,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非常单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低,仅仅通过专题讲座、实践实训等简单的形式开展,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第二,从横向维度看,高校-家庭-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断层。在周末、实习期、寒暑假等时间段,学生暂时离开学校,回到家庭或者走向社会,缺乏直接有效的教育引导,促使应处于闭合链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断层与空白。学生出现安全危机往往会在这些时间段,此时学生缺乏教师有效的关注、教育和引导,导致“三全育人”的效果未能有效彰显。

(三)全方位育人中的“方位”存在联动瓶颈,育人资源平台未能协同合作

全方位育人旨在突破空间桎梏,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三全育人”工作平台,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断点和盲区。第一,从横向维度看,全方位育人涉及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第二,从纵向维度看,全方位育人涉及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这些维度依据不同逻辑、面对不同困境、体现不同层面,在目标、路径、资源、方法等方面各有千秋,需要“互补融通、共享共赢”。

高校目前各个职能部门有各自的目标任务,但是缺乏一个可以充分融通共享的协作平台,导致信息融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容易出现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局面,例如科研处牵头的科研育人,后勤牵头的服务育人等未能充分发挥育人的要素,同时十大育人在协同合作方面的进程也受到阻滞。

二、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实践向度

(一)构建“全协同”育人主体联动体系,推动全员育人

1.实施“四位一体”教育主体体系,系统推进改革

“三全育人”的关键是全员育人,实施全员育人首先要精准界定教育主体,坚持责任分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原则,协同发展并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在教育主体协同层面,搭建以“管理主体—执行主体—接受主体—间接主体”为内容的“四位一体”教育主体模型,打造全协同联动融合体系,最终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全员育人。

一是管理主体,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引领作用的人员,主要包括党政领导干部,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协调、组织安排等。二是执行主体,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负责执行决策的教师,主要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专业教师自觉落实课程思政,在课堂中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思想引导、规范指导等结合起来;辅导员、班主任是“三全育人”工作的生力军、践行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顺利实施。三是接受主体,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的学生。四是间接主体,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直接彰显作用但是又是不可缺少的教职工。这些人员是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为“三全育人”提供支持保障。例如江苏大学打造专业课教师、学业导师、创新实践导师“三师一体”的全员师资育人平台,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实现全员育人。因此,实施“四位一体”教育主体体系,从管理到实施,从接受到支持,各个主体协同融合,有助于明晰责任、系统推进,共同促进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发展。

2.实施“三个结合”主体评价体系,保障育人质量

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用好评价指挥棒至关重要。一是多主体互动评价相结合。发挥“四位一体”教育主体的作用,从多个维度相互评价主体育人效果。二是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在“三全育人”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调整方案,开展形成性评价,同时运用诊断性评价及时掌握存在的问题,为发现问题、修订方案提供建议和意见,从而有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供需匹配性。[2]三是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注重对“三全育人”改革的实施情况作出过程性评价,也对其育人效果进行终结性评价,通过评价实现自愿的调度,让育人链条都动起来,最大程度释放育人活力。[3]

(二)构建“全贯通”育人时空融通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

1.贯通大学培养全阶段教育,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纵向到底”

全过程育人的实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教育教学的全时段全环节,坚持大学不同培养阶段相贯通,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实现时时用力、久久为功。一是实现入学教育全方位。新生入学教育是衔接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以“理想信念教育”和“规范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牢固的纪律意识,遵循正面的价值导向,实现新生入学教育多层次全方位。二是实现过程教育全链条。在完成入学教育后,以“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践”为主,通过第一二三课堂,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并结合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比赛等,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例如重庆大学实施“计划—实施—检查—改进”育人质量管理方法,将理想信念教育等融入开学后的“启航计划”、毕业前的“远航计划”等环节,达到全过程育人。三是实现毕业教育全覆盖。以“实习教育”和“就业教育”为主,通过开展实习安全教育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安全观、择业观,从而真正实现大学不同培养阶段的全贯通。

2.贯通大学在校离校教育,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横向到边”

坚持学生在校期间的校内教育与暂时离校期间的校外教育相贯通,是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难点。特别在周末、实习期、寒暑假等时间段,学生暂时离开学校,回到家庭或者走向社会,缺乏直接有效的校外教育引导,存在一定程度的断层。因此聚焦离校前、离校中、返校后三个时段,开展重点管理,拓展高校思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第一是离校教育保底线。通过主题班会等途径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坚持底线思维,自觉抵御不良信息侵扰。第二是家校联系促畅通。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沟通桥梁作用,及时将政策信息和相关动态传达给家长和学生,同时要及时掌握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促进高校与家庭之间育人信息的沟通交流。在学生离校期间,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做好主流价值引领,确保离校期间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三是返校教育暖人心。及时关注关爱学生返校的思想动态和困惑困难,引导学生尽快调整状态,从而实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贯通。

(三)构建“全融合”育人要素集聚体系,推进全方位育人

1.构建十大育人载体聚合机制,形成全方位育人体系闭环

全方位育人的实质是突破空间桎梏,充分挖掘各类育人要素、时空、载体、场域,构建“全融合”育人要素集聚体系,实现处处着力、处处有力的育人效果。整合育人资源,发挥课程、文化等十大育人载体的育人功能。坚持思想铸魂,通过开展思政理论课创优行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红船精神” 、“两山理念”等,激发学生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课程育人。坚持价值引领,加强“四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组织开展 “四史”宣讲活动,推进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推进文化育人。坚持智慧思政,以网络文化建设体质计划、网络育人矩阵构筑计划为抓手,推进网络育人。注重思想引领,坚持知行合一,将理论内涵化与意识化相结合,共同作用于实践育人的各环节。建立新时代思政研学基地,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劳动教育、双创教育,引导大学生参与“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战略等重点工作,推进实践育人。坚持关心关爱,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化建设,加强心理健康、珍爱生命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引导学生形成阳光心态和健康人格,实现心理育人。坚持科教融合,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宣传月,改进科研评价体系,推进科研育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校园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推进管理育人。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健全预警和帮助机制,开展学业咨询和学业辅导,推进服务育人。坚持精准帮扶,推进“精准扶困”“精心扶志”“精细扶智”三项行动,推进资助育人。坚持党的领导,紧扣全国全省高校党建工作示范校、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契机,推进组织育人。

2.构建三级育人场域耦合机制,形成全方位育人立体矩阵

在全方位育人推进过程中,注重全方位协同,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化育人场域耦合机制。例如浙江财经大学坚持课上与课下互补、校内与校外协同育人,实现“三通”,即一二三课堂贯通、线上线下联通、理论实践互通教育途径,推进全方位育人。建设好高校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搭建“一站式”教育空间模型,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共享平台。这不仅能够破解高校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畅通等问题,而且能够有效地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大场域的信息快速对接。一是就课内课外维度而言,在积极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上,通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共享平台中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尔雅课程版块,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进行自主选择。二是就校内校外维度而言,该信息共享平台应具有社会公共性,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系统,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精准获取教育资源,合力落实育人计划。三是就线上与线下维度而言,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弥补线下资源的不足,拓展信息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运用“互联网+ 思政”模式建立清朗干净的网络思政环境,从而形成全方位育人立体矩阵,共同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样板。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主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