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研究

2022-03-23陈安迪

关键词:三全育人法治育人

陈安迪

(闽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重要思想和基本方略。[1]“三全育人”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旨在推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为构建较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供了行动指南。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新时代高校应将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融入“三全育人”体系当中,德治和法治相结合,这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一、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意义

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肩负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力量,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大学生群体是关键,国家各层面,特别是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学专业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曾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逐步完善,但是顶层设计再好,也需要人们的良好遵从。大学生是最庞大的青年群体,毕业后他们将投身各行各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的法治教育无疑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其法治素养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法治中国的实现。

(二)是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校的目的是将法治思维全面充分地运用到高等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校使大学各类活动的开展有法可依,明晰学校与师生、师与生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引导学校、老师与学生更好的行为,维护其合法权利的同时督促其履行相关义务,而依法治校能否得到长足良好的发展,单靠学校或老师层面的落实是不够的。大学生作为依法治校的重要主体,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一方面可以促使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与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自觉树立规则意识和程序意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另一方面,能够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事务的管理当中,使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更加科学民主、程序更加正当,推动建设更加公平公开的校园法治文化,使依法治校真正的落到实处。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推进依法治校的关键所在。

(三)是培养“德法兼修”时代新人的有机内容

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具体到高校的育人工作中,我们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防范道德“失灵”情况的出现,同时要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德法兼修”的时代新人。大学生作为国家最重要的人才储备力量,其精神面貌、综合素质深深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第二课堂表现,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因此,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大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外,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法宣传,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三全育人”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跟以往的育人理念和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全”,它强调的是育人主体的全面性、育人时间的连续性和育人维度的广延性,这种育人模式有利于整合主客体资源,发挥协同优势,形成多方面的教育合力,更好更深层次的达到育人实效。

(一)育人主体全面,纵横联动促成效

全员育人,也即高校所有教职工均参与到育人这项重要工作中,侧重的是育人的主体要素。从学校管理层到各部门、各二级学院、各系部,从校领导发挥管理育人的优势到教师队伍发挥教书育人的优势再到其他教职工发挥服务育人的优势[3],全校领导干部、各机关干部、科任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人人参与,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整合各方资源能力,形成育人合力,为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保驾护航。全员育人强调的是育人主体的联动性和协同性,应该做到纵横联动,通过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到全校各机关部处、学院具体执行这条纵线和各育人主体之间的共享交流这条横线,将具体的育人内容串联起来。

(二)全过程培养,动态跟踪保质量

全过程育人,也即将育人工作这条主线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从入学开始到毕业的所有过程都持续跟踪推进,实现育人工作的持续性、连贯性和全过程性,推进育人工作走深走实。每个阶段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性、身心发展的大致规律、思维方式的成熟度等制定不同阶段的育人方案,贯穿大一到大四学年,并动态跟踪,根据每个阶段的育人成效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方案调整,确保高质量完成大学阶段的育人目标。

(三)全方位发力,整合资源聚合力

全方位育人侧重的是育人的广度和宽度。具体体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组织育人,即从学科课程教学到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校园文化、后勤服务、社会实践、实习见习、学术活动、党团活动等等,利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资源,连接全校上下各部门、借助各个平台、打通各个渠道、破除各种壁垒,集聚各方资源,串联各个板块,将育人工作延申到大学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推向一个新的高度。[4]

三、当前大学生群体法治素养的缺失

纵观当前,大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的事件频发、违法犯罪案件也时有发生,说明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法治素养问题亟待得到改善,值得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反思和重视。

(一)大学生的知法缺失

当代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较少,基本上停留在大一学年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较浅显层次,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也较少接触其他法律书籍,对于民法、刑法、行政法、婚姻法、教育法、劳动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也是不甚了解。纵观全国各个高校,陷入骗局的学生不在少数,尽管每年开学季,国家反诈骗中心都会发出提醒,提醒大家警惕各种网络贷、套路贷、校园贷、美容贷、金融诈骗等骗局,各机关、辅导员也是再三强调,却仍然有不少学生被骗,甚至有的学生随意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信息赚取佣金,不少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对于签合同该注意哪些要点、试用期多长这类相对基础但是和他们就业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也不是很清楚。了解其中原因,大部分学生是因为不懂法、不知法,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而做出的选择或者决定,这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知法方面的缺失。

(二)大学生的守法缺失

守法,是指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将法律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使法律得以实现的活动。法的遵守包括权利的正确行使、义务的积极履行。但是从这些年来发生的事件或者案件来看,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做到守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在遵纪守法方面的缺失。时常会发生大学生因违反疫情防控管理规定被学院学校处分甚至被行政处罚、网络诈骗、校园贷、考试作弊、替考、传播网络谣言、校园霸凌等事件或者案件,甚至有少数学生挑战法律、道德底线而故意杀人,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给学生、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大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侯某亮、虎某代替考试案、复旦投毒案、吴某宇弑母案等,这些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正是当代大学生对于法规遵守的缺失。第二个方面是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方面的缺失。大部分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行动力不足 ,即在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法治信仰的支配下进行法治活动的行动力不足。法治实践能力是法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一般都会开展校园法治活动,特别是每年的12月4日“国家宪法日”,为了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学校都会举办系列的宪法宣传活动,在平时也会开展防诈骗、禁毒等普法宣传活动,但是学生们尤其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关注度、参与度并不高。此外,绝大部分学生在行使权利方面都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状态,如投票选举区人大代表时,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所投代表的情况、学校出台的政策或管理文件征求意见时大多数学生不会主动建言献策、遇到侵犯自身权益的事情时不会寻求正确的途径解决等等。

(三)大学生的敬法缺失

习近平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5]法律的力量是强大且永恒的,而这个力量源自人民对它的敬畏与信仰。人民的法律信仰对于法治社会的建立乃至整个民族精神的培育都是及其重要的,它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法治实践行为。但是作为未来国家中流砥柱的大学生群体,很多学生认为法律跟自己没多大关系,按照惯习行事即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也有少数同学面对社会许多丑恶现象,认为法律不是绝对的,不能完全做到惩恶扬善 。究其原因,复杂多样,家庭法治环境不良、当前自媒体上充斥的各种言论各种声音、对于一些关注度高的社会案件的负面评论、司法腐败等等,这些复杂的因素或负面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理想信念不足、法治信仰不坚定。

四、“三全育人”中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

新时代要更高质量的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就要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和“十大育人”体系中[6],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进、全方位发力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质增效,达到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育人目的。

(一)全员参与夯实大学生法治素养根基

首先,学校领导班子应履行好管理育人的职责。要立足本院校的发展类型、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统筹发展全局,加强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理清本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基本脉络,制定出适合本校校情的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方案,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全校各机关部处、各学院紧紧团结起来,有机联动,并在整个过程中把好舵,做好引领、监督作用,确保学校层面的大政方针能得到有效的落地。

其次,教师队伍应发挥好教书育人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最直接传授知识的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课堂教学效果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知识的汲取以及上课的专注力,因此应该发挥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第一,法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法学专业背景和素养,除了教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完成规定的课程任务外,还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体系,紧跟国家的大政方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科钻研能力,区分学术型和应用型学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更深层次的强化学生的法治思维、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公共课来说,应该优化课程设置,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必修课外,可以适当的增设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选修课。任课老师也应创新授课的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以传达书本内容为主的单一模式,注重授课过程中的实际教学效果,根据同学们的课后反馈动态进行教学内容或方式的调整;还可以通过以案释法,分析一些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案件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分析,提高课堂质量和学习效果。第二,其他学科的专任老师也要积极了解学习一些法律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挖掘本学科与法治思维相关的契合点,将法治思维融入各学科课程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能接受法治思维的熏陶。第三,积极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力量。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的辅导员,有着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平时也是和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紧密的教师群体,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和高校立德树人任务实现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因此要进一步发挥辅导员队伍在这方面的优势,将提升学生法治素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职业生涯规划课当中。[7]在平时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也要加强动态管理能力,尤其现在处于疫情常态化管理阶段,全国范围内疫情还是处于多点发生的状态,一线辅导员更应熟悉与违反疫情防控管理规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对同学们做出进一步的引导和指导,避免同学们因为无知、无畏触碰红线和底线,这就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自身必须拥有良好的法治信仰、法治素养、法治意识。因此,要在辅导员入职培训中增加法律相关知识,定期开展法律知识交流会,组织全校辅导员一起探讨学习分析当下的学生违反规定、违法犯罪相关案件,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言传身教,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和引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8]

再者,学校的职能部门应该全力做好服务育人的工作。要牢固树立服务育人意识,打通和学校其他部门、学院、老师的信息沟通渠道、破除育人壁垒,积极及时的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畅通学生提意见建议的渠道,营造好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做好校园软硬件基础设施、校园法治主题园区和景观建设,完善图书馆法治素养培育相关板块的线上线下服务,搭建好学生校内外法治实践平台,切实将服务育人做细做实,延伸到学校的每个板块。

(二)全过程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

全过程育人强调的是育人时间的持续性和连贯性。要将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也即法治教育这条主线贯穿大一到大四的每一个阶段,根据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以及所面临环境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法治教育。大一尤其是入学后初始阶段,大多数学生刚离开家庭这个温室、离开高中这个象牙塔,比较单纯,对很多事物不了解或者感到新鲜,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或者容易陷入骗局当中,因此在这个阶段应该针对一些大学生容易遭遇的骗局进行普法宣传,可以通过发宣传单、邀请反诈骗中心或公安局民警进校开讲座、举办有奖竞猜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从入学开始就引导他们树立法律至上观念,在军训期间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国防法规及国防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等,让学生了解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将法治素养提升融入爱国教育当中。从大一到大三的这整个阶段,除了学校安排的基础法律课程外,在平时也要由浅及深的普及一些宪法、民商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知识,增强学生对自身权利义务的认识,让他们明白哪些事可为哪些不可为,起到警示和预防作用。此外,可以区分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他们学习与本专业、本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比如,针对师范专业的学生,组织他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针对医学院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到了大四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劳动法》《合同法》等与实习、就业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劳动者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需要承担的义务以及如何在实习和求职过程中更好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样,法治素养提升的培育就覆盖了从他们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三)全方位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

全方位强调的是育人的维度。在新形势下,要将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更好的融入“三全育人”总目标中,着力完善“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全方位多维度开展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工作,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所有资源,形成法治素养教育合力。应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加强对大学生法律信仰、法律思维的培养。不断优化法律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录制一批“精品课程”、“名师讲堂”等优质课程供同学们自主下载学习。统筹推进文化育人,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隐形翅膀”,除了建设法治文化长廊、法治主题角落等校园硬件设施外,还可以从“软”件部分着手,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开展“校园法治文化节系列活动”,如“12·4国家宪法日”宣讲、反诈骗和禁毒禁赌宣传、社团活动、法治知识竞答、法治情景剧等,通过开展这些创新且多样化的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扎实推动实践育人,锻炼学生的守法意识、用法能力。通过举办辩论赛、模拟法庭、案例分析大赛等比赛或活动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加强和公检法单位、律师事务所的交流合作,组织学生到校外实地参观、旁听庭审,感受程序正义、法治权威,加深对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把握。着力实施网络育人工程,加强校园网络法治文化板块建设与管理,丰富法治文化内容,配强网络服务监督队伍,净化网络空间,同时主动占领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新媒体阵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网络普法。进一步加强组织育人,把组织完善建设与法治素养提升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功能,增强工作活力、提升辐射能力,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校院两级学生会、团委、自律会、新媒体中心、艺术团等学生组织的引领作用,把法治思维运用到各类组织活动中,让学生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总之,“三全育人”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关键点在于培育主体、时间、空间的“全”和各方面的“合”,这是一项充满挑战且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主体、各方面在协同育人中不断的适应、调整。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项工程的重要性并迎难而上,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实现法治中国、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法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