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开展农业职业教育的着力方向
2022-03-23兰翔英,周淑芬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强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顶层设计,着力补短板、激活力、提质量,以尽早破解职业教育痛点问题。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先后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多个旗帜鲜明的行动方案,更是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足见,新时代背景特别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面对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如何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找准发展的着力方向是农业职业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超越是不同时代教育的共同属性,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应首先发力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即带动学生的自我促进,使他们通过收获知识、掌握一技之长,提升自我获得感,赢得上进心和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乡村建设需要大量基础性人才和高级复合型农业人才的参与,农业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也要引导青年学生关注乡村发展现实,实现从教学到认知再到实践的跨越。农业职业院校要深度开发人才培育系统,变革综合型农业人才培养理念,推动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向纵深拓展,培养大批农林技术“土专家”和种养殖能手;开创思政教学大空间,用蓬勃的实例坚定学生的信念,促使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投身乡村建设的发展机遇。今年8月,100多支来自不同院校的包括农科大学生在内的实践队伍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全国上百个乡村切身感受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使命。青年学子农业知识扎实,专业素养高,但对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了解甚少。职业院校利用暑假将思政课开到乡村生产生活一线,既能引导广大学子关注乡村建设,发现并尝试利用自身所学解决问题,又能提升思政课的感召力,坚定青年学子信念,激励他们将职业理想实现融入到乡村建设洪流中,从而推动了学生自我实现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统一。
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农业职业教育面向“三农”,理应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作为自身“工具价值”的基本取向。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互动融合发展为农业职业教育注入了紧跟乡村发展趋势和建设需求的发展优势,把握优势,传递农业产业信息,推动农业产业链增值,提高农业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人员及电商、文旅、康养、体育等新兴业态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推动农业农村向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化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具体到教学实践中,一是要做到教学紧贴乡村需求,并根据乡村发展的真实情况大力实施各级各类科技推广项目,将技术和管理经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要畅通“政校行企”合作渠道,将农业院校、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作为共同培养主体,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辐射带动能力,优化乡村现有人力资本存量的同时,持续为乡村输入专业知识过硬、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青年人才;三是要面向农民招生,破解农村产业一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且总量不足等问题。针对各地农业从业人员现状,创新“半农半读、农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农村人才提供系统化培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1907年该校设立以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共育成天农、清农、清山、甘育系列小麦品种69个,天亚系列胡麻品种27个,获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1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乡村干部和农业企业家,是名副其实的百年农校。特别是近10年,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对接乡村振兴,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与中国农科院兽药研究所、甘肃省农科院、甘肃省农垦集团等校地行企合作,走“产学研创用”融合办学之路,在带动乡村地区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开创富农兴农新局面中贡献了重要力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业是知识型产业,各类教育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尤为关键。乡村振兴是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农业职业教育为解决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组织管理等多维问题提供了重要手段,找准开展农业职业教育的着力方向,方能带动农业职业教育在乡村建设行动中“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