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互联网服务融合探索

2022-03-23张曼莉李晓东胡光兰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服务科技期刊栏目

张曼莉,李晓东,胡光兰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003)

为作者、专家和读者服务是科技期刊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期刊工作提升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传统媒体时代,期刊出版单位与作者、专家和读者沟通的主要方式为电话、邮件等传统媒介,而稿件主要通过纸质版进行传递和审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科技期刊出版行业的传播方式、阅读渠道、社交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目前,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有效地实践,各兄弟编辑部的成绩斐然。例如:郑雯等将新媒体手段融入传统的组稿方式、约稿方法之中,简化了工作、提升了工作效率[1]。韩向娣等提出了创新、优化服务模式,为广大读者、作者、审稿专家提供了线上、线下等一系列特色服务,提升了期刊服务能力和质量[2]。李鹏等通过互联网提供视频服务,提升了论文传播的效果,提升了读者对科技论文的阅读兴趣[3]。

在广泛学习各兄弟编辑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本着为各专家、作者和读者做好优质服务的目的,笔者进行了互联网服务和新媒体工作与编辑部各项工作相融合地深入探索,以《数字海洋与水下攻防》(下文均使用“该刊”来表述)为例,进行了如下建设和实践。

1 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

1.1 广泛宣传的形象平台

形象平台即该刊的官方网站。科技期刊的官方网站是科技期刊宣传的形象窗口,是作者、读者、编辑、审稿专家、编委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分享期刊成果的主要阵地。互联网传播的广泛性使得期刊的宣传和推广更为有效,新媒体融合出版的不断尝试和创新,提高了期刊文献的传播和利用率。期刊官方网站不但促进了信息交流和成果转化,而且为国内外读者展示了期刊的相关信息,拓展了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对学术传播和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2 操作便捷的交互平台

交互平台指该刊在用的稿件处理系统。通过稿件处理系统的使用,期刊编辑能在统一的业务平台上进行操作,达成了协同化办公的目的,实现了数据实施同步和数据共享;作者和审稿专家可实现在线投稿、审稿、稿件查询等工作流程;编委可通过此平台实时了解期刊论文最新动态,期刊发展现状等。系统实现了从采编、收稿、稿件分配、审稿、编辑加工等编辑出版全流程过程,编委、作者、审稿专家、编辑和读者等期刊各群体之间实现了实时信息传递,缩短了编辑部各流程的处理时长,提高了各环节的工作效率[4]。

1.3 跟踪及时的信息平台

通过合理运营微信公众号,可对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该刊的微信公众号不但设置了期刊自身宣传和形象展示的基础栏目,还推出了一系列旨在为读者提供最新专业信息,起到科研辅助作用的“科技资讯”等特色栏目。经调研,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几年中,有20%的行业专家都通过特色栏目的阅读认识了该刊,并发展成为作者甚至审稿专家;90%的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非常关注特色栏目,并由特色栏目了解到行业动态、前沿信息等专业信息。

由此可见,微信公众号发挥了目标群体定位、热点文章引流、宣传广度扩大等非常明显的作用。

1.4 沟通即时的互动平台

该刊组建了编委微信群、专家微信群等专业学术社群互动平台,将传统学术期刊的内容、人才和品牌等各类资源与专业社群相融合。通过专业知识分享、专业技术探讨、成果二次传播等创新模式,更好地为广大读者、作者群体服务。通过专业微信群与学术期刊发展之间的融合,使得期刊与各群体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编委、审稿专家等办刊积极性更高,作者、读者等投稿方向性更明确,从而提升了期刊学术影响力,提高了期刊美誉度。

2 互联网服务平台融合

2.1 互联网服务平台的互相补充

在众多互联网服务平台的搭建中,采取突出各平台特色、体现各平台优势、互相补充、加强互动的总体战略布局,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互联网服务平台网,更加全面地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进而促进各平台的发展。

稿件处理系统改变了传统的邮件投稿的方式,更为集成、直观、便捷,极大程度地实现了网络协同办公,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显而易见。期刊网站作为固定终端,具有强大的数据容量和兼容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可更加全面立体地提供各栏目内容中各种类型的表现形式。利用期刊官方网站,数字化期刊集成了所有过刊,可实现论文查阅、检索、下载等各种需求,为专业群体用户提供了科研辅助;下载园地等栏目设置论文写作相关的模板和规范,对稿件处理系统用户进行了论文写作辅助;科技资讯等栏目集合了最新最前沿的科技动态,为专业爱好者提供了科普辅助;同时网站也集成了手机版,支持手机用户随时随地查阅。综上所述,稿件处理系统和期刊官方网站可更加全面和精准地满足各类读者群体的各类需求,使得期刊的服务更加完整。

而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则以其即时性和互动性补充了以上两种平台的不足。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及智能手机等便携式通信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浅阅读和碎片式阅读成为目前最为普遍的阅读方式,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及时满足了此类用户的需求。微信公众号对期刊最新文章的传递,行业资讯的传达,期刊动态的展示等进行实时推送,用户可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源。微信群比起微信公众号,其及时传递信息的优势更为明显。专业用户之间可即时使用文字、图片、语音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互动交流,为期刊相关各群体之间提供了更便捷、更直接的交流渠道。

2.2 互联网服务平台的互相促进

互联网平台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该刊编辑部利用各网络服务平台的即时性、互动性、个性化、社群化、超文本、交互性等各自优势,达到了互相促进的目的。该刊将期刊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中的各个栏目统一设计,共同开发和编辑发布。如: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均植入各网络平台的链接和二维码,网站用户可便捷地点击或者扫码关注;网站的科技资讯等栏目中所有内容均链接自微信公众号,两平台无缝跳转和链接;公众号中的论文推介一般只提供论文的摘要、关键词和内容简介等,如需查阅和下载全文则需链接至官方网站。在微信群中及时发送其他各平台的最新动态、资讯和信息,使平台信息即时传递,读者 便捷阅读。

3 互联网服务平台运营

3.1 互联网服务平台内容的优化

作为新媒体平台,虽然传播形式相较于传统平台有所改变,但以优质内容为本的基本要求恒久不变,优质的内容是支撑服务质量的根本,因此各平台的栏目设置和内容优化成为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卢群等学者的调查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对内容的喜好比例如下:浏览学科前沿动态(85.3%)、期刊热点文章(64.5%)、专家观点/访谈(41.3%)、生活科普类(27.1%)、写作/投稿技巧(27.0%)和学术会议资讯(23.4%)[5]。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设置了科技资讯、论文推介、科技动态等栏目,并按照年度和月度进行总体策划。该刊充分利用期刊的编委、专家资源,积极组织其撰写专家视角的综述分析类文章,组织专业的情报人员对国内外的前沿动态进行搜集和跟踪。所有综述和动态经过精心筛选,组织翻译,编辑整理和发布。在重点经营科技资讯、科技动态栏目的基础上,还设置了论文分类推介、论文写作知识、学术会议动态等具有科技期刊特色的内容和导览,为不同群体的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2 互联网服务平台方式的改进

(1)固定频次和类型对内容进行更新,影响读者习惯[6]。新媒体的更新时间、内容长度、内容题材都是提升内容吸引力的关键。必须先定位读者群体、分析读者习惯,精准定位目标读者群体,使得宣传内容更有效、有针对性地吸引目标读者。

(2)及时在专业社群发布平台新增内容,增强读者黏性。对特定主题的社群运营可实现用户的精准定位,专业人群会在各自学术圈进行传播,有极大可能性实现二次推广;二次推广可吸引新用户的关注,为期刊开拓作者群体提供可能。

(3)利用其他媒体对平台进行宣传,提升期刊影响力。合理选择并利用专业读者比较集中的专业性展会、科技类直播、学术性会议等各种渠道,对自有平台进行宣传,提升宣传的力度和广泛性。

互联网服务平台是对传统服务平台的创新,不但为科技期刊在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时代提高影响力提供了新方式,也为期刊的社会美誉度和学术引领力增加了新途径。科技期刊应积极利用自身传统优势和各类学术资源,完善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运用互联网思维、传播学理念,打造具有学术期刊特色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从而提升期刊的学术专业度,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只有对互联网服务平台全面布局、整体策划、互相补充、相互促进,才能精准定位读者、扩展用户、扩大宣传、提升专业,使科技期刊互联网服务平台在期刊的建设与发展跨越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互联网服务科技期刊栏目
科技期刊的分类
四维地球遥感卫星数据互联网服务
科技期刊的分类
关于栏目的要求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构建信息无障碍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和体系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