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期刊”效应管窥

2022-03-23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蝴蝶效应鲶鱼办刊

金 诚

(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社,湖北 武汉 430063)

近20年来,在中国的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中,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本文简称“北大版”)、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本文简称“南大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报告》(本文简称“社科院版”)等三个版本得到较普遍的认同。尽管这种评价一直存在着争议,而现实环境却在不断强化这种评价的“学术权威”。

从 “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来看,“北大版”指标繁复(指标多且公开);“南大版”指标简洁(仅2个指标:载文量和引文量);“社科院版”指标适中(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评价)。诚然,这三个版本的“核心期刊”在多大程度上是为评价学术期刊(质量)而展开的评价研究活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譬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研制“核心期刊”的初始目的,是用统计数字(量化)结果告诉订阅者(用户机构)类信息的“集散地”和分布情况,便于订购和导读,并不具备对学术及学术期刊整体评价的功能。只是,这些评刊研究,在现实的学术评价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基于此,本文拟从“蝴蝶效应”“马太效应”和“鲶鱼效应”三方面展开讨论“核心期刊”评价的边际效应问题,尝试为学术期刊探寻正本清源之道,校正围绕学术期刊而展开的非学术性的评价行为,或许对助推学术期刊回归正常的办刊常态有所裨益。

1 “核心期刊”的蝴蝶效应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洛伦兹基于物理世界的混沌现象,提出了“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将能带动整个系统乃至其他领域的长期且巨大的链式反应,这是一种物理的混沌现象。该效应说明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虽然是基于混沌学的一个形象比喻,但是,用这个形象比喻核心期刊效应,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京大学图书馆等20多家共同研制“核心期刊”的初衷正如其声明中提出:研制“核心期刊”,“是根据某学科论文的信息和使用情况在期刊中的分布情况,来揭示一定时期内某学科期刊的发展概貌,为图书情报界、出版界等需要对期刊进行评价的用户提供参考,不具备全面评价期刊优劣的功能,不能作为衡量期刊质量的标准,更不能作为学术评价的标准。”[1]这一声明特别强调,这里所说的“核心期刊”是图书情报界、出版界对期刊所进行的评价,而不是学术界衡量期刊质量的标准,更不是学术研究评价的标准。然而,事与愿违,“核心期刊”的“蝴蝶效应”是其研制团队始料未及的。科研(学术)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用人单位)不仅用“核心期刊”评文(研究成果),还评人(学者),甚至评价科研(学术)机构的科学研究绩效。与此同时,“核心期刊”这种“蝴蝶效应”,还引来社会上众多单位成立评价机构进军遴选评价“核心期刊”的行列,更有甚者,为作者代写代发“核心期刊”论文的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2]。而事实上,对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评价工作,其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因素颇多,尤其是对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评价,不是用简单的可量化的数据就能够作出有价值有质量的判断。

2 “核心期刊”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现象。最早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于1968年提出,以此概括科学界名声累加的反馈现象。

由“核心期刊”的“蝴蝶效应”所带来的链式反应,还在于每逢研制机构发布新一轮“核心期刊”评价结果时,都会引起公众(尤其是学界)对如何评价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质量的思考与追问。对论文的价值评判和对期刊质量的评价,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方面。在中国出现“核刊”之前,主要还是由学者专家即同行评议对文章(专著)进行价值评判。譬如,20世纪50年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晋升研究员职称,是基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同行对其学术专著的认定而晋升职称。并不是说一定要以在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评判其研究水平的高低或学术成就。

学术期刊是一个公共的传播媒体,读者(单位)通过这个媒体,阅读、了解到学者(作者)的观念或思想,或专业学科,或行业的研究成果及学术信息。早期的媒体,在传播信息上,可以说主要发挥“公共干预”的作用,综合各种因素,引起受众的注意,从而获得传播的效果。随着近现代传播媒体发挥作用的日益强大,特别是现代互联网的出现,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设置议题的传播,分别吸引不同领域眼球的关注力,成为传播媒体或作者着力的方向。

回顾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北大版“核心期刊”的出现,有些学术成果的管理认定机构,以逸待劳,以行政思维代替学术思维而管理评价科研(学术)成果,逐步形成了以“核刊”代替对研究成果(论文)的评价。不过,需要澄清的是,这种“行政管理评价”,主要是科研(学术)管理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用人单位)对“核刊”的认定,助长了“核刊”的“崇高地位”。可能是这种“崇高地位”引来了众多学者们“爱恨交织”的情绪和“五味杂陈”的焦虑。譬如,国内著名大学某校长的“奇葩说”:大学不能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编辑和审稿人。殊不知,这种容易混淆视听的误读和误解,科研(学术)管理部门和科学研究机构(用人单位)对“核刊”的认定与推崇,才是始作俑者。只是,这个矛头不应该对准“核刊”研制机构,更不应该对准广大的学术期刊。

时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用“核刊”评文或评人或评科研(学术绩效),蔚然成风,此风越刮越盛、越烧越炽。至今,几乎在所有的不同层次的大专院校、科研(学术)机构乃至众多领域行业,均唯“核刊”评价学人和学术绩效的高低。这种唯“核刊”马首是瞻的行为,对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刊”带来了不可承受之重的压力。

长期以来,以是否是“核心期刊”来评文或评人或评科研绩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严重异化了整个学术期刊界和学人,特别是破坏了整个学术期刊发展的生态环境,进而影响了科学研究事业和谐有序地健康发展。

因为,以是否为“核心期刊”来评文或评人或评研究绩效,导致大多数学术期刊似乎处于似乎无“出版价值”的困境,唯“核心期刊”独大,其他学术期刊在学术界越来越边缘化,从而应验了“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更弱。当一个期刊入选某一个评价机构遴选的“核心期刊”,它很有可能会同时被入选其他评价机构的“核心期刊”。所有这些“核心期刊群”,几乎为这些少数期刊所占领。即使两年或三年评选一次,那些先“上车”的期刊,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难以再“下车”。并且,核心期刊的溢出效应越来越扩大,其 “蝴蝶效应”因“马太效应”,“核心期刊”身份更加巩固,乃至固化。

在这种办刊生态环境下,有的期刊,也包括不少的“核心期刊”以收取版面费支撑期刊生存,而收取版面费事实上是“出卖”版面,甚至出现了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学术期刊。这类行为不仅改变了学术期刊本质规定性,而且失去了学术期刊存在的社会/学术价值。有的学术期刊以收取版面费支撑期刊发展,亦无形之中影响了期刊、办刊人和出版单位的社会(学术)形象。收费与不收费,其期刊在学界和学者的心目的位置高下立判。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均会产生各自的强弱“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更弱。

3 “核心期刊”的鲶鱼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鲜活的沙丁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高于非活鱼,故渔民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带活沙丁鱼回港。因运输难题,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运输中途窒息而死。后来,有人尝试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小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就四处躲避,这样一来,缺氧的问题得到解决,大多数沙丁鱼能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简言之,“鲶鱼效应”是指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其比喻意义若投射于媒体组织,也就是说在学术期刊共同体中,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将会激发每个媒体及办刊人居安思危与办刊活力。

众所周知,在中国,学术期刊是以国家审批制宏观管理为主导、主管主办机构中观管理为重心、出版单位(期刊编辑部/期刊社)具体运行为机制。学术期刊是媒体组织(杂志社或编辑部)核心载体,是传播学术资讯成果的公共传播平台[3]。从“把关人”理论解释,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评价功能,是由办刊人及其媒体组织运作机制对文章的选择、评价和把关来实现的。按出版管理体制实质性价值意义来说,由国家审批的所有学术期刊,其传播地位是平等的,传播功能是相同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如果说,学术期刊之间有何区别,就在于期刊的专业学科和定位及办刊宗旨的分工不同,还有,每个学术期刊的品质品位、规范要求和目标发展愿景不同,等等。

当下,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发展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其良苦用心毋容置疑。如果仅有少数期刊高质量的发展,而没有多数期刊高质量的发展,是否会真正形成学术期刊“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高质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高投入,就会有高质量的产出。学术期刊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期刊的内在品质只有通过日积月累才能形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尤其是人文社科期刊,其刊登的学术文章是一个学者的人格、个性、学识、功夫和环境等因素综合体现的结果。这种结果与办刊人的眼光、胆识和勇气等因素息息相关,并共同作用于媒体组织的核心载体——学术期刊的质量、风格和品位。

倘若把“核心期刊”或高质量期刊比喻成“鲶鱼”,那么众多“非核心期刊”如同“沙丁鱼”,在“鲶鱼”的带动之下,充满应有的朝气与活力本能,同样可能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学术)传播平台。

综上所述,“核心期刊”用于评价学术研究成果及学者的存在价值,并不取决于自身的决定,而是行政及学术研究管理部门以逸待劳“赋予”“核心期刊”学术评价的“职责与使命”;更不是“核心期刊”研制机构越主代庖,以“核心期刊”来评价研究成果与学者。

倘若说,“核心期刊”评选所引发的“蝴蝶效应”“马太效应”和“鲶鱼效应”,是无心插柳而柳成荫的话,那么,间接带来的结果是或多或少地促进了学术期刊的质量竞争。

猜你喜欢

蝴蝶效应鲶鱼办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你知道『蝴蝶效应』吗
让鲶鱼慌起来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不纠小过到为所欲为
Space X会是搅局“鲶鱼”?
陷 阱
有趣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