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2-03-23
(贵州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1]。因此,大学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18年全国开展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及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将“践行师德”作为师范生职业能力的第一要求,并要求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量化计算。因此,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和基础课——“微生物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及相应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1 民族复兴责任担当的必然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亡。因此,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面对重大历史变革、面对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共同发力。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该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做到盐溶于水无形,润物细无声。
1.2 师范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的应然
教育部印制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践行师德”是师范生毕业时必备能力之一,包括师范生的师德践行能力和涵养教育情怀能力,居四项基本能力(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之首。根据专业认证思想,每一项毕业要求指标点须由一系列的课程目标来支撑实现。每一门课程含有多项课程子目标,交错支撑不同的毕业要求;每一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值由支撑该毕业要求指标点的不同课程目标的达成值及权重加权获得。因而“微生物学”课程应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及其在该课程中的权重,并在课程教学及期终考核后计算出该目标的达成值。
1.3 教师立德树人职业任务的实然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每一位教师的根本职责。每位教师在每节课中都完成相应的立德树人任务,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个总体目标。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正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讲“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师在每一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更要担负起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责任。“微生物学”课程教师应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培养师范生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思政教育目标表达不明确
在以往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课程目标表述为“让学生掌握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功能表达和遗传变异等基本特征,从分子、细胞、个体和群体水平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遗传学的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关注学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以达到培养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该目标表述主要体现了让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未涵盖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更未对该目标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
2.2 思政教学内容零散未成体系
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目标,传统“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治教育内容呈现零散不成体系的状态。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比较随意,讲到专业知识时想到什么内容,就随意穿插引入,缺乏对思政教学内容的整体计划和系统设计。开展“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对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充分挖掘与该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形成统一的思政教育体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9]。
2.3 思政教学效果缺乏量化评价
由于在课程目标上没有具体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也没有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授课任务,因此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就更无从谈起,无法检测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更无法量化该目标的达成度。因此,对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考核也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应将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计算该课程的目标达成度,为判断是否达到毕业要求提供数据支撑。
3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实践
3.1 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划出最大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1]“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为了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理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结合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和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在分析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对课程目标进行调整,增加微生物世界中体现的哲学道理,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荣辱观,进而热爱党、热爱祖国。
3.2 探索思政元素的融合点,凝聚最大正能量
针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成体系的现状,“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团队仔细分析该课程教学中每一个专业知识点蕴含和可以拓展的思政元素,对这些思政元素进行列表、归类、整合,并提炼概括,形成该课程思政政治教学的思想体系。该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增加民族自豪感;融入生命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融入生物与环境之间能量转化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
3.3 构建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拓宽课程大视野
课程教学内容应支撑课程目标,“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设计的思政教学体系遴选课程思政教学内容:1) 在绪论中介绍《黄帝内经·素问》记载的黄帝和岐伯讨论酿酒的情景,其中有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3],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微生物的利用,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2) 在讲授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时,讲述中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汤非凡,他证实了沙眼由原核微生物衣原体引起,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发现的重要病原体,他研制了中国第一支青霉素、第一支狂犬疫苗以及中国自己的鼠疫减毒活疫苗等[4],通过介绍中国家的科学奋斗事例,培养学生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为国家复兴而学习、奋斗的志向。3) 在讲授微生物与环境保护,学习微生物在解决污水处理、重金属污染等环境保护问题中的应用时,引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5-6]。笔者首先在该体系基础上修订课程大纲,然后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3.4 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搭建课程思政大平台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团队充分将专业实验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中接受思政教育,如在微生物菌接种教学内容完成后,开展“微生物国庆画设计竞赛”,让学生在培养皿中接种不同颜色的菌种,绘制带有国庆元素的图案,培养一段时间后菌种成长为一幅幅形状如中国共产党党旗、五星红旗、中国地图等的彩色图画。在课程教学后期针对多数理科生不善于语言表达的问题,设置“微课程中的大道理”演讲比赛,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政知识和感悟到的哲学道理,并面向全班同学进行经验分享。该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是一次有趣的思政教育实践。笔者尝试线上线下深度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前预习阶段要求学生线上学习,完成课程预习,并上网查找思政主题的拓展材料;线下课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以科学思维理性分析问题,精讲重点和难点内容,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3.5 改革课程思政考核方法,实现课程育人的大功能
“微生物学”课程考核包括对每一个课程目标进行的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针对每一个课程目标设置的课堂讨论、课程作业、课程实验和课程小论文等,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针对每一个课程目标进行命题,包括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简单运用、综合运用等,以体现学生对不同的知识掌握的深度要求不同,同时命题的分值权重应与各课程目标权重设置一致,占总成绩的70%。对课程思政的考核同样包括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思想,根据学生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性评价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获得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根据学生课程思政的成绩,分析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下一年级“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改进建议。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1) 微生物课堂上的思政案例就像一个有效的调味剂,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2) “微生物学”思政教学能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把微生物知识融入到生活中,用于实践;3) 课堂上的思政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荣辱观,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4) 学生网上评教好评率在91%以上,同行教师好评率为92.5%。
4 结 论
笔者课程团队在“微生物学”思政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根据师范生培养要求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建立了思政素材库,优化了教学设计,将思政教学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完善了课程思政的考核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师范类院校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