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区几种常见捕食性瓢虫
2022-03-23陈晓娟陈庆华
陈晓娟,陈庆华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都 610066)
瓢虫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经济昆虫。瓢虫可以取食植物、动物(如蚜虫、蚧壳虫、粉虱、螨类)和菌类(白粉菌)等,我国目前已记录瓢虫724种[1],居世界首位,其中约80%是取食动物的那一大类,称为捕食性瓢虫,它们是天敌昆虫的一个重要类群,对蚜虫、木虱、粉蚧等农业有害昆虫有较好的捕食作用,在生物防治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种植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推进,天敌保护和利用更加普遍,因此田间捕食性瓢虫种群数量逐年有所回升。笔者近年在成都地区玉米田、蔬菜地和柑橘园的调查发现,捕食性瓢虫在田间随处可见,现将几种最常见的捕食性瓢虫作简要介绍,以期促进成都地区天敌的保护和利用。
1 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 (Fabricius)
六斑月瓢虫,是一种广谱性的食蚜瓢虫,是蒲江柑橘园的优势种群。成虫体卵圆形,长3.5~6.5mm,体宽3.4~5.3mm,雌虫比雄虫略大,体背光滑。头部淡黄白色,偶尔头顶黑色,复眼黑色,触角和口器褐色,触角较短,小于或等于复眼间距,前胸背板前缘黄色宽条,前角前缘淡黄色,两前角处各有1个黄色大斑,斑向中、后方向斜伸,留下黑色“工”字形斑纹;小盾片黑色。鞘翅斑纹多变,成都常见的是“四斑型”六斑月瓢虫,即黑色鞘翅上各有2个红斑,1个在翅基部,该红斑下缘中部有楔形分叉,貌似翅基部有2个小红斑合并成1个大红斑,另1个斑在翅近端部,黑色鞘翅上红斑面积有大有小。成虫一生交尾多次。每雌产卵量200~650粒。卵一般产在植物嫩叶叶背,通常9~24粒并排在一起。卵粒纺锤形,长宽约为1.0*0.60mm,表面光滑,淡黄色[2]。幼虫共4龄,体仿锤形。初孵幼虫集中在卵壳附近,爬行力较弱,能在植株之间扩散。幼虫1~2龄浅褐色中略带浅黄绿色,3龄开始在体侧各节和胸节腹节背面形成黄白色斑块并在斑块上长出棘突,4龄幼虫体长约9.0mm,体色黑色,头部黄白色,各胸节和腹节背面有黄色棘突,中后胸背面棘突基部斑纹黄色,后胸及腹节各节有6个棘刺,成半环形排列,第1、4腹节的棘刺为黄色,其余为黑褐色。老熟幼虫在叶背或叶面不食不动,以腹末节突起固定其躯体,蜕皮化蛹。蛹呈卵圆形,长4.31~5.42 mm,宽3.10~4.82 mm。初蛹黄白色,后变为黄褐色,前胸背面有暗褐色色斑,翅后缘黑褐色条斑,腹部第3~8节背面各有1对黑褐色馒头状斑[2]。六斑月瓢虫分布广,寿命长,发生量和捕食量都很大。成虫具有较强的耐饥力,高温季节可活7~14d;绝食一周仍可多次交尾。一年发生多代,世代历期平均26~37 d,幼虫期约6~11 d,成虫期约25~79d[2]。主要捕食蚜虫,包括豆蚜、橘蚜、橘二叉蚜、麦二叉蚜、豌豆芽和夹竹桃蚜等,也能捕食木虱、粉虱、飞虱、蚧壳虫、螨类、及螟蛾、夜蛾和蝶类的小幼虫。六斑月瓢虫一生最多可捕食近千只蚜虫。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有轻度自残习性。
2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异色瓢虫在成都的农田果园最为常见,因体色和体表斑纹变化较大,容易被误认为是不同的种。
成虫体卵圆形,体背高度拱起,体长5.4~8.0mm,宽3.8~5.2mm。异色瓢虫头部特征雌雄不一样。雄性头部白色,头顶多有2个黑斑,或相连,或额前端有1黑斑,唇基白色;雌性头部黑色,全黑或额中有1三角形白斑,唇基黑色。前胸背板斑纹多样,或白色含4~5个小黑斑,或小黑斑相连组成“八”字或“M”型斑,或小黑斑扩大相连成一个大黑斑,仅侧缘各剩1个大白斑,或白斑缩小,仅外缘白色,或仅前角的两侧缘浅色。鞘翅主要有浅色型和深色型两类。典型特征是在鞘翅末端7/8处具一个明显的横脊。浅色型(多为橙黄色或橙红色)小盾片棕色或黑色,每一边鞘翅上可以是0~9个黑斑不等,因此会发现不同个体的异色瓢虫的鞘翅上会表现无斑、2斑、4斑、6斑、9~19个斑等。深色型鞘翅黑色,通常每一边鞘翅上有1、2或6个红斑,可大可小,或红斑中有黑点。成都异色瓢虫大多是头部黑斑面积占比大的个体鞘翅就是黑色,头部是小黑斑的个体鞘翅多是浅色。异色瓢虫卵多产于植物嫩梢叶背或细枝,数10粒成行排列,卵粒长卵形,长宽1.5mm×0.6mm,初产淡黄色,近孵化变为浅灰黑色。幼虫灰黑色,体长约12 mm,腹部1~3节背面两侧各有1个桔黄色枝刺,第4~5节背面两侧各1个、中央2个桔黄色小枝刺。蛹为卵圆形,黄褐色至棕红色,有黑斑,头部弯向腹面,腹末有2个突起,被幼虫蜕皮包围[3]。异色瓢虫在果园、菜园、农田广泛存在,捕食范围广,可捕食多种蚜虫、蚧壳虫、木虱、叶甲诱虫、食蚜蝇幼虫、鳞翅目蛾的低龄幼虫如斜纹夜蛾、番茄潜麦蛾[4],仍以捕食蚜虫为主[5]。异色瓢虫幼虫和成虫均可捕食猎物,它们沿植物爬行捕食,咬破猎物后取食猎物的体液[6]。幼虫和成虫捕食量存在差异,研究发现,就对麦蚜和红蜘蛛的日捕食量来看,大小顺序依次为四龄幼虫、成虫和三龄幼虫[7-9]。异色瓢虫也可捕食其他种类瓢虫的卵,甚至取食同种瓢虫的卵粒,即自相残杀,以提升幼虫的存活率[10]。异色瓢虫主要以成虫越冬,在春季和秋季田间发生量更大更容易被观察到。异色瓢虫有明显的聚集行为和迁飞习性,同时也有滞育和假死性[11,12]。
3 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七星瓢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成虫体卵形,体长5.0~7.0mm,体宽4.0~5.5 mm,体背光滑无毛,半球形拱起明显。头黑色,额部具2个白色小斑或扩大与白色的复眼内框相连,前胸背板黑色,两前角上各具一个近于四边形的白斑,小盾片黑色,鞘翅橙黄色、橙红色或红色,典型特征是两鞘翅上共有7个黑斑,小盾片两侧各有一近于三角形的白斑,但刚羽化的成虫嫩黄色,2~3h后,整个体躯和鞘翅变硬,颜色由黄变红,同时鞘翅上出现7个黑色斑点,鞘翅斑纹也有非典型特征,比如鞘翅上的黑斑缩小、消失、或扩大、或所有斑纹相连扩大后仅侧缘红色;前胸背板缘折前缘白色,中胸后侧片白色,后胸后侧片黑色,腹面其他部分及足白色。七星瓢虫雌雄的形态和外表斑纹相同,雌虫常较雄虫大些。区别点是腹部腹面末端,雄虫有一小的横凹,雌虫平坦[13]。七星瓢虫卵块一般有卵粒30~70粒,平均40粒,最多可达120粒[14],呈4~5行整齐排列于植物叶片背面,卵粒梭形,近孵化时为黑色。七星瓢虫幼虫共4龄。1龄全黑色,2龄后颜色逐渐变浅为灰黑色,头、足、胸背及腹末臀板黑色,前胸背板前后侧角有橘黄色斑纹[15]。腹部背面两侧,每节生有6个短刺,黑色,第1、4两节背面两侧短刺(黄色)除外,其中第一节的两个枝刺基部相连,形成一个桔红色大斑。七星瓢虫蛹体黄色。前胸背板前缘有4个黑点,中央2个呈三角形,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2个黑点,两侧角有2个黑斑。中胸背板有2个黑斑。腹部第2~6节背面左右有4个黑斑。腹末带有末龄幼虫的黑色蜕皮。七星瓢虫主要以蚜虫为食,可捕食包括麦长管蚜,大豆蚜,棉蚜,玉米蚜等在内的60多种蚜虫, 有时也取食小土粒、真菌孢子和一些小型昆虫,秋天食物短缺时,也会取食植物的花粉。可在不同寄主间转移,主要受食物因素支配,农田小气候和喷药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七星瓢虫是迁飞性昆虫。一年可发生多代。七星瓢虫常在小麦和油菜的根茎间越冬,也有在向阳的土块土缝中越冬,气温到10℃时越冬的七星瓢虫就开始活动。
4 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berg)
龟纹瓢虫体长卵形,体长3.5~4.7mm,体宽2.5~3.2mm,半球形拱起较弱。头部白色或黄白色,头顶黑色,雌性额中部有1黑斑。前胸背板白色或黄白色,中基部具1个大型黑斑,黑斑的两侧中央常向外突出,有时黑斑扩大,侧缘及前缘浅色,通常雌性的黑斑较大。小盾片黑色。鞘翅黄色、黄白色或橙红色,侧缘半透明。鞘缝黑色。鞘翅外观有变化,典型特征是翅鞘上的黑色斑呈龟纹状:在距鞘缝基部的1/2处有向外延伸的方型黑斑1个与黑色鞘翅缝组成“十”字黑斑、或在距鞘翅基部约1/3、2/3及5/6处各有1个向外侧延伸的方形黑斑与黑色鞘翅缝组成侧形“艹”字头斑,另在鞘翅的肩部有1个倾斜的近三角形或长方形的独立黑斑,中下部有1个倾斜的方形斑,独立或一端与距鞘缝2/3处伸出的黑色方形斑一端部分相连。田间也可见无纹型翅鞘,即除鞘翅缝黑色外,整个翅面全为单纯橙色,也可见四黑斑型个体:即鞘翅缝黑色,翅面有前后2个较小黑色斑点。龟纹瓢虫成虫足黄褐色。龟纹瓢虫的识别易与方斑瓢虫混淆,可以看足的颜色来加以区分,方斑瓢虫每足至少腿节上有黑斑,且中后足黑色区域较大。 卵块产于植物叶片背面,含卵粒5~9粒,最多34粒。卵粒纺锤形,大小1.0mm×0.55 mm,乳白色至灰黑色。卵期3~5d。初孵幼虫在卵块周围停留半天后开始分散。老熟幼虫6.8~7.8mm,体浅灰黑色,前胸背板前缘和侧缘灰白色,中后胸中部和侧下部刺瘤均为灰白色或橙黄色。幼虫期7.5~11d。蛹黄白色至灰黑色,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2黑斑,或外侧有1黑点,后胸背部和腹节2~5节背面各有黑斑2个,蛹期3.5~4d,羽化后有取食蛹壳的行为[16,17]。龟纹瓢虫科捕食包括大豆蚜、棉蚜、萝卜蚜、桃蚜、麦长管蚜、叶蝉、飞虱等在内的多种蚜虫,在棉花地、芋头田、豆类作物田及果园的数量较多,成虫比较活泼,在夏季也会躲在遮荫处活动,白天捕食活动更为频繁。龟纹瓢虫有较强的耐受饥饿的能力,耐受饥饿的时间分别是幼虫1~2龄2~3d,3龄3~5d,4龄4~6d,成虫6~8d[18]。龟纹瓢虫也存在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成虫取食其他雌虫刚产下的卵,或饥饿状态的高龄幼虫取食低龄幼虫和卵,或同龄幼虫相互咬食。捕食性瓢虫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发挥了治理有害生物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但现代农业技术尤其是趋光性应用和化学农药的使用,不可避免对天敌存在一定的杀伤作用。如六斑月瓢虫对黄光就表现出显著的正趋向反应,农田安装各种颜色的色板诱杀害虫,一般是黄板对瓢虫的引诱数量最多[19]。宽谱杀虫灯和连续波谱杀虫灯的大面积使用,也会对天敌造成大面积诱杀,从而抑制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如灯光对异色瓢虫诱集率最高的就是绿光区500nm,红光区605nm和黄绿光区524nm,而龟纹瓢虫对黄绿光区524nm敏感[20],如果杀虫灯波长在这几个范围内,那么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就会有较大杀伤作用。农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有害生物和天敌并存,在利用趋光性(如黄板、杀虫灯)进行害虫防治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别性光敏波段波长和波频的研究,或在田间害虫和天敌光敏时间段展开研究,真正按照波段和时间段精准控害,最大限度减小对天敌的杀伤作用。
施用化学农药对瓢虫的影响同样需要重视。如龟纹瓢虫和六斑月瓢虫对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就比较敏感,而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等对瓢虫的敏感度就比较低[21-22]。加强害虫和天敌对化学农药敏感度监测,动态掌握施药习惯和施药水平对农田害虫和天敌的影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特别是科学施用广谱性杀虫剂,才能真正有效控制害虫,并最大化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