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伟大建党精神凝聚青春力量

2022-03-23刘建华

关键词:建党信仰中华民族

○杨 慧 刘建华

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赖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灵魂,也是其砥砺奋进、奋力前行的根本动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8页。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伟大建党精神始终是推动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展望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凝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必将成为新时代青年开拓创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一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是青年奋力奋发的信仰力量

在理想信仰体系中,信仰是最高层次的理想信念,具有强大的统摄力和持久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奋斗史和信仰史,内蕴了崇高的精神信仰,是新时代青年奋力奋发的信仰力量。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

“伟大建党精神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厚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孕育于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奋斗实践”(2)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课题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论述》,《中共党史研究》2021年第4期。,是科学理论与伟大实践的结晶。“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习近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5页。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为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指明了方向,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问题,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思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基、强党之魂。当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并不是机械式、教条式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表达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诉求。在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同时,也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在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同时,也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党的百年发展中,中国共产党由一个名不见传的小党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执政时间最长的世界性大党。在百年民族复兴的历史长河中,变化的是政党的发展态势,不变的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建党精神;变化了的是时空环境和实践任务,不变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矢志坚守。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在长期革命实践中,“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艰苦、不怕坐牢,慷慨赴死、从容就义,真正做到了为主义和信仰而奋斗、而献身。实践证明,由坚定的政治信仰产生的百折不饶的革命意志,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4)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11月5日。

(二)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内蕴了崇高的精神信仰

“信仰是思想之光、精神之钙、力量之源、行为之钥”。(5)刘建华:《“四史”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硬核力量》,《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第6 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执着信仰追求。从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感触到兴党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有机结合,再到强党时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实践验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笃信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矢志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定信仰,用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为伟大信仰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用铮铮铁骨和血肉之躯铸就崇高的精神信仰,凝聚起磅礴的力量,创造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丰功伟绩,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忠实捍卫者,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守护者和忠实践行者。“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4页。实践也同样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3页。换言之,坚持真理,贵在一个“坚持”,坚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坚守理想,意在一个“坚守”,坚守的是为人民谋幸福与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并得以充分验证,内蕴了崇高的精神信仰。

(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激发青年铸牢信仰之魂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39页。恩格斯这段话深刻揭示了理想信仰对于政党发展的意义,也揭示了理想信仰对于个人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信仰决定人生道路的方向,昭示青年的奋斗目标。崇高的信仰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信仰,就会目标明确、精神振奋,即使前路曲折、形势复杂,也会矢志不渝、勇往直前。崇高的信仰引导青年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并在追求人生目标中应对各种挑战,抵御各种诱惑,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塑造人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信仰提供人生的精神支柱,锤炼青年的奋斗意志。崇高的信仰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人、一个政党有了坚定的信仰就能够在遭遇挫折、经受考验时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信仰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升青年的奋斗价值。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内蕴了崇高的精神信仰,能够激发青年筑牢信仰之魂。新时代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要筑牢信仰之魂,一是要在崇尚真理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要求。新时代青年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正确方向,才能在面对风险挑战中站稳立场。新时代青年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读原文、悟原著,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自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二是要在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5页。回溯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定理想,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指南,以共产主义为理想,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从李大钊的舍生取义到夏明翰的慷慨就义,从毛泽东的“孩儿立志处乡关”到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钱学森报效祖国的热情到邓稼先隐姓埋名的科学试验,从杨善洲的扎根大梁山绿化荒山到老英雄张富清的六十载深藏功名……理想坚定,令人敬仰;信念执着,令人敬佩。三是要在真抓实干中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3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新时代青年肩负的崇高使命。新时代青年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自觉堪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参与者、主动贡献者和模范践行者。

二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是青年砥砺前行的动能力量

作为物理学术语的动能,是指物体运动时产生的能量。如果说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从认知维度解决党的方向性问题,那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则是从行动维度解决其实现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性问题,是新时代青年砥砺前行的动能力量。

(一)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追求和历史责任,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中国共产党诞生在民族危难之际,百年来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身的初心和使命,从石窟门到天安门,从小小红船到民族复兴巨轮,从创业路到复兴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为的就是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诚然,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只是一个漂亮的口号,更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面对强大的敌人和艰苦的斗争环境,不仅需要坚定的信念,更需要有担当的志气、底气和勇气。在长期的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扬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作用,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一举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围剿堵截,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并经过长期艰苦奋战,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摧毁了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猖狂破坏活动,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恢复了国民经济,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经过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国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生活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赶跑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由弱变强、由封闭走向开放,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作为,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所在。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非凡的动能力量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救亡图存且屡遭失败之际,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中国革命的境遇异常复杂,中华民族复兴的任务异常艰巨,注定了没有敢于担当、敢于胜利的决心和意志是很难实现的。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了这个初心和使命,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始终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展现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英雄气概和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彰显了非凡的气度和强大的动能,铸就了伟大的建党精神。百年来,从秘密建党到公开活动,从领导工人罢工到参加北伐战争,从发动城市武装斗争到领导农民运动,从开辟根据地到建立武装政权,从反围剿行动到长征战略突围,从推动全民族抗战到成为抗战中流砥柱,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从社会主义改造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结束“文革”到改革开放,从实行计划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战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从容应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从抗击“SAS”非典到战斗新冠肺炎疫情,从开展扶贫工作到精准脱贫,从实现小康理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路上布满了荆棘,充满了风险,体现着挑战。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前赴后继,砥砺前行,在苦难中创造辉煌,在困境中寻找突围,在绝境中峰回路转,用革命信仰和顽强毅力书写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史、建设史和富强史,用血肉之躯和坚定信仰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设事业和复兴事业,用理想信念和担当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锋队特质,彰显了非凡的意志力量、非凡的动力力量,是创党之气、兴党之力和强党之本。

(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激扬青年奋斗之力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至美是担当。习近平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1页。这段话深刻揭示了青年在百年党史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集中反映了青年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百年前,一代代青年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忘初心,担当使命,顽强奋斗,使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展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越是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越需要广大青年接续奋斗,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时代青年是民族复兴的生力军,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中激扬起奋斗的青春之力。其一,新时代青年要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志向,学党史,把方向,明目标,牢记初心,勇挑重担,勇于担责,在百年大变局中站稳立场,在民族复兴全局上确立中国青年的志气。其二,新时代青年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激荡起青春的活力,不断增强自身的国家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求真务实,勤奋学习,磨砺意志,练就本领,勇敢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经得起风浪,受得起考验,在砥砺前行中成为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其三,新时代青年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激昂奋进的力量,要勇于站在新时代变革的最前沿,不断引领社会进步潮流,守正创新,用至美的担当和切实的行动创造出彩的人生,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在青年身上更有底气,更显力量。

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是青年激扬斗志的精神力量

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和实践过程中积淀起来的独特气质和神韵,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精神之于民族、政党和人民的发展有着无穷的力量。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对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体现了博大的精神力量,是激扬青年创新创造的精神之力。

(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之路注定是一条充满艰辛和曲折的斗争之路,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武器,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总基调。这是由中国共产党承担的使命和任务决定的,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复杂环境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强大的敌人,不仅有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制裁,而且还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围剿和反扑;不仅有来自军事领域的斗争,更有来自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自然等领域的斗争;不仅有来自党外敌对势力的斗争,也有来自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不仅有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也有来自和平建设年代的斗争。可以说,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没有斗争就没有进步,就无法实现历史任务和完成历史使命,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的总基调。当然,有斗争就会有牺牲,正所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着革命事业、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的胜利做出了巨大努力,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从发动工人罢工运动到城市武装斗争,从北伐战争到大革命失败,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的斗争,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等等,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也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最富有斗争精神和最具有牺牲精神的政党,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政党,也是在斗争和牺牲的苦难抉择中创造辉煌的政党。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强大敌人的利器,不怕牺牲是成就梦想的信心和力量,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

(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博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和壮大之路,充满了斗争的艰辛。建党初期,一直面临着内外敌人的夹击,但是为了心中的信仰和不变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人与内外敌人进行着顽强的斗争,从领导工人罢工到参与北伐战争,从南昌起义到秋收起义再到广州起义,虽遭磨难但意志坚定,彰显了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建立革命根据地后,中国共产党人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围剿。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现战略大转移。在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发扬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征战娄山关、爬越雪山、穿越草地等艰难险阻,突破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围追堵截。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发扬伟大的团结精神,举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开辟了敌后战场,突破了敌人的层层封锁和扫荡,经过顽强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为了反抗内外敌人而牺牲的有名可查党员烈士及其家属高达370多万人。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那样为了民族独立付出如此巨大和惨烈的牺牲。“越是艰险越向前”。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为了改变落后贫穷的面貌,中国共产党人发扬伟大的奋斗精神,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艰苦奋斗,创新创造,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和制裁,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巨大胜利,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胜利,取得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胜利。这些胜利来之不易,它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创造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生动展示。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激扬青年确立创新创造之志

创新创造是新时代青年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赢得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反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59页。新时代青年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中,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诚然,“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牺牲生命进行浴血奋战式的斗争,而是指敢于面对新时代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敢于突破陈规陋习,勇挑重担,锐意创新创造,不断成为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正如习近平所言,“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51—52页。其一,新时代是中华民族戮力同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广大青年应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中激扬起创新创造的志气,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其二,新时代是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广大青年适逢其时,唯有秉承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站立站稳,创新创造,才能真正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才能真正彰显出中国青年应有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其三,新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广大青年要勿忘过去的苦难,要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磅礴的精神力量,善于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斗争本领,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掌握历史主动,在各种斗争中经受磨砺,在实践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在逢山开道、遇河架桥中成为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四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青年锤炼品性的道义力量

“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稳致远。”(14)刘建华:《“四史”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硬核力量》,《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第 12页。“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以其特有的伦理性、人民性和真实性居于人类历史的价值制高点,是整个伟大建党精神思想体系的底色,展现出强大的道义力量,是激励新时代青年锤炼品行的道德之力。

(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底色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意味着尽心竭力,肝脑涂地,虽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的政治品质,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换言之,忠诚于党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纪律上的实实在在的行动,是经得起任何风浪、抵得起任何考验、受得住任何诱惑,时刻对于自身的信仰和肩负的使命忠贞不渝,始终如一,一往无前,为着党的事业尽心竭力、终身奉献。是否忠诚于党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政治意义上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战斗组织,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对党忠诚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入党宣誓仪式上的郑重承诺,也是其庄严的政治诺言,具有极强的政治约束力,是其政治生命的亮丽底色。能否做到忠诚于党不仅关系着党员的政治品行问题,也关系着党员的政治前途问题,是党员政治清醒与否的关键尺度。忠诚于党不仅仅是遵守党的章程和履行党员的义务,更要忠诚于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政党,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人民的诉求就是党的诉求,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认可不认可就是党的评价标准。忠诚于党必须忠诚于人民,不负人民,党员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紧紧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和造福于人民,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底色。正如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得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1页。一句话,忠诚于党,必须忠诚于人民;对党忠诚,必须不负人民,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兴党和强党的精神底色和奋斗主旨。

(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展示了强大的道义力量

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要求和首要的伦理要求。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中明确规定,每一个志愿加入党组织的积极分子,在正式加入党组织前,都要面向党旗宣誓“对党忠诚,永不叛党 ”的誓词,意在要求每一个正式党员必须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决不能改其心,失其志,变其节,要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为党分忧,为党尽职,彰显出崇高的道义力量。正是基于崇高的道义之力,百年来,无数中国共产党人虽遭苦难而不改其心,历经艰险不失其志,屡遭磨难不变其节,靠的就是对党的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最崇高的政治情怀。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底色。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力量置身于人民之中,明确提出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最低纲领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根本原则是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并把是否坚持人民性作为判断是否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标准和确保无产阶级政党本色的鲜明标志。可以说人民性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不独立到独立的根本动力和永葆活力的精神之源。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和崇高的政治情怀,最为直接、鲜明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道义力量。“名非天造,必从其实。”百年来,无数共产党员面对生死考验展现出“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刚毅与“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笃行,对党忠诚早已浸润于中国共产党员的血液,落实于他们的一言一行,并以其真实的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信仰和追求,展示了崇高的为民情怀。

(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激励青年塑造品行之德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强。品德是为人之根本,也是其健康发展之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有强有力的物质支撑,更需要强有力的精神和道德追求。精神和道德上的有力,才是更持久、更深层的力量。新时代青年要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中,不断汲取精神和道义的力量。一是要确立正确的道德认知。既要感受时代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尊严感和获得感,也要饮水思源,正确认识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共产党员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甚至是付出生命代价的苦难中创造的,新时代青年要学会感恩党和国家,感恩我们的社会和人民。二是要在感悟和体验中进行自觉的道德养成。新时代青年置身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整个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刻,国内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新时代青年要善于辨明是非,恪守正道,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面对外部的诸多诱惑,要自觉保持定力,严守规矩,要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勤奋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的业绩。三是要积极进行道德实践。新时代青年需要明白“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深刻道理。要在生活的摸爬滚打中,体察世界苦乐、民众喜忧和现实复杂,坚定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从中领悟人生真谛,感受生命意义,把握人生方向,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历练,以真才实学服务于人民、贡献于社会,真正成为民族复兴事业征程上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建设者,让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其成长道路上勃发前行的道德之力。

猜你喜欢

建党信仰中华民族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信仰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