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语境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能力及素养体系建构探析

2022-03-23王书川杨庆国

铜陵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专业

王书川 杨庆国

(合肥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互联网语境下我国传媒业发展概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与赋能,我国传媒业近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媒介融合成为具有标志性的一项传媒变革,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新闻传播业务实践也逐渐走向协作共生,呈现前所未有的融合趋势。

媒介融合,作为国家重要战略部署,引领我国的媒体转型与创新发展。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媒体融合的重要概念,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1];2014年是“媒介融合元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的总体定位,正式拉开媒介融合发展的序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媒介融合对于新媒体舆论高地建设的重要意义;2018年,习近平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2],打通媒介融合的“最后一公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提出“全媒体”的发展理念及“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概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3];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各级各类新闻机构开始全面深入融合。媒介融合,意味着一种新兴的传媒观念、传媒形态和话语实践,其内涵主要涉及三方面,媒介生态意义上的全媒体融合,强调媒体系统中不同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性联结与生态性对话;媒介业态意义上的跨媒体融合,关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强调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边界渗透与合作对话;媒介形态意义上的多媒体融合,聚焦信息内容层面不同媒介表达元素之间的整合[4]。

近年来,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推出一系列方针政策,媒体行业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加之传媒领域专家不断开展理论研究,共同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从人民日报社率先打造的“中央厨房”到各地开展的融媒体中心建设,媒介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逐渐拓展,并不断向平台化、智能化、一体化方向演进。在此背景下,整个传媒业正从内容生态、技术系统与管理机制等方面逐步构建和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打破了以往较传统的采编运营模式。媒介融合潮流势不可挡,伴随着技术的日益革新,伴随着相关政策决策、行业实践、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媒介融合必将一步步走向深处。

二、技术、政治与市场逻辑共同催生网络新媒体专业人才需求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的形成,随着媒介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新闻传播”越来越泛化为“信息传播”,网络也逐步成为新闻和信息生产加工、流通传播、消费应用的主要平台,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新型传媒人才随之成为我国传媒行业及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体而言,网络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巨量需求主要受到技术、政治与市场三种结构性的逻辑驱动。

(一)技术推进:媒体自身变革发展迫切需求新型传媒人才

传媒业的创新发展,得益于新传播技术及其使用方式的出现,各种原本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媒介形态之所以能相互融合,也是由于技术革新催生了统一的数字化媒体信息平台,打破了传统的媒体技术区隔[5]。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H5、VR、AR、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兴技术的诞生及其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了传媒作品和产品的加工制作流程,使得媒体机构实现了与用户的紧密连接并能有效参与社会治理和为民服务,很大程度上重构了我国的传媒生态与新闻传播格局。

新闻传播行业在先进技术的加持下,迎来一轮又一轮重大变革,发生深刻而普遍的融合转向。媒介融合是渠道和手段,其最终演进方向是通过关注用户数据、制作多元产品、延伸深度服务、打造终端平台来建立一种开放、共享、智慧型的全媒体传播体系[6]。新的信息技术几乎存在于媒介融合的每一个过程,是推动其向纵深发展最根本的驱动力,同时这也会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以及传媒人才的能力结构带来深远影响。各地先后筹建新媒体集团,各媒体机构积极搭建融媒体矩阵,无论从硬件到软件,从内容、技术到运营管理,媒介融合在整体实施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新型传媒人才,尤其是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具备全媒体传播能力的网络新媒体人才。

从现今的传媒工作特性来看,仅掌握采写编基本能力的传统型新闻人才已无法满足当下媒体工作要求。在媒体行业急剧变革的大环境下,我国的传统媒体正在顺势而为积极转型,促使传统媒体工作者也要顺应传媒业在开启融合发展征程中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转变思维走出传统“舒适圈”,大胆向网络新媒体方向靠拢,不断优化和重构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新媒体业务技能。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媒介融合往纵深方向发展,共同引发了传媒行业在融合时代对网络新媒体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国家战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人才的培养

自2011年,我国聚焦于新闻传播事业的新特点、新发展和新趋势,开始在高校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并实施招生,十年间开办该专业的高校数量逐年递增。作为伴随新媒体时代而兴起的新专业,某些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创建初期呈现与传统新闻学趋同的特征,存在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特色不明显、行业适应性较弱、人才培养效果欠佳等问题。近年来,教育管理部门在专业申报、建设与评估过程中,逐渐提升专业申报难度,注重人才培养过程和效果,不断调整、完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布局。鼓励专业开设突显高校特色、地区特色和行业特色,并创造条件进行跨专业联合培养,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媒领域搭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既要通过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再造媒介融合舆论生态的核心主体,又要通过县级融媒体的构建,打通媒介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基层治理[7]。全媒体传播体系肩负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使命,该体系的主要目标是要“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8]。传媒业发生深刻而普遍的“融合”转向以及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对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8年,教育部及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介深度融合与行业创新发展的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主动顺应新闻传播行业发展趋势,同各级各地宣传部门、媒体单位、新媒体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打造部校、校媒、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携手共建培养卓越新媒体人才。2018年,教育部还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划设置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知识体系与核心课程,根据传媒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针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新国标”。其中,在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都增加了“融合新闻学”课程,在教学实践环节新增了“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融合新闻作品创作”等专业实训课程,注重新媒体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教育及传媒领域释放的诸多信号表明,当前我国正通过系列政策牵引,从专业布局和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促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高质量发展。这反映了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也从侧面体现了网络与新媒体对于新闻传播学科及未来传播格局的重要意义。

(三)市场驱动:传媒产业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亟需大量新媒体人才

随着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及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崛起,全媒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一跃成为融合时代传媒产业发展急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促使多数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转变思路,积极拥抱互联网,加快步伐向新媒体迈进,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完成不同媒介元素和形态的深度融合。同时,科技创新模糊了传媒产业的边界,使得新媒体产业链日益发展壮大。近年来,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数量剧增,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聚合类媒体、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服务型媒体不断涌现,以用户生产内容为基础的自媒体迅猛发展。各式新媒体的运行都要在数据抓取的基础上进行用户行为分析、内容精准推送,为用户提供网络社交、资讯获取、电子商务等各项服务。新兴传媒产业格局逐渐形成,网络新媒体人才需求旺盛。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强国建设,并积极倡导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移动直播带货成为当下助力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淘宝、京东、抖音等为视频直播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并集聚了强大的用户流量。受疫情及“双减”政策的影响,俞敏洪带领新东方教育集团跨行转型的策略引人关注,该团队通过“知识分享+直播带货”的创新形式,从教育培训行业的佼佼者转变成为带货界的成功典范。此类直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掌握产品设计、内容策划、数据分析、市场运营、企业宣传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的支持。顺应智能互联新时代发展所需的网络新媒体人才,成为保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助推数字经济和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能力及素养体系建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在互联网时代语境下,依托新闻传播学科优势,主动适应传媒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当今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而开办的新兴专业。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构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能力及素养体系,着力培养兼顾理论与实践、更加注重实践应用的复合型高水平新媒体人才。

(一)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与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及规律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新闻工作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思想观念影响实践行动,新闻观是新闻传播工作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对于培养新一代媒体工作者起着至关重要的思想引导作用。作为培养传媒人才主要基地的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注重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育人铸魂,引领广大传媒学子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与价值取向。当今流量为王的新媒体时代,网络新媒体工作更应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有效进行价值引导。全媒体环境下,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媒介使用特性,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式,全方位嵌入线上线下课堂、实习实践平台、网络社交空间当中。通过系统教育,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达到深度理解及高度心理认同,努力做到内化于心、知行合一,自觉融入今后的专业实践。后疫情时代,网络中的声音愈加纷繁复杂,高校应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课程思政教学等契机,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进行正确的网络社会舆论引导,为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积蓄青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列主义新闻宣传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新闻宣传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论体系,对做好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理论价值[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意识形态领域态势及新闻舆论工作,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10]。除了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增强国际话语权及讲好中国故事等内容外,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要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与新媒体发展规律。深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这一核心内容,抓牢高校青年传媒学子这一对象,积极争夺新媒体舆论场这一主阵地[11]。新形势下,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内外环境,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和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在党性和新闻传播规律、新媒体运行规律的双重指导下开展传媒工作。

(二)“四力”水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2]。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子,毕业后可能从事新闻媒体工作,也有可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思想领域工作。高校在培养未来的新闻宣传人才时,应注重全面提升其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切实增强本领和能力自信。

脚力就是不仅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躬身实践,用脚步丈量大地、记录时代,走进社会基层、群众生活、事发现场,深入采访和调研的能力。面对当今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大潮的冲击,脚力也意味着要站稳自己的立场,保持良好的政治定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宣传工作导向。眼力就是在面临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此起彼伏的社会事件、暗流涌动的意识形态斗争时,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问题、寻找亮点、把握根本,具备良好的洞察力、辨别力与判断力,能够分清敌我、甄别真假、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眼力也意味着要拥有同工作单位、部门、地区、行业相匹配的开阔的眼界与格局。互联网时代,眼力还要求对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进行及时捕捉和跟踪,对网络空间涌现的各种言论、观点、思想予以快速发现和鉴别。脑力就是勤于动脑深入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将各种情况思考清楚、透彻、全面,精准分析问题、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脑力对分析研判、处理应对网络舆情,对总结、提炼、研究网络思想舆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笔力就是创作人们喜闻乐见、乐听且富有感染力、凝聚力、引领力的优秀作品的能力。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要通过笔力予以落实和呈现。这种创作能力集中体现于语言文字功底,既要精通语言艺术,又要具备良好的文风和文采。

做好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不仅要提升政治修养和理论政策水平,更应自觉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刻理解其内涵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又相辅相成的内在关联。以“四力”为抓手,全方位促进宣传内容和形式、话语方式、传播手段的创新,特别要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推动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强起来[12]。

(三)学科基础:新闻传播通识知识

作为新兴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紧密相连,其发展需依托新闻传播学类传统专业的深厚积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将新闻传播学科相关基础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当中,主要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出版概论、广告概论、新媒体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发展史、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素养、经典影视赏析与批评等,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式新媒体人才。

(四)新媒体素养与技能:互联网思维、产品全流程综合能力、多媒介内容生产能力、新媒体实操技能等

媒体格局深刻变革的环境下,网络新媒体工作不同于传统新闻工作,对新媒体素养与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若要真正适应新媒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须从以下几点加强新媒体能力与素养建设。

第一,具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出现影响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应用到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给我国媒体业也带来较大冲击。网络的普及与快速发展,使得新媒体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元化。用户不再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自由获取和发布海量信息。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升级、新媒体的崛起发展、媒介融合的深入推进,都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及运作模式的藩篱,及时注入互联网的强大基因。新形势下,传媒工作需要秉持互联网思维和创新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树立用户思维、产品思维、互动思维和整合思维,使媒体行业获得新鲜的活力和发展动力。第二,具备从产品规划到设计制作、运营推广再到销售变现的全流程综合能力。具体而言,包括新媒体方案策划与创意、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对接与管理、商业运营与推广、用户运营与维护等。第三,掌握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各种媒介形式的内容生产能力。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信息的形态日益新颖多样,文字、图像、声音、超链接、动画等多种媒介元素的交融成为当下网络与新媒体内容呈现的重要特征。新媒体工作者应具备短视频新闻、数据新闻、动画新闻等各类融合新闻的策划与生产能力,学习人机协作的智能新闻生产,在数字化时代还要善于运用一镜到底的叙事语言来“讲故事”。第四,具备实操动手能力,熟练运用重要的新媒体技能及各种软硬件工具。很多新媒体产品都是基于新兴媒介平台或技术制作而成,因此要重点掌握当下正流行的新媒体技能,以及未来会出现的受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的媒体技能;重点学习当下流行的新媒体工具的使用。学生可通过创作设计、运营推广个人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自媒体来提升新媒体综合技能,以利于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相关工作岗位。

此外,还应具备新闻采写编评、文案策划、广告写作等文字基本功及视听赏析能力。电影是审美素养的较高体现形式,高校应重视影视鉴赏课程教育及大型影视公司实习实训。对某些学生个体来说,要具备各方面新媒体素养,了解和掌握各种新媒体技能,但往往难以做到精通所有,因此人才培养时要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基础知识,结合自身兴趣进行重点技能的选择和深入钻研,根据未来的目标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锤炼一两门专业化核心技能,培养技能特长。

(五)综合素质:适应新媒体工作的其他能力素养

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项目统筹能力、自我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对社会热点的捕捉能力、对市场需求的洞察能力和分析研判能力等综合素养,对于新媒体工作者来说同样重要。由于新媒体企业与各行各业相关联,因此还要加强对社会各领域尤其是家居、地产、餐饮等商业性较强行业的了解和学习,以提升未来就业的行业匹配度和专业性。

四、结语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方向和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网络新媒体工作者的队伍素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遵循媒体变革发展规律、响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紧跟社会产业市场需求,以前瞻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重视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高校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能力及素养体系,与时俱进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兼顾理论和实践、更加注重实践应用的一专多能复合型卓越新媒体人才。在此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素养的培育,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的指导,坚持正确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又要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和新闻传播学科基础涵养,同时还要注重新媒体素养与技能及适应新媒体工作的相关综合素养的培育。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专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书,最优雅的媒介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