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中的道教炼养思想与方法

2022-03-23熊甜芳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元气道教理论

熊甜芳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云南 德宏 678400)

司马承祯(646—735),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温县人(今属河南温县),是盛唐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司马承祯自少聪慧,后笃学好道,无心仕途。得受嵩山道士潘师正上清经法及符箓、辟谷、导引、服饵诸术。后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天台山玉霄峰,在多年的修道过程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内外相结合的道教炼养术。为道教炼养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道教炼养术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服气精义论》是司马承祯道教炼养思想里重要的一个内容,对传统方术继承与发展的重要体现。

一、“元气”与“五牙”理论是《服气精义论》的基本思想

早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古人就认识到了呼吸与生命的密切关系,正所谓“人之欷吸出入之气”[1]。进而产生了大量通过呼吸锻炼,来达到强壮身体目标的养生之术。道教认为元气为万物生气之源,故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早期道教继承了服气这种养生方术及其思想,形成了服气、胎息等多种呼吸术以为内修之术。服气,即吸收天地之生气。胎息,即练气如在胞胎之中,能不以鼻口嘘吸。[2]在养生术转向炼养术的过程中,道士们将中国古代的气哲学理论、养生方术和医学相结合。从而,形成了道教炼养思想中独特的服元气思想和服五方“云牙”的理论。此二者,是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的理论基础。

所谓元气就是虚气,它不同于我们的呼吸之气或者自然之气等有形质之气。而是作为一种世界本源之物,即“万物皆由它构成,开始由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3],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世界本源之气。在司马承祯的炼养思想认为,气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化生万物之气,相当于宇宙论中作为万物的始基的元气。二是人体内的元气。人禀得元气而生,体内就先天存有元气。三是天地精华之气。如五行之气、日精、月精、天气、地气等等。如果能善加利用这些气,就能大大增补人体内的元气。

在道教看来,元气就是“道”这个虚无之体的表现和体用,即“夫气者,道之几微也。几而动之,微而用之,乃生一。”[4],可见气是道的几微状态,也就是道。而“一”是从数字的角度出发,表现了“道”的唯一独特性,如《云笈七签元气论》说“‘一’者。真正至元纯阳一气,与大道同心,与自然同性”[5]。“道”、“气”、“一”这三个观念,共同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道”的整体。天地万物都自这个整体中生发出来,人也不例外。由此而产生了中国文化中最根本的观念,即“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人合一”,即天人相合于气、相合于道,则天人同质、天人同构、天人互渗。这些观念的运用,形成了道教炼养术中基本的元气理论,即:人的生命是元气的产物“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6]。所以道教炼养术所追求的长生久视,正是从这种元气思想出发,追求服元气与天地相合一。正如葛洪《抱朴子.至理》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7];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说:“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8],正是这种服气炼养思想的体现。

在元气说、“天人合一”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借用古代阴阳五行说,就形成了服五牙的理论。我国古代的先哲们在辨证认识世界时,从朴素的唯物主义出发,创立了“阴阳五行说”。所谓五行,也叫“五运”,《尚书洪范》有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爰稼穑。润下做咸,炎上做苦,曲直作酸,从革做辛,稼穑做甘。”[9]。五行之说,即世界万物由五种相生相克的基本元素为基础所组成。这种学说的特点在于:世界万物具在五行中,又都具有五行的性质。由此,道教炼养家们认为:水象征北方,在人则为肾,在气为黑气;火象征南方,在人为心,在气为赤气;木象征东方,在人为肝,在气为青气;金象征西方,在人为肺,在气为白气;土象征中央,在人为脾胃,在气为黄气。所谓服“五牙”,指的正是服食这五种和人体内重要脏器相对应的五方之元气。司马承祯认为“形之所全者,本于脏腑也,神之所安者,质于精气也。虽禀形于五神,已具其象,而体衰气耗,乃至凋败,故须纳云牙而溉液,吸霞景以孕灵,荣卫保其纯和,容貌驻其朽谢。”[10]故指出:“凡服气皆先行五牙以通五脏,然后依常法又佳”,“凡服五牙之气者,皆宜思人其脏,使其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周流形体,亦可以攻疗疾病”。

二、《服气精义论》中的服气炼养之法

司马承祯在《服气精义论》指出:“夫气者,胎之元也,形之本也。胎既诞矣,而元精已散,形既动矣,而本质渐弊。是故须纳气以凝精,保气以炼形。精满而神全,形休而命延。”[11]肯定了服元气在炼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即人是由元气构胎而成,人的生命过程就是元气不断损失的过程。因此,他指出炼养、修道者必须进行服气修炼,气能使人的生命固存。这是所以要服气的根本原因。服气养生是司马承祯炼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他在广览服气诸经基础上,“纂类篇目,详精源流”[12],而后结合自身的实践过程写出了《服气精义论》。

每以清旦密咒曰:经文不言面向,当宜面向其方,平坐握固闭目,叩齿三通,而咒中央向四维。东方青牙,服食青牙,饮以朝华,祝讫,舌料上齿表,舐唇漱口,满而咽之三。南方朱丹,服食朱丹,饮以丹池,祝讫,舌料下齿表,舐唇漱口,满而咽之三。中央戊己昂,昂,太山服食精气,饮以醴泉,祝讫,舌料上玄膺,取玉水舐唇漱口,满而咽之三。西方明石,服食明石,饮以灵液,祝讫,舌料上齿内,舐唇漱口,满而咽之三。北方玄滋,服食玄滋,饮以玉饴,祝讫,舌料齿下内,舐唇漱口,满而咽之三。都数已毕,纳气极而徐徐放之,令五过,以上真道毕矣。意调诸方,亦宜纳气而依其数。即东方九、南方三、中央十二、西方七、北方五。 ”[13]

最终,引导气流各自归入所主的肝、心、肺、肾、脾等五脏。在服五牙的同时,他指出还要施行吞符咒、服药、斋戒、导引等术。其目的和服五牙是相似的,即“使脏腑宣通,肢体安和” 。

在文中他认为,服气最合适的季节是春秋两季。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先吞食符咒,解发梳头数百下,散发于后,衣带须宽松,而后开窗面向东方的密室中进行,烧香、澄心定思,扣齿导引,安坐定息后,卧于西首。服气时所卧之床须温寒适当,以暖为佳。腰脚以下尤其要暖和。且枕头和背部相平,使头颈与身体相平,双手固握离身三寸,两脚分开五寸。然后调匀呼吸。

开始服气之初,需幻想将东方初曜之气,与太阳照耀之二者相结合的光辉灿烂景象引到面前,然后以鼻微微引吸,遂咽之。咽之三后,将气引入肺中,而后微微张口,徐徐吐气。此时,感觉气息自然柔细而至肺中满时则停咽、闭气。将存于肺中之气缓缓随两肩入臂、至手,握中入存,下入于胃而至两肾中,再随大腿至两脚心中。直至感觉皮肉之间如虫行般为度。所服之气如直存入腹,不先向四肢,便会导致四肢逆冷,五脏壅滞,故必须先入四肢,以手足润温调畅为度。而后,直接将气引入大肠和小肠之中,以明转通流脐下为度,直至肠中充盈饱满而止。最后,竖两膝,急握固,闭气鼓腹九度。“鼓中仍存其气,散入诸体,闭欲极,徐徐吐之。”服气完成后,“舒脚以手摩面,将胸心而下,数十度,并摩腹绕脐手数十度。展脚趾向上,反偃数度,乃放手纵体,忘心遗形。” 良久,待气息关节调平方可起身。

从以上方法可以看出,司马承祯的这一套服气方法,是由存想、呼吸服气与导引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其方法十分简单易行。

在导引气流时司马承祯特别强调说:“凡服气必令停于肺,入于胃,置于肾” 。对此他解释说:肺是专门的呼吸器官,是诸内脏之首。它如华盖一样庇护诸脏,是气息进出身体的专门通道,所以气息应停于肺而后在导引周流于全身。同时,胃是人体脏腑之海,“五味入于胃,各赴其家,以养五气” ,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的滋养诸脏腑的器官。肾是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筋脉之根。它们都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所以,要令气周流于这些器官促进其功能。他还指出:“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于鼻,藏于心肺,五味入于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五气和而生。津液气液相感,神乃自生”。这些说法,从人体的全身出发,充分认识到了人体重要脏腑的生理功能,与脏腑在生命活动中的枢机作用。同时,他还指出呼吸作为生命动力,在炼养活动中十分重要,即“呼吸之理,神气之要。故太上问曰:人命在机关?或对曰:在呼吸间。太上曰:善哉!可谓为道矣!”

在《服气精义论》的末尾,介绍了服六戊气法、服三五七九气法。所谓服六戊气法,其实是由元气论与五行理论发展出来的五芽、五色、五脏相感应的理论,和天人合一理论,在服气术上的应用。“戊”本身为我国古代计时法中,天干的第五位,正处其中所谓“天之中数五,地之中数六,而二者为合” 。所以,古人以十天干配比五行“戊”属土,在方位上属于中央。因此,服六戊气法,就是在戊时天地中和之气旺盛时服气。其方法是“甲子旬,起向辰地,舌料上下齿,取津液,周旋三至而一咽,止。次向寅,次向子,次向戌,次向申,次向午。又法起甲子日,竟一旬,常向戊辰咽气,甲戌日则向戊寅余旬依此为之”。司马承祯认为,在戊时服气“以戊气入于脾,为食禀之本固” ,有强健脾胃,补中益气之功。

服三五七九气法,则是一种呼吸锻炼之术。其方法是“徐徐以鼻微引气,纳之三,以口一吐死气。久久便三气,次后引五气,以口一吐死气。久久便五气,次引七气,以口一吐死气。久久便七气,次引九气,以口一吐死气。久久便九气,因三五七九而并引之以鼻。二十四气纳之,以口一吐死气,久久便二十四气咽逆报之法。因从九数下到三,复顺引之咽可九九八十一咽气,而一吐之以为节也。此法以入气多吐气少为妙。若不作此限数,渐增入则阙于常数耳。死气者,是四时五行休死之气。存而吐之,自馀节度,仍依常法。” 此法,以呼吸柔和,吸生气吐死气,多吸少吐为原则。在实践上,遵循三五七九到二十四、九九八十一的渐进法则,是胎息术的一种变式。

最后,他针对服气中同时进行辟谷术修炼,出现的一些生理状况做了说明。他指出服气断谷之初,会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是因为“已前赢弱之侯,乃是专气初服所致。”所以,只要坚持修炼便能“正气皆至,其效极昌” 。

三、司马承祯炼养思想体系

纵观《服气精义论》一书,其以元炁思想、阴阳五行理论为理论基础。 同时,在吸收医家生理知识和道教服气炼养众术的基础上,结合导引、存思外景、内视等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气炼养方法。在综合各派理论的基础上,注重精神对气的调节和统率作用,以及“气”的锻炼,形成了一套更注重实践效益的不同于传统道教的养身方法,给后世道教以极大的影响。这也是其服气论的“精义”所在。同时,还将“气”与“道”进一步的联系起来,认为“夫气者,道之几微也”,气不仅是万物的起始和基础,还成为了人体先天禀得的元气,因此,人体之元气与天地精华之气同源,因此可以通过服天地精华之气来补充体内的元气。体现出他在道本元气论这一理论模中,把气的物质性以及能动性相互区别开来的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学说。其意义在于,不仅构成了司马承祯炼养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础,深化了道教服气炼养理论,同时也推动了道教养生思想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元气道教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元气淋漓的傅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