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动画传统美学现代化转换困境与路径

2022-03-23谈笑飞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美学动画传统

谈笑飞,贾 韬

(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64)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形式和有趣的民间故事。中国动画在这二者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独特的叙事节奏和艺术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美学,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但在国际动画市场的角逐与3D动画制作技术的冲击下,中国动画传统美学的继承和发扬也面临着许多困境,不明确的受众定位和浮于表面的传统美学素材的应用,使中国动画的题材趋于同质化和无趣化,在世界市场上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中国动画传统美学的现代化转换刻不容缓,要在选材、叙事风格和美学元素的应用上三管齐下,接续与重塑中国动画的传统美学。

一、中国动画传统美学的渊源与体现

中国动画的传统美学立足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最早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中国动画作品是1926年由万氏兄弟所导演的电影《大闹天宫》,在这部影片中,他们对动画制作开始了初步的探索,采用赛璐璐分层绘制再拍摄的方法。同时,有意识地在人物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美学的元素,中国动画由此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直至1941年,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铁扇公主》在国内正式上映,在这其中也同样加入了例如山水画等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开创了中国动画不同于世界的独特艺术风格。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动画发展的黄金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动画逐步走向繁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例如《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都是其中享誉中外的动画作品。此时的“中国动画学派”已经具有了相对系统的、极具中国风味的传统美学,它是中国动画得以传承的根基,更是实现中国动画现代化转换的关键所在,它体现在剧本、美术、叙事风格等各个方面[1]。

剧本是动画的骨架,中国动画擅长以民间故事为内核,深入挖掘人物故事,在叙事风格上形成了独特的东方美学。它对中国民间故事作出了独特的见解,通过改编、续写等形式,使其具有了浓重的民族特色。此外,中国动画十分注重运用民族艺术形式,无论是动画中的场景、人物还是配乐,都包含着浓浓的中国韵味。例如由张光宇先生负责美术设计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人物设计就从国粹京剧中提取了灵感,将脸谱艺术进行提炼和概括,塑造出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神态生动的角色形象。此外,这部影片中的场景设计还广泛应用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既保留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含蓄优美,又与人物设计相得益彰。可以说中国动画一直在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美学。

二、中国动画传统美学现代化转换的价值

(一)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灿烂的文明,它生根于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又受到复杂地势和各地不同风俗习惯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整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是一个国家得以延续的根基与命脉。而中国动画作为一扇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的“窗口”,它的现代化转换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

中国动画独特的选材与叙事方式极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人民受到专制统治的压迫,因此更加渴望一种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结局。无数中国传统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也在不间断地讴歌着那些敢于“拍案而起”、锄强扶弱的英雄人物。这一点在中国动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六十年代享誉全球的经典动画《大闹天宫》中离经叛道的孙悟空,还是近几年的票房黑马《哪吒·魔童降世》中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都是中国动画制作者所塑造出来的经典中式英雄形象。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长期受到伦理纲常的束缚,甚至男婚女爱也要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也更加向往能够冲破一切阻碍的自由恋爱,它反映着中国人民最本真的情感需求,时至今日也依旧生生不息。中国动画中也不乏以此为精神内核的作品,其中,现代化转换实现效果较好是以 《白蛇传》为基础改变的动画 《白蛇·缘起》,它以大量的篇幅叙述了许宣与小白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的过程,丰富了原本白蛇传西湖送伞到成婚间寥寥的设定,使其更能为现代人所接受和喜爱,但最后又未改男女主跨过人妖殊途,冲破重重阻碍相守的故事内核。

中国动画从开创之初起,就在不断探索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前进道路。“中国动画电影的本土化美学风格是动画电影在民族价值观和本土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民族色彩和社会人文内涵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具有一定的民族价值取向的艺术创作。”[2]因此,其中的文化价值不容忽视,是中国动画实现现代化转换的必要条件和持续推动力。

(二)艺术审美价值

纵观世界动画,不同国家的动画在画面风格上都有其鲜明的的特色,例如色彩绚丽、动作流畅的日本2D动画,或是人物神态鲜明,环境栩栩如生的美国3D动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国人民的审美趋势,更能在潜移默化间提升国民的审美水平。中国动画的画面特色则是善于应用传统美学的元素,例如京剧、剪纸、皮影戏、民间服饰等都是中国动画中的“常客”。

早在中国美术制片厂创立之初,就已经确立了以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为基础的艺术风格,因此中国动画在早期曾被称为“美术片”,它是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或是大胆应用了中国古代壁画、戏剧、皮影戏等民间艺术的元素来设计人物、场景和道具等,追求视觉效果强烈的装饰风格,或是频繁地应用中国画中的留白、散点透视等创作原则,不追求对现实空间的真实再现,而是更多地体现飘逸洒脱的中国画“写意风格”,作品既具有动画的灵动,又富有中国画的意境美[3]。例如中国早期的水墨动画,灵感便来源于中国山水画,代表作 《牧笛》、《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等,水墨形象惟妙惟肖,画面效果温和淡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奠定了中国动画的美学基调,时至今日在例如《大鱼海棠》等现代中国动画电影中仍有所体现。

中国动画对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应用与吸收,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传承,更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它使中国动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对国民的艺术审美熏陶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中国动画传统美学现代化转换所面临的困境

(一)动画题材单一,脱离实际

题材是动画所要讲述的主要事件,是构成动画的骨肉,也是动画是否具有美感先决条件。精美的美术设计、弘大的视听效果也许可以一时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没有故事的支撑都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空壳,会逐渐被观众所遗忘。而好的故事不仅能够引人入胜,更能令人回味无穷。中国动画曾经历过数次技术革新,制作水平名列世界前茅,但在选材上却过于单一,且脱离实际。

中国动画的选材大多出自于中国民间故事,这类题材中也不乏许多优秀的作品,例如早期的《宝莲灯》、《阿凡提》,再到近年来的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魔童降世》等都是依托于中国民间故事的成功电影作品。但这些动画的成功也造成了中国动画选材过于单一的问题,据统计近五年来上映的中国动画中,奇幻题材占到近三分之二,动画从业者们急切地想要复制上一个成功的模版,于是便扎堆出现了许多以《西游记》、《封神榜》中人物为主角的动画电影,但这些电影往往只是简单模仿了形式,却没有学到精髓,叙事浮于表面。与此同时,观众也开始逐渐对这一类型的题材感到审美疲劳,因此这些电影的票房大多也都惨不忍睹。虽然幻想题材的动画确实能给人们带来想象的空间,但这些过于强调神、魔、妖等元素的动画也往往缺乏真实感,人们无法在影片中找到熟悉的事物,因而在现实生活在中也无法加深概念,使得中国动画在表现传统美学元素的形式上流于幻想,并未使观众产生真正的共鸣。此外,中国动画的故事类型也大多集中在奇幻冒险的题材,主题也基本是“寻找与成长”,主人公身负拯救苍生的重任,在一系列冒险中收获友情与成长,最后达成皆大欢喜的结局。在故事叙述上高度同质化,与此同时,主角设定超乎普通人的存在也使创作者难以把控角色与常人之间的差别,使人物性格塑造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国产动画《大鱼海棠》的美术风格令人惊艳,但在叙事节奏、故事铺垫上却存在很大问题,其中的角色的行为缺乏合理的动机,尤其是关键角色“湫”的塑造,作为能掌控自然规律的“神”,虽然他的行为势必和普通人会有所不同,但由于缺乏前因后果的铺垫,最终难以获得观众的理解,在上映后引起网上的一片质疑。

(二)受众定位不明确

电影的受众定位关系着影片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主题,中国动画从 20世纪创立之初起,就定位于低龄儿童,因此更注重于画面的吸引力和情节的趣味性,但对于动画精神层面的表达则过于浅显与直白。虽然,近年来由于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国际动画市场的冲击,中国动画也开始拓展成人市场,涌现出了一批例如《十万个冷笑话》、《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小门神》等全年龄向的作品,其中一些也获得了骄人的票房,但大多也打了国产动画的“情怀牌”。这些作品虽然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有制作一流动画的技术水平,但在主题思想上仍然摆脱不了浅薄、缺乏深度的问题。中国动画的故事大多依托于民间故事,主角经过一系列冒险获得成长,但在立意上,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反观国外的一些优秀作品,有宣传反战思想的《萤火虫之墓》,也有宣扬美好人性的《千与千寻》[4]。孩子需要的不应该是一个杜绝一切阴暗面的“真空环境”,而是应该将现实问题抽丝剥茧,将最核心的部分呈献在大众面前。

同时,长期的低龄化的受众定位使得中国动画舍弃了复杂的镜头语言,转而采用最直接的方式——旁白,来向观众叙述故事情节,但“编剧不应该解释剧情,他最重要的事是说这个故事,给观众惊奇,让他们印象深刻。”[2]虽然旁白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让人清楚故事剧情,但也会使观众缺乏代入感,使他们的印象流于表面。尤其是一些深刻的内涵,如果一味地借由角色口述的方式表达,会给人一种说教之感,进而使观众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影片主题的传达。例如电影《大鱼海棠》的开头,就以女主角椿之口讲述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但这样的草草讲述并未使观众对角色背景有了一个明确的认知,从而导致对后期的角色行为感到不理解。

因此,中国动画应该明确受众地位,不能因为想做“合家欢”式的电影,就一味地迁就低龄儿童的观影需求,降低观影门槛,因而因小失大,模糊了电影主题,既没有使儿童看得开心,又没有使成年人看得舒心。

(三)传统美学素材的机械运用

早期的中国动画与中国传统美术形式紧密相连,动画从业者们巧妙地将各种民族艺术融入到动画之中。例如在《南郭先生》中融入了汉代砖刻,《猴子捞月》中则采用了水墨艺术,《九色鹿》中又运用到了敦煌壁画的元素等。但随着科技水平的的进步,电脑绘画逐渐代替了手绘,各种动画制作软件占领了市场,人们开始钻研动画制作技术,甚至细致到了了每一根毛发,却忽视了动画中传统美学素材的现代化转换。这并不是说现代中国动画中没有中国元素,相反,动画从业者们为了区别于国外动画,唤起群众热情,会在动画中增加许多中国装饰元素。但这些仅仅是元素的简单堆砌,而并非有机结合,甚至有些装饰元素并不符合动画设定的时代背景,反而会带来累赘感,同时也为动画的传播以及后续衍生产品的推出增加了困难。事实上,动画中一切装饰元素的存在都应该是为主体服务的,例如成功的人物服饰设计可以反映出角色的性格、年龄、喜好、社会地位等,在动画《三国演艺》中,诸葛亮、周瑜等谋士大多以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形象来突出他们的风度翩翩、足智多谋,而例如关羽、张飞等武将的造型则更加率性英气,生动地体现了他们勇武不凡的形象。动画中的角色实际都是由人设计的,他们的服装等装饰细节也是角色塑造的一环,这需要动画制作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审美,结合动画设定和剧情需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但在我国大部分的动画作品中这种思考都还不够深入。

四、中国动画传统美学的现代化转换路径

(一)选材回归现实,直面社会

提到中国传统美学,许多人就会想起汉服、古典建筑、各种神话传说等,这确实是极其璀璨的东方文化明珠。但民族文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迭,并体现在作品之中。动画作为文化产品,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但体现中国传统美学并不是对中国民间故事的简单照搬,它需要与时代相结合。因此,中国动画不应局限于古代神话这一囹圄之中,更应回归现实,直面社会,这是人们最真实的情感流露,也最容易引起共鸣。动画《疯狂动物城》的导演曾说过“我们深信最好的故事来源于对现实的探究”,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得尤为突出,主角虽然是动物,但人们却都能在其中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

但中国动画的现状恰恰相反,许多动画从业者之所以选择神话故事,就是为了规避现实从而逃避我国较为严格的审查制度,这与动画创作的理念背道而驰,实则还是我国动画制作人缺乏冒险精神,只愿意在舒适圈内“跳舞”。事实上奇幻题材同样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例如宫崎骏的动画《千与千寻》充满奇妙的幻想,但其中却饱含着人生的哲理以及对于国家所面对的问题的思考,正如宫崎骏在访谈中所表明的观点,他期待他的动画作品给大家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欢声笑语,而是即使在若干年后,作品的娱乐效果也依然不会因为时间有所退变。

为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动画便只能选择中国民间故事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事实上中国的民间故事也是基于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诞生的。因此传承中国传统美学并不能只是一味地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现代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同样充满美感,也最容易引起大众共鸣。人们乐于从动画中看到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并对其进行思考。虽然中国之前也有过例如《十万个冷笑话》、《大护法》等用夸张化或抽象化的手法来反映社会问题的动画作品,但大多都是浅尝辄止,并未真正触及社会问题的内核。因此,中国动画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冒险的勇气,要敢于跳出选材的“舒适圈”,重新回归现实、直面社会。

(二)大胆融合与创新

我国瑰丽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宝库对中国动画而言是历史的馈赠,但有时也会成为前进的枷锁。从20世纪60年代的水墨动画到近年来以 《西游记》、《封神榜》为脚本的3D动画,中国动画好像陷入了传统文化的“怪圈”,失去了它便寸步难行。但反观美国作为动画第一强国,本国的历史不算悠久,可用的文化资源有限,但动画制作产业成熟,技术先进,因此走上了大胆融合各民族文化,积极创新的的路线。例如为国人所熟知的美国动画电影 《功夫熊猫》,它把背景设定完全放在中国,主角也是令人喜闻乐见的中国国宝——熊猫,一招一式都充满了中国韵味,但故事内核仍是美式的超级英雄拯救世界,实现了两国文化的有机融合。像这样的例子还有源于阿拉伯神话的动画《阿拉丁》、取材于欧洲童话故事的动画《白雪公主》等,都是享誉全球的优秀动画作品。美国动画跳出了本民族文化的局限,大胆拓宽创作范围,保证了作品的创新性,不断给以观众以新鲜感,值得中国动画从业者学习。

“好莱坞以原画师为中心,注重动作表现;欧洲动画以美术设计师为中心,重视视觉设计;日本以影像作家为中心,重视故事讲述[5]。”每个国家的动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衍生出了独属于本国的风格,因此动画制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国的文化圈子,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大胆融合与创新。例如2014年的动画《聪明的一休之反斗公主》便是珠玉在前,这部动画不仅达成了技术上的合作,更实现了文化上的交融。中国动画不仅要注重本国传统文化,更要放眼于世界,只有开放、融合、共进,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自信。

(三)注重对传统美学的挖掘与转换

中国动画曾经有一段“黄金时期”,水墨、剪纸、戏剧等传统艺术结合极具东方意蕴的故事,使中国动画获得了国内外观众、学者的一致好评,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但随着中国动画的逐渐没落以及电脑技术、3D动画的崛起,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在中国动画中逐渐销声匿迹。回顾过去的辉煌,这些动画作品虽然受到时代技术的局限,大多都是短片,但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说,都能为当今的动画从业者提供新的灵感。例如曾在国际上获誉无数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借鉴了如齐白石等许多绘画大家的手法,为中国现代动画形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水墨画是中国独有的绘画形式,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民族标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多有待发掘的空间。

中国动画对传统美学的挖掘与转换还应注重叙事节奏的把控,叙述的虽然是事件,但最终呈现的是精神层面上的美学,不同的叙事节奏会带给人大相径庭的美学感受。中国自古讲究“以和为贵”,在叙事风格上也大多追求“大团圆”式的美好结局,这一点与好莱坞电影“合家欢”的氛围不谋而合。与此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多样的民族文化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叙事素材,这将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中国动画人应立足于民族文化,深入挖掘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使中国动画能够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中国当代动画市场几乎被快节奏的3D动画所占据,虽然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也有许多投机取巧者。形式应该是为主题服务的,但很多动画制作者选择3D动画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其成本低、制作周期短,而忽略了动画中的美学价值,造成市场中充斥着大量毫无美感的动画作品。叙事上也热衷于从《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故事中选择一个英雄进行塑造,甚至对有些热门题材进行反反复复地翻拍,这样文化符号的滥用使其中的美学价值不断丧失,直至成为了资本牟利的工具。反之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多年来一直坚持二维动画,以现实世界为蓝本,创作出来一系列充满奇妙幻想的动画作品。尽管短短的几十分钟画面需要几年的时间的精心绘制,他也不曾改变初心,这也使他的作品在一众“流水线”的产品中鹤立鸡群,受到了国内外观众广泛的喜爱。因此中国动画与其一味地去追求技术层面上的创新或是大热IP的改编,不如转过头来重新去挖掘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叙事风格,并对其进行现代转换,去做独属于中国的动画形式,继承和发扬中国动画的传统美学。

结语

动画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文化传播方式,其生动的人物形象、绚烂的视听效果、奇幻的故事内容,对于人们审美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更对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国民审美、培养文化自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动画传统美学现代化转换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血脉相连的根源,动画中如果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仅仅浮于表面,脱离实际生活,便无法引起人们深刻的共鸣。因此,现代动画从业者们要对中国动画中的传统美学进行深入地挖掘,富有创新精神,对传统元素进行大胆地现代化转换,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动画独特的美学。

猜你喜欢

美学动画传统
盘中的意式美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外婆的美学
我的动画梦
老传统当传承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