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发展道路
2022-03-23林汉霖
林汉霖
(漳州市长泰区岩溪镇人民政府,福建 漳州 363902)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规划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需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做好各项规划工作,来实现乡村产业优化、机制创新以及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全新局面[1]。但在部分乡村中,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开展规划中还存在较大问题。本文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村庄规划问题,指出新型城镇化对于农村规划的全新要求,并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发展道路,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村庄规划问题
1.1 发展情况
在农村,由于近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农村中的人口不断流向城市中寻求更好的发展,这也使得留在农村中的农民在生产积极性上也开始下滑。并且由于当下种植成本相较从前来说有了较大的提升,各类生产要素的价格涨幅较大,但农产品价格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提升,也挫伤了农民积极性,也使得更多的农民外流到城市。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在农村中的普及程度相较从前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使得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不断下降,农村的闲置土地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部分留在农村开展生产的农民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上,也仅选择一些种植难度较低的作物进行,这也使得农村中的作物结构极为单一,降低了农村中土地利用率。并且由于种植水平较低,导致农村中还具有较多产量较低的土地,发展水平总体不高。
1.2 规划问题
在乡村村庄规划中,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乡村村庄在规划中也存在较大问题。在具体的表现上,一方面,在当下部分地区的农村中,仍旧存在一户多宅情况,违规占用宅基地的情况极为普遍。由于许多村民选择进城打工,也使得其在经济收入上有了较大程度上的提升,部分村民选择在一些位置更好的地方重新建立新房,但原先居住的老宅却并没有进行拆除。由于重新建造的房屋位置较好且交通较为便利,这也使得房屋与房屋之间在距离上较远,零散分布的现象极为普遍,更增加了闲置宅基地的面积,土地浪费较为严重[2]。另一方面,许多农村建设用地较少,且利用率较低。许多农村分布上较为分散,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较大问题,集约化程度不足,重新规划建设难度较大。并且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垃圾处理以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缺乏,导致农村环境较差。并且由于大量的农村人口选择进程打工,剩余人口老龄化十分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其在农村规划建设上也沿用落后方式,部分农村存在较大的消防隐患,总体规划水平较低。
2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规划的新要求
2.1 改变规划理念
传统农村在开展规划的过程中,仅以沿用传统经验和模式为主,导致新农村规划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没有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开展规划,规划建设总体水平较低。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在开展农村规划的过程中,需在保留原有农村产业特色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新型产业,提升农村中风貌,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开展农村规划上需加大技术革新力度,积极转变传统规划理念,提升规划成果。
2.2 加强协调规划
传统农村在开展规划的过程中,仅以照搬他处的成功经验为主,仅对成果进行重视以及关注,对在发展中的指导重视程度不足,协调规划力度不足。而在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开展农村规划时需注重协调规划,实施产业升级以及空间优化,大力建造生态农村,利用农村本土资源,凸显当地人文特色,全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3 落实多元规划
在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在开展农村规划的过程中, 需将农村规划纳入到城镇规划以及新型社区规划中,全面落实多元规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在开展规划时将传统的单一村庄规划拓展到村镇规划以及村庄布点规划中。 在多元规划的指导下,朝着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保护的方向发展[3]。同时,在规划的过程中,需注重规划主体,由于农村规划以村民居住地维护组, 在编制核心上应围绕着村民而开展,在规划时需将村民的实际需求以及利益诉求纳入到考虑范围中。积极转化农村中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村产业朝向现代化方向进行转型,并借助产业升级来提升村民素质,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大限度的缩小城乡差异。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发展道路
3.1 革新理念,完善编制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在开展农村规划发展的过程中,需积极革新传统规划理念,提升对农村中社区、生产区以及生活区规划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规划建设力度。更要在农村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之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房屋改建、产业保留以及生态保护工作,促使当地产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传统宅基地机制需及时进行改革,在维持农民现有居住环境各项条件的基础之上,有偿回收闲置房屋和宅基地。对于宅基地需做好使用面积的规定,若出现超出面积的情况,需依照超出面积缴纳使用费用,转变传统无偿使用的局限性。对于闲置地还需开展评估工作,政府需做好资金上的支持,用来购买闲置的空地,并对主动退还闲置宅基地农民合理进行补偿。对于闲置的宅基地,还需做好开发工作,可利用闲置宅基地兴建民族,开发乡村旅游业。更可将这些闲置的宅基地进行出租,吸引外来投资。在开放宅基地时,需依照法律法规进行,严禁出于个人用途利用宅基地,通过优化其利用方式来提升资源利用率。并对土地资源以及农用地资源进行整理,做好全域土地的整治工作,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可利用第三次国土调查的成果,做好耕地的保护工作。并做好农用地的整理工作,将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调整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上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针对于建设用地,也需进行整理,对于一些较为零散的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及殡葬设施用地等,需合理进行减量。对于一些合理的建设用地,也需进行适当增量,做好基础设施用地以及产业规划用地的增量工作,提升村庄土地利用率[4]。
更要对编制模式进行完善,在立足于村庄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来丰富编制内容。对于规划人员来说,需明确村庄定位,完善村庄产业体系结构建设,来为开展村庄结构布局打下坚实的基础,带动村民规划满意度的不断提升。可在开展规划时鼓励村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合理的意见需及时进行采纳,来提升农村规划水平。
3.2 健全机构,落实子产业规划创新
在开展村庄规划的过程中,传统负责机构一般为村民理事会,其具有较高的决策权以及监督权,并且由于理事会中的成员以及负责人均为村民投票选举产生,其威望较高,在开展工作时较为顺利。但这种制度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例如,理事会成员普遍存在老龄化,对先进的规划理念认知程度不足,实施起来更具有较大的困难。针对于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村庄开展规划时可健全管理机构以及负责机构,吸引年轻人以及建设者投入到农村规划建设中,打造多元构成且活力较强,执行力较强的村民自治机构,来提升规划的合理性。
在落实子产业规划创新中,由于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出现大量闲置用地,极大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此,可在农村实施政策保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当地政府需对乡村闲置用地进行整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推行招商引资,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各地投资方在乡村中创业,优化乡村产业结构[5]。例如,可在乡村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可利用乡村的特色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当地政府应简化乡村用到的各项审批流程,深化乡村各项改革,激活市场,建立开放的发展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可在农村实施规模化经营,带动农业现代化,鼓励村民组建农庄和各类合作社,推行承包制和分红制,真正意义上落实村民联产承包制,带动乡村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完善农业社会化各项服务,以社会公共服务为基础,各类合作组织为依托,当地龙头企业为主导,社会各界力量为支撑,推行乡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公益服务有机结合,为乡村中农业生产提供完善的生产前、生产过程中和生产后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带动乡村振兴和农村集体经济的顺利进行。
3.3 协调发展,提升规划的实操性
传统农村在规划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规划时合理性不足,协调发展力度不足,在开发的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对环境破坏程度较大。针对于此,应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首先,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开展村庄规划中需注重协调发展,实现多专业以及多部门联合,来提升规划的实操性。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规划发展所需的相关架构,明确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全面落实责任机制,将工作内容细化到架构中每个人身上,促使其明确自身职责,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科学合理进行,减少问题发生几率,促进农村开展村庄规划的顺利进行[6]。
其次,需在开展村庄规划时做好对农村全面考察,结合考察得出的农村实际情况,科学选择经济发展项目,对所选项目进行备案,防止在其中某个环节出现纰漏,并对项目方案进行全面评判,组织专业人员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隐患进行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风险应对方案,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提升村庄规划工作效率。
最后,由于传统村庄规划中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导致规划的合理性不足,没有真正发挥村庄规划的积极作用。针对于此,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定,完善经济发展中所需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有关经济发展中各项有关于各项重大决策的相关管理制度,促使农村规划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使得各项经济活动可实现有章可循以及有法可依,发挥各个部门的合力作用,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3.4 民众参与,加强规划工作的合理性
在开展村庄规划的过程中,村民作为规划主体,需重视村民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参与积极性,鼓励其在规划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来加强规划工作的合理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搭建新型村民理事会,鼓励理事会参与到村庄规划的编制、评审、对结果以及风险的评估、规划建设以及成果验收等各个环节和流程中,来提升规划的合理性,更使得村庄规划实现政府宏观调控,技术把控以及满足村民实际需求相结合,保障在乡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始终贯穿其中。
为更好的提升民众参与积极性,可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和奖惩制度。一方面,针对于农民来说,可完善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参与农村项目规划的农民加大奖励力度,可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将农民在规划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登记记录,定期进行总结,对于有突出表现和突出贡献的农民可进行奖励,在奖励时可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农民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于村庄规划中相关管理人员和组织人员来说,更要落实责任机制和考核标准,引入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将工作成果纳入到绩效考核制度中,将其与薪酬福利和晋升相挂钩,来激发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促使其真正提升自身水平,认清村庄规划对于农村发展可起到的积极作用,做好农村改革工作,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4 结 语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不断开展对农村的规划工作,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其中,开展农村规划可极大地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对于有关部门来说,需认清当下村庄规划中的不足,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对策,开展合理规划,来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带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