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步行生活圈视角下城市开放住区的规划设计

2022-12-23裴雨凝汪永臻

居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住区生活圈步行

裴雨凝 汪永臻

(兰州城市学院 城市建设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对现有居住条件产生了愈来愈高的新要求。针对以往封闭住区存在的诸如交通方面、安全方面、职住分离、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等种种社会问题,以及“通而不畅,顺而不穿”的现状[1],开放住区便应用而生,并逐渐成为我国未来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先后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3],分别提出了“街区制”、“步行生活圈”等概念,对开放住区建设问题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

1 开放住区概念及基本特征

1.1 开放住区概念

所谓开放住区,与封闭住区相比较而言,其并不是简单层面的“没有围墙”,而是侧重其与城市保持空间与功能有机联系。该住区模式要求采取一定方式对开放公共空间进行建设,从而使其与城市实现景观、商业以及配套设施诸方面的互融互通,为居民提供一定的交流开放空间。同时,还要注意其内部建筑或景观的创意设计,以确保其相对独立性、安全性、以及隐私性,从而形成一种内部居住空间与公共开放空间均得到兼顾的结构形式。

1.2 开放住区基本特征

(1)以“居住街坊”为基本单位 住区面积一般为1hm2~4hm2,由城市道路或用地边界线所围合,边长一般在150m~250m的范围,是一种依赖于高密度道路网的基本模式。

(2)服务功能混合 开放住区高密度开发、商住混合型建筑特征明显,使城市发展更为紧凑集约,也符合我国人口多、密度大的实际。

(3)设施资源开放共享 开放住区应坚持“共享合作”的理念,通过各个住区对公共资源的共享以达到一种共识;基于住区居民间的相互联系以增进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的关系。这样既可以集约利用土地空间,也大大提升了设施的高效应用。

(4)步行交通体系比较完善 开放住区的步行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对道路空间和交通的设计更追求一种人性化和精细化,以打造更安全和舒适的步行道路网络;完善的步行路网可以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利于居民步行出行,从而降低其更多的依赖机动车。

2 我国住区发展演变及其封闭住区的消极影响

2.1 住区历史演变

我国封闭住区模式历史悠久,各个时期的住区空间封闭特点均比较突出(见表1),此种住区形式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城市形态的走向以及居民生活习惯的养成。

表1 我国住区历史演变

2.2 封闭住区的消极影响

(1)交通层面 大量建设封闭住区,为城市居民创设了一个个尺度不同的“堡垒”,大大降低了城市穿行的便捷性。

(2)安全层面 面对城市人口和交通大幅增加的现状,传统的封闭住区在彰显其安全性的同时,却使邻近街道潜伏着日益上升的犯罪率。

(3)职住分离现象明显 我国多数传统住区占地范围较大,其用地功能也往往比较单一,其功能仅可以满足居民简单的居住需求,多数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严重滞后。

(4)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梳理我国住区的发展趋势,发现新建住区、老旧住区仍然实行封闭的管理模式。此管理模式会使我国社会阶层分化进一步加剧,严重影响城市和谐发展。

3 步行生活圈视角下开放住区规划设计

3.1 优化空间结构与功能组织

(1)构建“大开放、小封闭”的住区结构 开放住区的建设需要处理好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关系。从原有住区空间结构出发,针对其整体封闭的现状进行适当的调整。基于人类最基本心理需求——私密性、领域性,从封闭住区的管理范围入手,构建其“大开放、小封闭”的空间结构体系,使住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

(2)营造多元混合的功能 整合开放住区的社会功能,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实现住区功能叠加的发展模式。第一,以地块为单位开发功能不同的建筑,并保持其紧密的联系,以承担不同的社会功能。第二,在同一地块上建立复合功能综合体建筑,将多种社会功能的建筑整合于同一空间,实现空间多功能化。第三,集聚社会各阶层人群,以营造多元的社会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住区。

(3)打造住区景观轴线 更新理念,打造住区景观中轴线。依托辐射住区的城市道路,将其内部活动空间的核心节点改造为交通节点空间,将传统步行廊道转换为人车混行的车道,并发挥底商管控空间作用。

3.2 构建完善的配套设施

(1)设施配置多样化 针对步行生活圈,应以年龄的不同作为依据,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对于5min、10min生活圈,其内应优先配套文化体育等设施,也要配置无障碍设施,既顺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现状,也满足儿童教育等基本需求。对于中青年人群而言,在15min步行生活圈内,也必须考虑进行商业娱乐设施的配置,以达到其节假日休闲需求的目的。

(2)鼓励设施集中布置 根据服务对象和各种设施配置条件,对功能相近或互补的设施应集中配置。因此,基于15min步行生活圈内,鼓励银行网点(邮政、移动、电信、联通)等建设住区综合营业厅。基于10min步行生活圈内,鼓励医院、助老机构等建设住区老年综合服务站。基于5min步行生活圈内,鼓励商贸企业(超市、理发店、蛋糕店、干洗店、药店)等布置住区商业网点。

(3)提倡开放共享设施 对服务于特定对象的配套设施应尽可能向居民开放。如住区周边的体育馆、图书馆等设施,可适当向其居民进行开放。住区停车场可适当考虑在内部居民使用间隙限时对外租用,以缓解周边车辆停车紧张的难题。

3.3 完善交通系统

(1)路网等级与结构的划分 根据居民步行出行的规律,划分步行生活圈的范围应将道路作为依据。15min生活圈应该以城市主干路街区为主、10min生活圈应该以城市次干路街区为主、5min生活圈应该以城市支路街区为主与居住街坊。

(2)道路慢行化的处理 在居住街坊层面,内部道路应坚持“通而不畅”的设计原则。通过对道路进行流线形设计、在道路两旁街景树木与植被的设计以及对道路铺设的设计,已达到车辆减速的目的。 城市道路方面,可规划设计减速垄、振动标线等设施,并向驾驶员以标志牌等方式导引。

(3)创造多样化的步行系统 建立开放住区步行系统,应确保居民出行路径的多样化,体现步行优先的设计原则[3]。一是对城市道路两旁进行整治,以扫除影响步行的障碍。二是应充分利用楼宇间的宅旁绿化铺设,尽可能的使其连贯,以构建步行网络。三是在步行道的设计方面,应该注重地面铺装的高差变化、铺装材质或色彩;对于步行道的选址与路线的设计,也不能忽视季节变更对居民所需日照要求的影响等。

(4)停车方式的创新 在施工建设与维护成本方面,立体停车楼发展前景良好。可以在交通环境较为便捷的地段设计立体停车楼,这样一个舒适的步行环境将提供给人们。还可结合各住区的现实情况可将一层停车库改造为停车桥,或在围墙和围栏边界打造停车桥,并增加其绿化,以增加其视觉的美感。

3.4 优化公共活动空间

(1)营建公共活动空间 正确处理面状、点状与线状公共活动空间的关系,需解决传统形式单一的问题,在倡导开放住区背景下,需处理好公共活动空间点、线与面的关系,其建设形式应由面状向点状、线状过度,其建设重点也应由侧重规模转移到侧重广度。

(2)体现本土文化特色 针对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设计前应充分了解其发展基础,进一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元素,并将特色历史元素融入公共活动空间中,诸如使用墙绘介绍城市历史,或者塑造雕塑等方式展示城市代表性的事物,以增强公共活动空间的趣味性。

3.5 高住区的安全性

(1)“小社区”的邻里监视 居住街坊背景下,其适宜的尺度对居住环境产生一定的归属感,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的“小社区”氛围[4]。规划设计时,一般将前后相邻的住宅楼单元入口正对设计,并在其中嵌入小型活动场地,从而营造一种新型的局部邻里关系,并形成住区“街道眼”体系,以确保其开放后仍保持安全的现状,从而降低其周边的犯罪率。

(2)居住街坊的组织监视 营造住区认同感,可以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居住街坊应适时开展有关居民的日常活动,采取住区内部公共设施服务多样性的完善,使居民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相互的认识和心理认同,达到提高邻里监视的效果,从而构建一种隐形的防卫体系。

猜你喜欢

住区生活圈步行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探析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从步行到奔跑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