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消防应急照明系统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2022-12-23林霞
林 霞
(千亿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福建 泉州 362000)
1 智能应急照明系统优势
结合各种建筑实际特点,在应急照明中智能化技术也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设计理念存在一定差异。联动消防,民众建筑出现火情之后,如果仅仅通过消防系统进行火灾处置,并不能够保证最终消防效果,同时极易因为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影响系统整体工作状态。而智能应急照明系统的联动性作用较为突出,该系统可以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连接,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比如,发生火情之后,智能应急照明系统能够对火灾报警系统中关于现场火灾的信息第一时间进行读取,根据火灾情况科学设计疏散路线。另外,在智能系统运行时,即便某条线路发生故障也不会影响整体运转稳定性。
故障处理,智能应急照明具有良好的自我检测以及自我修复功能,系统正常运转时,如果电路出现老化与短路问题,可以及时被发现,同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修复,充分降低系统故障影响范围,充分提高智能应急系统工作稳定性。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对各个单一设备进行组合,构建为一个系统,同时还能够对系统内部故障问题随时进行检查,提升系统稳定性。
真正实现应急系统动态控制以及实施监测,一般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安全。智能疏散系统需要遵循就近原则开展疏导工作,然而基于特殊条件下,需要科学规划疏散路线,保证逃生人员不会误入火灾区域。应急照明和火灾状况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提高疏散线路合理性,提高逃生安全性。
第二,准确。智能应急系统能够结合现场信息,统一调控所有灯具,同时能够防止由于产品故障造成指挥冲突问题,进而提高引导工作准确性。
第三,快速。基于突发条件,部分人员会丧失理智,无法有效辨别方向,在过分紧张以及恐慌条件下,无法进行正确判断,看到光亮就会聚集过去,此种盲从性以及向光性等会严重影响正常疏散工作。应急系统中指示灯涵盖语音功能以及频闪功能,此种方式能够舒缓逃生人员在火灾情况下恐慌心理,促使工作人员能够快速、有序完成疏散工作,见表1。
表1 传统照明与智能应急照明对比情况
2 民用建筑中智能应急照明系统应用策略
2.1 系统功能与控制策略
对于应急系统一般选择通信线和电源线合并的“两线制”模式, 应该采用两条线连接灯具设备,能够和现场灯具之间进行24h通信控制。系统可以监测备用电池、线路与应急灯具等设备,在发现任意一种设备出现故障之后就会发送报警信息,同时将故障位置显示出来, 保证维护人员可以及时开展维修作业,充分提高应急照明运行稳定性。系统结合建筑疏散状况与防火分区等状况对系统参数、控制区域、疏散预案以及灯具等设备的频闪、语音、方向与开关等工作状态进行科学设定。在出现火灾之后,控制系统结合火灾报警器提供的地址信息,对各个应急灯具进行联动处理, 使其能够转变为应急状态,指示灯为民众提供最佳安全出口。控制器设置在控制中心,能够进行图形 显示以及管理,系统借助图形软件,对故障部位平面位置进行确定,显示画面可以自动切换到火灾楼层。出现火灾事故后,应急系统控制器结合火灾报警器提供的位置信息开展联动处理。第一,应急灯具在启动过程中可以进行频闪,关闭通向危险区域的灯具,启动通向安全区域的灯具,同时进行闪烁。第二,启动应急灯具有效指导建筑内部人员躲避危险区域[1]。
2.2 供电线路
为了保证应急系统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应该科学设计供电线路。对供电线路进行有效优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基于紧急状态下,可以充分提高电力供应稳定性以及持续性。同时还应该保证线路在燃烧过程中不会出现腐蚀性气体、有害气体等。为了保证对于现场陌生的人员可以顺利逃生,可视距离应该保持在15m以上,尽量采用低烟电缆。一般,对共线电缆进行确定过程中,一般会采用耐腐蚀性突出、耐高温性以及耐火性电缆,结合具体情况、国家标准进行设计工作。对于民用建筑来讲,如果高度在100m以上,应该保证智能应急照明持续照明电力应该在1.5h以上。线路应该采用矿物绝缘以及耐火电缆,为了保证相关人员可以顺利疏散,同时防止其吸入有害气体,确保相关人员具有大视距、快速疏散,应该选择无卤低烟电缆,不含汞铬镉铅、At、I、Br、Cl、F等元素,进而才可以保证线缆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烟雾。开展电路敷设工作时,可以选择金属管进行防护,尽量在非燃烧部位中暗敷线路。同时,因为民用建筑吊顶部位的易燃物较多,因此,尽量不要在该部位开展线路敷设工作。在楼板、墙体中进行线路暗设,能够充分提高线路运行稳定性,同时还能够保证美观度[2]。
2.3 应急灯具
选择节能灯具,应急灯具光源色温需要超出2 700k。 禁止选择蓄光指示对应急灯具进行替代,灯具蓄电池需要采用不含重金属、安全性高的蓄电池。灯具安装部位与地面之间间距若是在8m左右,需要采用A型灯具,地面应急标志灯需要采用集中电源形式的A型灯具。在住宅建筑中基本上不会进行消防控制室设置,在楼梯间、疏散走道灯应该采用B型灯具,自带电源。在室内高度超出4.5m场所,需要选择大型标志灯。若是室内高度在3.5m~4.5m范围内,则需要采用中型应急标志灯。若是室内高度在3.5m以内,则需要采用小型应急标志灯。按照指示灯方案开展灯具布置工作,同时布置原则需要满足一下要求:应急灯具设置需要确保可以为疏散路径的疏散工作提供良好照度。应急标志灯需要保证相关人员可以清晰辨别安全出口、疏散方向与疏散路径等信息。基于火灾条件下,灯具启动以及熄灭响应时间需要满足以下要求:在高危场所中,应急灯具启动相应时间需要保持在0.25s以内。对于其他场所应急灯具,其中相应时间需要保持在5s以内。
2.4 通信系统
民用建筑中人员非常密集,若是出现紧急火灾问题,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此种情况下应该及时进行火灾报警,保证建筑内部人员可以快速转移。所以,需要协同设计报警系统以及应急照明系统,借助火灾报警器对火灾地址信息、报警位置等信息进行准确传送,进而为建筑内部人员制定最佳疏散路线[3]。
2.5 供电电源设计
一般,民用建筑智能应急照明供电方式主要涵盖以下类型:首先,集中电源方式,其次自带蓄电池供电。智能应急照明电源应该具有专用消防回路,进而保证在出现火灾情况下,电力系统可以稳定、持续工作,进而为民众提供照明保障。同时,还应该将自动切换设备安装到智能应急照明终端部位,进而充分保证紧急条件下蓄电池可以稳定、持续供电。
3 智能化应急照明的应用实例
某民用建筑进行电气设计时,选择应急照明装置,主要涵盖控制主机、应急灯以及信号中继器等构件,借助微处理器以及总线技术等硬件、软件协同作用,能够对防火分区中照明灯具展开组合处理,建立高效、完善的网络系统,为应急工作顺利进行提供良好保障。
设计人员提出以下细分方案:
自带蓄电池系统。见图1。
图1 自带蓄电池系统
此民用建筑是大型建筑,内部容纳大量人员,在各个功能区中人员密度较大,疏散通道非常复杂,基于突发事故情况下,无法顺利开展人员疏散工作。为了充分提高系统可靠性,选择自带蓄电池设计方案,可以保证分支电源在发生线路故障情况,保证照明系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为建筑内人员照明,促使集中蓄电池系统缺乏可靠性不足得到充分解决[4]。
基于自带电池系统,为所有灯具配备高性能电池以及微处理器,对控制主机和数据总线进行连接处理,在系统工作过程中,控制主机能够对所有灯具进行实时检查,以灯具、线路、电池、电源灯角度科学判断灯具工作状态,如果出现故障问题就会进行声光报警,另外,将灯具故障位置与故障情况准确显示出来,维护人员能够对灯具实际信息进行调取,结合相关信息制定维护策略,基于此种处理机制,能够确保应急灯具始终保持稳定工作状态,进而为建筑内部人员疏散工作提供稳定照明保障。
4 结 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信息技术与现代化建设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急照明开始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的电气设计工作中,在应用应急照明过程中应该对各方因素进行充分参考。为了保证民众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需要保证智能应急系统及安全性,在提高安全系数前提下,不断强化消防工作开展效率,进而充分降低安全系数损失,充分保障民众生命安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对系统功能与控制策略、供电线路、应急灯具、供电电源设计等方面加以重视,以提高应急照明设计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