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探析

2022-03-23李锟鹏黄艳梅刘婷婷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阶级马克思哲学

李锟鹏,黄艳梅,刘婷婷

(1.广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2.广西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早是法国学者特拉西提出的[1],并把它引入了西方哲学界,最初它也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纯粹的认识论名词。但随着国内外学界研究的深入,意识形态的内涵变得日益丰富。随后意识形态一词逐渐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意味,因而意识形态的功能也主要集中于政治层面。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经典著作中发现,他们对意识形态功能的阐述也是复杂多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问题,他们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这一复杂范畴的研究,必须从经典著作的具体语境着手,揭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理论的神秘面纱。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理论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在某篇著作里系统地分析与阐述意识形态的功能,他们对意识形态的功能这一概念的相关论述往往与道德、法律、宗教、哲学等问题联系在一起。意识形态原本就是一个哲学概念。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具有丰富的哲学基础。

(一)意识能动性理论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人对现实事物的反映。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意识能否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列宁也明确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起初是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直观地、被动地“照镜子式”的,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也并不是毫无选择的、盲目的、机械式的。“当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工之后,意识才能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3]。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存在,意识还能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和思维活动创造现存实践之外的东西。意识还能为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提供规划和蓝图,人们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带有一定目的和动机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所有功能的发挥都是意识能动性理论的具体表现,意识的能动性与意识形态的功能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既在理论逻辑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理论的相似性,又在现实作用上密切相关,二者同时具有功能的趋同性。

(二)认识能动性理论

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论的前提首先是可知论,必须首先承认外在的客观世界是可以被人所认知的,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透过事物的表象去探究事物内在的联系与规律。在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的范畴,第一次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看待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既强调实践在检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的过程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又强调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4]。人类的认识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恰恰就在于它不仅能反映出客观存在,而且具有社会动员、协调社会关系以及调节社会心理等功能[5]。因此,能动性的认识总是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18世纪法国旧唯物主义者不承认认识的能动性,唯心主义学派又抽象地发展了认识的能动性,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唯有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既看到实践对认识的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又重视认识本身对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也是一种认识,认识能动性指导实践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过程。

(三)上层建筑反作用理论

马克思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面揭露了唯心史观的缺陷,分析了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第一次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6]。“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7]马克思在分析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时,在承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充分重视观念上层建筑对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既是对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的理论的重要阐释,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8]。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他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9]要发挥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就是要通过国家的法律、政策变革生产关系、调整分配制度,从而达到巩固和完善经济基础的功效。上层建筑又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通过政策法规制订行为规范,运用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和手段打击违法犯罪,规范社会秩序,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维护国家经济根基。而观念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观念上层建筑即文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人文学科。观念上层建筑一般通过培育适宜的文化环境来影响和控制人们的思想从而规范社会秩序。这种观念上层建筑发挥作用的力量虽然是非强制性的,但某种思想观念一旦深入人心就极难撼动。观念上层建筑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进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统”功能

经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经典著作的研读可以发现,他们对意识形态功能的阐述也是复杂多变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迄今为止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虚假观念。”[10]15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批判时,赋予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以贬义,认为它们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而对人们进行控制的“虚假的意识”[11]。“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2]

(一)为统治阶级利益做辩护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必然会沦为统治阶级对底层人民进行精神控制的工具,思想控制与精神束缚一直都是统治阶级惯用的伎俩[13]。马克思曾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10]16,并从“现实中的个人”出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虚假的、颠倒的意识进行批判。正如列宁所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刽子手镇压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暴动,牧师安慰被压迫者。”[14]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实现对人民的统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利用国家暴力机器惩罚那些违反统治利益的人,另一种就是利用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来诱导和“教化”民众,逐渐侵蚀民众的思想。

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利用各种方式竭力证明自己居于统治地位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由于每个统治阶级都需要得到国内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只有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认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是合法的,统治阶级才能获得长久的统治。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少数人掌握着国家权力,统治阶级为了将少数人的意志转变为大多数人的意志,将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进行革命的阶级,仅就它对抗另一个阶级而言,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阶级,而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的。”[15]统治阶级通过这种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的意识形态,利用被包装了的“共同利益”愚昧民众,维护统治。长此以往,长期被奴役、被压迫的民众就会丧失革命斗志,心甘情愿地接受所谓的“合法正统的”统治阶级的领导,久而久之,下层劳动人民便会自觉地服从统治阶级的指挥与命令,误认为统治阶级所维护的少数人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被压迫阶级被统治阶级牵着鼻子走,且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安于本分、勤劳工作,为的是早日实现自己的“幸福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使得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人们通常会误认为自己处在等价交换的公平环境中而不自知,资产阶级通过“颠倒的”意识形态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利用这种虚假的普遍性来迷惑民众,使得被压迫阶级不能发现自己真实的利益和逐渐丧失革命斗志,从而承认这种具有剥削压迫性质的统治阶级对自己进行统治的合法性。

(二)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作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为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通过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规律,为无产阶级运动指明了道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当积极向下层劳动人民宣传和灌输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16]。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科学思想体系,但由于不是每个无产者都会自觉接受这一理论,再加上资产阶级无时无刻不在对无产者进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灌输,不是每一位无产者都能无障碍地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性[17]。因此,要想使无产者真正认清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丑恶嘴脸,使无产阶级彻底抛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就迫切需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给每一位无产者,对无产阶级进行共产主义理论教育的工作就尤其重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无产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使之被无产阶级了解和接受是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主力军。第一,工人阶级作为社会的底层人民,常年被资本家剥削和压榨,因而是最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第二,工人阶级担负着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神圣职责,“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18]。因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他们也是最先进和最有前途的阶级。第三,工人阶级曾被有序地组织在一起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因而,他们最具有组织纪律性。这些优势都是资产阶级所不可能具有的,也决定了无产阶级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主力军地位,只有他们才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历史使命。有了先进的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才得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才有望在全世界范围内遍地开花,共产主义社会才有望早日实现。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不是书斋里的学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不再停留于解释世界的层面,其使命在于改造世界,回应现实世界的理论诉求,指导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

(一)对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治维护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它通过论证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劳动人民建立独立民主政权的合法性,来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党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者应首先公开宣布和自觉地表明自己与无产阶级利益的一致性[19],自觉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自觉地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近代中国历史也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帮助中国脱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也通过实践论证了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保持大局稳定的重要思想保障。

(二)对人民群众的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人民群众,从而提高全体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必须形成集中的舆论力量,才能影响群众。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曾强调:“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20]意识形态的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的宣传和理论的灌输,在当代就是要在人民群众中开展广泛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俗化、大众化,使之被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坚定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使人民群众自觉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1],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极大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对多样化思潮的思想进行科学辩证、旗帜鲜明地批判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价值观的不断涌入,人们思想的日益解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群众逐渐有了不同的利益诉求,“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扰乱了正常的社会思想秩序,因而也逐渐开始有了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面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日益多样、多元、多变这一现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在一元化的价值导向和多元化的价值需求之间找一个平衡点[2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就是要做到尊重差异、兼收并蓄、包容多样、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整合民众的思想观念、价值诉求、道德范式,使全体民众形成统一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精神追求和强烈的归属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科学辩证、旗帜鲜明地批判多样化社会思潮,形成引领我国社会思潮的巨大精神力量。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首先由资产阶级思想家和革命家所使用,并不意味着就是为资产阶级所共有。现实上,它最早是由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广大无产者所共同拥有,属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共同的文明成果和理想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深刻地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价值观的缺陷,并不在“自由、平等、博爱”这些价值观念本身,而在于资本主义赋予它的资产阶级性质及其抽象的人性论、虚伪性、唯心性和欺骗性。

猜你喜欢

阶级马克思哲学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菱的哲学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