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凉地区社火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泾川县为例

2022-03-23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1期
关键词:泾川县社火群众

邵 凡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正月里来耍社火喽”这是泾川每年春节期间常听到的话,是一场属于泾川的彩装春宫秀,也是一场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脱口秀。泾川社火形式多样,由于这里的地理环境独特,文化变迁缓慢,社火这一习俗至今保留得相对完好。这种远古先民祭祀社神、火神的习俗,在历史进程中逐渐融入戏曲、舞蹈、武术等艺术表演,成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1]自2006年5月20日起民间社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泾川人民对社火的民族自豪感也日益高涨。但近年来,在媒体娱乐和科技文明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泾川社火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日益凸显,社火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衰落趋势。本项目主要研究平凉地区泾川县社火的保护与传承现状,通过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及改善措施。

一、泾川社火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所用研究工具为自编“平凉地区社火保护与传承调查问卷”,问卷设定的抽样方案为230份,有效回收222份,问卷回收率为96.52%,有效回收率为96.52%,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能有效反映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同时采用与深入访谈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兼以文献研究法、网络材料以及学术著作的辅助,展开对泾川社火保护与传承研究的量化结果分析,为泾川社火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和对策提供研究思路。

(二)调查过程

本研究开展前,笔者先大量查阅了知网文献及当地县志、杂志等地方文献,同时收集泾川历年“耍社火”的影像,唱词曲谱笔记,初步掌握了泾川县社火的历史发展进程、社火表演活动等基本情况,为本文的论点、论据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本研究共进行两次田野调查,第一次以发放问卷调查为主,以泾川县为中心,辐散至周边各乡镇,进行深入走访确保问卷数据真实可信。第二次调查主要以泾川县柳寨村的社火表演者鲁来前师傅的深入访谈为研究重点。

(三)调查对象

此次研究主要选取泾川县县城和周边乡镇居民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根据调查对象数据显示,18岁以下、18—25、26—30、31—40、41—50、51—60、60岁以上受访者分别占比 3.6%、30.63%、7.66%、14.86%、29.73%、9.01%、4.5%。受访人群总体来看各年龄段人数较为均衡,有利于社火保护传承现状数据收集,从更客观、更具发展性的角度研究。

据调查显示,受访人群的文化程度文盲或半文盲、小学或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分别占比7.21%、30.63%、21.17%、40.99%。总体来看学历层次较高,有利于调查的顺利开展和收集结果的真实性。

二、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结论

(一)大众对泾川县社火认知现状

1.泾川县人民对社火认知程度较好

据数据显示,18岁以下、18—25、26—30、31—40、41—50、51—60、60岁及以上对社火一般了解分别占比62.5%、54.41%、70.59%、66.67%、66.67%、50%,七个年龄段对社火十分了解的占比都未达50%以上。同时65.77%的人选择“知道平凉地区部分社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34.23%的人选择“不知道平凉地区部分社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知,泾川县人民对社火的了解程度总体来看虽不是十分深厚,但由于地域文化熏陶,对社火都基本处于认知与了解较充足阶段。

2.社火传承重要性的认知程度高

据数据显示,有88.74%的人认为“社火有必要传承”,2.7%的人认为“社火没有必要传承”,8.56%的人对此持“无所谓”态度。同时认为保留社火这一习俗“增加了春节气氛,具有仪式感”占比89.19%,“传承了传统文化”占比81.53%,“增进了家庭、家族情感”占比54.05%,“放松了身心、有过年氛围”占比77.03%,“只是形式而已,没有实际意义”占比9.46%。可见大众对社火这一民俗文化传承重要性认知较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社火这一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二)泾川县社火开展现状

1.社火演出以群众自发为主,获得报酬较少

据数据显示,社火演出有86.94%是“群众自发组织演出”,54.5%是“政府组织演出”,53.6%是“各行政单位组织演出”,41.44%是“企业组织演出”,34.23%是“私人组织演出”,12.61%是“其他形式”。可知社火演出形式虽然多样,但其中大多演出都由群众自发组织。另据文献记载,尤其农村地区每年社火所使用的锣鼓、衣服、首饰等物品,除非是破损至无法修复否则都是历年沿用。并且社火演出虽多由群众自发完成,但其中48.38%的人“参加社火没有获得报酬”,26.44%的人“没有获得报酬并且自费”,20.69%的人“获得很少报酬”,4.6%的人“有报酬且较为客观”。由此可见,社火演出多为群众自发组织演出且较少酬劳或不收分文。

2.社火表演资金来源不足

据数据显示,社火表演资金来源44.55%来自“参演者自费”,64.41%来自“参加单位自费”,48.65%来自“政府支持”。据走访调查可知参加单位支持的较多为行政单位或其他私企在重大节日表演,参演者自费多为民间群众和农村群众。农村自费多为集体筹钱、靠村民自筹等形式。而目前来看,泾川县没有为社火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的保护、培训机构,这表明目前社火表演资金来源多来自于群众本身,群众自筹容易受多种不可控影响因素太多,不利于社火长远发展。

3.泾川社火参与者减少,表演水平下降

据数据显示,目前社火表演“参加过”占比39.19%,“没有参加过”占比60.81%。且与过去相比,有55.41%人选择“社火表演水平下降”,25.23%的人选择“没有下降”,19.37%的人选择“不太清楚”。另有35.59%的人选择“与过去相比,社火表演形式没有发生变化”,42.34%的人选择“表演简化了”,22.07%的人选择“不太清楚”。可见泾川社火表演者较少,没有参加过社火表演也表明没有学习过社火表演,说明社火传承人较少。目前来看,泾川县群众认为社火表演水平下降,社火表演简化了,更多社火表演精彩部分逐年减少,社火传承目前面临危机。

(三)泾川县社火管理现状

1.政府对社火管理力度现状

据数据显示,49.1%的人认为“政府管理和支持力度够”,50.9%的人认为“政府管理和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来看,大多数人认为政府对社火管理和支持力度不够,认为“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抓好落实”占比65.57%;“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占比81.08%;“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制定详细的安全交通保障工作及预案”占比66.73%;“引导教育群众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参加活动”占比71.62%;“活动纳入文化工作全年考核,并以奖代补发奖金”占比40.09%。政府应提高对社火这一非物质文化保护,加强管理与支持力度,创新出更多相应措施。

2.社火形式较为落后,急需创新

目前有52.70%的人认为“社火较为适应现代民众的娱乐需求,但形式较为落后”,4.95%的人认为“社火不适应现代民众的娱乐要求,已经过时”。其次有55.41%的人认为“与过去相比,社火的表演水平有所下降”,且有88.74%的人认为“社火文化有必要传承”,认为保留社火这一习俗有诸多作用。所以,对于社火的创新迫在眉睫。

3.社火传承老龄化严重,传承人较少

据走访调查得知,目前会耍社火的人大多都为县文艺团的老人和十几个乡镇的老人,且这些人也是人数有限。县文艺团目前坚持练习社火仙鹤舞等表演的只有十人左右,均为六七十的老人,各个农村的仅为年轻时就开始承担耍社火任务的十多位老人。据访谈柳寨村社火表演者鲁来前同志也已经七十高龄,柳寨其余表演者均已六十几岁,泾川社火表演者老龄化严重。

最近一次人口普查表明泾川县近年来流失人口增多,常住人口只剩21.56万人,泾川社火后继传承人减少。第一,正月十五以后,年轻人多外出发展,因经济因素影响,社火表演者收入较少,愿意学习社火文化的人较少,导致社会传承人少。第二,社火表演花费时间长,学习内容较多,歌喉舞姿以及其他技巧学习成效较慢,现今时代发展迅速,娱乐形式多样,年轻人对社火文化兴趣较小。

三、存在问题分析

(一)社火文化教育普及程度较低

虽然目前据数据显示,有65.77%的人“知道社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具体社火表演形式上,“仙鹤舞”和“武社火”作为泾川县著名的特色,知道的人较少,大多数人只知道平时看见过的“高跷”、“锣鼓”等表演。社火文化作为重要的民俗活动和非遗文化,泾川县对社火的教育普及程度较低,因此要对社火文化教育普及高度重视。

(二)社火表演资金短缺

据调查显示,目前社火表演86.94%是“群众自发组织演出”,且48.28%的人“没有获得报酬”,49.55%的“参演者自费演出”。经走访调查,社火的服装道具等都是沿用往年的,除非损坏才换新,维护设备开销就不小。尤其近年来年轻人外出发展,仅仅依靠老一辈人的热爱,也很难持久,资金问题是社火开展的一大难题。

(三)社火传承断层严重,发展不均衡

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得知,近年来泾川县人口流失近十万,常住人口只有21.56万人。年轻人多在外发展,回家发展人数少,对社火的传承也出现断层现象,目前只有大部分农村老人和县文艺团老一辈人会完整的耍社火。春节时各行政单位的耍社火已经简化表演,社火的精髓无人继承,出现无人传承社火文化的现象。

(四)社火创新程度不够,缺乏群众贴近性

目前泾川县社火仍是传统的表演形式,除在春节或重大节日期间,社火并不常出现在人们面前,与群众的贴近性较低。尤其是近年来社火表演水平下降,表演简化,与泾川县社火文化相关的一系列衍生文创等较大商机和宣传手段并未出现,对社火的创新力度较小,社火创新迫在眉睫。

四、解决对策

(一)学校需要加强教育力度

社火文化包含内容较多,有仙鹤舞、秧歌、高跷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耍社火技能。学校应将民俗文化编入教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增强民俗文化在泾川县的吸引力,让民众了解社火文化的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感。在各中小学开设社火兴趣班,让学生学习社火文化,从唱歌、跳舞等角度培养学生对社火表演的兴趣。这样,不仅能让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更对社火传承多有益处。

(二)政府加强引导支持

1.吸引社会关注度,多渠道筹集资金

对于社火筹办集资问题,政府首先应该成立专门保护机构,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借助新兴媒体,在小红书、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拍摄社火短视频,讲解社火文化提升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社火文化。政府应建立泾川县社火非遗保护基金,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多渠道筹集社火演出与保护传承资金。

2.培养优秀社火传承人

泾川县应加快发展经济,留住家乡人才同时引进外来人才,并成立专门保护机构,为传承人的衣食住行提供保障。同时对老一辈的传承人进行保护,将其耍社火功力进行影像保留、文字梳理。也应着眼于对年轻人的培养,政府可以联系传承人合作开设专业的培训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吸引对泾川社火感兴趣的年轻人,为他们提供沟通交流的公共平台。传统技艺无法带来营收是另一大原因,这也造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难。政府可以在资金扶持上予以倾斜,对传承人及其弟子进行一定的经济补贴,为培养优秀传承人提供保障。

(三)传承方式推陈出新

1.加强社火创新,打造文化产业

现代大众媒体飞速发展,社火文化为适应时代,顺应潮流,应积极自救,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社火表演打造文化产业,与当地的旅游业进行合理结合,为社火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经济保障,形成特色的泾川文化,使社火文化顺应时代潮流[2]。

2.推陈出新,与新兴媒体相融合

社火作为传统文化应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为社会带来新的创新机会,通过各大网络平台,如快手、小红书、抖音、微博等新兴媒体,发布关于社火文化的知识或表演视频,宣传社火文化。同时应该对社火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紧跟时代发展进行传承。

五、结语

经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泾川县社火的发展现状看似表面良好,人们对社火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十分了解,但也大多处于一般了解阶段。实际却已然出现较多问题:社火表演资金来源问题、无报酬导致耍社火人数少、传承人少等问题。保护泾川县社火这一传统艺术并非易事,我们要为社火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泾川县社火群众
山西平遥:闹社火 展成就 盼发展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多让群众咧嘴笑
闹社火
农村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以泾川县为例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泾川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