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实践指向

2022-03-23牛余凤

社科纵横 2022年6期
关键词:家风总书记家庭

郭 娜 牛余凤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家庭结构由传统大家族式家庭逐渐转变为小规模核心家庭,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随之由吃饱穿暖的物质需求升华到高质量的精神需求。另外,城乡家庭规模逐渐变小,迫于生活压力年轻父母流动频繁,导致社会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现象日益突出。鉴于以上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家庭建设的新期盼新需求,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推进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1]6以梳理生成逻辑、内涵解读、实践落实为研究范式,准确把握和科学运用习近平新时代家庭建设观,对于在家国逻辑中深化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认识,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厚植家国情怀具有重要价值。

一、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生成逻辑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建设不断被更新纳入新要素,不断被赋予书写新样态,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当口,着眼于民族复兴梦,结合理论与现实基础,对新时代家庭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崭新解读,形成了科学家庭建设观。

(一)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理论逻辑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来源。首先,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两种生产”,人类要想生存,必须能够生活,要想生活,必须拥有吃喝住穿等一系列的物质资料,所以第一种生产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便开始生产生命,也就是对人的生产,即繁殖,繁殖后所形成的“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2]。也就是说,家庭关系是产生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其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详细论述了“两种生产”理论,指出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直接生活的生产即生活资料“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直接生活的再生产即种的蕃衍“人自身的生产”,人们在特定历史时代的特定社会制度下,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也“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3]2。由此可知,家庭建设与社会建设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最后,家庭是社会的写照。“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3]25家庭是能动着向前发展的,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习近平的家庭建设观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为基础,对其进行了适合中国家庭实践的崭新解读和诠释,可以说,习近平的家庭建设观是面向中国人民和中国未来的,对新时代的发展和超越提供了坚强引擎。

第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文化为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生成提供了历史借鉴,为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形成印染红色底色。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人格风范规范个人,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家风文化,激励着后来的每一名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毛泽东“三不”家规教育孩子养成平等观念,戒骄戒躁、遵守集体规则,严于律己、践行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到周恩来制定不许请客送礼、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十条家规,严格要求亲属与晚辈,再到邓小平坚决反对子女利用高干子女身份搞特殊化,“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能干出格的事”[4],以及习仲勋也一再对子女强调“对党要忠诚,不要说假话”“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的一切”[5],就能看出习近平家庭建设观承继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家风,指出只有赓续好前人红色基因,建设好后人精神家园,致力于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才能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第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为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形成注入了文化基因。数千年中华文明进程中,有120余部家风类著作在历史长河中流传,其中蕴含的教子智慧经久不衰,为当代建设家庭、教养子女提供了模范样本。《颜氏家训》中指出“博学求之,无不利於事也”[6],强调广博的学习对做好每一件事情都有帮助,警醒子女学习乃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践诺以学养德,以学增智。《朱子家训》认为道德修身如“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7],并践行亲近有德之人,远离无德之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父母和家长,育品德是教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才能稳妥迈好人生的每一个台阶。司马光在文章《训俭示康》中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俭能立名,侈必自败”启发人们崇俭尚俭、自持守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1]15。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庭建设观引经据典,鼓励青少年读书立志、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爱国孝亲,处处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可以说,习近平家庭建设观正是对中华千年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继承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二)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现实逻辑

第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引发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物质满足上,更多体现出要求精神层面的享受,譬如高质量的教育、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等,而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与之发生重大冲突。家庭是涵养道德、陶冶情操的首要场所,健康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端正的家风是培育高尚情操、淳化温润社会风气的重要支撑。从系统构成要素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建构家庭小系统,以此构建社会大系统,不管社会主要矛盾如何改变,家是最小国,将构成国家的每个家庭小系统建设好了,国家自然就能好。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成员流动频繁,尤其是身处偏远乡村地区的青壮年群体大规模迁至繁华都市,使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空巢家庭等现象日益突出;人们的思想愈加浮躁和功利化,波及家庭领域,“鸡娃”、育儿“内卷”现象层出不穷,不仅给家长带来巨大的教养压力,更使孩子负重前行。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提出就是对人民群众对家庭建设新期盼和新需求的积极回应,彰显了党和国家推进家庭建设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精神追求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需要。党员是人民群众的标杆,需要时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但是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部分领导干部在背地里大搞权钱交易,家族式腐败、系统式腐败不断发生。为了遏制此种行为的蔓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将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良好家风带动社会风气,优化党风政风。党员队伍的优劣直接影响民心向背,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提出不仅面向普通大众,更多针对党员群体,这是警钟,更是司南,为领导干部指明前行之路。

二、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家庭建设观内涵丰富,家庭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家庭这一基本载体上,同时还应看到家教、家风在家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个注重”层面论述了家庭、家教和家风的重要性,这共同构成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科学内涵。

(一)“注重家庭”——家庭建设的基础

家庭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有机实体,是家庭建设的载体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注重家庭”主要体现在从理论上理解家庭内涵,从实践上把握家庭建设。从理论层面上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运用唯物史观原则,从家庭的地位、作用、功能层面详细阐述了家庭的理论内涵:其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健康文明与否与社会发展休戚与共。生物学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功能单位,家庭则是构成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功能单位,只有保证每一个家庭细胞健康,才能确保构成社会的器官健康,从而促成社会有机体健康和谐发展。其二,家庭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依靠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千家万户好了,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反推之,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从实践层面上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1]4,所以,要将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实现民族梦国家梦中。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青少年与女性的重大价值。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但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要求青少年群体学习立志要趁早,听党话、跟党走,做祖国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接班人;女性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家庭中,“广大女性作为血亲繁衍、亲情维系、家风传承的纽带,是和谐家庭的重要建设者,是中华传统美德创新性发展的主要践行者,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支伟大力量”[8]。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妇女优势是应有之义,所以要求女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担当起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花。

(二)“注重家教”——家庭建设的中心环节

在对家庭进行完整认知后,最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实践,运用有效的教育艺术与教育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18,明确了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它作为教育发生的第一场所,不管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先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贯穿于人生全过程。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且主要施教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教养责任,要担负起孩子道德养成的重任。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1]18。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存、发展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进行,必然需要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周旋磨合。第三,家教要采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家长要言传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影响孩子的言行,孩子为人处世的方式反映家长为人处世的方式,所以,父母应当谨言慎行,用正确思想、正确行动为孩子作出良好示范。

(三)“注重家风”——家庭建设的旨归

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风尚,是家庭建设最终的落脚点。经过时空积淀形成的家风,会对一个家族产生温良持久的规正作用,长期影响个人和家庭的发展。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中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家风是家庭乃至家族的精神内核,是社会价值观的缩影,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24,家风虽看不见摸不着,但传递着一个家族的信念,支撑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败,家风好,就能家道昌盛,和谐美满,反之则难免家道中落,殃及后代。其二,家风建设是党风政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阐述了党员干部加强家风建设的必要性,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带头抓好家风。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和家庭私事,而是社会大事、国家公事。家风差,则极容易滋生家族裙带式的贪污腐败,严重影响党和人民前进事业;家风正,则作风正,良性循环地打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清朗的社会氛围。一名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通常是从生活作风不端、生活情趣萎靡开始的,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党员干部除却工作需要“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省下点时间,多读点书,多思考点问题”[1]29。内省慎独则修身律己,多思考如何才能密切联系群众,满足人民需求,将工作做到群众心中。党员领导干部本就来自人民,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要赤心服务人民;作为人民群众的领导者,要以清正的思想、廉洁的作风来示范社会,引领人民,塑造良好家风。

三、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实践指向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厚植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对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并促进共同体发展的思想与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应有之义。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小家”与“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首先,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一脉相承,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个人才能好。因此,个人与家庭需要深化对爱国主义的理性认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爱国与爱家相统一,个人梦、家庭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相融合。其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时代精华,是在时空积淀和千年延续进程中保留下来的、人民群众对其具有高度情感认同和历史认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古代某些家规家训具有历史局限性,这就要求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转化古代家规家训,保证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发挥最大引领效果。最后,增大核心价值观的时空厚度。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内化于每一家庭成员的思想觉悟、道德准则、文明素养和行为规范中,把家庭建设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二)以培育新时代家庭观为主线,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新时代家庭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回答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家庭、怎么建设好家庭的观念集合,体现着浓郁的中国风格、强烈的时代特色和宽阔的民族视野,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思想灯塔与根本遵循。新时代家庭观的精神内核表现为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等。习近平家庭建设观倡导:首先,深刻认识新时代历史方位,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与时代性,在理论与实践、家与国双重逻辑中进一步完善新时代家庭的实践样态,不断书写新的篇章。其次,积极倡导和谐的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夫妻相处应以爱与忠诚为核心,以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为行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敬老爱幼、互帮互助,构建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最后,明确家庭主体责任,引导家庭中每一成员在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亲、养老育幼等方面共担责任,推动家庭成员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以促进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关系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习近平家庭建设观倡导:其一,将立德树人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目标任务。家长要注重品德教育,树立正确健康的成长观和育人观,向孩子传递规正的道德观念,杜绝“内卷”“鸡娃”等行为,言传身教塑造孩子端正思想、良好品行和健康习惯,培育党和国家复兴大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其二,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联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激发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当父母的,因此需要搭建更多家庭教育服务平台,建立线上线下家长学校,为年轻父母提供家庭教育服务的渠道和途径。家庭美德会泛化影响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各种道德形态都是家庭道德形态的具体体现,因此,忠厚传家久,立德为先,只有以德治好每一个家,才能真正提高社会整体素质,使社会文明蔚然成风。

(四)以法律为保证,推动完善支持家庭发展的法律政策

新时代家庭建设需要完善立法,加强执法,自觉守法等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深入人心,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相关内容写入宪法充分彰显出家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中的婚姻家庭编是新时代家庭观的制度体现,强化公序良俗以保障婚姻稳固与家庭和谐,其中明确规定要强化对婚姻家庭的保护,并对破坏婚姻家庭的行为进行坚决遏制,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实质平等以保障社会中每一成员的合法合理权益,促使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得以升华,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得以筑牢,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得以弘扬,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得以最终实现。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并于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所有家长、父母进入到“依法带娃”的时代。家庭建设关乎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法律的健全为家庭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以法律促自律是新时代建设健康家庭、践行科学家教,培育优良家风的有力武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人一力,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凝聚起无数个人和千万家庭的有益力量构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合力,担当起历史责任。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激发人们将爱国与爱家统一起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统一起来,“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1]5。

猜你喜欢

家风总书记家庭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总书记的告诚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