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5年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2022-03-23黄河银王江张勤修吴小娟唐泺樊利曹刘庞锐
黄河银 王江 张勤修 吴小娟 唐泺 樊利 曹刘 庞锐
穴位埋线是通过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入穴位内,以产生持续性刺激作用来防治疾病的方法。该技术最早可追溯到1951年日本赤羽幸兵卫首创的皮内针疗法,之后经我国承淡安先生引入国内,逐渐发明了更为方便的揿针,才广泛应用于临床[1]。本文以知网上可查的以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最早报道为起点,梳理并分类了近25年的发展方向。
1 穴位埋线的早期应用
1995年,李素荷[2]用10年时间研究报道用穴位埋线治疗AR,半个月埋线一次,患者病程最长30余年,最短1年,总计近200例。结果提示:总有效率为90.2%,AR的疗效优于慢性鼻炎。此后,该疗法只见零星报道。知网显示:在2019年以前,相关论文平均每年均不超过10篇,唯独在2018年达到最高峰17篇。笔者统计近20年内的相关论文共有101篇,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单独治疗,二是辨证/分组治疗,三是透穴治疗,四是联合治疗,五是动物实验。
2 穴位埋线的单独治疗
张富兵等[3]以迎香和合谷为主穴治疗30例AR,发现4周后的总有效率为93.3%。谭克平等[4]以印堂和大椎为主穴治疗45例,发现8周后的总有效率为92.5%。戴伟利等[5]用埋线治疗48例,发现9周后的总有效率为64%。由此可见,穴位埋线的单独治疗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便于临床开展。
3 穴位埋线的辨证/分组治疗
以印堂、迎香、大椎等为主穴,陈新等[6]选择30d治疗1次,结果发现总有效率为93.3%。陈超等[7]采用分组取穴法,第1次取肺俞+风门+中脘,第2次取脾俞+肾俞+气海,结果发现33例的显效率为72.7%。叶静等[8]辨证取穴,肺经风热加尺泽和合谷,鼻塞明显者加迎香,2个疗程(1个疗程7d)后评定结果:治疗51例的总有效率为96.1%。这种治疗的关键在于准确的辨证和科学的分组,旨在振奋一身之阳气,主治阳虚感寒、卫阳不固、虚损虚劳证。
4 穴位埋线的透穴治疗
早在2003年,刘芳[9]就用透穴法来治疗AR:由百会透刺1.5寸至前顶,由上星透刺0.5寸至神庭,迎香穴直刺0.3寸。4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8.9%。之后程艳红[10]选穴:百会透前顶,上星透神庭,迎香透鼻根,8周后,总有效率为86.67%。笔者认为,因为督脉能统摄全身阳气,加之其循行过鼻,故用透穴法针刺督脉诸穴,可取其固本培元之效,进而驱邪通窍。
5 穴位埋线的联合治疗
5.1 联合穴位自血
主要见袁晓明等[11]的研究,除了在鼻通、迎香、印堂上埋线,还在足三里和肺俞上作自血疗法:先抽2ml自体血,再于各穴分别注入0.5ml。结果提示:68例的总有效率为97.0%。但该方法难以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故从2009年后未见再报道。
5.2 联合内服中药
李姗等[12]选择真武汤+玉屏风散加减+穴位埋线治疗AR30例,28d后发现其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阮岩等[13]对生活质量评分表进行优化,使其贴合中医理论,然后量化研究穴位埋线配合小青龙汤治疗AR,发现其疗效优于氯雷他定+小青龙汤。这两例说明了穴位埋线对疗效有叠加作用,且比抗组胺药疗效好。
5.3 联合鼻喷糖皮质激素
迟玉花等[14]用该方法治疗AR30例:在糖皮质激素每天1次喷鼻的基础上,主穴取迎香、印堂、曲池等,肺脾气虚者加太溪和脾俞,肺经郁热者加尺泽等。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0%。这种配伍方法目前采用较多,因为鼻喷糖皮质激素较方便,患者易于接受。
5.4 联合针灸
张滢等[15]采用穴位埋线+针灸治疗90例AR:主穴取迎香、印堂、上迎香等。另在肺俞、足三里、风门等加灸法。辨证取穴:头痛者加太阳,流清涕者加阴陵泉,咽痒不适者加人迎等。结果发现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和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说明穴位埋线配合针灸治疗的效果比单用针灸好,其对疗效的叠加作用再次得到验证。
5.5 联合耳穴压豆
王花蕾等[16]采用该法治疗60例AR,要点有:联合耳压穴取内鼻、外鼻、风溪等,双耳交替进行;要求患者每天3次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最后得出总有效率为95%。但患者对压豆揉搓的依从性较低,且影响美观,故自2016年后知网未见再报道。
5.6 联合水滤红外线/海特光
主要以张春丽等[17]的研究为代表,她治疗AR患者31例,同时借助德国红外治疗装置距离鼻部30cm照射。治疗14d后,总有效率为96.8%,AR症状的VAS评分有了显著差异。但该疗法在2015年后鲜有报道,原因不明。
5.7 联合红外偏振光
主要以吴萍[18]的研究为代表,她随机选择穴位埋线配合红外偏振光组20例,选穴为印堂、迎香或鼻通、风池等。红外偏振光照部位为星状神经节、鼻通、迎香等。2个月后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远高于对照组的71.9%。但这之后,学者多将红外偏振光和穴位贴敷、针刺进行配伍治疗AR,少见再有联合穴位埋线的报道。
5.8 联合神经节阻滞
若只选穴位埋线+蝶腭神经节阻滞,总有效率为94%[19]。但若选择穴位埋线+蝶腭神经节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总有效率可达100%[20]。这是知网中的唯一一例。因为蝶腭神经节阻滞可纠正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紊乱,而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促进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协同。
6 穴位埋线的动物实验
主要以李昕蓉等[21]的研究为主,她取大鼠鼻黏膜行HE染色和感觉神经肽P物质免疫染色。结果发现:鼻腔神经源性炎症得到明显减轻,感觉神经肽的释放比对照组得到更多改善,从而缓解了AR症状。这次研究是知网上首次对AR动物进行的穴位埋线,起到了分水岭的作用,助推了之后的发展。
7 穴位埋线的快速发展
在李昕蓉研究结束后的第二年,即2015年,针刺治疗AR被纳入美国指南,说明已被国际认可[22]。在这个积极因素下,从2015~2019年国内探讨穴位埋线和AR的论文迅速增至46篇。学界普遍认为:穴位埋线既有穴位注射的刺激,又有放血疗法的引导,还有粗针透穴的穿刺,以及组织疗法的舒缓,它是对传统针灸技术的加强型应用[23],故治疗AR的效果比传统针刺更好。
但是,和国内的主流结果相悖,2017年何苗[24]对迎香穴埋线治疗AR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穴位埋线组虽然可以延迟发病,但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并无差异。何苗指出国内研究的不足:一、临床研究的初始设计多有漏洞,对比Consort声明还有一定距离[25];二、以综述报道为多,没有系统评价,质量控制欠完善,对照设置欠合理。何苗的针砭时弊,是以临床研究国际论文撰写指南中的PRISMA声明为准的,为此她提出对AR亚型进行细分[26],笔者认为这是另一个分水岭。这个结论对之后的学者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指明了方向,穴位埋线对AR的疗效研究从此走向精细化。
2018年,杨莎莎[27]受何苗的启发,既在细胞实验中提出“穴位-鼻黏膜神经-树突状细胞偶联”的假说,又在动物实验中提出“神经免疫联动机制”的假说,借以观察穴位埋线是否有“抢先抑制鼻黏膜神经肽”的表达。结论是:P物质可有效刺激CD40和CD80,促进TLR-2和TLR-4的激活。但这个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细胞假说”的佐证,尚无力支持“动物假说”。
2020年,以此为契机,笔者在前人基础上将穴位埋线用于肺虚型AR大鼠的治疗,发现对肺虚型AR动物模型的穴位埋线,如果避开迎香穴,换成百会、肺俞、脾俞这一组穴,也能得到满意的效果。穴位埋线3周后,笔者在外周鼻黏膜、中枢海马区、血液循环池同步研究免疫荧光的横向对比,结果发现AR大鼠的退行性变是步调一致的。这个结论可算是对杨莎莎“动物假说”的力证。
总结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对AR的疗效研究经历了从临床到动物最后又回到临床的过程,这是一个闭环,圈出了穴位埋线的若干特点: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尤其在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显著。但目前的研究仍有拔升的空间:可否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可否在临床上选择相同亚型的患者来类比?可否同时设置西药组+中药组+假埋线组?可否纳入TNF-α、TGF-β、IFN-γ等新兴指标?可否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筛选和应答?可否发散到脾虚型和肾虚型的亚型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