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害虫防控现状与对策建议
2022-03-23赵秀梅李青超王连霞王振营
赵秀梅,刘 悦,郑 旭,李青超,王连霞,刘 洋,兰 英,王振营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支撑,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医药、化工等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目前,市场对玉米的需求居高不下,玉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趋体现。2015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4 496.8万hm2,总产达2.649亿t,创历史新高;2020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4 126.4万hm2,总产量达到2.607亿t,占粮食总产量的38.9%[1]。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耕作栽培方式转变、玉米品种更新换代及种植区域的扩大,玉米害虫发生频繁且严重[2]。2015年,全国玉米害虫发生面积为5 616万hm2次,2017年为5 033万hm2次,每年玉米因害虫造成的产量损失占玉米总产量的10%~20%[3-4]。一些重大害虫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一些已得到控制的害虫再次猖獗,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害虫如草地贪夜蛾等,因此玉米害虫为害已经成为制约玉米丰产、稳产、优质的重要因素[5]。重大玉米害虫草地贪夜蛾的入侵,使得玉米的安全生产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在继续秉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的基础上,玉米害虫防控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综合防治发展到现阶段的绿色防控,害虫防控越来越高效、科学和环保。为了更科学地对玉米害虫进行绿色防控,本文概述了我国玉米害虫的发生及防控现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玉米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1 玉米主要害虫发生现状
1.1 亚洲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以下简称玉米螟),是我国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常发害虫。2003年以来,其发生为害较重,常年发生面积在2 000万hm2以上,其中2012年发生面积达2 462万hm2,总体为偏重发生[6-7]。2015年,玉米螟总体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达2 309万hm2次[3]。近年来,各地玉米普遍实行机械化收获,主产区秸秆还田比例超过90%,大面积机械化收获及秸秆还田破坏和减少了玉米螟越冬场所,有效降低了玉米螟的越冬基数。特别是东北春玉米区连续多年释放赤眼蜂以及采取灯诱等生物和物理防治措施,玉米螟发生面积呈明显下降趋势。2019—2020年,秋冬季各地基数调查显示,黑龙江、辽宁、吉林平均百秆活虫数为15.0~25.0头,比2010—2019年的均值分别减少81.6%、55.6%和77.5%,达到近十年来最低值;2020年,全国玉米螟发生面积为1 634.96万hm2次,比2015—2019年的均值减少20.5%[8]。目前,玉米螟仍在全国玉米各种植区普遍发生,黄淮海夏玉米区穗期3代玉米螟与棉铃虫、桃蛀螟混合发生,为害损失较重[9]。
1.2 草地贪夜蛾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也称秋黏虫,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迁飞扩散快、繁殖能力强、为害损失重、防控难度大、严重影响玉米等作物安全生产的重大跨境迁飞性害虫[10-11]。自2019年1月,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云南省以来[12-13],其已在我国快速蔓延。到2020年末,草地贪夜蛾已在全国27个省份自治区1 426个县发生,累计发生面积为134.77万hm2,累计防治面积为216.95万hm2次[9],目前该虫已经成为我国玉米生产常发性重大害虫,对玉米的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3 黏虫
黏虫(Mythimna separata)是我国农作物重大迁飞性害虫,也是一种暴发性、间歇性发生的暴食性害虫[14]。2012年,玉米田黏虫大暴发,全国发生面积为737.7万hm2,因黏虫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占当年总产的2.9%,3代黏虫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暴发成灾[7,15]。2013年,2代黏虫在山西和河北局部地区大发生,3代则在东北、华北和黄淮局部偏重发生[16]。2015年,黏虫发生面积为395万hm2,2代黏虫在内蒙古、辽宁、安徽、湖南局部偏重发生,为害较重,3代黏虫总体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3]。全国玉米黏虫在2020年的发生面积为333.24万hm2,比2019年减少23.5%,但比2016—2018年均值高23.1%,3代黏虫在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局部偏重发生,为害重[8]。
1.4 桃蛀螟
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幼虫俗称桃蛀心虫,主要蛀食玉米果穗,蛀食或啃食籽粒除造成直接产量损失外,还诱发穗腐病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17-18]。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黄淮海和西南玉米区桃蛀螟为害逐年加重。在发生严重的田块,桃蛀螟种群数量与为害程度超过玉米螟,已成为穗期的主要害虫[2,19-20]。2015年,河北南皮、香河县穗期桃蛀螟的数量远大于玉米螟[3],河南原阳夏玉米穗期桃蛀螟为害严重,果穗受害率高达83.3%[21]。2019和2020年,河南省漯河市桃蛀螟幼虫在夏玉米田的虫量分别占当年总虫量的31.92%和36.53%,成为夏玉米花粒期鳞翅目害虫的优势种群[22]。目前,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桃蛀螟常与玉米螟、棉铃虫混合发生,严重威胁玉米的生产安全。河北省承德以及辽宁省朝阳、营口等北方春玉米区已发现桃蛀螟为害,其北扩趋势值得注意[2]。
1.5 棉铃虫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为多食性害虫。近年来,由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棉花种植面积骤减,Bt棉花对棉铃虫区域性种群发生的调控能力大为减弱。此外,玉米主产区作物单一,棉铃虫主要集中到玉米上为害,导致玉米田的棉铃虫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发生为害程度逐年加重[23-24]。2015年,全国玉米田棉铃虫发生面积为474万hm2,黄淮海地区总体偏重发生,2代幼虫在玉米田为害加剧,4代幼虫为害严重[3]。2017年,全国玉米田棉铃虫发生面积为559.5万hm2,华北、黄淮和西北地区发生程度明显重于前几年,棉铃虫重发区域扩大至西北地区[4,24]。2020年,全国玉米田棉铃虫发生面积为570万hm2,比2019年增加11.2%,比2013—2019年平均值增加13.4%[8]。
1.6 双斑长跗萤叶甲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又称双斑萤叶甲,是一种寄主范围很广的多食性害虫。自2001年在陕西省岐山为害玉米以来,其为害区域和面积不断扩大,呈逐年加重趋势[25-29]。2015—2016年,全国发生面积分别为282万和275万hm2,总体偏重发生,其中东北、华北和西北局部地块虫口密度高[2,29]。2016—2017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偏重发生,严重发生的玉米田被害株率达100%,百株虫量最高达2 000余头。成虫发生为害盛期正值玉米抽雄吐丝期,成虫咬断玉米花丝,取食幼嫩的籽粒,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30-31]。目前,在北方春玉米区和西北灌溉玉米区,双斑长跗萤叶甲已上升为主要害虫,在黄淮海夏玉米区为害区域也不断扩大,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应当引起关注[2]。2021年6月,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出现双斑长跗萤叶甲幼虫蛀食玉米主根,甚至把主根咬断,严重影响根系发育。大部分被害植株底部叶片变黄或变红,根部须根变少或无,主根腐烂,部分植株萎蔫枯萎,早期严重被害的植株枯死,因此双斑长跗萤叶甲幼虫对玉米根系为害需要进一步关注。
1.7 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是为害玉米的重要害虫,成、若蚜群集于叶片背面、心叶、花丝、雄穗和灌浆期的果穗上刺吸为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我国玉米蚜虫以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为害最重,此外还有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棉蚜(Aphis gossypii)。在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北及东北春玉米区等多地发现棉蚜为害玉米[32-33]。2012年,其在河南省中等发生,受害面积为86.69万hm2,在南阳和安阳等地局部偏重发生[34]。近年来,玉米田蚜虫发生为害总体呈加重趋势,品种抗性差、抽雄期遇高温干旱时发生为害严重。
1.8 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于2005年在河北省首次被发现并报道为害夏玉米幼苗。幼虫从玉米幼苗茎基部钻蛀到茎心后向上取食,严重时直接蛀断造成缺苗断垄,严重影响产量[35-36]。2007年,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衡水、邢台、邯郸市发生面积为22.9万hm2,并扩展到毗邻的山东省宁晋县[37]。2011年,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山西和北京等7省市298个县(市区)二点委夜蛾暴发成灾,发生面积高达214.8万hm2,被害株率接近30%,造成大面积的补种或毁种[38-39]。近年来,虽然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范围在扩大,但随着改进麦秸处理方式等防控措施的广泛应用,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远低于2011年[2,40]。二点委夜蛾已经成为黄淮海夏玉米苗期的常发性害虫,其为害已经得到基本控制,但在东北春玉米区多年玉米秸秆覆盖的地块出现二点委夜蛾零星为害春玉米苗的现象,需进一步关注[2]。
2 玉米害虫防控现状
2.1 农业防治
玉米害虫农业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耐)虫品种、翻耕土壤、秸秆处理、适当调整玉米播期、合理密植、合理灌溉与施肥、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等。种植抗(耐)虫玉米品种是防治害虫最经济、简便、有效的措施。有研究报道,玉米品种之间对蚜虫和叶螨的抗性存在较大的差异[41-42]。玉米收获时进行秸秆粉碎还田,可以杀死以老熟幼虫在秸秆中越冬的玉米螟、桃蛀螟等钻蛀性害虫,有效减少越冬基数;在黄淮海夏玉米区,进行小麦灭茬处理,或清除冬小麦收获后玉米播种行的麦秸和麦糠,是绿色防控二点委夜蛾幼虫的重要农业措施[2]。翻耕土地不仅可以直接杀死一部分地下害虫,还能破坏害虫栖息或化蛹的场所,让害虫暴露在土壤浅层,易于鸟类等天敌捕食,减少害虫的基数[43]。在玉米种植方式上,可选用中早熟品种,适期播种,可使抽穗期提前,避开双斑长跗萤叶甲、灰飞虱等害虫的盛发期[44]。此外,加强玉米种植的田间管理,保证玉米生长的环境条件,彻底清除田间及地头的杂草,以及清除蚜虫、草地贪夜蛾、地老虎等害虫的衍生地,减轻危害[45-46]。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根据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和假死性等特点进行诱杀害虫。频振式杀虫灯具有光谱独特,既可诱杀害虫,又能保护天敌的特点。太阳能杀虫灯适用范围广,常用于害虫调查、测报及诱杀。闫三强等[47]研究发现,340和368 nm波长对草地贪夜蛾的诱集效果最好;480和445 nm波长对亚洲玉米螟的诱集效果最好;340、545和368 nm波长对棉铃虫的诱集效果最好,其中368和340 nm的综合诱集效果最好。王磊等[48]应用持续覆盖式设置黑光灯来诱杀草地贪夜蛾的成虫,从而有效减少害虫入侵。另有研究应用5种不同波长的LED单波杀虫灯的诱杀效果表明,分别选用401和405 nm LED单波杀虫灯可有效防治桃蛀螟和金龟子等害虫[49]。
色板诱杀主要利用害虫对不同颜色的强烈趋性,制作相应颜色的粘虫板用于害虫的诱捕。有研究发现,玉米田间悬挂黄板既可用于监测双斑萤叶甲和蚜虫的种群发生动态,又具有诱杀的潜力[50]。另有研究应用蓝色PVC板对蓟马进行诱捕,可减少其成虫产卵和为害[51]。应用双面驱虫液铝箔板加常规农药常量减施1次,对玉米蚜虫、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等害虫的防效效果显著[52]。采用物理防治手段针对不同害虫的特点进行有效防治,可达到安全、无污染的防效。
2.3 生物防治
2.3.1 天敌的应用
天敌对害虫的种群数量具有一定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应用天敌防控害虫具有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使用方法简单、经济效益高等其他防治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是生物灭虫的重要典范[53]。我国目前应用最多的天敌昆虫是寄生蜂和捕食螨,寄生蜂主要用于防治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重要害虫,捕食螨则主要用于防治蓟马、叶螨[54]。赤眼蜂是当前世界各国生物防治中应用面积最大、最有效、最成功的天敌昆虫。在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和桃蛀螟等鳞翅目害虫的卵期,可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和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进行防治[55]。赵秀梅等[56]研究表明,赤眼蜂对玉米螟的平均防效为65.83%,挽回产量损失率为6.47%,投入产出比可达1∶20.5。孙加伟等[57]室内研究发现,松毛虫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能力和适应性最好,可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优势蜂种。另有研究发现,应用捕食螨对玉米叶螨的防治效果较好[58]。对于玉米蚜虫的防治,有研究者通过释放瓢虫、草蛉、蜘蛛等天敌来进行防治[59]。同时,国内外在对天敌的人工饲养及释放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天敌的应用提升了对玉米害虫的防效[60]。
2.3.2 生物农药的应用
目前,用于防治玉米刺吸害虫蚜虫、蓟马、灰飞虱等的生物农药主要有苦参碱、金龟子绿僵菌、印楝素等,用于防治叶螨的主要有阿维菌素、藜芦碱等,用于防治草地贪夜蛾、玉米螟、黏虫、棉铃虫、桃蛀螟等蛀食性害虫的生物农药主要有苏云金杆菌(Bt)、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王喜印等[61]研究发现白僵菌既能有效防治玉米螟,又不伤害有益生物和天敌,是安全控害的理想药剂。有研究通过在幼虫低龄期喷洒Bt制剂或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对桃蛀螟、玉米螟等害虫进行防控[62]。赵秀梅等[63]的试验表明,Bt G033A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分别防治玉米螟1代和2代低龄幼虫,平均防效大于90%。李冬霞等[64]应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玉米草地贪夜蛾进行防治。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宿主后,斜纹夜蛾的存活率、化蛹率都降低,5、6龄幼虫历期也明显延长,因此可用于斜纹夜蛾害虫的有效防治[65]。
2.3.3 性诱剂的应用
昆虫性诱剂是通过人工合成昆虫性信息素制成诱芯,与诱捕器配套使用诱杀同种异性昆虫,能有效降低昆虫的交配率,以减少下一代的害虫数量,达到防治目的[66]。韩海亮等[67]研究发现,不同诱捕器和诱芯组合对亚洲玉米螟的诱捕效率有显著差异,性诱剂也可有效用于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监测。另有研究通过灯诱和性信息素诱捕方法共同对草地贪夜蛾进行防治[68]。此外,有研究表明,昆虫性诱剂对防治玉米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的效果明显[69]。例如,岳瑾等[70]在玉米主产区开展“性诱芯+太阳能杀虫灯”防治玉米主要害虫示范,在示范区安装的515台太阳能杀虫灯每年可诱杀黏虫、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成虫60.15万头,效果明显。
2.4 化学防治
2.4.1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防治玉米害虫经济、简便、有效的方法。利用种子处理剂拌种或包衣,一方面能防治蛴螬、地老虎、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另一方面还能够防治蚜虫、蓟马、灰飞虱等玉米苗期害虫[71-72]。目前,登记用于防治玉米害虫的种子处理剂主要是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等新烟碱类或与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以及高效氯氟氰菊酯、氟虫腈、硫双威、丁硫克百威等杀虫剂的复配剂。徐春梅等[73]研究表明,用溴氰虫酰胺包衣处理后的玉米种子对小地老虎具有较高的毒力。另有研究表明,溴氰虫酰胺与噻虫嗪复配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其对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效果显著[74]。新烟碱类药剂由于具有较高向顶内吸性和杀虫活性,通过种子处理可有效防治玉米等多种作物地上部的多种害虫,其中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种子处理剂使用最广泛,对半翅目的蚜虫、粉虱以及鞘翅目的甲虫类防效较好[75]。何发林等[76]研究发现,氯虫苯甲酰胺高剂量拌种处理在播种后20 d对沟金针虫、蛴螬及小地老虎的防效在80%左右,特别是对小地老虎的防效显著高于吡虫啉和氟虫腈。
2.4.2 生长中后期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杀虫谱广、见效快、效果显著、使用方便、不受地区和季节限制,便于大面积机械化防治的特点,仍是目前防治玉米害虫,特别是应急防治迁飞性和暴发性害虫不可替代的措施。近5年来,登记用于防治玉米生长中后期害虫的化学药剂成分主要有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乙酰甲胺磷、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杀虫双、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辛硫磷、虱螨脲、唑螨酯等。夏中卫等[77]试验表明,16%甲维·茚虫威SC、20%氯虫苯甲酰胺SC、34%乙多·甲氧虫SC在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低龄幼虫期喷施,防效达79.3%~82.1%。李琴珵等[78]研究也发现25 g/hm2的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是防治玉米穗期害虫较为理想的药剂。郭雪岗等[79]研究表明,在棉铃虫进入2~3龄高峰期时,10%四氯虫酰胺SC具有良好的防效,表现出优异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氯虫·噻虫嗪、高氯氟·甲维盐对玉米中后期的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蚜虫等虫害的防效理想[80-81]。2020年,农业农村部对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化学药剂推荐名单进行了优化调整,将已产生抗性的菊酯类农药和乙酰甲胺磷剔除[82-83],新增加了乙基多杀菌素和氟苯虫酰胺;单剂的数量由2019年的12种减少到8种,复配剂的数量由原来的8种增加到14种,有效成分主要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四氯虫酰胺、虱螨脲、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氟苯虫酰胺[84-85]。研究表明,苯氧威、溴氰虫酰胺、除虫脲、灭幼脲、唑虫酰胺、杀螟丹、吡丙醚对草地贪夜蛾卵的防效可达90%以上,甲维盐、茚虫威、甲维·虫螨腈、甲维·灭幼脲、甲维·虱螨脲、氯氰·丙溴磷、丙溴·多威、乙多·甲氧虫和氟虫·乙多素等复配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效在80.00%~100%。然而,上述部分药剂并不在农业农村部推荐的应急防治用药名单中,建议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评定[85]。
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会引起人、畜中毒,环境污染,杀伤天敌,引起次要害虫再猖獗,并且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会导致害虫抗药性迅速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86-87],因此需综合应用农业、物理、生物等防治技术,选用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农药,科学有效地防治玉米害虫。
3 玉米害虫防控对策建议
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黏虫、桃蛀螟、棉铃虫和地下害虫等,针对玉米不同种植区域,采取以及时准确的监测预报及科学合理的防治指标为依据,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实施绿色防控,突出抗(耐)虫品种、种子处理、健身栽培、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选药、规范用药、减量施药等关键技术,分区施策,联防联控,及时、有效、科学防控玉米害虫。
3.1 加强玉米害虫监测预警,突出防控重点
害虫监测预警是害虫科学防控的关键和前提,应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公共植保体系,突出公益性,增加重大迁飞性害虫全国监测点数量,提高基层植保站的硬件水平,进一步增加乡村监测网点数量,筛选和培养优秀监测点调查员,打通害虫监测“最后一公里”;增配自动化、智能化监测设备,完善在线监测预警平台,不断提升害虫监测信息获取和预报预警时效性和覆盖面。依托基于5G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增配自动化、智能化监测设备,完善在线监测预警平台,加强基层害虫监测与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试点开展植保大数据信息手机APP服务应用,不断提升害虫发生预报信息和科学防治技术分类服务指导到地块、农户的能力和水平[88]。
此外,根据不同玉米生态区域的玉米主要害虫发生特点,重点防控重大害虫,在害虫未大量取食或钻蛀为害前的低龄阶段适时防治,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3.2 科学确定玉米害虫防治指标,做到达标防治
防治指标是指有害生物种群增加到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的程度而必须防治时的种群密度临界值,也叫经济阈值[89]。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广,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各异,耕作制度、种植结构、栽培方式不同,导致玉米田间害虫发生种类、为害程度、经济损失、防治成本差异较大,因此要根据当地玉米生产的目标效益和要求,科学制定相应的害虫防治指标,依据科学的防治指标,确定应防对象和地块,做到达标防治,适期防治,切实减少盲目打“太平药”等不必要的防控投入和对环境的污染,也要避免因防治不及时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或用药次数增多、用药量增加等现象,以确保玉米生产、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3.3 选用抗(耐)虫品种,积极推广玉米健身栽培
选用抗(耐)虫品种是防治玉米害虫最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农业措施。玉米健身栽培可以保证玉米健康生长,提高对害虫的抗御能力[90]。采取合理轮作、秸秆综合利用、粉碎还田、深耕土壤、播前灭茬等农业措施破坏害虫的生存环境,严重发生地块病残体离田处理,压低虫源基数;适当调整玉米播期,科学施肥与灌溉,合理密植,提高玉米植株的抗虫性;及时清除田边地头杂草,减少害虫的栖息地和寄主,减轻害虫的发生及为害。
3.4 优先采用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措施
根据害虫的趋性,可选用杀虫灯、色板、性诱剂、食诱剂等理化诱控措施。虫源区连片安装杀虫灯,可诱杀草地贪夜蛾、玉米螟和黏虫等害虫的成虫。杀虫灯要注意在害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夜间活跃时段使用,最大限度保护天敌。田间设置黄板可以诱杀蚜虫、双斑长跗萤叶甲,而蓝板可以诱杀蓟马[50,91-93],从而有效减轻为害。害虫性诱剂具有安全、高效、靶标单一、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可应用安装有性诱剂诱芯的诱捕器大面积诱杀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草地贪夜蛾等害虫,对草地贪夜蛾、黏虫、棉铃虫等害虫还可在成虫发生期使用灯诱、食诱结合性信息素诱杀[94-96]。
生物防治措施不仅可以减轻化学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产品的污染,而且可以保护天敌,加强自然天敌的控害能力,是绿色防控的首选。防治地下害虫及苗期害虫可选用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苦参碱拌种,也可选用真菌类微生物农药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颗粒剂随种肥于播种时沟施。草地贪夜蛾、玉米螟、黏虫、棉铃虫、桃蛀螟等鳞翅目害虫,可于产卵初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或夜蛾黑卵蜂等天敌寄生卵,在幼虫低龄低密度阶段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或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3.5 安全、科学、减量和规范施用化学农药
选用低毒、内吸性强、持效期长的新型种衣剂防治玉米害虫,其具有用药量小、靶标性强,持效期长,施药方式隐蔽,对天敌昆虫影响小,操作简便、节约成本等优点[97-99]。对于地下害虫和苗期害虫为害严重的地块,可选用含有噻虫嗪、噻虫胺、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等成分的新型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其中溴酰·噻虫嗪对多种苗期害虫有很好的防效[100-102],噻虫胺种衣剂对玉米后期蚜虫、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治效果也较好[103-104]。
对于玉米生长中后期玉米螟、黏虫、棉铃虫、桃蛀螟等害虫,可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等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的杀虫剂;对于草地贪夜蛾,应根据农业农村部推荐的药剂名单,抓住低龄幼虫最佳防控时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也可在玉米心叶末期的关键时期,优化内吸传导性强、持效期长的杀虫剂和杀菌剂,合理混用,使用高秆作物喷雾机或航化作业,一喷多防,一体化防控玉米后期病虫害,要注重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避免随意增加用药量,从而有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3.6 加快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商业化进程
转基因抗虫玉米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在国外得以商业化种植,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目害虫最有效的措施,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105]。目前,转基因抗虫玉米在我国尚未批准商业化种植,但已经批准了几个转化体的生产证书。2019年,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转Cry1Ab与epsps基因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DBN9936’和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转Cry1Ab/Cry2Aj与G10evo-epsps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瑞丰125’2个转化事件获得了在北方春玉米区生产应用安全证书。2020年,‘DBN9936’获得了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南方玉米区、西南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大北农公司培育的转Vip3Aa19和pat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DBN9501’获得了在北方春玉米区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2021年,‘瑞丰125’获得了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
我们应遵守《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吸取国外转基因抗虫玉米种植和靶标害虫抗性治理的经验和教训,根据玉米种植区主要害虫发生的区域、寄主为害和迁飞扩散等生物学特点,选用具有安全生产证书的转基因抗虫玉米品种,采取“分区布局,源头管控”的转基因抗虫玉米种植策略和适合国情的高剂量抗性治理对策,加快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商业化进程[106-107]。
4 展 望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发展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给全球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如何保障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农作物害虫防控的挑战。针对现如今所面临的挑战,我国于2020年3月公布《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使命任务,未来的玉米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将向生态友好、成本低、易使用和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我国将建立集远程识别、智能诊断、防控指导为一体的玉米害虫智能化识别监测系统,加快玉米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此外,按生态区、害虫种类和发生特点,集成组装配套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应用先进的智能化高效精准植保器械,推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防治服务融合发展,构建更加符合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玉米害虫防控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