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服务视角下高校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3-23王金花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人才语言

王金花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同 037009)

语言是人类交流最为直接的方式,语言服务作为沟通媒介及新型服务模式,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一体化服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依然很大。每年我国高校都会有大量的翻译类毕业生步入社会,但是从市场的用人反馈数据来看,英语翻译专业毕业生并不具备竞争优势,这与传统语言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的关联。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还要掌握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土木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这就给翻译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即努力培养“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的翻译专业人才。

1 语言服务

1.1 语言服务的内涵

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语言服务行业应运而生。最初语言服务多用于解决语言沟通方面的问题,属于翻译界和跨语言服务领域。近年来,语言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从最初的翻译咨询服务逐渐发展到娱乐类、专业服务类、文化类、理工类四大类型。在语言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对于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增加。语言服务人才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化特征,服务功能占据主导,因此求职者需要具备基本职业素养、翻译素养和管理素养综合素质,例如服务精神、团队合作、翻译文字字数/口译次数、计算机技术能力、产品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1]。

1.2 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形势大好,一方面,语言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为本地化服务与口笔译服务提供了更多的岗位需求。另一方面,语言服务行业影响力加大,人才需求与培养得到了关注,推动了语言技术研发体系和翻译人才评价体系日益成熟,产学研结合成为大势所趋。通过对市场语言服务人员招聘的调研发现,专职翻译人才需求量比重并不高,大多数企业更青睐于具有一定翻译能力和经验的跨学科专业人才,既考查应聘者的英语专业背景、双语理解和表达能力,还侧重应聘者的职业素质、本地化项目工作经验以及是否具备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能力。依照人才需求反馈的数据结果证实,语言服务企业需要选聘和储备优秀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而翻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却缺乏与此相关的核心竞争力。面对人才需求的精细化转变,高校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2]。

2 目前高校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过度强调文学翻译与技巧

如今很多高校翻译教师依然侧重于文学翻译原理,授课内容多以文学翻译实例为主,作业布置也是与文学翻译材料相关的内容。而在实际工作当中,文学翻译应用很少。当面对实用文体材料翻译时,很多毕业生并不熟练。因此在翻译专业教学中应打破这种固守的教学模式,注重与社会需求实时接轨,选择多类型的翻译材料,增强实践的全面性。简单来讲,语言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化和碰撞。要想胜任文化转换的角色,译者必须具备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特征,熟悉英语的文化背景。但是目前翻译教学过于关注知识和语言技巧,学生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翻译质量不理想。

2.2 翻译课程设置失衡

目前一些高校翻译培养模式存在单一性的弊端,例如盲目侧重英译汉教学,或者只开设英译汉课程,导致学生的语言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社会对于汉译英人才需求不断提升,现有翻译课程存在的失衡性设置将不利于学生就业和可持续长远发展。

2.3 专业翻译教师不足

高校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多是高学历语言学毕业,未受过专门的实践训练,缺乏翻译经验。很多教师是从翻译理论入手,依照教材照本宣科,甚至将翻译教学衍变为精读课教学或例句对比分析教学,这种随意性或盲目性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难以适应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3]。

2.4 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

英语翻译专业曾是就业率较高的专业,现在成为了市场就业最难的专业之一,这与如今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理念和内容存在滞后性有极大关联。单从语言服务的视角分析,高校缺乏企业对英语专业学生要求的认知,仍然采用以前的课程教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懂英语,极少涉猎本专业知识以外的领域,与社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需求脱节。

3 语言服务视角下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原则

3.1 一个根本

高校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工程极为复杂,为此应该理清思路,在总原则的导向下按部就班地开展各项改革创新工作。基于社会对复合型翻译人才需求的特征,针对高校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在翻译教学专业学科建设中,应该加强对语言工具性作用的重视,在侧重英语语言专业知识结构建设的同时,还要坚持以培养相应技能为根本的原则,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思维和交际能力。一方面,开展与其他跨学科专业的合作,让学生掌握更多学科之外的知识内容,为多元化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多学科、跨专业融合过程中,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应秉承初衷,切忌本末倒置或顾此失彼,在打牢学生翻译基本功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文化视野。

3.2 两个培养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语言服务行业类型不断细化和丰富,这就要求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应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制定培养目标和方向[4]。一方面,做好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英语翻译教学应以高素质专业译员输出为目标,在教学中侧重与本地化市场需求的匹配,创设本地化翻译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后续的学习加以改进;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向要与多元化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通过课程设置改革增强大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3.3 三个培养目标

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是社会用人需求的标准,语言服务行业更是如此。为此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以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基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科学利用学校学科或资源优势,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此同时以实训项目为抓手,注重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同时,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侧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考核,使学生既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又可以灵活、高效地应对复杂岗位需求。

4 语言服务视角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举措研究

4.1 “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化建设

针对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所出现的危机,为了破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英语翻译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尽快从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式中走出,重新审视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5]。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秉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整合市场语言行业设计需求,积极主动地调整专业课程及人才培养方向。首先,强调基础和实用的知识,加强学生语言学习基础和知识建设,夯实听说读写译基本功。让学生明确翻译人才成长的路径,对课程学习和未来就业持有正确认知。其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此环节当中,教师需要利用真实的语言交流素材作为翻译教学内容,同时选取最新的教学手段作为辅助,使学生掌握更多中西方文化的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多种语言翻译技巧,提升人文素养和高水平语言应用能力。最后,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加强课程的实训环节,模拟学生语言服务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增长英语写作、采访与倾听、信息加工设计、工具使用以及灵活应变素养。通过“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化建设,提高专业见习与实习的效度,使专业人才具有更加敏锐的国际视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2 创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

翻译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教学设置息息相关,只有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实施合理的教学内容才会提升学生的翻译核心素养。针对目前翻译课程设置单一的现状,应努力寻求突破和转变,增长特色文化课程和翻译实践实训教学的比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进而形成扎实的基本功,为日后胜任翻译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6]。将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作为核心指导思想,在大一和大二开设夯实基础的课程,例如地方文化选讲、英语语言文化、技术写作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学、现代汉语等课程;大三开设拓展深化类课程,例如商务英语口译、翻译技术与翻译实践、地方文化与翻译研究、同声传译等课程,打造特色的翻译课程群,也可以增设写作项目管理、为翻译而写作、技术写作标准与规范等课程。当然教学内容的创新需要与区域经济、教育、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一定要摆脱照本宣科的授课模式。例如目前旅游翻译是语言服务行业的热点,为此在针对旅游翻译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本地的著名旅游景点进行实训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当地旅游特色和传统文化,积极帮助学生就业。当然课程设置优化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还需要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以及学情的实际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内容创新改革,应用多种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4.3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单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7]。为此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在精选教学内容和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让翻译教学能够更加接地气。通过实践教学的历练,归纳实训的反馈数据,总结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改进。首先,应该加强翻译实训课程的比重。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训方案,通过实训教学巩固学生的翻译技能。例如同声传译与商务口译等实用课程,更要设置形式丰富、类型多样的实训内容,让每一名学生都在实践教学中提高自我。其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名人译作鉴赏、翻译之声、翻译沙龙等活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成为了主导者,在活动中能够积极展示自我,与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切实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再次,通过组建英语翻译工作坊的方式,为学生选择和承接模拟项目,为培养职业化翻译人才打基础。翻译工作坊由责任教师和学生团体组成,学校提供实践场地保障,教师根据语言服务行业人才需求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与之对应的模拟项目。教师负责全面指导和责任分工,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角色扮演,在分属项目团队中完成各自的翻译任务。经过不断地讨论和改进,由教师评定最佳的翻译成果交给委托方。最后,搭建翻译实训基地。学校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搭建多方交流平台,建立双方交流渠道,与语言服务行业建立互动往来机制。一方面,让从事语言服务行业的佼佼者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工作经验和心得,让学生明确奋斗方向;另一方面,高校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为语言服务企业提供定向人才,给予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更多的大学生到语言服务企业去实习,通过承接相关项目案例或翻译文件的历练,学生翻译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都会同步提高,最终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

4.4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翻译人才

教师是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领航人[8]。鉴于一些教师翻译实践能力的缺失现象,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翻译实践的培训和考核,提升高校翻译课程教师队伍梯队化建设。引导教师挂职学习,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业务提升路径和进修机会,鼓励教师到语言服务行业一线调研或参与生产活动,帮助教师成为教学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先行者。只有教师具备了综合翻译素养和学术魅力,才会提升人才培养的视野和高度,学生也会更加认可,循序渐进地延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渠道。同时教师要基于语言服务视角,多方协同育人机制,了解企业发展文化,以就业方向为主线,增加双语技能培养课程,采用“主修+辅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提高学生自身专业能力和计算机使用能力。搭建多方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对外直接交流能力,使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满足语言服务市场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总之,在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上,英语翻译专业教学的确存在许多薄弱环节[9]。面对市场对语言人才极度渴求的趋势,以及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缺失。高校英语专业应痛定思痛,深刻掌握市场的新需求,完善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学校优势和区域经济特色,探索特色专业的转型发展之路,不断开拓新的平台与合作模式,加强内涵建设形成一个完善有效的教学体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使学生具备多元化就业素养和综合实力,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翻译服务人才。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人才语言
人才云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语言是刀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