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绘画风格品评*

2022-03-23高阳景滋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32期
关键词:品评艺术风格画家

高阳 景滋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一、什么是风格

“风格”一词来源于西方的艺术理论,在古代希腊语中有“在蜡板上书写所用的工具”的含义。后来,“风格”指人物的风姿,如“风格整秀,高自标持”,有时也指文章的格局,如《文心雕龙》“《诗》《书》雅言,风格训世”。

风格是画家在艺术创作中,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画家的生活经历、个性、艺术技巧、审美喜好不同,在处理题材、描绘形象、运用技法等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艺术作品的风格,“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就一部作品来说,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就一个艺术家来说,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就一个流派、一个时代,又可以有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本质在于是艺术家对审美独特鲜明的表现,有着无限的丰富性。本文所说的风格指的是中国绘画的艺术风格。风格的概念,不仅有内涵,也有相应的外延。外延范围包括各种不同的风格类型,不同的时代风格,不同的民族风格,不同的地域、流派风格,由题材而见出的风格,个体风格等,这些问题构成了风格概念的外延。

二、风格品评

品评是中国古代绘画欣赏和评价绘画的方式,也是早期美术史的一种写作方式。考察历代绘画品评文献,总体上有从品第品评到风格品评这条线索转变的倾向。品第式品评出现在六朝时期,南朝齐梁间,产生了三个最重要艺术门类关于“品”的著作:钟嵘的《诗品》、谢赫的《古画品录》和庾肩吾的《书品》。这些著作都是以品第高下评价艺术。《古画品录》的基本内容是“等差画家优劣”,将孙吴至萧梁时代27 名画家分成“六品”,并根据“六法”标准,结合作品,评量绘画水平的高下,内容多为感受性和描述式的品评。这种品第式品评的方式,受魏晋南北朝时期品藻人物的风气影响甚重,也深受选拔官员九品中正制的影响。谢赫把这些画家的远祖、世系一起录出。后来,依据“六品”模式品评艺术优劣的有唐代的朱景玄(四品)和张彦远(五等)、宋代的黄休复(四格)等。

在品第品评盛行的同时,也会以艺术风格评价画家。中国艺术批评有“知人论世”的传统,因而风格品评也重视知人论画,将绘画风格和人物品藻融为一体。南朝谢赫《古画品录》列张墨画为第一品,同时指出他的艺术风格是“风范气候,极秒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列顾恺之为第三品,指出其艺术风格是“格体精微,笔无妄下”。以风格来品评画家艺术,到了唐代渐成风气。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论顾陆张吴用笔”一章,评价了六朝以来四大画家的用笔风格:顾恺之“紧劲连绵”“调格逸易”;陆探微“精利润媚”“新奇绝妙”;张僧繇“点拽研拂”“别是一巧”;吴道子“脱落凡俗”“巨壮诡怪”;并且将他们的绘画总结为疏密二体。“体”,实际上也是一种绘画风格,即程式化的绘画样式,熟悉艺术样式,“方可议乎画”。唐代明确以“风格”品评画家,郑法士“风格遒俊”(李嗣真《续画品录》),冯提伽“风格精密,动若神契”(窦蒙《画拾遗录》)。

中国书画是一项集情感、技巧为一体的创作活动。从绘画产生时起,画论中就有大量的风格品评;考察历代风格品评,可以看出,其是将绘画作品的审美属性做出具体的阐述,对绘画作品中的笔墨、构图、设色,乃至画家生平、师承、地域等各种丰富因素整合分析,总结出具有某种显著的美感,作为作品的总体风格。风格品评作为一种品评的方式,本身也有一定的特点,最显著的莫若“以物譬喻”。中国书画是以具体的形象来进行创作的,这个形象即是自然万物的概括,也承载画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风格品评从具体的形象出发,形成某种抽象的概念,再回到具体的作品,用具体的物象说明。唐代李嗣真《书后品》“伯英章草,似春虹饮涧,落霞浮浦;又似沃雾沾濡,繁霜摇落”。其以春虹、落霞、沃雾、繁霜等自然界的景物比拟书法家章草的艺术风格。苏轼说文仝画竹“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文与可画 谷偃竹记》。借兔子的窜起和鹘子的猛冲等动作比喻文仝画竹手法干脆利落,也以此来表现画家对竹子的生长和习性等特征了然于胸,因而经营位置十分得心应手。卫恒“论者以谓‘如插花美人,舞笑镜台’,是其便娟有馀,而刚健非所长也”(《宣和书谱》)。通过美人柔媚的形态,来譬喻卫恒笔法缓慢娟秀的艺术风格。此外,风格品评重视感官体验的描述,将视觉通过通感转化成其他感觉,比如评价画上的兰花“香气满室”“如身如茂林,清风拂拂”“燕雀见之,群飞停宿”(《读画录》),间接地通过表达赏画的感受来烘托作品的美好。符载在《观张员外画松石图》中,以比拟的方式描述了画家张 挥洒自如的创作情景,“若流电激空,惊飚戾天。摧挫斡掣,携霍瞥列。毫飞墨喷,摔掌如裂,离合惝恍,忽生怪状”。通过声音、景象等更为复杂的事物表现这个场景,使观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画家的创作样貌。再说那幅画,真是“松鳞皴,石巉岩,水湛湛,云窈渺”,“已知遗去机巧,意冥玄化……与神为徒”。难怪符载要说,“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感情色彩浓厚、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层次进行交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三、明清绘画风格品评

明清时期,中国画品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从评价画家水平高低的重心转移到绘画风格特色上来。“格因品殊”,欣赏佳作,评价艺术水平的高低和审美特征,就得深入到画家的艺术风格、画派的风格、时代风格以及师承中去。

(一)以时代风格品评绘画

明代的王世贞以“五变”说,将明代以前的山水画按照朝代更迭做了归类和划分,“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艺苑卮言》)。有的评论家总结一个朝代的绘画风格,比如,明代张泰阶在《宝绘录》提到:“唐人尚巧,北宋尚法,南宋尚体,元人尚意。”何良俊研究宋代、元代绘画的笔墨、气韵风格,得出“元画优于宋画”的观点。

在明清两代,能够将古代的绘画按照艺术风格来划分艺术史上的绘画流派的,影响最大的是“画分南北宗”说。明代中叶画家董其昌,将我国唐至元代的绘画,按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分为两大派别,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与董其昌同时的陈继儒、莫是龙、沈灏等人亦倡导或赞成南北宗论,他们彼此呼应,对明末及清代的绘画发展产生了影响。他们以禅宗比附绘画,以南宗禅“顿悟”的参禅方式,比拟南宗山水画灵感闪现的创作方式和“寄乐于画”的文人画创作旨归,以北宗禅“渐修”的参禅方式比拟北宗山水画刻画细谨的创作方式和“其术近苦”的艺术特点,区别了两种艺术之间的差异。“南北宗论”指出了画史存在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两种不同的审美标准。不过,他并没有对南北宗不同的艺术风格做出更详细和更直接的对比。实际上,董其昌将历史上山水画做南北分宗的体系并不严谨,画家的师承和风格上的派系划分也有些牵强,有些论断稍嫌武端,但还是能够在总体上将绘画的历史风格演变勾勒出个轮廓。在董其昌所认定的南宗谱系中,王维的渲淡、巨然的平淡高远、元四家的萧散疏淡,正体现着他心目中的南宗风格。而他所认定的北宗谱系中,李思训的遒劲用笔、马远的大斧劈皴、赵伯驹的严谨整饬,构成了他心目中的北宗风格。董其昌选择了“崇南抑北”,这一崇一贬中,确立了自己的品评体系和审美标准,即倡导“自然”“逸品”“士气”,这也是对中国文人画理论体系的完善,影响了明代到清代近四百年的绘画的发展方向和品评方式。

(二)以画家个人风格、师承、地域为对象的风格品评

画家个人风格品评是指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趣味的画家的风格,师承风格则体现了艺术风格的传承,地域风格指画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色,是某一地区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心理所形成的独特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中麓画品》 《四友斋论画》等著作中的品评正是这类风格品评。

李开先《中麓画品》采用的是品评式的写作方式,既有评论,又有品评标准。全书分五篇,第一篇“画品一”,论诸家梗概。第二篇,分析笔墨风格之所长“六要”,辨别笔墨缺点“四病”。第三篇“画品三”,搜集了一些以前未提及的自家收藏作品。第四篇“画品四”,将本朝画家分为六等,各等画家不分高下。第五篇“画品五”,考察了画家师法渊源。一方面,从李对明代画家的用笔、用墨、艺术特色等风格品评中,可以看出他欣赏雄健阳刚风格。比如用笔,神笔法,“纵横妙理神化”;清笔法,“简俊莹洁,疏豁虚明”;老笔法,“如苍藤古柏,峻石屈铁,玉坼缶罅”;劲笔法,“如强弓巨弩,机蹶发”;活笔法,“笔势飞走,乍徐还疾,倏聚忽散”;润笔法,“含滋蕴彩,生气蔼然”。李开先采用“以物譬喻”的手法,巧妙地将这些笔法豪放雄健、苍劲老辣的风格特征揭示出来。“四病”是四种用笔之弊:僵,“笔无法度,不能转运,如僵仆然”;枯,“笔如瘁竹槁禾,馀烬败 ”;浊,“如油帽垢衣,昏镜浑水”;弱,“笔无骨力,单薄脆软,如柳条竹笋,水荇秋蓬”。其也是“以物譬喻”的手法,批评了粗俗、僵硬、缺少变化的笔墨风格。另一方面,从对明代绘画流派和画家的排序和师承的评述上看,李开先通过推崇“浙派”贬低“吴门画派”来突显自己尚雄健阳刚的审美趣味。他对本朝画家褒贬的态度非常鲜明,在当时普遍贬低“浙派”、褒扬“吴门画派”风格的画坛,有自己独到的见地。

何良俊著有《四友斋画论》一书,收录他对绘画理论和书画鉴赏方面的见解。该书主要围绕着尊宋还是尚元、职业画家与业余画家、“浙派”与“吴门画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明代嘉靖年间,“浙派”和“吴门画派”师承和孰优孰劣的争论格外尖锐,因为地域或者个人偏好,产生了立场截然不同的评论。何良俊对本朝画家的风格和成就有很多重要评价。作为吴地文人圈中富有影响力的鉴赏家,他和文徵明等“吴门画派”艺术家交情深厚,在《四友斋画论》中,通过总结明代初年以来的绘画成就,大力提倡“吴门画派”的艺术趣味。他在品评绘画风格流派和艺术成就高下时,采取的是兼顾法度和趣味的标准,同时还考虑师承和创作方法。何良俊推崇的本朝画家,乃“正统”“利家”,或者“利行合一”之人。他欣赏的正是这种立意高远,笔墨秀润,风格清逸文雅,符合文人画审美情趣的艺术。

(三)境象式风格品评

“境象”式风格品评,指的是通过取材自然景物,构造特定意境来评价绘画风格特征的方式,主要有清代黄钺《二十四画品》、潘曾莹《红雪山房画品》。前代批评家虽然也会用意象法来品评画家或者作品风格,但少有像《二十四画品》这样系统的通过取材自然景物(单纯意象)或者综合人物、声音、色彩、味觉等元素(复杂意象)构造意境来评价山水画风格特征的篇章。《二十四画品》的价值,很多学者都肯定了其在总结我国绘画风格方面的贡献,邓乔彬评价黄钺的《二十四画品》(《中国绘画思想史》)的美学贡献:“它不似这些论著的或为画史、画传、品评、史论,或为著录、题跋、笔记,或讲画理、画技、画法、工具材料,而是他著极少涉及的风格论,是纯然的美学著作……因为此著各则中,除少量的理论概括外,多用比喻、象征来表现绘画的多样性风格和意境。”《二十四画品》全书共24 篇,每篇以各种艺术风格的概念为题,列22 种艺术风格,以四言韵语的形式,探究了绘画艺术风格形成及特征,通过创造出的生动的自然形象和意境,再现了各种绘画风格。其分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澹逸、朴拙、超脱、奇辟、纵横、淋漓、荒寒、清旷、性灵、圆浑、幽邃、明净、健拔、简洁、精勤、隽爽、空灵、韶秀等二十四品。其中,除气韵、性灵外,基本上都属于对绘画风格的描绘。黄钺深受司空图《二十四画品》的影响,虽也不排斥沉雄、纵横、淋漓、健拔等风格,但更为推崇冲和、澹逸、荒寒、清旷、幽邃、空灵等境界,这与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尚是一致的。

(四)明清绘画风格品评

还有的重要特点是将唐宋以来的品第式品评做了具体的演绎,主要是给每个品第重新归纳组合,并做具体的风格解读,清代的秦祖永《桐阴论画》就是这样的著作。秦祖永以“新四品”来标明画家笔墨因天分、功力不同而呈现的各异风貌,在前人“神、妙、能、逸”四品品评绘画的基础上,提出了“有神而兼逸,有能而兼逸,有神与能兼擅而仍无失为逸,亦有神而不能,能而不逸,神能逸各善其长”。而以前的理论家将“四品”作为衡量画家等级高低的标准。同时,秦祖用将“逸品”的风格形态做了深入挖掘,将“逸品”也做了等级的分别,如“超逸”“闲逸”“古逸”等。他将前人的“逸”与各种词汇连接,衬托出逸品的不同风格特征,这些风格特征是画家笔墨、思想、品格、修养的综合体现,并在画作中呈现出来。

四、结语

明清时期,是我国绘画集大成的时代,此时绘画品评理论,也有总结的意味。评论家疏理传统绘画和画史脉络的言论层出不穷,根据朝代更迭、地域归属、笔墨特色、艺术风格、师承等因素,将前代绘画做了归纳,这是绘画发展繁荣的表现,也是艺术品评理论不断深入和成熟的时期。明清品评绘画更加关注艺术风格,比如“文人画”和“画工画”的差异,画之“正脉”和“院体”的区别,宋画和元画谁更出挑,“南宗”“北宗”孰优孰劣,“正格”与“变格”哪个高雅哪个鄙俗。理论家通过比较、梳理和评判,将品评的重心放在作品图像元素上,更加关注笔墨、设色、构图等绘画形式语言,同时结合和画家的师承和画家身份、创作特点,树立了一系列品评标准,形成独特的评价体系和规范,推出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猜你喜欢

品评艺术风格画家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酷炫小画家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