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实施课程思政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
2022-03-23刘海洋
刘海洋
(宁波工程学院 体育教学部,浙江 宁波 315211)
0 引言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到:“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1]大学体育以身体运动实践为特色,运动中不同强度的体验,学生会获得肌肉酸痛、呼吸急促等一系列运动生理反应,使学生体会到与日常静息状态下不同的身体感受。这一系列不舒适甚至是痛苦的身体和心理体验过程,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同时,体育运动中所需要的遵规守纪意识始终贯穿在整个运动实践过程,课堂上的队列队形练习、动作技术的规范、各类项目严格的竞赛规则等,都具有明确而详细的规范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学生的规则意识、纪律意识、执行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另外,体育运动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有个人项目,也有团队项目,既体现出竞争,也需要强调彼此合作,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现阶段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细则、实施规范、实施路径尚未形成,发展的目标要求不具体,实施的具体方式不明确,组织体系不健全,缺乏与思想政治课以及其他思政教育途径的协调发展。另外,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实施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体育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还不强,思政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在课堂中思政元素融入形式简单。这样就造成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思政教育认识不到位,认为公共体育课只要学好相关技能,锻炼身体就可以了。在教学模式上,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使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干预过多,课程思政知识的导入主要通过说教形式进行,这样的模式使学生很难从思想上真正的投入。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虽然体育课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学生也不能够主动地融入其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固化,给学生感悟、理解、展示的时间较少,这样导致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足。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发需要深入发掘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寻找两者融合的切入点,将更多的思政元素嵌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激发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理解,达到大学体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2]。为了使大学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很好地融合,本研究开展了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学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内涵分析
1.1 全面的健康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具备良好的身心素养,这样才能为走向社会之后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体育教学是以人体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为目标,在发展身体的同时,也会对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体育教学是学生身心体验的过程。动作习得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促进学习者身体各部分的灵活性,并且认知能力得到发展;其次,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使得有关各皮下中枢的调节能力得以改善,会逐渐使自身情感控制力得到发展,意志品质得到磨炼;再次,由于体育教学具有广泛交流的特点,教学的过程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从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无论是线下的体育教学,还是在线体育课程,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增强抗疫的信心的有力武器。
1.2 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
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国家不断进步的缩影,中国体育发展史上一幕幕扣人心弦、令人振奋的激动瞬间至今鼓舞着一代代国人。从1932年“单刀赴会”的刘长春,到2008年成功举办气势恢宏的夏季奥运会,并夺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名的成绩,展现的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民族气节和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的体育奋进史,正是中国人一步步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当前我国体育健儿在世界大赛上正在用一个个的“冠军梦”不断助力我们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将这些鲜活的案例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并且紧密的结合在体育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对各种新生事物有着活跃思维的大学生们,价值观更需要有着正确的引导,大学体育是承担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1.3 真挚的爱国情怀教育
爱国主义情怀是当代青年最应该具备的思想品格,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文件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将爱国主义纳入高校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3]。大学体育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紧密结合我国的体育发展历史,特别是近现代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伟大成就、典型事迹、典型人物,以赛场的拼搏精神、爱国情怀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筑牢当代大学生精忠报国的强国之志。要总结提炼体育发展史上典型事迹,并紧密结合教学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不断筑牢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中爱国主义培养的理论基础。
1.4 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正确把握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团结协作和个人努力之间的关系。体育运动在大多时候都是一种集体性活动,需要通过集体或者团队共同的努力才能够达成一定的目标。大学体育大纲的设定,除了完成学生个人技能学习任务,体能提升的目标外,增强集体感、团队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学体育课程更多的需要集体共同进行,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进行体育运动时,既需要有个人的表现,也要时刻关注彼此间的密切配合,通过共同合作来达成最终胜利的目标。通过一系列有目标、有相互配合的运动实践,促进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认知,体现出个人态度以及集体情感的相互交流作用。运动实践能够让学生明白自身在集体或团队中的价值体现,自觉树立起遵守团队纪律,服从组织安排,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1.5 民主法治和组织纪律教育
“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是高等教育最终的目标。大学生终究要走出学校的“象牙塔”,走向社会,以这些年的学校所学服务社会。如何促进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成为一个容易接纳社会和被社会所接纳的人,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各种教育手段,能够建立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正确的价值体系。大学体育建立在规范性和约束性的基础上,在各类运动项目的学习中,运动技术的学习具有规范性,参与各类竞赛活动需要遵从基本的竞赛组织规则,在比赛中遵守裁判规则、胜负规则。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践中就是要借助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性,努力给学生创设民主法治和组织纪律教育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运动实践,从而理解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法治”等精神,通过相关环境的不断巩固设置,从而在体育课程的环境中培养巩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
1.6 奥林匹克精神教育
法国历史学家、教育家顾拜旦对奥林匹克运动有着高度评价,他指出: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由青春、美丽和力量三者所结合而成的”,人们聚集在这里“瞻仰过去并寄望未来”[4]。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意义得到发扬,长期以来不仅激励着运动员不断超越自我,也鼓舞着全世界的青年人勇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徽由蓝、黄、黑、绿、红五色环圈组成,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的平等、友谊,奥林匹克精神是“公平、友谊、进步”,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强调“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5],奥林匹克的精神内涵是新时代大学生成熟成长的重要精神食粮。将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纳入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大学生面对挑战的恒心毅力,面对困难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养成尊重对手,关爱队友、诚实友善的优良品格。
2 大学体育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2.1 完善育人制度
第一,党政齐抓共管,协同领导。学校按照“三全育人”的行动方案,形成“大思政”、“大体育”理念。学校党委出台统一的行动方案,体育教学部门制定体育课程思政协同实施方案,并且将工作任务合理分配到实施课程思政的各个主体部门,体育教学的思政目标融入到各个主体部门工作之中,形成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网络。
第二,公共体育教学部门、学院以及行政部门密切协同。大学体育教学实施课程思政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之内,需要密切的与学校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部门积极沟通,各部门之间达成以体育人的思想共识,在横向层面要建立不同部门之间稳定有效的联动机制,纵向层面要与各个学科思政教育形成契合点,形成横向纵向的联动机制。
第三,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紧密协同。思政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具有专业的理论水平,大学体育教学实施课堂思政需要借助思政教师专业能力为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专业意见。如何借助体育教学所具有课堂思政的天然优势,在课堂教学、体育竞赛、课外锻炼中抓准抓牢实施课堂思政的重点、难点,思想政治教师要发挥专业特点,与体育教师联合开展教学研究,确保课程思政元素紧密融合到公共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
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并非一个体育部门可以完成的,需要建立协同推进的制度,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和任务分工,从制度层面形成全员参与、协同推进的主体思路。制度协同路径见图1。
2.2 开发思政教学内容
第一,形成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与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协同。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进行完善。整体性上要结合思政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实现精准性融入。系统性就是要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并结合新时代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培育,创新性的来开发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将体育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哲学的思辨思维整合,确保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趋势相结合。
第二,形成学校体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如何实现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向同行,需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进行更深入思考,把大学体育建设成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载体。除了课堂教学工作学习目标的再提升,更需要围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精神宣传、体育精品赛事的培育、体育明星的打造等方面协调发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效果。
第三,形成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和体育各项工作的协同。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要融入到学校体育各项工作中进行统筹考量,让体育课真正成为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力量,实现体育教学课内和课外一体化的融合模式,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丰富教学内容,实现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实现“大体育”更好的育人效果。
2.3 构建育人载体
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对社会的认知开始逐渐成型。因此,服务学生、鼓励自我发展应该成为大学体育课程的原则,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鼓励学生建立自组织性的体育社团,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外体育实践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积极而有效的扩展部分。
第二,进行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体育教学实施课程思政任务核心主体,师德师风建设是关键环节。形成师德师风的促进机制,在教学研究上引导相关内容的研究,以理论促进实践的发展。日常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督导,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将师德师风作为各类考核“一票否决”的指标,形成师德师风自我提升和外部监督的有效体系。
第三,不断创新课程载体。将传统教学中的示范讲解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或者故事性的引导法,通过这样的改变不断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智慧体育手段,充分展示我国体育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优秀体育人才,感悟更高、更快、更强奥林匹克精神等,将思政元素直观、生动、深刻的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建设优秀体育队、体育陈列室、体育宣传栏等打造有效的体育教育实践载体,在这样的体育氛围中不断的深化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信念、意志品质的熏陶[6]。
师德引领、学生主体强调个体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载体,两者的协同推进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载体协同路径见图2。
图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载体协同路径图
2.4 丰富教学资源
第一,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的密切结合。首先,系统化的进行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架构不能仅限于学校的体育部门,或某个部门来实现,而是将所有关联部门有机联系在一起,按照党委统筹领导,行政组织落实的基本框架,组建体育教学实施课程思政任务领导小组,负责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其次,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围绕“大学体育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相关研究主题,组建由体育部门与思政部门联合成立的体育思政课题研究团队,针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进行协同攻关。
第二,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教师、项目、场地、器材等为校内资源,社会和政府为校外资源。学校层面要把各项目的优秀运动员、优秀运动队、优秀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统筹纳入到课内外教学体系构建的主体之中。政府层面要对重点任务、思政教学目标有明确的指导意见,并且通过科学的考核和监督,与校内主体共同推动公共体育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任务目标。
第三,不断挖掘校园体育所特有的文化属性。打造各类体育文化形成的实践平台,并结合各类校园体育活动,不断提升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从而影响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以各类运动实践并融合校史校训、优秀事迹、精品赛事、优秀人物、大赛成绩等,不断形成具有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课内外的体育资源是落实体育课程思政的抓手,要突破学科思维的限制,整合思政资源,形成“大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见图3教学资源协同路径。
图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资源协同路径图
3 结语
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相关人员从思想意识上提升对体育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的认知,为主动配合推进体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任务和目标奠定思想基础。学校宣传部门、教务部门、学生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教研室)各部门通过成立联合推进工作组,建立主协同工作制度,提升彼此之间协同工作的效率。同时,各个学院也应该提高认识,以学院的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结合学院学科建设、学生工作、院风建设等工作,对接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把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融入到学院的各项工作之中,形成学院“以体育人”的强烈认知和浓厚氛围,让学院成为推进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基础单位。不断推进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从而引领体育课程思政实践效果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