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拟电子技术”达成度评价

2022-03-23孙粤辉韩一石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目标培养目标

孙粤辉, 原 玲, 韩一石

(广东工业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广州 510006)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既是我国高校工程教育体系建设的标准,也是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体现[1]。截至2020年7月,全国241所高校的1353个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得到了高校的积极响应,成果导向理念(OBE理念)被广泛接受。推动OBE理念进一步落实,应积极建立面向产出的课程质量评价方法,探索毕业要求达成度分析体系的构建。

广东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于2020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评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全方位的教学综合改革,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以“雨课堂”作为智慧教学工具,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合理的达成度分析体系为满足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进行有效支撑。

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关系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本身存在教学“痛点”,即教学内容与课时数的矛盾。课程本身又具有“工程性”的特点,知识点较多[2],学生普遍反映入门难、学习难,加之培养方案的修订,使得学时被压缩至48学时,导致很多理论内容无法在课堂讲解中得到有效展开。针对以上“痛点”,我校课程组利用雨课堂[3]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段式架构,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这一教学模式还能贯通本课程与前修课程“电路”的延续性[4],以此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丰富教学手段,夯实课程理论基础,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对学生毕业能力要求的支撑。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结合创新性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组对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构建重新进行了研究和梳理,确定课程培养目标为:①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在电路中对半导体器件合理建模应用;②掌握模拟电路的定性分析与定量估算的基本方法。课程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关系

由表1可知,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培养目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每个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也将保证其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标。

2 课程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

课程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是对课程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考核环节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其结果既反映了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差异,也反映本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整体支撑情况。课程培养达成度评价有助于专业改进完善培养方案,有助于课程调整教学大纲,也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持续改进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

2.1 课程培养目标达成途径与考核环节

借助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实施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能够为课程培养目标提供多种达成途径,而且有利于形成过程性评价。

课程培养目标①的达成途径为:

(1)课前预习(含预习测验),不占用理论课时,引导并考核学生通过自学理解概念、独立查阅文献能力,并针对测验结果提高学生课堂听讲效率。

(2)课后作业,尽管所占比例较低,但仍设置部分相关题目为学生复习时加深理解与巩固概念与元器件及电路模型。

(3)随堂测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堂测验强化预习效果,提高学生对电子电路概念与器件建模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4)课程考试设置40%左右分值的题目考察学生对半导体器件及电子电路的参数、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

课程培养目标②的达成途径为:

(1)课前预习,合理选择知识点,引导学生课前通过自学了解电路分析方法,以仿真验证理论。

(2)课后作业主要考核学生通过复习对基本电路及分析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

(3)随堂测验,针对所授的电路分析与参数估算方法,巩固加深预习效果,提高学生对基本电路及基本分析方法掌握水平,理解课程的“工程性”特点。

(4)课程考试,设置60%左右分值的题目考察学生对基本电子电路的功能识别、分析、诊断及性能参数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由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途径不难得出课程培养目标与达成途径中相关的考核环节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培养目标与考核环节对应关系

通过表2可以看出,课程目标的达成借助混合式教学的丰富教学环节得以实现,而且所有教学环节所获得的学生考核数据有助于形成客观有效的达成度评价。

2.2 课程培养目标达成度计算方式

由表2可得两个课程培养目标分别对应的考核环节,首先,不同考核环节基于雨课堂统计数据设置不同的评分细则:预习任务A以完成进度折算为百分制计分,课堂签到数据、课堂讨论临时加分、随堂测验D三者结合折算为百分制计分,其他环节如预习测验B、课后作业C及期末考试E都直接以百分制评分。

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难易、数量及所占比例,各个考核环节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如下:预习任务A为10%、预习测验B为4%、课后作业C与课题表现(课堂签到数据、课堂讨论临时加分、随堂测验D)均为18%,期末考试培养为50%。除了预习测验环节只对课程目标①考核之外,其他环节都按不同比例分别支撑课程培养目标①和②,从而得出达成度计算公式中的各项权值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考核环节分数与权值系数

由表2可得不同课程培养目标达成度及课程总达成度计算公式如式(1)-(3)所示:

(1)

(2)

课程达成度=0.4×课程培养目标①达成度+0.6×课程培养目标②达成度

(3)

其中,课程达成度预设评价指标与整个专业所有课程达成度预设指标一致,为0.6,高于此值,认定达成,否则为未达成。

3 达成度评价统计与分析

本文以2018级电子信息类(1)班49人为评价样本,计算统计2019-2020年秋季学期“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达成度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2018级电子信息类(1)班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3.1 课程目标达成度总体分析

基于表4的数据,利用公式(1)-(3)可计算得到该班的课程培养目标达成度,如图2所示。

图2 2018级电子信息类(1)班课程目标达成度情况

从总体达成情况来看,本课程的两个课程目标均已达成。在课程目标均已达成的基础上,目标①的达成度高于目标②。分析可知,目标①要求学生对课程知识概念及电路器件的模型理解,无论在平时学习还是期末考试,对学生而言,难度都低于整个电路的分析与计算,这在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值得说明的是,相对于预习任务A、预习测验B、课后作业C、课堂签到数据、课堂讨论、随堂测验D等考核环节,在课程达成度计算中占比50%的期末考试E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低于整个课程的达成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2018级(1)班课程培养目标期末考试达成情况

期末考试的达成情况低于构成平时成绩其他考核环节的达成情况。其原因在于,平时成绩的考核更依赖学生在自律自觉下进行自学,以课外学时弥补课堂授课学时的不足。学生有更开放和自主的条件完成课程目标的考查。期末考试则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完成两个课程目标内容的考查,学生期末时间的复习效率、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都对考试成绩产生影响,另外,限时闭卷答题还伴随紧张、粗心等心理因素影响,在本门课程自身难度较高且学时短的情况下,以上原因都导致了试卷达成情况低于平时成绩的结果。

3.2 课程目标达成度个体分析

课程目标达成度统计不仅可以用于课程整体教学效果查看,还可以评价学生个体对课程目标的掌握情况,如图3所示:

(a)课程培养目标①达成度

通过图3可以看出,虽然整体绝大多数同学都已经达到课程培养目标,仍有3位同学两个课程目标均未达成。这种情况反映出这3位同学在课程学习上整体存在问题,概念理解及电路的建模分析均不过关,后续在本课程重修过程中教师协同辅导员将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给予更多关注。

3.3 持续改进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达成度的统计与分析,得到本课程整体教学情况及学生个体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①今后针对不同考核环节采用不同的的达成度预设值,更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达成情况;②根据学生的反馈,继续增加习题讲解、知识点微课等资源弥补学士不足;③试卷出题多重把关,避免出题主观性过大,导致与过程性评价结果差异过大。

4 结语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下,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该体系下的“教、学、考”具有多样性、过程性的特点,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上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还可以为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过程性”评价数据。因此,本课程的达成度作为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的指标,可以为修订教学大纲、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环节、支撑毕业要求提供持续改进的指导依据。对其他电子类专业相关课程而言,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达成度评价体系也具有借鉴与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目标培养目标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Multisim10对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仿真与研究
基于Xenserver的虚拟网络实验平台建设
关于语音放大器的识图
浅谈中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